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并能背诵文章。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积累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从实际出发,观察事物对待生活,得出结论。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使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品味文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文言文阅读方法,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 导入(ppt)
出示《铁齿铜牙纪晓岚》剧照,引出纪晓岚。纪昀 jǐ yún (17 年6月-- 1805年2月),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在文学作品、通俗评论中,常被称为纪晓岚。清乾隆年间的著名学者,政治人物,直隶献县(今中国河北献县)人。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代表作品《阅微草堂笔记》。
《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费时十三年编成。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共有3500多种书,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四库全书》的编纂﹐无论在古籍整理方法上﹐还是在辑佚﹑校勘﹑目录学等方面﹐都给后来的学术界以巨大的影响。《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清朝短篇志怪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出自《阅微草堂笔记》的一篇文章《河中石兽》。
2.出示学习目标:(ppt)
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观点。
积累文言词汇,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3.读文,读准字音(自主学习检测时,ipad拍照上传)
圮(pǐ) 募(mù) 棹(zhào) 杮(fèi) 湮(yān)
啮(niè) 溯(sù) 欤(yú)
4.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自主学习检测时,ipad随机提问重点词语)
二、合作探究
1.小组内翻译课文,不懂之处做标记,组内互相释疑。组内解决不了的,师生共同解决。(ppt出示文章,重点词语用红色标记。汇报学习成果时,两人一组,一人读文,一人翻译。)
2. 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讨论并归纳: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3.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
讨论并归纳:
(1)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
(2)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3)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冲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半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
(老师准备了石兽掉进河中并翻转到上游的动画,派小组代表到台前解说。)
(4)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物,认为要到下游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够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做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做出判断。
三、拓展延伸(ppt)
收集有关勇于实践的名言:
1.说说有关实践的名言
2.你能背出有关实践重要性的古诗吗?
3.参照课后第二题,你怎样看?
四、课堂检测:
1.下列加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ipad课堂提问,单选推送)
A.山门圮于河:倒塌 B.竟不可得:竟然
C.转转不已:停止 D.渐沉渐深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2.下面对句子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ipad随机提问)
A.是非/木杮 B.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D.尔辈/不能究物理
3.解释加线字词在句中的意思(ipad抢答)
⑴一寺临河干??? ⑵阅十余岁????
⑶众服为确论? ⑷如是再啮
⑸??转转不已 ⑹然则天下之事?
4.翻译下列句子。
⑴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⑵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⑶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5.文言中的一些字的含义在成语里还有留存。参照示例,写出含有下面加点字(意思保持不变)的成语。(ipad课堂提问,弹幕)
例: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湮没无闻)
1.尔辈不能究物理。
2.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一老河兵闻之……
五、课堂总结:
本文通过寻找倒塌的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任何事都不能根据主观推理,实践出真知。
六、作业
1.完成课后题。
2.背诵课文。
七、板书设计
河中石兽
纪昀
僧:考虑问题不全面
讲学家:空谈理论
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
结论:实践出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