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年级文科综合试题
历史部分
24.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
A.分封制的瓦解 B.封建王权的强化
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D.上层建筑的变化
25.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的国君纷纷信奉法家思想,推行变法,其初衷是( )
A.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社会生产
B.实现富国强兵,避免成为别国兼并对象
C.压制其他派别,实现思想统一
D.顺应历史潮流,适应社会制度变革要求
26.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相比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 )
A.废分封行县制 B.实行盐铁专营
C.废旧俗兴汉化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7.梁启超评价王安石变法:“今世欧洲诸国,其所设施,往往与荆公不谋同符”,并将其中的两项改革措施分别评价为“有类于官办之劝业银行”和“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这两项措施分别是( )
A.青苗法 保甲法 B.均输法 保甲法
C.市易法 将兵法 D.免役法 保马法
28.王安石推行变法期间,苏轼在给宋神宗的上书中说.“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据此可知苏轼( )
A.肯定商鞅变法的作用 B.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中肯
C.借机反对王安石变法 D.与王安石立场根本对立
29.张居正为了更好地推动变法,首先进行的改革是( )
A.整顿吏治 B.实施边防新政
C.丈量土地 D.一条鞭法
30.李喜所在《梁启超对戊戍变法的反思》中指出,从维新派本身寻求失败的原因,是从枝节上来找,自然进入了误区;从中国社会本身去考察,才可能合理地去解释变法为什么失败。作者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于( )
A.变法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群众 B.变法措施过于全面,进程过于激
C.有利于改革成功的社会环境尚未形成 D.袁世凯告密直接导致戊戌政变发生
31.从1976年7月1日到10月1日,中国高层出访总次数为79次。而此后到1977年6月30日,出访次数为252次。与1977年相比,1978年的出访次数增长了27%。1976年至1978年中国高层频繁出访主要是( )
A.为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创造条件 B.为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作准备
C.为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D.为改善中美关系寻找突破口
32.日本大化改新实现社会制度变革的经济基础是( )
A.奴隶制土地国有制 B.封建制土地国有制
C.封建土地私有制 D.氏族土地所有制
33.下列对彼得一世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俄国国力大大增强 B.为俄国跻身欧洲强国之列奠定了基础
C.使俄国成为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D.奠定了俄罗斯帝国的雏形
34.19世纪,俄国地主们说:“买打谷机要花钱,要修理,还要为它养马,但农民的劳动却不用花一分钱。”这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
A.农奴制在19世纪的俄国依然盛行
B.19世纪农奴制已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阻碍
C.在农奴制下农奴主占有农奴的劳动成果
D.19世纪俄国农奴使用的劳动工具非常简单
35.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农民的赎金为发展工业积累了资本;农民在法律上获得解放,为工厂提供了劳动力;自然经济的瓦解扩大了俄国的国内市场。以上说明农奴制改革( )
A.是一场自下而上的改革 B.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条件
C.直接冲击沙皇专制统治 D.使俄国走上了对外扩张道路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材料分析题
17.(2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梭伦改革的第一个重大措施是颁布“解负令”。……然而“解负令”并不是平分土地,所以贵族阶级祖传的土地亦即非因高利贷收进的抵押土地仍归贵族所有,贵族阶级的优势经济地位并没有受到摧毁性的打击。第二项重大改革措施是按土地收入的财产资格划分公民等级,取消以前的贵族、农民、手工业者三级之分。……第一等级可任执政、司库及其他一切官职;第二等级与第一等级同,惟不得任司库;第三等级可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则依旧不得担任一切官职,但可以和其他等级一样担任陪审法庭的陪审员。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
材料二 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最为公正的政体,应该不偏于少数,不偏于多数,而以全邦公民利益为依归。”……古典时期的雅典城邦……正是依靠立法和制度来调适城乡公民的贫富差距,防止极贫极富,从而有效保障了公民集体的稳定与发展,实现政治民主,文化繁荣,形成古典盛世的历史局面。
——解光云《和谐:西方古代强国之道——古希腊罗马历史盛期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梭伦是如何“依靠立法和制度来调适城乡公民的贫富差距”的。(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对当今的社会改革有何借鉴意义。(6分)
18.(28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张居正改革的重点是整顿赋役制度,以扭转财政危机。他认为造成财政危机的主要原因是豪民隐占土地,逃避赋税。要想搞清这个问题,必须清丈土地。1578年(万历六年),明政府下令清丈全国土地,凡庄田、民田、职田、荡地、牧地都要丈量,限三年完成。1581年,清丈基本完成。全国田亩总计7 013 976顷。虽比洪武二十六年最高数额少,但比弘治十五年以来增多了。这说明清丈工作是比较彻底的,对于改变“小民税存而产去,大户有田而无粮”的现象,起了一定的作用。
——《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
材料二 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 ,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立法颇为简便。嘉靖间,数行数止,至万历九年乃尽行之。
——《明史·食货志二·赋役》
(1)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材料一中所述的张居正改革的重点是什么?为此他在经济上首先采取了什么措施?效果如何?(6分)
(2)张居正为赋税制度的改革提出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18分)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本明治政府首以公历代替农历,元旦代替春节,改革服饰、发式和饮食习惯等。一开始“欧化”铺天盖地。但是,这样的“欧化”很快被“日本化”回潮所压倒,尤其是思想界。……被称为日本“资本主义之父”的涩泽荣一,则从《论语》里寻找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的结合点,提出了著名的“论语加算盘”即“道德经济合一”论,这种社会大转型过程中的文明与文化“离异”与“回归”现象,在东亚具有普遍性。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珠,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心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推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封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源于此。
——摘编自康有为《应召统筹全局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并分析其主要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皇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6分)
参考答案
24.C 25.B 26.C 27.A 28.C 29.A
30.C 31.B 32.B 33.C 34.B 35.B
13.(1)经济上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同时允许贵族保留祖传土地;政治上实行财产等级制度,但同时限定第四等级的参政权。
(2)借鉴:改革必须追求公平公正,兼顾各方利益,防止贫富差距拉大;改革应坚持政治民主化方向,逐步推进。
14.(1)整顿赋役制度。清丈土地。比较彻底,为赋役制度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2)?一条鞭法。
把田赋、原先按户丁征派的力役和其他各种名目的杂税合编为一条,统一按田亩核算, “计亩征银”;官府用取代力役的丁银雇人服役;取消里甲征收的环节,统一由官府收解。
新法使政府从掌握大量田地的地主手中增加税收,又使无地、少地的贫民和工商业者减轻了负担;限制了豪强地主舞弊瞒漏和胥吏里甲层层盘剥,减轻了农民额外的负担;有利于稳定农业生产,并使得大量农产品流入市场,从而刺激了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促进了城镇手工业雇佣劳动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15.(1)特点:“欧化”和“日本化”相结合;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相结合。影响:推动日本近代化,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保留了封建残余,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2)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