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综合测试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综合测试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06 11:58: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苏省新沂市钟吾中学2021年八下第三单元测试
语文试卷(含答案)
(注意:本试卷满分14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古诗文默写。(10分)
(1)微君之故,(
)?《式微》
(2)求之不得,(
)。《关雎》
(3)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
)。《蒹葭》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慰勉友人不要在分别时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的诗句是(
),(
)。
(5)《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运用双关的手法,委婉地表达出自己无人引荐做官,不能为国效力而内心羞愧的情感的句子是(
),(
)。
(6)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绘出桃花林绝美景色的句子是(
),(
)。
2、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俨然(yǎn)
豁然(huō)
诣太守(yì)
黄发垂髫
B、清冽(liè)
佁然(yǐ)
寂寥(liáo)
悄怆幽隧
C、器皿(mǐn)
箬篷(ruò)
多髯(rǎn)
水落石出
D、雎鸠(jū)
窈窕(tiǎo)
寤寐(wù)
辗转反侧
3、根据语境作答。(4分)
人生在世,难免不会有痛苦的经历和体验,与其消极悲观、(
),倒不如抖擞精神、放开手脚,去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抛却心理包袱自然能守得云开见月明。我们可以渺小卑微,不被他人(
),但是绝不能失去信心和精神力量。
⑴为文中括号处选择恰当的词语。(2分)
怨天尤人
游手好闲
关注
关怀
⑵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2分)
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田园生活是陶渊明写作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其中,《桃花源记》是他隐居之前写的一篇表明心志的文章。
B、《小石潭记》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C、《核舟记》是明代文学家魏学洢所写,文中提到王叔远构思精巧、雕刻精致,核舟令人叹为观止。
D、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二、古诗文阅读(21分)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5—10题。(16分)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乙】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①,献之县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②,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③举轴,猫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乃珍藏之。
【注】①轴:画卷。②物色:观察。③逮:等到。
5、用/给下面句子断句(2分)(限2处)
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
6、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佛印绝类弥勒

)   ②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  
③一士人善画?(
)   ④旦而过之,轴必坠地?(

7、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乃不知有汉
乃珍藏之
B、以其境过清
以试群猫
C、通计一舟,为人五
始知其画为逼真
D、其一犬坐于前
漫悬于壁
8、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译文:?
②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译文:?
9、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乙〕文中画作的精美具体表现在哪里。(3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0-11题。(5分)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0、这首诗有大量关于蒹葭的描写,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2分)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三、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读《儒林外史》语段,回答12-14题(9分)
马二先生上船,一直来到断河头,问文瀚楼的书坊,乃是文海楼一家,到那里去住。住了几日,没有甚么文章选,腰里带了几个钱,要到西湖上走走。
  这西湖乃是天下第一个真山真水的景致!且不说那灵隐的幽深,天竺的清雅,只这出了钱塘门,过圣因寺,上了苏堤,中间是金沙港,转过去就望见雷峰塔;到了净慈寺,有十多里路,真乃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一处是金粉楼台,一处是竹篱茅舍,一处是桃柳争妍,一处是桑麻遍野。那些卖酒的青帘高扬,卖茶的红炭满炉,士女游人,络绎不绝,真不数“三十六家花酒店,七十二座管弦楼”。
  马二先生独自一个,带了几个钱,步出钱塘门,在茶亭里吃了几碗茶,到西湖沿上牌楼跟前坐下。见那一船一船乡下妇女来烧香的,都梳着挑鬓头,也有穿蓝的,也有穿青绿衣裳的,年纪小的都穿些红绸单裙子。也有模样生的好些的,都是一个大团白脸,两个大高颧骨,也有许多疤、麻、疥、癞的。一顿饭时,就来了有五六船。那些女人后面都跟着自己的汉子,掮着一把伞,手里拿着一个衣包,上了岸散往各庙里去了。马二先生看了一遍,不在意里,起来又走了里把多路。望着湖沿上接连着几个酒店,挂着透肥的羊肉,柜台上盘子里盛着滚热的蹄子、海参、糟鸭、鲜鱼,锅里煮着馄饨,蒸笼上蒸着极大的馒头。马二先生没有钱买了吃,喉咙里咽唾沫,只得走进一个面店,十六个钱吃了一碗面。肚里不饱,又走到间壁一个茶室吃了一碗茶,买了两个钱处片嚼嚼,倒觉得有些滋味。……
  往前走过了六弯,转个弯,便像些村乡地方,又有人家的棺材厝基,中间走了一二里多路,走也走不清,甚是可厌。
  马二先生欲待回家,遇着一走路的,问道:“前面可还有好顽的所在?”那人道:“转过去便是净慈、雷峰,怎么不好顽?”马二先生又往前走。走到半里路,见一座楼台盖在水中间,隔着一道板桥,马二先生从桥上走过去,门口也是个茶室,吃了一碗茶。里面的门锁着,马二先生要进去看,管门的问他要了一个钱,开了门放进去。里面是三间大楼,楼上供的是仁宗皇帝的御书,马二先生吓了一跳,慌忙整一整头巾,理一理宝蓝直裰,在靴桶内拿出一把扇子来当了笏板,恭恭敬敬朝着楼上扬尘舞蹈,拜了五拜。拜毕起来,定一定神,照旧在茶桌子上坐下。傍边有个花园,卖茶的人说是布政司房里的人在此请客,不好进去。那厨房却在外面,那热汤汤的燕窝、海参,一碗碗在跟前捧过去,马二先生又羡慕了一番。
12、选文中马二先生游西湖的动机是马二知道“西湖水光山色,颇可以添文思”。请你阅读后说一说马二先生游西湖,观赏到哪些景致。(3分)
13、作者为什么着力描写酒店里那些味道鲜美的食物?(3分)
14、《儒林外史》以讽刺艺术取胜。但在我们的选文中,似乎没有看到夸张、漫画式的效果。你是怎么看待的?作者对马二先生持什么样的态度?(3分)
二)、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17题。(10分)
中国适合走向“汽车社会”吗?
①2009年,中国以1300多万辆汽车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中国人虽然理应享受汽车文明,但中国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那样,达到那么高的汽车拥有率。原因如下:
②第一,土地制约。城市街道交通拥堵,不少街道两侧摆满了车,远远看去就如一条长龙,不少住宅区、公共绿化带等也都成了“停车场”。中国已占用了太多的良田、林地、草原用于新建、扩建公路。占地面积数量大的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已突破5万公里,相当于美国的近60%;而占地面积相对较少的铁路总里程仅有8.4万公里,只相当于美国的1/3。这说明中国交通发展向汽车倾斜的程度超过了美国。
③第二,能源制约。美国的汽车普及率已超过50%,如果中国的汽车普及率达到美国的水平,到2020年预计中国将有6.9亿辆汽车。若以每辆汽车每年平均耗油2吨来计算,中国的总耗油量将达13.8亿吨,相当于目前全球每年石油贸易量的86%。这可能吗?即使普及电动汽车,也只不过是改变了使用能源的种类。中国超过70%的电能来自化石燃料中最具污染力的煤,这种状况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也难以改变,电动汽车的普及不可能明显缓解能源的制约。
④第三,环境制约。汽车尾气排放正在成为最大的污染源。如果今后二三十年中国的汽车普及量达到6.9亿辆,就意味着未来废气排放量相当于当前世界所有的汽车排放的总和。
⑤受土地、能源、环境这三大因素的制约,中国是否适合做一个“汽车轮子上的国家”呢?
15、文中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16、文章第③段中加点词语“超过”能否删除?为什么?(3分)
17、为了让中国尽快走向“汽车社会”,你能提出哪些合理化建议?(4分)[]
三)、读《给燕子留个门》,回答18-21题。(17分)
给燕子留个门
干亚群
当河里最后一块冰被我们捣碎后,叮叮咚咚的水流声从村东一直响到村西。也就这么几天里,村里又多了一份热闹,门前的枣树上开始有叽叽喳喳的声音。老人便把门开得大大的。我们感到不解。老人说,燕子回来了,它们要筑巢,如果关着门,燕子会觉得主人不欢迎它们。
敞开的门,有春风灌进来。春风仿佛在铺一条无形的路,是空中温暖的路。燕子顺着赶过来。春风把沿途的树都弄绿了。于是,有一天,我们听见燕子的叫声,看见燕子的身影——像黑色的闪电。
老屋横梁上的那只燕子窝,跟我们玩的那种烂泥炮形状差不多,上宽下窄,不过看起来有点疙里疙瘩。我们也不知道哪一年筑的,每年的春天总能看到两只燕子飞进飞出,然后孵出一窝小燕子。去年的燕子窝在守候今年的燕子。
村里的房屋多是平房,有些还是茅草房。燕子似乎并不嫌弃,只要人们开着门,有一处可容它们筑巢的地方,它们就会把巢安在那儿。老人们说,家有燕子窝,那是一家人的福气,说明这家风水好。所以家里有老人的,每到春天总是盼望着门前喃呢的声音。我们那儿并不重视喜鹊,而把燕子看成喜鹊的化身。村里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如果身体不适,他们就把能不能熬过冬天作为给自己的一个命数。二月初燕子准时飞回来,那些躺了一冬的老人不管可不可以下床,都要起来在门口坐一坐,听听燕子的喃呢,看看燕子忙碌地衔草加固巢,心里觉得有一种踏实。
我们不知道鸳鸯是怎么一回事,却知道家里的燕子是双飞双宿的。大清早,等门一开燕子马上飞去了,当它回来的时候嘴里肯定衔着草什么的,有时独自回来,有时两只一块儿。你一口草我一口泥,共筑着它们的窝。到了傍晚,如果另一只还没有回来,那只先回来的燕子肯定停在门前的树上或屋檐下,歪着头一动不动,直到另一只回来,然后轻轻几声叽叽,便飞进窝里再也看不到它们的影子。村里小夫妻哪天吵架了,做妻子的就会责备自己的男人,怎么连燕子都不如,它们还懂得温情。刚才还气呼呼的男人,此时默不作声,一个人提了只筐出去了。等他回来的时候筐里准有妻子爱吃的水果。
燕子等窝筑好后开始产卵,大约一个月后窝里便会伸出几张黄黄的小嘴。此时是燕子最最忙碌的时候,两只燕子飞进飞出,喂养着它们的小宝宝。老人说,燕子一顿烟的工夫要飞出三次,一天下来将近要飞一百多次,直到小燕子能独立觅食为止。而小燕子长大的那阵子,家里是颇为热闹的。一会儿叽叽喳喳,一会儿唧唧啾啾,尤其当燕子爸爸与燕子妈妈从外面觅食回来的时候,横梁上是一片喧闹。只只张大着黄口,争先恐后地要食吃。等老燕子飞走了,它们才个个缩回窝里安静下来。再过一段时间,小燕子开始学飞,扑棱棱地从窝里飞到窝外,再由屋檐下飞到树枝上,这样一路地飞远。如果还不到迁徙的时候,小燕子们绝不会飞走,到了晚上还是会飞到自己的窝里。
我们家约定俗成,最晚进门的人,总会看一看燕子是不是到齐了,然后关门——这是晚上最后一道仪式。就像大人牵挂会玩的孩子迟归那样,我也会提醒家里人:给燕子留着门。
村里开始有人建房,原来居住的老房子得拆掉。上了年纪的人遵循一个原则,五黄六月是不可以动土木的。所以村里很多人建房子多选择在秋天,这时候燕子已准备南飞了。那些拆了老房子的人家,把拆下来的燕子窝整个地端下来,然后放在树杈上,希望明年燕子归来的时候还能发现这个标记。然而,那些建了新房子的人家第二年再也不会有燕子进出。整天锁着的大门和平整的天花板,让燕子越飞越远了。
当村里最后一栋楼立起来的时候,村子变得寂寞起来。年复一年,燕子只是在记忆里呢喃,又渐渐消隐。以至回忆燕子确确实实的叫声,却模糊了。村民习惯了关门。
(选自浙江文艺出版社《给燕子留个门》,略有删改)
18、村里人的哪些行为表现了对燕子的重视和喜爱?请简要概述。(4分)
答:
19、请结合语境,分析“这是晚上最后一道仪式”中“仪式”一词的妙处。(4分)
答:
20、“年复一年,燕子只是在记忆里呢喃,又渐渐消隐。”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4分)
21、“村民习惯了关门”,你赞同村民的这种做法吗?请说说你的理由。(5分)
答:
四、作文(63分)
22、请以《又见彩虹》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注意: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班级。
附:参考答案
(10分)略。
(3分)D【解析】A应为豁(huò)B应为悄怆幽邃
C应为髯(rán)
⑴(2分)怨天尤人
关注
⑵(2分)人生在世,难免会有痛苦的经历和体验(“难免有痛苦的经历和体验”或“难免痛苦的经历和体验”)
(3分)A【解析】《桃花源记》是陶渊明隐居之后写的一篇文章。
(2分)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
(4分,各1分)①类似,像?②弯曲?③善于,擅长?④早晨??
(3分)D(都是介词,“在”的意思。)
(4分,各2分)
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在手卷下边的衣褶中。
②县令起初不懂得珍惜,随便把它悬挂在墙壁上。
9、(3分)示例:通过写猫的反应,从侧面表现画作的精美。如:限令把画卷拿起来,猫就蹦跳着追赶它,可见画卷上的老鼠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评分说明:能结合写猫的句子1分,用自己的话正确表述2分,共3分)
附【乙】译文:东安有一个小吏擅长作画,作了一幅题材为老鼠的画,献给县令。县令开始不知道爱惜它,很随意地把这幅画挂在墙壁上。每天早晨走过挂画的地方,那幅鼠画总是落在地上,多次挂上去多次落下地。县令对这种情况感到很奇怪。一天黎明时县令起来察看,发现画落在地上,并且有一只猫蹲在画的旁边。等到县令把画拿起来,猫就跟着跳起来追赶那幅鼠画。县令就用这幅画来试其他的猫,结果都是这样。到这时候,才知道这幅鼠画画得很逼真,于是把它珍藏起来。
10、(2分)表现了时间的推移(1分),烘托了主人公凄恻、惆怅的情感。(1分)
11、(3分)D 解析:这首诗抒写了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之情,没有绝望情绪的流露。
12、(3分)马二先生眼中所见的并不是清新宜人的西湖胜景,他看到的是游人,女子的相貌,酒店的食物。
13、(3分)突出马二先生的可笑与辛酸,他对西湖风光“全无会心”,却对各色菜肴馋涎欲滴。
14、(3分)马二先生其实和范进一样,深受科举制度毒害。但作者并没有对马二先生进行多少夸张化的描写,除了对着宋仁宗皇帝御书参拜之外,其他都只是淡淡写来,从朴素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批判和讽刺的倾向。马二先生作为一个读书人,对西湖美景麻木不仁,他的审美感贫乏浅薄可见一斑。作者把八股毒害灵魂的庸陋、精神世界的枯朽,准确地揭示出来并进行了辛辣的批判和讽刺。
15、
打比方
把摆在城市街道两侧的车比作长龙,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汽车之多,占地面积之广,使说明对象形象可感。评分标准:(3分)方法1分,作用2分。
16、
不能删除,“
超过”表范围,说明美国的汽车普及率高于50%,去掉表示确数,与原意不符,

超过”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评分标准:(3分)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2分(只判断不得分);指出说明文语言准确性1分。
17、略。评分标准:(4分)建议合理即可得分。
18、
(4分)①
春天,开门欢迎燕子归来。②
村里的老人看燕子,听燕子的呢喃。③
晚上给燕子留着门。④
把拆下来的燕子窝放在树杈上。(各1分,意思对可)
19、(4分)“仪式”一词用在比较神圣的典礼上,在文中大词小用,写出晚上做最后一件事的庄重和认真,体现了燕子在“我们”心中的位置(体现“我们”对燕子的喜爱)。(意思对即可)
20、(4分)岁月流走,当村里迎来一座座新楼后,燕子却在慢慢离去,人和燕子和谐共处,如一家人一般生活的热闹场景只能成为美好的回忆。(能从“燕子离去”和“人与燕子共处的场景成为回忆”两个点上进行回答即可,每点2分)
21、(5分)示例—
:不赞同。门犹如一道屏障,隔离了人和燕子,门又像一把锁,封闭了人心的善与爱,村民的这种习惯,是对燕子的拒绝,是人性的自私,在村民一次次的关门中,人类和鸟儿和谐共处的画面在一点点消逝,人类善良友爱的心灵也在慢慢硬化。
示例二:不赞同。燕子到来,带来了热闹,带来了福气,关门,拒绝了燕子,疏远了燕子,村子变得寂寞,人心也变得空虚,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走向僵化。
示例三:赞同。关门并没有完全剥夺动物的生存空间,人们建房改善自身生存条件是合情合理的。(观点1分,理由4分,言之有理即可,理由只停留在表层的理解上得2分,能扣住文意,有较深刻的领会得4分)
22、作文(63分,含书写分3分)
从内容、结构、语言三方面综合评价,参照下列标准评分。(不包括书写分)
一类卷:
54-60分(90—100)(以57分为基准分)
内容充实,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生动。(内容有新意,构思有创意,语言美感强的,可以得满分。)
二类卷:45—53分(75—89)(以49分为基准分)
内容比较充实,结构完整,条理清楚,语言通顺。
三类卷:36—44分(60—74)(以39分为基准分)
内容具体,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语言基本通顺。
四类卷:36分以下(60分以下)
或内容空泛;或结构残缺;或思路混乱;或语言极不通顺;或确属抄袭之作。
注意:作文的切入分为42分。(不包括书写)
书写(3分)卷面整洁,书写美观得3分;卷面工整,书写认真得2分;卷面一般,字迹清楚得1分;卷面较乱,书写潦草不得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