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 葭
诗歌
《诗经》“六义”:
风 雅 颂 赋 比 兴
了解文学常识
赋:即陈述铺叙。
比:即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
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蒹葭就是芦苇,生于水边。《蒹葭》选自“国风”的“秦风”,属秦国民歌。
解 题
此诗在“秦风” 中气味绝不相类,以好战乐斗之邦,忽遇高超远举之作,可谓鹤立鸡群,翛然自异者矣。
——方玉润《<诗经>原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蒹 葭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歌朗诵
晞 跻
xī
jī
chí ( ) sì ( )
jiān jiā( )
坻
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双声 叠词 押韵 二二拍 音乐美
诗歌之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四言为主 间有杂言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四言为主 重章叠句 结构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芦苇。
溯洄:逆流而上。
溯游:顺流而下。
宛:好像、仿佛。
注释:
理解诗歌内容
一片芦苇很茂盛,露水珠儿结成霜。心上人儿,正在水的那一边。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艰难又漫长。顺流而下去寻她,恍若站在水中央。
译文:
原文: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晞:干。
湄: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跻:高。
坻:水中的高地。
注释:
一片芦苇又密又繁,露水珠儿不曾干。心上人儿,正在那岸边。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险阻又高难。顺流而下去寻她,恍若站在水中高地上。
译文:
原文: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未已:还没有完。
涘:水边。
右:弯曲。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注释:
一片芦苇密茫茫,露水珠儿还没有完。心上人儿,正在那水边。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险阻又曲折。顺流而下去寻她,恍若站在水中的小块陆地上。
译文:
1. 开篇描写景物有什么作用?
用水边的秋景起兴,给人以凄清之感。
诗歌品鉴
2. 全诗重章叠句有何作用?
重章叠句更显韵味悠长,一再“溯洄”“溯游”,几度求索,表现了主人公对心仪女子的情真意切。反复咏唱,强烈地表达了主人公殷切、焦急、惆怅的心情,强化了诗歌的抒情性和音乐美。
3. 谈谈每章的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的样式有怎样的含义和作用?
首先,由景生情,写景部分,以蒹葭和白露,给人萧瑟冷落之感,既烘托了环境气氛,又流露出主人公凄婉的感情。每章三、四句,写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表现主人公的惆怅之情。每章五到八句,写道路的险阻,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怅惘情怀。这样构思,给诗歌增加了朦胧美。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白露为霜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兴
小结
开篇以水岸秋景起兴,抒发了主人公追求意中人而不能相见的惆怅。中间段落用反复咏叹,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表达主人公失望和愁闷之情。结尾反复咏叹写出追求之路的漫长艰辛,突出主人公感情的持久急切。
“追求者”形象分析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道阻且长
道阻且跻
道阻且右
宛在水中沚
宛在水中坻
宛在水中央
这些诗句都表现了主人公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着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
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论语》
“追求者”形象分析
真诚
执着
专一
无畏
《蒹葭》一诗没有直接诉说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但其思念却绵远悠长;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其身影却无处不在。说说这首诗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蒹葭》虽然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在叙述中始终让其处于若即若离的状态,让人觉得其身影无处不在。这首诗最有价值和意义、引起人们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而不可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共振和共鸣。
《关雎》和《蒹葭》在内容、情感和表现形式上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关雎》
《蒹葭》
①《关雎》和《蒹葭》都属于《诗经》中的“国风”,都是当时的民歌;
②都运用了“兴”的手法,借景抒情,托物寄意;
③都大量使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反复咏唱;
④在语言形式上大多四言一句,二二
拍,一般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而是富于变化;
⑤都使用了双声叠韵词,富于声韵美。
① 《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表现了对爱情和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坦率朴素、健康明朗、热烈浓郁;
② 《关雎》叙事线索明晰,画面形象可见。
① 《蒹葭》一诗则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
意,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和伤感。
② 《蒹葭》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更加浓郁。
《蒹葭》生动地再现了一个执着地寻求爱情的青年形象,突出了追寻之路的艰难与漫长,表达了寻而无果的无限惆怅之情。
主题概括
再
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