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2010年中考第二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版2010年中考第二轮复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2-14 10:11: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新课标版2010年中考第二轮复习《议论文阅读——理解内容、品味语言》教案
【考纲要求】
1.抓关键词语,分析其含义、感彩、作用等,从而体会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
2.分析修辞方法及成语典故的运用,体会其生动性。
3.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揭示其严密的逻辑性。
4.探究文章的内容及其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思想意义;
5.能从文章的观点中获取有益的启示,并进行切合实际的拓展。
【知识点】
一、理解文章内容
1.揣摩题意,了解基本内容。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多半能揭示全文内容的重点,有时暗示文章的主题,还常常有启迪文章思路的作用。
2.辨析文体,把握文章的重点。对不同文体的文章,由于构成其文章的各自的要素不同,用以表现其文章的中心的方式各不相同,所以,在阅读中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而有所侧重。
3.理解文章内容,还要注意理解词语、句子的含义及作用。一般来说,“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理解词语句子的含义,一定要结合上下文来思考。
4.寻求途径,概括文章的主旨。不同体裁的文章,主旨的表现形式是有差异的。
二、议论文语言特点:议论文的语言往往具有准确性、概括性、鲜明性、生动性等特点,所以分析议论文的语言也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1.体味文章语言的准确性。议论文需要通过明确的概念、准确的判断和严密的推理来讲清道理,用语言表达出来必须准确无误。
2.体味语言的概括性。议论文把讲清抽象的道理作为它终极的目的,即使列举事例,也要以理服人,以理取胜,事例必须有概括性,这就要求语言高度简练。
3.体味语言的鲜明性。议论文的鲜明性,表现在它通过语言表达的观点毫不含糊,赞成什么反对什么,爱什么恨什么,要求什么不要求什么,一清二楚。
4.体味语言的生动性。议论文的生动性不在于细致人微的描写,而在于简洁明快的勾画,有时还借助歇后语、俗语、方言和各种修辞方法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考点分析】
关于议论文阅读中“理解内容、品味语言”中的有关考点有:1.理解文章内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出题的形式是千变万化的,大的方面来说,要理解文章是怎样提出论点,又是如何阐述观点的。小的方面来说,可能是理解某文段内容,引用的名人名言,可能是作者阐述道理时的某一见解,可能是概括某一内容要点,也可能是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等等。2.品味议论文语言。在议论文中,对语言的考查有两类。一类是品味议论文的语言特征,儿时考查对词语、句子含义及其作用的理解。后一种考查形式更为多见。
【典例详解】
例1:2009年浙江台州市中考题
好梦何必成真
周国平
①好梦成真——这是现在流行的一句祝词,人们以此互相慷慨地表达友善之意。每当听见这话,我就不禁思忖:好梦都能成真,都非要成真吗
②有两种不同的梦。
③第一种梦,它的内容是实际的,譬如说,梦想升官发财,梦想娶一个倾国倾城的美人或嫁一个富甲天下的款哥,梦想得诺贝尔奖金,等等。对于这些梦,弗洛伊德的定义是适用的:梦是未实现的愿望的替代。未实现不等于不可能实现,世上的确有人升了官发了财,娶了美人或嫁了富翁,得了诺贝尔奖金。这种梦的价值取决于能否变成现实。如果不能。我们就说它是不切实际的梦想。
④第二种梦,它的内容与实际无关,因而不能用能否变成现实来衡量它的价值。譬如说,陶渊明梦见桃花源,鲁迅梦见好的故事,但丁梦见天堂,或者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梦见一片美丽的风景。这种梦不能实现也不需要实现,它的价值在其自身,做这样的梦本身就是享受,而记载了这类梦的《桃花源记》、《好的故事》、《神曲》本身便成了人类的精神财富。
⑤所谓好梦成真往往是针对第一种梦发出的祝愿,我承认有其合理性。一则古代故事描绘了一个贫穷的樵夫,说他白天辛苦打柴,夜晚大做其富贵梦,奇异的是每晚的梦像连续剧一样向前推进,最后好像是当上了皇帝。这个樵夫因此过得十分快活,他的理由是:倘若把夜晚的梦当成现实。把白天的现实当成梦,他岂不就是天下最幸福的人。这种自欺的逻辑遭到了当时人的哄笑,我相信我们今天的人也多半会加入哄笑的行列,
⑥可是,说到第二种梦,情形就很不同了。我想把这种梦的范围和含义扩大一些,举凡组成一个人的心灵生活的东西,包括生命的感悟,艺术的体验,哲学的沉思,宗教的信仰,都可归入其中。这样的梦永远不会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直接现实,在此意义上不可能成真。但也不必在此意义上成真,因为它们有着与第一种梦完全不同的实现方式,不妨说,它们的存在本身就已经构成了一种内在的现实,这样的好梦本身就已经是一种真。对真的理解应该宽泛一些。你不能说只有外在的荣华富贵是真实的,内在的智慧教养是虚假的。一个内心生活丰富的人,与一个内心生活贫乏的人,他们是在实实在在的意义上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
⑦我把第一种梦称做物质的梦,把第二种梦称做精神的梦。不能说做第一种梦的人庸俗,但是,如果一个人只做物质的梦,从不做精神的梦,说他庸俗就不算冤枉。如果整个人类只梦见黄金而从不梦见天堂,则即使梦想成真,也只是生活在铺满金子的地狱里而已、
(选自周国平散文集《安静》,略有改动)
1.作者论述的“第二种梦”的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对于“第二种梦”,作者有比较精炼的概括,即“精神的梦”。但在回答这一题时,要注意把这个概念的具体含义阐述出来,这样才比较完整。参考答案:举凡组成一个人的心灵生活的东西(包括生命的感悟,艺术的体验,哲学的沉思,宗教的信仰,都可以归入其中)。
2.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末句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关键句子的分析理解能力。这是一个比喻句,只要把这个句子中表示比喻的词语找出,阐述清它们的含义,此题也就成功一多半了。参考答案:(黄金喻指富裕的物质生活,天堂喻指丰富的精神生活)人类若是只追求物质的享受,放弃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内心世界将变得荒芜贫乏,荣华富贵将成为心灵的囚牢。
例2:2009年重庆市中考题
我们为什么活着
卫平
①2008年华尔街金融风暴袭来,美国一家电器制造公司倒闭,公司总裁卡莱尔来到多伦斯湖准备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当他身子快沉到湖底时,已被医生下了“死亡判决书’’的老朋友比尔的话突然响彻耳畔:“不!你仍然活着,至少还拥有生命。你没有权利轻易放弃生。”比尔几乎用尽生命的全部力量发出的叫喊拯救了卡莱尔。卡莱尔回到公司,重新点燃了生命的激情,一切从头开始。像骄傲的雄鹰搏击于金融风暴的长空。
②卡莱尔的新生,让我们陷入深深地沉思:我们为什么活着 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困扰人类几千年的问题。有的人活着是为了物质的享受,有的人则更看重生命本身的美好;有的人追求名誉地位,有的人则寻求生命更深广的意义……
⑨我们为什么活着 活着就是对生命保持一种敬畏和尊重——珍惜生命。正如比尔所说,只要我们仍然在人世间活着,只要我们还拥有生命,就得对生命负责,就得对生命本身保持一种敬畏和尊重,谁也没有权利轻易地结束生命,哪怕这生命属于你自己。同时,活着也是对生命过程的幸福体验和快乐享受。水清鱼读月,山静鸟听风,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活着能观看潮涌大江的壮阔。能欣赏鱼翔浅底的怡然,能领悟山月对话的静谧,能品味人间真情的美好。
④我们应该怎样活着呢7这也是我们应该思考的另一个严肃的问题。
⑤我们活着,就要坦然地面对人生,积极美好地生活,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沭浴着生命的阳光春雨。体验生命的幸福欢乐。
⑥当然,如果只满足于物质需求,一味沉湎享乐,对酒当歌,游戏人生,不惜青春赌明天,这样的活着,就只是一种猪栏理想了,这无异于使蓬勃的生命在污泥浊水中一点点朽烂,会散发出一股刺鼻的霉味。因此,我们活着,就要点燃生命的激情,调动心灵的力量,激发人生的智慧,尽其所能,做些对自己对他人有积极意义的事。正如西方一位哲人说:“假知人仅仅为活着本身而活着,那就是纯粹的动物需求。”
⑦我们活着,就是认认真真地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我们活着,就要脚踏实地地去做自己想要做而又有积极意义的事。胡适曾说:“生命本身没有意义,你要能给它什么意义,它就会有什么意义。与其终日冥想人生的意义,不如使用此生做点有意义的事。”
⑧活着。就要让快乐的阳光洒满生命的每一个清晨:就要让幸福的泉水滋润生命的每个时刻:就要让向上的姿势昂扬在生命的整个历程。
1.对“我们为什么活着”的问题,第③段从哪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信息提取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根据提示仔细品读第③段内容,提取出语段中关于“我们为什么活着”的两个方面的信息,然后组织语言进行概括。参考答案:①活着是对生命本身保持一种敬畏和尊重。②活着是对生命过程的幸福体验和快乐享受。
2.结合上下文理解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困扰人类几千年的问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
(2)这样的活着,就只是一种猪栏理想了,这无异于使蓬勃的生命在污泥浊水中一点点朽烂,会散发出一股刺鼻的霉味。
答: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结合语境理解词句的含义的能力。第(1)题中加点的部分“却困扰人类几千年的问题”指活着的意义,也即是说“不少人不懂得活着的意义”或“不少人不懂得人为什么活着,该怎样活着”。第(2)题中加点词语“污泥浊水”具有比喻意义,指沉湎于物质享乐、游戏人生的腐朽生活。答成“只满足于物质需求。一味沉湎享乐,对酒当歌,游戏人生,不惜青春赌明天”亦可。
3.文章结尾段的排比句有哪些作用
活着,就要让快乐的阳光洒满生命的每个清晨;活着,就要让幸福的泉水滋润生命的每个时刻;活着,就要让向上的姿势昂扬在生命的整个历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语段作用的分析。对此句作用的分析,一是要结合句子在文章末尾的特点思考,二是要结合语段运用排比修辞的句式特点分析。参考答案:总结全文,增强气势,深化文章中心。
例3: 2008年江西中考题
我不认为我征服了沙漠
①20世纪,人类最爱说的就是“征服自然”,还爱说“……展示了人类的力量。”征服自然,怎么叫做征服了呢 爬上去踩两脚,这就是征服了吗 十几二十个人准备上一年半载,满负物资装备,还得有人为他们打好一个又一个前站营地,之后,仍惴惴不安地躲避着暴风和雪崩,侥幸爬到了山顶插上旗子就可以说征服高山乃至征服自然了
②意大利有个女探险家独自穿越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当走出沙漠之后,她面对沙漠跪下来,静默良久。有记者问她征服沙漠后为何还要跪下,她说:“我不认为我征服了沙漠,我是在感谢塔克拉玛干允许我通过。”
③同样的道理,登山是可以的,但登山者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是征服了高山,而是应该感谢山允许人攀登。其实反过来想想,那么多的人不遗余力地要去爬高山,那么执著那么强烈地要去登顶,当他们抒发“壮志”的一瞬间,是不是已经被高山的魅力征服了呢
④至于通过登山来展示人类的力量,更是大可不必。我们的“力量”大自然早已经领教过了。几百年长成的大树,人可以只用三分钟就让它倒下;几万年才长成的一片热带雨林,人可以几天之内将其变成一片赤土;大自然要花几百万年才能生成的物种,人可以用几十年就让它消失。山,可以炸平;湖,可以填满;海洋,可以当作自家后院的垃圾场;天,都可以戳个窟窿……还有什么我们办不到的
⑤老子说:“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用力量征服别人仅能说明孔武有力,靠自知之明和自律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者.
⑥从古猿到现代人,人类在千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一直都是在使用自己的智慧而不仅仅是力气。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继续使用自己的智慧来消除自身的“征服欲”,做一个真正有力量的强者呢
⑦什么是真正的力量 这不禁让人想起电影《辛德勒名单》中的一个片断。辛德勒问纳粹军官为什么要杀掉这么多无辜的人 军官回答:“因为我们有权力。”辛德勒说不对,这不叫权力。军官很惊讶。追问什么是真正的权力。辛德勒告诉他,有个小偷犯了盗窃罪,他被带到国王面前,国王本可以处死他,但国王对他说,我赦免你。这才是权力!
⑧一棵参天古树,本可以用来做家具,但人们没有伐倒它;一只珍稀野生动物,本来将被投进汤锅.但人们保住了它;一块如茵的绿地,人们没有让推土机隆隆地开进;一片清澈的湖水,人们让工业的废水运离;一座圣洁的高山,人们放弃登顶,而停下采欣赏她的神秘和美丽,并把她的神秘和圣洁代代相传……这,才叫做力量。
联系语境,说说你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
(1)我们的“力量”大自然早已经领教过了。
(2)军官回答:“因为我们有权力。”
解析:此题考查对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首先判断词句所处位置,再结合语境,从上下文中寻找答案,语言要概括。第一句中“力量”一词的所指主要从下文的事例中领悟,所举事例都是人类破坏自然的行为,那么“力量”显然含有一定的贬义。第二句中的“权力”出自纳粹军官之口,也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电影片段的含义。参考答案:(1)“力量”是指人类破坏自然的行为及所造成的后果。(2)“权力”是指具有主宰他人一切的绝对力量。
【方法指津】
1.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固定,只有二个角度:(1)语言特点;(2)语体特点。做这类题目,要掌握语言风格一些关键词: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而语体特点,就是抓信逻辑严密四个字做文章就可以了。一个应特别注意的事项就是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2. 注意两类题的答题思路,一是“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首先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再分析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所起的深层作用(比喻或引申)。这类题主要考查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二是“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首先解释词语的含义,其次阐明词语之间的先后顺序(按时间或逻辑顺序),强调其时间性或层次性。这类题主要考查语言的逻辑性。
【精题演练】
一、(09河北省)
读书杂谈(节选)
鲁迅
①因为知用中学的先生们希望我来演讲一回,所以今天到这里和诸君相见。不过我也没有什么东西可讲。忽而想到学校是读书的所在,就随便谈谈读书。是我个人的意见,姑且供诸君的参考,其实也算不得什么演讲。
②说到读书,似乎是很明白的事,只要拿书来读就是了,但是并不这样简单。至少,就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所谓职业的读书者,譬如学生因为升学,教员因为要讲功课,不翻翻书,就有些危险的就是。我想在座的诸君之中一定有些这样的经验,有的不喜欢算学,有的不喜欢博物,然而不得不学,否则,不能毕业,不能升学,和将来的生计便有妨碍了。我自己也这样,因为做教员,有时即非看不喜欢看的书不可,要不这样,怕不久便会于饭碗有妨。我们习惯了,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你爱做的事,偏不给你做,你不爱做的,倒非做不可。这是由于职业和嗜好不能合一而来的。倘能够大家去做爱做的事,而仍然各有饭吃,那是多么幸福。但现在的社会上还做不到,所以读书的人们的最大部分,大概是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的为职业的读书。
③现在再讲嗜好的读书吧。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我想,嗜好的读书,该如爱打牌的一样,天天打,夜夜打,连续的去打,有时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来之后还是打。诸君要知道真打牌的人的目的并不在赢钱,而在有趣.牌有怎样的有趣呢,我是外行,不大明白。但听得爱赌的人说,它妙在一张一张的摸起来,永远变化无穷。我想,凡嗜好的读书,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他在每一页每一页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自然,也可以扩大精神,增加知识的,但这些倒都不计及,一计及,便等于意在赢钱的博徒了,这在博徒之中,也算是下品。
④不过我的意思,并非说诸君应该都退了学,去看自己喜欢看的书去,这样的时候还没有到来;也许终于不会到,至多,将来可以设法使人们对于非做不可的事发生较多的兴味罢了。我现在是说,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但请不要误解,我并非说,譬如在国文讲堂上,应该在抽屉里暗看《红楼梦》之类;乃是说,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现在中国有一个大毛病,就是人们大概以为自己所学的一门是最好,最妙,最要紧的学问,而别的都无用,都不足道的,弄这些不足道的东西的人,将来该当饿死。其实是,世界还没有如此简单,学问都各有用处,要定什么是头等还很难。也幸而有各式各样的人,假如世界上全是文学家,到处所讲的不是“文学的分类”便是“诗之构造”,那倒反而无聊得很了。
⑤不过以上所说的,是附带而得的效果,嗜好的读书,本人自然并不计及那些,就如游公园似的,随随便便去,因为随随便便,所以不吃力,因为不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如果一本书拿到手,就满心想道,“我在读书了!”“我在用功了!”那就容易疲劳,因而减掉兴味,或者变成苦事了。
(选文略有改动)
1.在下面的空缺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选文第①段点明读书的话题,第②段主要阐述               ,第③段阐述嗜好的读书,第④段就爱看书的青年读书提出了 的建议。
2.选文第②段中加着重号的“大概”能否删去 请说出理由。
答:
3.选文第⑤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
4.结合选文内容,请你说说对当今中学生阅读现状的认识。
答:
答案:1.职业的读书 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  2.不能删去。“大概”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去掉它就绝对化了,表述不严密,所以不能删去。  3.比喻论证:画线的句子论证了嗜好的读书因随意而有趣味的特点,深入浅出、通俗形象。  4.示例:当今的中学生为升学而读书,既苦又累,缺乏兴趣,阅读面非常狭窄,只能算是职业的读书,这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二、(09四川内江)阅读《行使拒绝权》(有删节),回答问题  
毕淑敏
拒绝是一种权利,就像生存是一种权利。   
古人说,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这个“不为”,就是拒绝。人们常常以为拒绝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防卫,殊不知它更是一种主动的选择。  
纵观我们的一生,选择拒绝的机会,实在比选择赞成的机会,要多得多。因为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要用惟一的生命成就一种事业,就需在千百条道路中寻觅仅有的花径。我们确定了“一”,就拒绝了九百九十九。拒绝如影随形,是我们一生不可拒绝的密友。  
拒绝对我们如此重要,我们在拒绝中成长和奋进。如果你不会拒绝,你就无法成功地跨越生命。拒绝的实质是一种否定性的选择。  
拒绝不像选择那样令人心情舒畅,它森严的外衣里裹着我们始料不及的风刀霜剑。像一种后劲很大的烈酒,在漫长的夜晚,使我们头痛目眩。  
于是我们本能地惧怕拒绝。我们在无数应该说“不”的场合沉默,我们在理应拒绝的时刻延宕不决。我们推迟拒绝的那一刻,梦想拒绝的冰冷体积,会随着时光的流逝逐渐缩小以至消失。  
可惜这只是我们善良的愿望,真实的情境往往适得其反。我们之所以拒绝,是因为我们不得不拒绝。  
不拒绝,那本该被拒绝的事物,就像菜花状的癌肿,蓬蓬勃勃地生长着,浸润着,侵袭我们的生命,一天比一天更加难以救治。  
拒绝是苦,然而那是一时之苦,阵痛之后便是安宁。  
不拒绝是忍,心字上面一把刀。忍是有限度的,到了忍无可忍的那一刻,贻误的是时间,收获的是更大的痛苦与麻烦。  
拒绝是对一个人胆魄和心智的考验。因为拒绝,我们将伤害一些人。这就像春风必将吹尽落红一样,有时是一种进行中的必然。如果我们始终不拒绝,我们就不会伤害别人,但是我们伤害了一个跟自己更亲密的人,那就是我们自己。  
拒绝的味道,并不可口。当我们鼓起勇气拒绝以后,忧郁的惆怅伴随着我们,一种灵魂被挤压的感觉,久久挥之不去。  
因为惧怕这种难以言说的感觉,我们有意无意地减少了拒绝。  
在人生所有的决定里,拒绝是属于破坏而难以弥补的粉碎性行为。这一特质决定了我们在作出拒绝的时候,需要格外的镇定与慎重。  
然而拒绝一旦作出,就像打破了的牛奶杯,再不会复原。它凝固在我们的脚步里,无论正确与否,都不必原地长久停留。  
拒绝是没有过错的,该负责任的是我们在拒绝前作出的判断。  
不必害怕拒绝,我们只需更周密的决断。  
拒绝是一种删繁就简,拒绝是一种举重若轻。拒绝是一种大智若愚,拒绝是一种水落石出。  
当利益像万花筒一般使你眼花缭乱之时,你会在混沌之中模糊了视线。尝试一下拒绝吧。  
你依次拒绝那些自己最不喜欢的人和事,自己的真爱就像退潮时的礁岩,嶙峋地凸现出来,等待你的攀援。  
当你抱怨时间像被无数餐刀分割的蛋糕,再也找不到属于你自己的那朵奶油花时,尝试一下拒绝。  
你把所有可做可不做的事拒绝掉,时间就像湿毛巾里的水,一滴一滴地拧出来了。  
当你发现生活中蕴涵着太多的苦恼,已经迫近一个人能够忍受的极限,情绪面临崩溃的边缘时,尝试一下拒绝吧。  
你也许会发现,你以前不敢拒绝,是为了怕增添烦恼。但是恰恰相反,拒绝像一柄巨大的梳子,快速地理顺了杂乱无章的日子,使天空恢复明朗。  
当你被陀螺般旋转的日子搅得耳鸣目眩,忘记了自己是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时候,尝试一下拒绝吧。  
你会惊讶地发觉自己从复杂的包装中清醒,唤起久已枯萎的童心,感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然之子。拒绝犹如断臂,带有旧情不再的痛楚。  
拒绝犹如狂飚突进,孕育天马横空的独行。  
拒绝有时是一首挽歌,回荡袅袅的哀伤。  
拒绝更是破釜沉舟的勇气,一种直面淋漓鲜血惨淡人生的气概。  
拒绝也不可太多啊。假如什么都拒绝,就从根本上拒绝了每个人只有一次的辉煌生命。智慧地勇敢地行使拒绝权。这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这是我们意志之舟劈风斩浪的白帆。  
1.作者在文中对“拒绝”一词作了准确解释, “拒绝”是什么?  
2.作者认为我们本能地惧怕拒绝是因为什么原因?
3.“可惜这只是我们善良的愿望,真实的情境往往适得其反。”真实的情境应该是怎样的?
4.我们为什么不得不行拒绝?  
5.作者用一组排比句表明拒绝是一种美好的境界。请找出来写在下面横线上。 
6.文章列举了尝试拒绝的哪四大好处?(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7.既然拒绝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作者认为该怎样做? 
答案:1.拒绝的实质是一种否定性的选择。2.拒绝是风刀霜剑。是后劲很大的烈酒。3.拒绝的冰冷体积,随着时光的流逝逐渐变大。4.如果不行使拒绝权,本该被拒绝的事物,会侵袭我们的生命;会贻误我们的时间,带来更大的痛苦与麻烦;会最终伤害我们自己。5.拒绝是一种删繁就简,拒绝是一种举重若轻。拒绝是一种大智若愚,拒绝是一种水落石出。6.当众多的利益令你眼花缭乱时,尝试拒绝,自己的真爱就会凸现出来,等待你去实现。当你的时间被分割得凌乱不堪时,尝试拒绝,时间就会被挤(拧)出来了。当你生活中苦恼太多时,尝试拒绝,杂乱无章的日子会被快速地理顺,使天空恢复明朗。当你忙得不以乐乎时,尝试拒绝,你会从复杂的包装中清醒,唤起久已枯萎的童心。7.不要惧怕拒绝;拒绝时要格外的镇定与慎重(要有周密的决断);拒绝也不能太多,不能从从根本上拒绝每个人只有一次的辉煌生命。
三、(09北京燕山)
匠人与大师
① 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
② 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等。但就算一天做到100把也还是一个木匠。大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判断他的高下是有没有突破和创新。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艺儿做得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就不稀罕这玩意,而在不断构思新东西。
③ 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从事具体操作水平的上限是经验丰富,但还没从经验上升到理论。虽然这些经验体现和验证了规律,但还不是规律本身。大师则站在理论的层面上,靠规律运作。面对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个一个去摘瓜,大师只提起一根瓜藤;面对一大堆数字,匠人满头大汗,一道接一道地去算,大师只需轻轻给出一个公式。匠人常自持一技,自炫于一艺,偶有一得,守之为本;大师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进取不竭,心犹难宁。居里夫人把诺贝尔奖章送给小女儿当玩具,但是接着她又得了一个诺奖。
④ 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我们常说一技之长,一招鲜,吃遍天,这是指匠人,大师则不靠这,他纵横捭阖,运筹帷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为凡创新、创造,都是在引进、吸收、对比、杂交、重构等大综合之后才出现的。当匠人靠一技之长,享一得之利,拿人一把,压人一筹时;大师则把这一技收来只作恒河一沙,再佐以砖、瓦、土、石、泥,起一座高楼。牛顿、爱因斯坦成为物理大师并不只因物理,还有更重要的数学、哲学等。一个画家,当他成为绘画大师时,他艺术生命中起关键作用的早已不是绘画,而是音乐、文学、科学、政治、哲学等。而成为一个社会科学方面的大师要求就更高,马克思、恩格斯是一部他们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毛泽东则是当时中国政治、军事、文学的宝典。
⑤ 这就是大师与匠人的区别。研究这个区别毫无贬损匠人之意,大师是辉煌的里程碑,匠人是可贵的铺路石。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正如需要将军也需要士兵。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世界需要人们有一个较高的追求目标。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将军总是在优秀的士兵中成长起来的。当他不满足于打枪、投弹的重复而由单一到综合,由经验到理性,有了战役、战略的水平时他就成了将军。鲁班最初也是一名普通木匠,当他在技术层面已经纯熟,不满足于斧锯的重复,而进军建筑设计、构造原理时,就成了建筑大师。虽然从匠人而成为大师的总是少数,但这种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古语说,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要是人人都法乎其下呢?这个社会就不堪设想。
⑥ 我们可能在实际业绩上达不到大师水平,但至少在思想方法上要循大师的思路,比如力求创新,不要重复,不要窃喜于小巧小技,沾沾自喜。对事物要有识别、有目标、有追求。力虽不逮,心向往之。在个人有了这样一种心理,就会有所上进;在民族有了这样一个素质,就会生机勃勃;在社会有了这样一个氛围,就是一个创新的社会。 (作者:梁衡)
1.统观全文,匠人与大师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2.第⑤段中,划线句“大师是辉煌的里程碑,匠人是可贵的铺路石”该怎样理解?
答:
3.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过程。
答:
答案:1.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2.两句话比较精辟的阐述了匠人和大师的关系,匠人是基础,大师是在匠人的基础上产生的。3.首先提出“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的观点;然后展开分析,具体阐明匠人和大师的区别;最后又举出牛顿、爱因斯坦、马克思、恩格斯和毛泽东等人的事例具体论证,有力的佐证前面提出的论点。
【2010年考题预测】
读书的三重境界
徐宗文
  董健先生在《读书的两种境界》(见《跬步斋读思录》)一文中给我们讲了一个有趣的读书故事: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在读大学一年级时曾望文生义地解释为:“古代学者读书学习是为了自己,现今的学者读书学习是为了别人,我们应该摒弃‘古之学者’的个人主义,像‘今之学者’那样,端正学习的目的。”后来经过洪诚先生的指点及读了杨伯峻先生的译著,才知道自己的理解全“拧”了。本意应该是,古代学者学习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今学者的目的却在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这个故事意味深长,使我想了很多:读书不要望文生义,不求甚解,而要多读多思,力求把握古书的真义;应该端正学习态度,努力追求古人的那种读书境界,莫学“今之学者”的炫才耀己;为人、为学都应坦诚,要勇于自我批评,做到有错必纠……但是我想得最多的还是有关学习的目的——“自以为是”的读书的三重境界。
  何谓“读书的三重境界”?曰:为知,为己,为人。
  为知,就是为了积累知识,增长学问、识见和智慧。为此,必须多读书,读好书。宋太宗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皇帝如此,作为一般读书人更应该把读书当成一种永不疲倦的好事来对待。在一定情况下,“书淫”“书痴”“书呆子”,作为一个读书过程,作为一种学习的精神与状态,是不应当受到嘲笑的。只要是有利于知识积累,有利于开慧益智的书,都不妨翻一翻,遇有和自己观点不同的或者不适时宜的书,也要拿过来看一看,甚至研究研究,以便从正反两面获得经验和教训,增加知识和才智。总之,博学从而多才多艺,这些都是“为知”的需要,也是读书的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和目的。
  为己,就是古人所说的修身、正己,培养自己的人格、道德和情操。这是读书的第二重境界。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占有知识视为人品、人格自然升华的保证,苏东坡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诗句,表达的就是这一意思。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质是绝不相同的。常言“独善其身”,练好“内功”,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从而也有益于身心健康,这是古今知识分子共同追求的读书目标。读书固然要博览,但是所读之书,也要尽可能有所选择。换句话说,不仅要多读书,还要读好书,这是甚为关键的。
  对于读书完全“为知”而言,“为己”已经是大大提高了一个层次和境界。这是非常宝贵的,应该大力提倡,并且大加发扬。但是光做到这一点还不够,从更高的层次上说,还应该向前人学习,“为人”而读书。
  我所说的“为人”,不是“今之学者”的“装饰自己,给别人看”的“为人”,而是董健先生所私心向往的“为了别人”,即我所要表达的“为黎民百姓”而读书,或即周恩来少时所说的“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比较而言,“为己”是读书人“能够”做到的,“为人”则是读书人“应该”做到的。
  读书有三重境界,每一重境界都是一个新的逻辑起点,而第三重境界则是最高境界,也是我们每一个读书人都应该重视和追求的终极目标。
  (选自《中华读书报》2007年8月15日,略有删改)
  1.快速浏览上文,提取信息回答下面问题。
  孔子有关读书的两种境界:
  董健最初对孔子言论的理解:
  本文作者提出的三重境界:
  2.文章引用董健先生对读书境界认识的事例和宋太祖读书的事例,作用是否相同?你是否明白作者的用意?
3.文章语言含蓄凝练,往往有很深刻的意义。请结合语境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1)炫才耀己:
(2)开慧益智:
  4.文中加线的句子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5.作者认为“为人”是读书人应该重视和追求的终极目标。对此,你有何体会?请简要谈谈。
参考答案:1.孔子:古代学者学习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今学者学习的目的却在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董健:古代学者读书学习是为了自己,现今的学者读书学习是为了别人。本文作者:为知,就是为了积累知识,增长学问、识见和智慧;为己,即修身、正己,培养自己的人格、道德和情操;为人,即为黎民百姓而读书。 2.引用的两处事例作用不同:前者为了引出文章的论题,后者为了证明读书"为知"的重要性。 3.(1)炫耀自己的才华 (2)开发、增益智慧 4.从结构上引出第三重境界的论述,在内容上强调第三重“为人”的重要性。 5.可顺着文章思路谈,联系自己对读书目标的认识;还可谈自己读了本文后境界的提高和转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