(共40张PPT)
名著导读
——巴尔扎克
高
老
头
高
老
头
作
者
简
介
巴尔扎克(1799~1850)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
一生创作
96
部,包括长、中、短篇小说和随笔,总名为
《人间喜剧》。其中代表作为
《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马克思、恩格斯称赞他是“超群的小说家”“现实主义大师”。
巴尔扎克的生平:
1799年5月20日出生于图尔市。
1814年来到巴黎
,先在寄宿学校上学。
1816年学习法律,并先后在诉讼代理人和公证人办事处当见习生和书记。因酷爱文学创作,又去巴黎大学文科班旁听,获得了文学学士称号。
1819年,他决定从事文学创作。
1825年,他开办印刷厂
,不久就破产了,并债台高筑。
1828年夏季开始,巴尔扎克决定专心从事文学创作,揭开了《人间喜剧》的创作序幕。
1829年,他用自己的真实姓名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舒昂党人》。
1850年8月18日卒于巴黎。
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是一位具有浓厚浪漫情调的伟大作家,一边因奢华的生活而负债累累,一边以崇高深刻的思想创作出博大精深的文学巨著。他的生活趣事层出不穷,而作品更被誉为“法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在他逝世时,文学大师雨果曾站在法国巴黎的蒙蒙细雨中,面对成千上万哀悼者慷慨激昂地评价道:“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名列前茅者;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佼佼者。”
《人间喜剧》全面反映了19世纪法国的社会生活,是一部法国的社会风俗史。到巴尔扎克逝世时,《人间喜剧》已完成了91部小说。这些小说中最有名的就是《欧也妮·葛朗台》和《高老头》。
恩格斯称《人间喜剧》“提供了一部分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长篇小说《高老头》在《人间喜剧》占有一个重要的地位。它像是一部完整的戏的开头,在《人间喜剧》出现的一些重要人物都是在《高老头》中第一次出现。所以它是《人间喜剧》的序幕,也是《人间喜剧》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波旁王朝复辟时期。1814年,拿破仑资产阶级帝国垮台。波旁王朝卷土重来,封建政权复辟。这个王朝维持了十多年,于1830年七月革命时被推翻。在复辟时期,大批逃亡国外的贵族回到法国,夺回他们的财产,重新得到了权势。但历史的潮流仍然滚滚向前,贵族的重新得势,并没有改变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在两个阶级的激烈斗争中,资产阶级向腐朽的贵族步步进逼。
写
作
背
景(一)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部分贵族受到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只想快快发财,向资产阶级投降,如拉斯蒂涅;一部分贵族自以为出身高贵、门第显赫,虽然外强中干,却态度傲慢,看不起资产阶级,坚决拒绝向资产阶级投降。但到最后,他们的门第敌不过金钱的势力,因此一败涂地,如鲍赛昂子爵夫人。
写
作
背
景(二)
小说以1819年底到1820年初的巴黎为背景,主要写两个平行而又交叉的故事:退休面条商高里奥老头被两个女儿冷落,悲惨地死在伏盖公寓的阁楼上;青年拉斯蒂涅在巴黎社会的腐蚀下走上堕落之路。同时还穿插了鲍赛昂夫人和伏脱冷的故事。通过寒酸的公寓和豪华的贵族沙龙这两个不断交替的主要舞台,作家描绘了一幅幅巴黎社会人欲横流、极端丑恶的图画,暴露了在金钱势力支配下资产阶级的道德沦丧和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揭示了在资产阶级的进攻下贵族阶级的必然灭亡,真实地反映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特征。
伏盖公寓
高老头
拉斯蒂涅
伏脱冷
泰伊番小姐
伏盖
米旭诺
豪华的贵族生活
雷斯多伯爵夫人
纽沁根太太
鲍赛昂子爵夫人
高老头之死是这幕家庭丑剧的高潮。高老头临死前想见女儿一面,尽管他哭天喊地,可是谁也没来,死前的高老头才悟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真理:“钱可以买到一切,买到女儿。”当拉斯蒂涅为筹款治丧在“纽沁根夫妇与雷斯多夫妇两处奔走”时,他们以“父亲死了,都悲痛得了不得”而拒绝会客。在送葬的行列里,出现的是这两家“有爵徽的空车”。巴尔扎克的揭露与批判真可谓入木三分,力透纸背。
大革命时期依靠大饥荒成为暴发户的高里奥老头,在妻子死后,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到两个女儿身上,让她们从小就过着奢侈、挥霍的生活,满足她们的一切欲望。后来,他把财产平分成两份,给了每人80万法郎的嫁资。金钱换来了如意的婚事。大女儿阿娜斯塔齐嫁给雷斯多伯爵,进入了贵族社会,小女儿但斐那找了银行家纽沁根作丈夫,成了阔太太。结婚之初,高老头还是两个女儿家的座上客,他一周可以在女儿家吃一两次饭,后来改为一个月两次,最后竟永远被拒之于大门之外。
高老头——畸形的父爱?
这种感情的变化一方面是因为到了复辟时期,爵位重新成为地位的标志,高老头的面条商身份不能给女儿的家庭带来光彩,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的钱越来越少了。他想见女儿时或者偷偷从厨房溜进去,或者站在她们马车经过的道路旁。两个女儿偶尔也光顾父亲居住的伏盖公寓,目的是为了不断榨取父亲仅有的赖以活命的钱财。两姐妹用尽心机,各不相让,几乎反目成仇。在她们的轮番搜刮下,高老头当尽卖绝,一文不值,在伏盖公寓的阁楼上贫病交加、濒临死亡。
高老头——畸形的父爱?
典型人物分析——高老头
被金钱毁灭了的父爱形象
在社会上,高老头是个资产者,顺应时代,追逐金钱。可是,在家庭内,他却是个时代的落伍者,他还保留着对亡妻和女儿的一片痴情,达到了病态的、疯狂的地步。他把血亲之爱摆到高于金钱的地位上,因而钱尽情绝,最终惨死在公寓里。
高老头的矛盾性格,是社会由宗法制向资本主义急剧转变时代的产物。他的惨死,正是金钱毁灭人性,败坏良心,破坏家庭的明证。他的实质是封建宗法观念被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道德原则战胜的悲剧。
2、拉斯蒂涅
如果说,鲍赛昂夫人是在资产阶级逼攻下走向灭亡的贵族的典型,那么,拉斯蒂涅则是暴发户所腐化的贵族子弟的典型。拉斯蒂涅在外省是破落贵族子弟,初到巴黎时是一个穷苦窘迫的大学生,只希望通过苦读去取得他渴求的功名利禄与美好前程。可是花花世界的巴黎与家道中落的故乡相比,刺激了他向上爬的欲望;伏盖公寓的恶俗丑陋与贵族沙龙
华丽高雅的鲜明对比更加刺激了他的野心。他遍寻家谱,找到了远亲鲍赛昂夫人作为他高攀上流社会的引进人。
初到巴黎求学的拉斯蒂涅
然而,世道变了,高贵的门第只能帮助他进入上流社会,却不能帮助他在上流社会扎根。痛心于自己失败的鲍赛昂夫人教给他的完全是资产阶级的教诲:“你越没心肝,就越高升得快,你毫不留情地打击人家,人家就怕你。只能把男男女女当驿马骑,把它们骑得精疲力竭,到了站上丢下来,这样你就能达到欲望的最高峰。”她让拉斯蒂涅去追求她一贯蔑视的银行家太太但斐那。她从个人遭遇中看透了:真正统治这个社会的是金钱。她给初出茅庐的拉斯蒂涅上了启蒙的第一课。
初到巴黎求学的拉斯蒂涅
拉斯蒂涅的另一个启蒙“教师”是伏脱冷。这个在逃苦役犯对社会本质看得入木三分。他用赤裸裸的语言道破了资产阶级的道德准则:“要弄大钱,就该大刀阔斧地干,要不就完事大吉。……人生就是这么回事,跟厨房一样腥臭。要捞油水不能怕弄脏手,只要事后洗干净”,“在这个人堆里,不像炮弹一样轰进去,就得像瘟疫一般钻进去”。
拉斯蒂涅找到了进入上流社会的捷径
高老头死后,拉斯蒂涅向社会宣战
高老头之死,给拉斯蒂涅上了最为关键的一课。他亲眼见到高老头是怎样被两个女儿榨干了财产后遭遗弃。从这里,拉斯蒂涅看到了上流社会的冷酷、自私、忘恩负义,父女、夫妻以及人与人间的金钱关系竟以如此赤裸裸的方式毫不遮掩地展示出来。高老头的惨死印证了鲍赛昂夫人和伏脱冷的教诲,终于完成了拉斯蒂涅的社会教育。他再也压抑不住心中炎炎的欲火,在埋葬高老头的同时,也“埋葬了他青年人的最后一滴眼泪”,决心踏进巴黎上流社会的罪恶深渊中去拼搏一番。
拉斯蒂涅找到了进入上流社会的捷径
高老头死后,拉斯蒂涅向社会宣战
拉斯蒂涅是《人间喜剧》中的重要角色,是一个很有概括意义的艺术典型。整部《人间喜剧》写了他从善良到邪恶、从正直到无耻的变化经历。《高老头》通过他的思想发展,揭露了金钱对人的灵魂的巨大腐蚀力量,鞭挞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累累罪恶。
拉斯蒂涅找到了进入上流社会的捷径
高老头死后,拉斯蒂涅向社会宣战
典型人物分析——拉斯蒂涅
贵族子弟蜕变为资产阶级野心家
的典型。
由贵族到资产阶级是他阶级属性的转变,由纯朴的外省青年变成寡廉鲜耻的野心家是他道德品质的坠落。
拉斯蒂涅的蜕变,是金钱毁灭人性、败坏良心的明证。同时,表现出时代的变迁,即贵族子弟经不起金钱的引诱,投入了资产者的怀抱,这正是贵族衰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3、伏脱冷
伏脱冷在《人间喜剧》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这是个具有象征性的恶魔,又是活生生的典型。他在不同作品中以不同身份出现,但却起着同样的引诱青年堕落的作用。在《高老头》里,他是一个被通缉的再逃苦役犯,但他的思想和行动,却与资产者、银行家没有什么不同。他自愿充当拉斯蒂涅的导师,把人间罪恶向他作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指出这个社会“遍地风行的腐化堕落”,人与人的关系就像“一个瓶里的许多蜘蛛”,你吞我,我吞你。因此,他教导拉斯蒂涅:“要追求百万家财,得用陷阱”,在巴黎社会的人堆里打天下,“不像炮弹一样轰进去,就得像瘟疫一般钻进去。清白老实一无用处。”他本身就是一个资产阶级野心家与掠夺者。
伏脱冷又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反面人物。他的形象凝聚着巴尔扎克对法国社会长期的观察、体验与思考。他常常通过伏脱冷的口,对社会丑恶进行无情的剖析与鞭挞,从某种程度来说,他充当了巴尔扎克批判社会罪恶的代言人。他头脑冷静,城府极深,一眼能看穿别人的心思,令人望而生畏;同时他又殷勤周到,坦白直率,和善亲热,让人捉摸不透。他集冷酷、凶残、刚毅、深沉、狡猾于一身;他决不低头屈服,却善审时度势,随机应变。这是一个强而有力的人物,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但巴尔扎克却把他的人格精神提到诗意的高度,使之成为一个色彩十分丰富的多层次的艺术形象,成为“一首恶魔的诗”,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是巴尔扎克塑造得相当成功的艺术典型
。
伏脱冷给拉斯蒂涅“上了一课”
遭到出卖,伏脱冷被捕
典型人物分析——伏脱冷
邪恶的化身,是反面人物的代表。
他凶狠、狡诈、野心勃勃,是资本主义社会罪恶的揭发者,又是资本主义社会罪恶的制造者,对社会的破坏性极大。
作为邪恶化身的伏脱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一是当时资本主义金钱社会的土壤滋养了他,二是以人性失落为代价的社会历史发展动力孕育了他。
■精致的结构
小说以高老头和拉斯蒂涅的故事为两条主要线索,又穿插了伏脱冷、鲍赛昂夫人的故事。几条线索错综交织,头绪看似纷繁而实际主次分明、脉络清楚、有条不紊。作品以叙述高老头被女儿榨干钱财遭抛弃为中心情节,以拉斯蒂涅为中心人物,通过他的活动穿针引线,将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联系起来,将贵族沙龙与资产者客厅连结起来。随着高老头之谜在拉斯蒂涅眼前展现、解开,情节步步推向高潮。
伏脱冷被捕、鲍赛昂夫人被弃、高老头惨死,拉斯蒂涅都是目睹者、见证人。社会的丑恶证实了他接受的反面教育,高老头埋葬之日,也是拉斯蒂涅的青年时代结束之时。几条线索紧密交织、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起着互相深化、互为补充的作用,从而深刻地表现了作品的主题。
对比手法运用广泛
伏盖公寓与鲍赛昂府的强烈对比,不仅促使拉斯蒂涅个人野心猛烈膨胀,而且表明不管是赫赫声威的豪门大户,还是穷酸暗淡的陋室客栈,一样充斥着拜金主义,一样存在着卑劣无耻。
高贵庄重的鲍赛昂夫人与粗俗强悍的伏脱冷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文质彬彬,一个直言不讳。但不同的语言却又揭示了同样的道理,而他们两人看透社会的理论又与自己生活中的惨败成为反衬,加深了悲剧的意味。
高老头女儿的穷奢极欲与高老头的贫苦窘困的对
比。
鲍赛昂夫人退隐时热闹的场面与凄凉心情的对比。
人物性格的典型化
巴尔扎克不仅塑造了高里奥、拉斯蒂涅、鲍赛昂夫人、伏脱冷等典型形象,而且在其他人物形象的塑造中也做到了共性与个性的统一。雷斯多伯爵夫妇和纽沁根男爵夫妇虽然有贵族的头衔,实际上都是资产者。他们既有追求个人私利的共同特性,又都是独具个性的典型。
银行家纽沁根心目中只有金钱,他对待妻子寻求外遇的态度很明朗:“我允许你胡搅,你也得让我犯罪,教那些可怜虫倾家荡产。”雷斯多伯爵对妻子的美着了迷,虽听凭她和玛克勾搭,却有一定限度,这和他的贵族门第观念有关。他知道妻子偷卖祖传钻石后,想方设法赎回,让她戴着参加舞会,以维护门第的尊严。
阿娜斯塔齐和但斐那都是高老头的女儿,但两姊妹各有自己的个性。前者身材高大、结实、黑发,眼睛炯炯有神,进宫谒见过皇上,不把妹妹放在眼里。后者娇小、金发,极有风韵,自知社会地位不高,陪嫁被丈夫侵占,又遭情夫遗弃,性格忧郁善感,经常怀念童年时代的幸福生活。但她们俩都是虚荣心极强的利己主义者,为了满足欲望,不惜榨干父亲的积蓄。阿娜斯塔齐向父亲要钱,往往用勒索的方法,但斐那则用撒娇哄骗的办法。
小说的社会意义
通过高老头的悲剧,揭露了金钱的统治作用和拜金主义的悲剧,细致入微地描写了统治阶级的卑鄙丑恶,抨击了金钱至上的资产阶级道德原则。高老头临终前的长篇独白,有力地控诉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父女之间那种“金钱=感情”的罪恶关系,揭露了人欲横流的社会现实。
造成高老头悲剧的根源
高老头对女儿畸形的爱
社会的利己拜金原则渗透到家庭的至亲骨肉之间。
高老头的悲剧是拜金主义毁灭人性、败坏良心、破坏家庭的证明;是封建宗法观念被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道德原则战胜的悲剧。
课
堂
小
结
《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人间喜剧》的基本主题在此得到了体现。金钱是资本主义新时代的标记,而父爱是过了时的宗法制残留感情,这两者构成了高老头的矛盾性格。高老头的矛盾性格,是社会由宗法制向资本主义急剧转变的时代产物。他的惨死,正是金钱毁灭人性、败坏良心、破坏家庭的明证,他的实质是封建宗法观念被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道德原则战胜的悲剧。
问
题
讨
论(一)
如何理解高老头
对女儿的咒骂?
提示:在骂声中也体现了对女儿的爱。
如高老头在见不到女儿时,有几次“恶狠狠”地咒骂女儿,“简直是些下流东西,流氓婆”“把她们抓来!叫警
卫队,叫军队!”
这些咒骂不能说不狠,但恰恰反衬了高老头对两个女儿深深的爱。每次咒骂之后,高老头马上就会否认自己咒骂过她们:“谁说的?你知道我是疼爱她们的!”骂过之后想到的是要为女儿上奥特赛挣钱。把女儿的不孝怪罪到女婿身上“是我女婿不准她们来的呀。杀死他们!杀雷斯多!杀纽沁根!他们是我的凶手!”
问
题
讨
论(二)
如何看待高老头
的矛盾性格?
金钱是资本主义时代的标志,而父爱是过了时的宗法制残留感情,这两者构成了高老头的矛盾性格。
高老头的矛盾性格,是社会由宗法制向资本主义急剧转变的时代产物。他的惨死,是金钱毁灭人性,败坏良心,破坏家庭的明证,他的实质是封建宗法观念被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道德原则战胜的悲剧。
作
业
布
置
阅读《欧也妮·葛朗台》,对比《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与《高老头》中的高老头的形象,谈谈你对这两种父爱的看法。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