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单元测试题
一、 单选题 (8分 )
1.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 )
A.《桃花源记》的作者是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B.《小石潭记》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他也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C.《关雎》《蒹葭》《式微》《子衿》均出自《诗经》。
D.《核舟记》的作者是明朝散文家魏学洢,本文描绘了“核舟”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景物特点,赞美了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2. 内容理解
下列选项中,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记》写虚构的桃花源中的故事,男耕女织,老幼皆安,邻里欢愉,待客如家人,借此来阐释自己理想中的社会,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B.进入桃花源后,作者先写桃花源百姓的日常生活状态,着意描摹了桃花源的和谐美好;接着写了田园风光;最后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C.文章开篇交代了渔人生活的时代和籍贯,并以此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结尾又点明了“欣然规往”者是当时存在的真实人物刘子骥,充分说明故事是真实的。
D.《桃花源记》中,桃源人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都叹惋不已,他们感叹的主要原因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之叹。
3. 下列句子中画线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 ? )
A.“左右芼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 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 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 下列关于《核舟记》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 )
A.本文属事物说明文。全文的结构为“总—分—总”。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是空间顺序。
B.本文节选自清代魏学洢编的《虞初新志》。
C.题目《核舟记》中的“记”表明了文章的体裁。在这里有摹写的意味。
D.本文的说明对象是王叔远送给本文作者的“简桃核修狭者”所刻成的小船。
二、 填空题 (12分)
5. 虚词“之”一般有以下几种用法:A.代词,代指人、物、事;B.助词,无实在意义;C.结构助词,“的”。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各是什么用法?将序号A、B、C分别填入括号内。
(1)能以径寸之木(________)
(2)石青糁之(________)
(3)左臂挂念珠倚之(________)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________)
6. 名著阅读
傅聪一位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成长是受他父亲深厚的影响,在他留学海外,他父亲仍通过书信的方式对他的生活和艺术进行悉心指导,这些家信汇编成册,请你根据题示,完成下列题目。
(1)这部书就是________?(作者)写的《________》。
(2)傅雷虽然在外地演出,但始终关注儿子在音乐道路上的成长,他使用什么方法提高儿子的艺术修养? 结合书中内容具体谈一谈。__________
7. (题文)填空。
(1)《小石潭记》中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________,属于________的范畴。
(2)《小石潭记》的作者________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写________。
(3)本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________________潭中的气氛。
(4)从文中可知同游小石潭的共有________人。
8. 古诗文名句默写
(1)一日不见,________。(《诗经·子衿》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________。(《孟子·滕文公下》)
(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描写洞庭湖烟波浩渺、汹涌澎湃之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4)为呼吁统治者识别人才、重用人才,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在《马说》一文首段用“________,________。”概述了“不以千里称也”的千里马的生死遭遇。
三、 文言文阅读 (15分)
9. 阅读《核舟记》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③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④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1)《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的《_______________》,雕刻品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者技艺的奇巧、无微不至呢?(试举一例)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描述了苏轼、鲁直和佛印的动作、神态,说说雕刻者要渲染他们此时此刻什么样的心情?请分别简要说明。
?
10.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选自老子《道德经·小国寡民》)
(1)解释下面画线的字。
①便要还家(????????)
②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3处)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②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4)【甲】【乙】两文描绘了怎样的社会?作者描绘这样的社会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四、 现代文阅读 (25分)
11. 万福阁与大佛
????????北京的万福阁可以说是雍和宫最恢宏的建筑了。它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为三檐歇山顶重楼,东西各有次楼一座。在主殿与次楼间有悬空游廊相连。飞檐斗拱,金光闪烁,可谓人间仙境。
????????万福阁为全木结构。其梁、柱、椽、檩等多为楠木。楼阁中间通体不分层,其间耸一巨佛﹣﹣弥勒站像。地上18米,此佛像头部在第3层阁位置,胸部在第2层位置。居殿一层视大佛,真乃顶天立地。然循各回形廊环视,则可以清楚地观瞻佛像。这样的建筑手法带有浓厚的西藏佛教寺院的风格和特点。
????????弥勒大佛像是用一根巨株白檀木精雕而成。据说这根白檀木本是尼泊尔国王从印度运回的。七世达赖为报皇恩,用大量珠宝换来此木,历时三年运至雍和宫。在法轮殿后院搭棚雕佛像。大佛造成后再建楼阁。故有“先有大佛,后有万福阁”之说,乾隆帝为雕此佛耗银8万两。大佛全身贴金,给大佛做一件黄袍就用缎1000多米。这尊大佛被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大全。
(1)这篇文章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
A.大佛 B.万福阁
C.大佛和万福阁 D.大佛和万福阁的修建过程
(2)说明的顺序是( )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D.时间、空间顺序
(3)文章使用的说明方法有什么?举例回答。
?
12. 阅读下面记叙文,完成后面的题。
????????留在脑海深处的记忆
????????①母亲年龄大了,记忆力严重减退,而且越来越严重。常常手里拿着钥匙,她还在翻箱倒柜地到处找;拎着篮子出去买菜,碰上熟人,说上几句话,她会又拎着空篮子回来,把买菜的事忘得一干二净;炉子上烧着开水,她怕忘,不敢出门,一边看电视一边守着,结果水烧干了,她还坐在电视机旁……
????????②奇怪的是,母亲记得我的生日。每年的4月15日,母亲都会打电话叫我回家,还不忘准备一大桌好吃的,每道菜都是我喜欢的。我喜欢吃的点心和水果,她也一样不落地全买了回来。母亲还记得我出生时几斤几两,记得我小时候生过几次病、打过几次针,记得我得过几次奖状,记得我每晚做作业到几点……可是,她却记不清,那时候她自己在做些什么。
????????③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母亲的记忆如此奇怪?只要是关于儿女的事情,她都记得;而关于她自己的,她都记不得。
????????④一次,我跟一位朋友晓林聊起这些事,晓林也发出了同样的感慨。
????????⑤晓林的母亲70岁了,患有老年痴呆症,家人她一个都不认识了。晓林站在她面前,她居然会问:“你叫什么名字?你是谁家的孩子?”疾病抹去了她脑海中所有的记忆……可是,有一件事,晓林的母亲却记得十分清楚。20年前,晓林独自到外地打拼,母亲细细地为他收拾行囊,连牙刷、牙膏都塞进包里,恨不得把整个家都让儿子带上。如今,20年过去了,母亲已经不认识儿子了,却始终记得儿子出发的时间,记得儿子行囊里装的每一样东西。每逢家人搀扶她出去散步,不一会儿,老人家就急匆匆地要回家,嘴里不停地念叨着:“我儿坐下午两点的火车,我得送他到车站。我得告诉他,背包夹层里有一小包土,水土不服时,用水冲了喝。还有他喜欢吃的饼,我烙了几张放在包里,饿了就拿出来吃。还有一双我亲手做的布鞋,累了就换上,穿着脚会舒服些……”似乎20年前有关送儿子所有的记忆,瞬间在她脑海里复苏。此时的老年痴呆患者,好像又变成了当初那位对儿子千般不舍、万般挂念的慈爱母亲。
????????⑥每次听到母亲念叨这些旧事,晓林都眼眶泛红,心里像被一团棉花堵着,软软的,却又堵得他快要窒息一样。
????????⑦那天看新闻,看到马英九谈起自己的母亲。马英九说:“母亲已经90多岁了,记性越来越不好,可是她老人家背古文很棒,《桃花源记》能一字不漏地背下来,《左传》也记得清清楚楚。”原来,当初,母亲放弃工作,在家专心教子,这些文章都是那时她要求马英九背的。如今,儿子已经记得不全了,90多岁的母亲却还能完整背诵。
????????⑧原来,天下所有的母亲都一样。当岁月的磨砺和疾病的折磨损坏了她们的记忆功能时,她们会忘记自己的模样、忘记自己的年龄,可是,永远不会忘记儿女的琐事。当年龄越来越大、记忆力越来越差时,母亲会本能地把“不需要”的东西从记忆里删除,只留下“宝贵”的东西存在脑海深处。这些被留在记忆里的、被母亲认为宝贵的东西,往往都是关于儿女的。
????????⑨母亲这种选择性记忆,是一种本能,更是一种爱。她们是世界上最爱儿女的人。
(1)文章记叙了三位母亲有关“记忆”的故事。下面已经概括了一个故事,请你再概括另外两个故事。
①“我”的母亲记忆力严重减退,却记得有关“我”的生日等信息。
②________ ③ ________
(2)请用一句话概括第①段划线语句所写的主要内容,并说说这样写的目的。
(3)仔细阅读第⑥段并结合上下文语境,具体说说晓林的眼眶为什么会泛红?
(4)读了上文后,林梅同学写了一首赞美母亲的小诗,请你仿照划线句再续写两句,构成排比句,帮助她完成该诗的创作。
亲爱的母亲,走近您,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您却给了我整个春天;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您似海的恩情我该怎么报答?
五、 综合读写 (10分)
13. 名著、对联。
(1)《傅雷家书》中的父亲与儿子_______________(姓名)论及艺术家的修养时,提到“_______________”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是做人的根本,必须从小培养。
(2)【对对联】学校准备举行读书报告会,下面是本次活动需要悬挂的一副对联,请你补写下联。
上联:阅读经典赏名家风采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14. 班级要开展以“走近陶渊明”为专题的语文学习活动,请完成下面的任务。
(1)语文老师为本次专题学习提供了一个示例,请参照示例,确定专题学习内容,并策划自己小组的专题学习任务。
示例:
专题学习内容:渊明与酒
专题学习任务:搜集阅读陶渊明与酒相关的诗文,探究“酒”与陶渊明文化性格的关系以及“酒”在陶渊明生命中的意义。
(2)有个小组在活动中发现刘禹锡与陶渊明在安贫乐道方面有相似之处,就用拟写对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请帮他们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刘禹锡陋室读经,苔痕上阶绿
下联:陶渊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请根据陶渊明的诗句“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写一个场景。
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80个字。
六、 写作 (50分)
15. 作文。
如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拍一张照片是最容易不过的事,照片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自拍照、毕业照、旅游照、新闻照等,比比皆是。照片记录了生活的点滴,照片呈现了大千世界,有令人喜悦、感动,有的令人痛苦、惭愧,有的令人思索、回味……总有那么一张照片会让我们印象深刻。
请以“总会想起那张照片”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B
A
C
B
5.(1)C(2)A(3)A(4)B
6.傅雷,《傅雷家书》,傅雷教育孩子的方法比较独特,他是通过书信把真情传递给远方的孩子,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真诚地指导,而且还暗暗透,露了对儿子的牵挂和爱。
7.(1)抒情议论散文(2)柳宗元,山水游记(3)潭中景物,小潭,源流(4)六
8.(1)如三月兮(2)此之谓大丈夫(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4)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9.(1)虞初新志,大苏泛舟游赤壁
(2)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波。
(3)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或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可以看出雕刻者非常注重细节,并且技艺高超。
(4)对苏、黄的神态、动作描写说明他们在水光山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陶醉在眼前画卷般的美好意境中,表现了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和悠然闲适的心情。对佛印的神态描写则给人一种洒脱不群的感觉。
10.(1)①同“邀”,邀请,②到
(2)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3)①率领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
②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
(4)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民风淳朴的社会。其用意是与当时战乱频发、剥削严重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一种追求。
11.(1)C(2)C(3)列数字;示例:乾隆帝为雕此佛耗银8万两。大佛全身贴金,给大佛做一件黄袍就用缎1000多米。
12.②朋友晓林70岁母亲患老年痴呆症,却记得20年前送晓琳外出的情形。③马英九90多岁的母亲记性越来越不好,却会背诵当初要求马英九背诵的古文。
主要写了日常生活中母亲丢三落四的琐事,目的是突出母亲记忆力严重减退,越来越严重的事实,与下文所写的她清楚记得“我”的生日等内容形成鲜明对比。
晓林的眼眶泛红,一是因为感动,感动于母亲还记得20年前送自己外出的情形,感动于她的不舍与挂念; 二是难过,难过于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家人一个都不认识了
示例:①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您却给了我整个大海②我原想撷取一片红叶,您却给了我整个枫林。
13.(1)傅聪,真诚(2)开阔视野做少年英才
14.(1)专题学习内容:渊明与菊花
专题学习任务:搜集阅读陶渊明与菊花相关的诗文,探究“菊花”与陶渊明文化性格的关系以及“菊花”在陶渊明生命中的意义。
(2)东篱采菊,悠然见南山
(3)重重的山岭中,有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一位老人拄着手杖漫步在山路上。他时而疾走,时而驻足欣赏路边的风景,时而抬头远望,若有所思。寂静的山林,沉思的老人,如一幅静默的画。
15.总会想起那张照片
翻起相册看到一张全家福,里面有爸爸、妈妈、哥哥、我,那是一张年轻的照片,
这张照片不是因为照的日期年轻。而是因为里面的人还是年轻。那一张照片更是第一张。到现在为止也是最后一张。
一张全家福不代表什么,但是那一张全家福代表着那一个年轻的岁月,而被岁月冲洗的我们,看到童年时刻的我们,让人
感叹时间过的真快,里面还是黑发浓郁的父母也被岁月冲洗的苍老了很多。照片里面,我还是个婴儿,哥哥还是一个小学生
,而现在一个中考学生,另一个已成大学生。父母也老了许多。身体的衰老导致疾病的产生,让他们没有照片上的活力,那张
照片认证了时间是过很快。不管你用尽什么办法,最后还是过去。
我们留不住时间,时间让我们每天都被各种东西冲击着记忆,唯有照片能让我们想起那一段时间。想起我们该做的时间
,如果我们父母还是照片上的年轻,我们也许做的少,但时间是不允许这样的,那我们就该做一些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去觉
得让年老的父母为我们做一些他们现在做不了的事情。那张照片很多让我们回想起时间已经失去,不要让现在的时间也失去。
照片看到的一种爱,现在也是一种爱。照片留住了曾经的年轻,现在给予了一份成熟。如果可以,我想再次照一张全家福
,把现在的岁月照下来,等到我们再次翻起相册的时候,看到自己幼儿、少年、青年时期的全家福。等到自己出来工作后,看
到那时傻乎乎的自己。
那张让我总想起的照片,让我感受到时间的无情,但也让我感受父母对我们的爱是一成不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