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大改造课件( 28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三大改造课件( 28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4-05 23:47: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 大 改 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课件
学习目标
0 1
02
新课导入
03
合作探究
04
拓展延伸
目录
01
学习目标
1950-1953年土地改革的完成,使农民获得了土地,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变成了农民土地私有制。
土改后的问题:
土地买卖,农民因各种原因被迫出卖分得的土地;少数农民卷入租佃关系;高利贷重新出现,月息5%—10%,债主全部是中农。照这样下去,贫苦农民依然会回到旧社会的老路上去。怎么办呢?
导入新课
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形式;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2.通过学习认识到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三大改造的意义。
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是三大改造?
2.对农业改造的原因、形式和经过;农业合作化的结果和意义;
3.手工业合作化的原因、方式和结果。
02
新课导入
1.什么是三大改造?
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称为三大改造。
2.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原因 :分散的个体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
要;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
(2)形式: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
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
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3)结果: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
生产合作社
(4)意义: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合作化运动。
农业合作化的形式
农业合作化的三阶段
农业生产互助组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由几户至十几户组成,实行共同劳动、分散经营。
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经济组织。其特点是土地入股,耕畜、农具作价入社,由社实行统一经营;社员参加集体劳动。
以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集体经济组织。其特点是把劳动力、土地、耕畜、农具固定给生产队使用。
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
使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
实行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
(1)背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动
(2)方式: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结果: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 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1月农民代表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报喜。
手工业者组织的木器生产合作社
合作探究:依据材料,结合教材内容,说明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
造的原因。
材料:经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得到了土地,农村生产力从封建制度
束缚下解放出来,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起来了,但农民绝大多数还是靠
人畜经营……正因如此,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
制了它,约束了它。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
原因:分散经营影响农业的发展,也无法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
03
合作探究
二、公私合营
(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
1.记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方式、政策和结果;
2.说出三大改造的结果、意义和出现的问题 。
农民结队报名加入合作社
1.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1)目的和时间:目的:为使私有制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时间:1954年-1956年
(2)方式: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
表居于领导地位
(3)政策: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
料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
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4)结果: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所谓公私合营,是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全行业的公私合营是指整个行业实行公私合营,企业的生产资料转归国家支配,资本家对企业的资产按固定的利率领取定息。年息为5%,即有代价地把剥削阶级的生产资料收归国有,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什么是公私合营?
(1)在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前,实行利润分配,就是“四马分肥”,大致是资本家的红利占20.5%,国家占34.5%,工人福利占15%,公积金占30%。
(2)在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后,采取定息制度:十年内每年由国家按照企业合营时核定的私股额,发给 股息,年息为5%,这一方式减少了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改造的阻力,便于使资本家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有利于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收归国有。
公私合营的两种形式
乐松生 同仁堂经理 率先实行公私合营 后任北京市副市长
同仁堂的商标 
北京同仁堂创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创始人乐显扬。同仁堂自创建至1954年公司合营,近300年一直是世代相传,故又称为乐家老铺。1954年,乐氏第十三代传人乐松生带头申请公私合营,并成为同仁堂合营后的首任经理。北京同仁堂如今已发展成为跨国经营的大型国有企业──同仁堂集团公司。其产品以其传统、严谨的制药工艺,显著的疗效享誉海内外。“同仁堂”商标是中国驰名商标。
(1)结果: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2)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问题: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2.三大改造的完成
合作探究:依据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回答后面问题:
材料一:上海刚解放三天,永安百货公司就重新开门营业,但也只能惨淡经营。为帮助私营商业克服困难,上海市政府于1952年11月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如:扩大商品的批发与零售差价,让出国营商业对部分商品的批发业务和零售业务。经过这一调整,永安百货公司的营业额大幅上升。企业主郭琳爽于是提出“滚雪球”计划,大赚一笔。然而他的计划还未及实施,就土崩瓦解了。从1953年11月开始,政府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如粮食、油料、棉布
等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54年,一些主要的私营工业企业开始公私合营。
(1)依据材料一,说明建国初期政府对私营工商业政策上的变化。
变化:由恢复私营工商业变为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方式是公私合营。

材料二: 《1952年与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2)依据材料二,1952-1956年中国经济结构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的意义是什么?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1952年
1956年
公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
71.8%
7.1%
变化:公有制经济和集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意义: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04
拓展延伸
三大改造(1953-1956)
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农业合作社
手工业合作社
公私合营
赎买政策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生产资料私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
课堂小结
1.随着工业化的起步,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也迅速迈开了步子,这次改造的主要行业有 ( )
①农业 ②手工业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 ④官僚资本 ⑤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④
2. 1956年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 ( )
A.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C.新中国的成立???? ?D.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D
课堂达标检测
A
3. 同仁堂是驰名中外的商标品牌。如果你要考察当年有关其公私合营的概况,你必须查阅哪一阶段的历史资料( )
A.1953—1956年 B.1956—1966年
C.1949—1953年 D.1945—1949年
4.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高潮的推动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迅速展开。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采取的方式是 ( )
A.没收资本家的财产??????? B.采用合作化运动
C.开展公私合营??????????? D.组织生产合作社
A
C
三 大 改 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