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红楼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红楼梦》的巨大影响。
②《红楼梦》前五回的内容梗概和在小说中的作用。
③了解贾府及四大家族主要人物。
④熟悉高考中所涉及的命题方向。
2、过程与方法:阅读――探究梳理――拓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阅读《红楼梦》的阅读兴趣。
②认识我国封建社会的现实生活及其腐朽性。
教学设计:
此设计适用于高三名著复习课,要求学生先阅读必修三《林黛玉进贾府》和名著导读的内容。教师给以点拨和引导。
教学重点:与高考结合分析小说重要人物,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等诗。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学生说说以下名著及作者
西天漫漫,险过多少难关 《西游记》
滚滚长江,淘尽多少英雄 《三国演义》
梁山聚义,只为替天行道 《水浒传》
美玉仙葩,诉尽情缘佳话 《红楼梦》
二、《红楼梦》的巨大影响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毛泽东:
1《红楼梦》我至少读了五遍……我是把它当历史读
2、中国有三部名小说,《三国》、《水浒》和《红楼梦》,谁不看完这三部小说,不算中国人!
著名红学家周汝昌:
《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 有 的“文化小说,曹雪芹“是惊人的天才。他是古今罕见的奇妙的“复合构成体”——大思想家,大诗人,大词曲家,大文豪,大美学家,大社会学家,大心理学家,大民俗学家,大典章制度学家,大园林建筑学家,大服装、陈设专家、大音乐家、大医药学家……奇才、绝才。比作“百科全书”,比作“万花筒”,比作“天仙宝境” 然雪芹像是只写了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离合悲欢,却实际是写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万紫千红的大观与奇境。”
著名的作家王蒙:
“《红楼梦》令你觉得汉语汉字真是无与伦比。”
“它似乎已经把汉语汉字汉文学的可能性用尽了,把我们的文化写完了。”
“《红楼梦》是经验的结晶。人生经验,社会经验,感情经验,政治经验,艺术经验,无所不备。《红楼梦》就是人生。”
“几乎是,你的一切经历经验喜怒哀乐都能从《红楼梦》里找到参照,找到解释,找到依托,也找到心心相应的共振。”
“《红楼梦》帮助你体验人生。读一部《红楼梦》,等于活了一次,至少是活了二十年。”
张爱玲: 人生“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
二、介绍作者:
曹雪芹(1715~1763)?清代著名小说家。名霑,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奴才)。曹雪芹的曾祖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玄烨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玄烨宠信。姑母由康熙指婚,嫁给平郡王成为王妃。康熙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曹寅病故,其子曹顒、曹頫先后继任江宁织造。他们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60年之久。曹雪芹自幼就是在这“秦淮风月”之地的“繁华”生活中长大的。
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曹頫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罪名革职,家产抄没。曹頫下狱治罪,“枷号”一年有余。这时,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一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红楼梦》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今传《红楼梦》80回以后他已写完,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流传下来。后40回由高鹗续书。
《红楼梦》曹雪芹: 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许多同学是读不下去红楼梦的。但很少有同学读不下去其他三本名著,原因何在?
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红楼梦的语言是文人语言,是雅语言,而其他三大名著的语言则是大众语言,是俗语言。我们看水浒,热血沸腾,仿佛走进了酒馆茶座,可以大喊一声,小二,拿酒来!心里面觉得十分畅快。但我们读红楼,却仿佛走进了茶苑,里面弥漫着麝香,我们的鼻子闻不出,里面悠扬着古筝,我们的耳朵听不懂,不盈一握的茶壶里泡着半杯香茶,不够一口喝,我们望着不知所措。再一看周围,雕梁画栋,倒茶的女子兰花指轻翘,我们的眼睛都觉得没有地方放。一句话,我们置身于一个陌生化的环境当中。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不是贾宝玉,没有生活在烟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仿佛乡下人走进了大都会,刘姥姥走进了大观园。
三、曹雪芹和《红楼梦》
1、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康熙皇帝时,曹雪芹家是非常显赫的贵族世家。雍正皇帝即位之后,曹雪芹的父亲因与皇家派别斗争有牵连,被罢官抄家,曹家从此败落了。曹雪芹的一生经历了曹家由兴盛到衰败的过程,早年过着豪华的公子生活,晚年却穷愁潦倒,卖画度日,生活于贫困之中。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曹雪芹深刻地思考自己的经历,对社会上种种黑暗产生了不满,这就为创作《红楼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全书共一百二十回,《红楼梦》曹雪芹前八十回 ,高鹗续书40回。
《红楼梦》曹雪芹: 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2、《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全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腐朽本质,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发展趋势。
《红楼梦》 120回的内容简介
1-5回 全书总序
6-18回 揭露贾府的豪奢生活与内部矛盾(秦可卿之死、修建大观园、元妃省亲) 19-54回 写宝、黛爱情以及宝玉与家长的冲突(黛玉葬花、宝玉挨打)
55-78回 描写贾府的危机(探春理家、抄检大观园)
79-120回 描写众人的命运和结局
1-5回内容介绍
《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互相联系,又各有侧重。
第1回是开篇。先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恋爱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在“女娲补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写了一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顽石。这便是随贾宝玉一起降生,又为贾宝玉随身佩戴的“通灵宝玉”。它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
作用:一方面暗示他无“补天”之才,是个不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也暗示他与封建主义相对立的思想性格,具有像从天而降的顽石一样的“顽劣”性,难以为世俗所改变。
“木石前盟”主要交代了这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说明这顽石在投胎入世之前,曾变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绛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岁月,后来这仙草遂脱去草木之态,也要同去走一遭,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这绛珠仙草便是林黛玉的前身。正因为有这段前缘,在林黛玉初见宝玉时才有“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的感觉;贾宝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至于“还泪”之说,正与节选部分“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哭声”相照应。
第2回是交代贾府人物。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
第3回是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林黛玉进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A.描写贾府环境:
透过黛玉的眼睛,看到贾府建筑、陈设的“硬件”和服饰、仪节的“软件”,使读者清
楚地认识到了贾府的环境特点----奢华。
B.主要人物出场:林黛玉(人物外貌描写)
贾母 王夫人 邢夫人
李纨 迎春 探春 惜春
王熙凤 (人物语言描写)
贾宝玉 (宝黛初会、宝玉摔玉)
第4回是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由薛蟠的案件自然带出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护官符”是《红楼梦》的一个总纲。它以“俗谚口碑”的通俗形式,概括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豪华生活和显赫气势,揭示出“四大家族”这个封建贵族集团的腐朽性、寄生性。“四大家族”通过姻亲关系紧密地勾结在一起,“扶持遮掩,皆有招应”,“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他们的权势上通宫廷,下联州县,滲透到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实行政治压迫、经济剥削和思想统治。“护官符”里的“四大家族”的统治,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护官符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薛),珍珠如土金如铁。
第5回是全书的总纲。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命运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红楼梦》只流传下80回,遗失了结尾,因此,对于《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基本上是依据这些隐喻揣摸出来的。
至此,全书的主要人物、背景、发展脉络、人物命运基本上交代出来,小说的情节发展便在此基础上展开了。
3、红楼梦读法
要读懂红楼梦,必须从前五回入手,记住两张表,一个是贾府的地图,看的过程中可以按图索骥;一个是人物关系图,这样不至于连我们奶奶与你们奶奶都搞不清楚,这是最基本的。前五回里包含的信息相当丰富,包括人物的命运,写书的缘起,贾府的政治经济学等等,复习《林黛玉进贾府》,已对前五回及其在全书中的地位作了详细的介绍
四、主要人物介绍
1、“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 ”红楼中的女儿们都逃不出“ 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结局。
十二金钗: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李纨、妙玉、史湘云、王熙凤、贾巧姐、秦可卿
下列判词是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看到的,请指出分别预示了哪个女子的命运。
1.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 )
2.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
3.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
4.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辉,湘江水逝楚云飞。 ( )
5.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 )
6.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 )
7.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
8.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
9.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村妇,巧得遇恩人。 ( )
10.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
11.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
答案:林黛玉、薛宝钗 贾元春 贾探春 史湘云 妙玉 贾迎春 贾惜春 王熙凤 贾巧姐 李纨 秦可卿。
师介绍
最卑躬屈膝的丫头是袭人 ;
最有反叛性格的丫头是晴雯 ;
性格最刚烈的丫头是金钏儿;
最能干的丫头是平儿 ;
为追求自由婚姻而牺牲生命的丫头是司棋 ;
宝玉房中有个奴婢,原是贾母的丫鬟,名叫 蕊珠 ,送给宝玉后,将其改名为 袭人? ?;
有“小宝钗”、“小黛玉”之称的两个人分别是袭人、晴雯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说的是 晴雯? ?;
一心甘当奴婢,谄媚讨好主子的是??袭人??;一心钻营攀附的是小红 。
《红楼梦》中所说的“金玉良缘”的象征是 宝玉??的通灵宝玉 和 宝钗??的金锁,“木石前盟”是指开篇神话中 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 的“还泪之说”。
主要人物介绍:林黛玉
欣赏:【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解说:这是专门说宝玉和黛玉的。前面说过,宝玉原是女娲炼石补天留下的一块石头,后来成仙做了神瑛,而黛玉原是天庭一棵绛珠草。所以阆苑仙葩指黛玉,美玉无瑕指宝玉。在天庭时神瑛就对绛珠草关爱有加,所以绛珠草说要用一生的眼泪回报他。这就是故事的前因。“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这一句是对宝黛爱情的一个总结。他们的相遇是奇缘,是前世就定好的奇缘,可是在那样的环境下他们又注定无缘,只能看心事终虚化。所以黛玉妄自嗟呀,宝玉空劳牵挂,宝玉是水中月,美好但是无法触及,黛玉是镜中花,美丽却触摸不到,无论水中月,镜中花,都是美丽而不现实得东西,就像他们的爱情,只能“终虚化”。绛珠草实现了前世的诺言,用了一生的眼泪来回报神瑛,可是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呢?春流到冬尽秋流到夏,年复一年,泪流干了也就香消玉殒了,那一段人间佳话,木石之盟,终究只是一个太美好的传说。
小说中宝玉眼中的黛玉形象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 ,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态, 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 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 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结合西施清瘦之美)
补充介绍83版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对比简介薛宝钗形象
林黛玉:爱情的悲剧
多愁善感,孤立时代真正的文人个性形象
薛宝钗简介:金陵十二钗之一,薛姨妈的女儿,家中拥有百万之富。她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她恪守封建妇德,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得到贾府上下的夸赞。她挂有一把錾有芳龄永继”的金锁,薛姨妈早就放风说∶“你这金锁要拣有玉的方可配”,在薛宝钗为妻。由于双方没有共同的理想与志趣,贾宝玉又无法忘怀知音林黛玉,婚后不久即出家当和尚去了。薛宝钗只好独守空闺,抱恨终身。
薛宝钗: 婚姻悲剧
冰雪聪明,顺应时代,封建道德淑女典范。
高考题例2012年湖北高考阅读宝黛初的
文字对偶 描写 答案:娇黛玉一见惊疑似何处见过宝哥哥
痴宝玉初识欣赏如梦里重逢林妹妹
第二课时
一、重点人物介绍 王熙凤
【聪明累】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
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解说:王熙凤是贾府的实际当权派。她主持荣国府,协理宁国府,而且交通官府,为 所欲为。这是个政治性很强的人物,不是普通的贵族家庭的管家婆。她的显著特点就是“弄权”,一手抓权,一手抓钱。王熙凤是四大家族中首屈一指的“末世之才”,在几年掌权中,她极尽权术机变、残忍阴毒之能事,为了贾府耗尽心力还是没能挽回败局。
学生读《林黛玉进贾府》描写王的语段,分析人物形象
(1)从人物与众不同的出场,既能看出人物特殊的地位身分,又能看出泼辣的性格。(2)肖像描写不仅表现了王熙凤的外在特征——年轻、貌美,而且表现了她的内在性格——刁钻、狡诈。(3)贾母的“泼皮破落户”“凤辣子”的戏谑之语,虽是开玩笑,却一针见血地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心狠手毒。
(4)王熙凤见林黛玉,先是恭维,而后“便用帕拭泪”,接着“忙转悲为喜”,还“亲为捧茶捧果”,差人打扫房间。王熙凤察颜观色,善于逢迎贾母的虚伪性格,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5)回王夫人的话,虽是一带而过的情节,却也是刻画人物的重要一笔,它不仅表现了王熙凤善于机变逢迎的性格,也表现了她的精明能干的特点。
小结: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为人刁钻狡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由于对上善于阿谀奉承,因此博得贾母的欢心,从而独揽了贾府大权,成为贾府的实际统治者。
二、重点人物介绍 贾宝玉
学生读《林黛玉进贾府》描写宝玉的语段,分析人物形象
外貌描写
宝玉出场后,作者首先从黛玉眼中所见来着力描写他的外貌,先写衣着打扮,后写神态表情。在黛玉看来,宝玉并不是什么“惫懒人物,懵懂顽童”,而是一个眉目清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并一见如故,产生亲切感。
《西江月》词
作者用“后人”的两首《西江月》来表现贾宝玉的性格。这两首词模拟封建正统派人物的口吻,运用了明贬暗褒的写法,表面上看好像是嘲讽、批判,实际上是在歌颂,既揭示了贾宝玉的叛逆性格,也表达了作者曹雪芹愤世嫉俗的思想感情。
第一首词着重在概括贾宝玉的性格特点。“不通世务”“怕读文章”是贾宝玉的最主要,也是最可贵的性格,贾宝玉对封建礼教的反抗精神也集中体现在这里。“不通世务”是说他在结交仕人、应酬官府、遵守礼教等方面一概不通,不符合封建正统派人物的要求;
“怕读文章”是说他对封建统治阶级奉为经典的儒家著作,对猎取功名利禄的敲门砖——八股文章毫无兴趣。这样一个“愚顽”的“蠢物”,自然被封建统治阶级视为大逆不道的人,说他“行为偏僻性乖张”,然而,这正是贾宝玉的可贵之处。
第二首词着重在从批评告诫的角度,正文反作,进一步歌颂贾宝玉的叛逆性格。贾宝玉既不听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去“通世务”“读文章”,也不安于封建统治者规定的本分,既“偏僻”,又“乖张”,所以,在那些人眼中,贾宝玉既“无能”,又“不肖”,而且天下第一。其实,这正反映了贾宝玉对封建正统思想的不满和反抗精神。
题型设计 :以下的外貌描写各写的是谁?分别表现了每个人怎样的特点?
①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②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③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如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答案:①贾宝玉:潇洒英俊、善良多情 ②王熙凤:刁钻狡黠、谄上欺下 ③林黛玉:聪慧灵秀,体弱多病
三、欣赏歌曲《葬花吟》
《葬花吟》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把香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落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