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下《24.唐诗三首》校本练习
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_
一、积累与运用
1.填空。
杜甫,字________,尝自称____________,______代________主义诗人,被称为“________”。白居易,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________”。
2.诗句默写。
(1)翩翩两骑来是谁?__________________。?
(2)半匹红纱一丈绫,__________________。?
(3)自经丧乱少睡眠,__________________!?
(4)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诗人推己及人、关心民生疾苦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博大的胸襟、至死不悔的决心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卖炭翁》中揭示卖炭翁悲苦处境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卖炭翁》中描写卖炭翁肖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9)夜久语声绝,__________________。
(10)石壕吏》中生动地描绘了差吏的粗暴蛮横和老妇人的凄楚可怜的诗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11)《石壕吏》中杜甫借老妪之口道出的关于生死的哲理性思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石壕吏》中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各项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唇焦口燥/呼不得
B.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C.可怜/身上/衣/正单
D.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下者飘转沉塘坳( )(2)公然抱茅入竹去( )
(3)俄倾风定云墨色( )(4)秋天漠漠向昏黑( )
(5)自经丧乱少睡眠( )
2.翻译下列句子。
(1)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下列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
(2)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
(3)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
4.本诗中表现诗人高尚情操和博大胸怀的是哪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 .
示例: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卖炭得钱何所营( )(2)心忧炭贱愿天寒( )
(3)翩翩两骑来是谁( )(4)系向牛头充炭直( )
2.卖炭翁“卖炭”是为了换得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下列对诗中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十指黑”强调了卖炭翁劳作到伸手不见十指。
B.“何所营”交代了卖炭翁穷困不堪的生活状况。
C.“可怜”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
D.“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
4.诗中多处运用了反衬手法,如用“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_____________;用“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反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头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全诗中只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话来直接描写“石壕吏”这个人物,通过老
妪的话语,用_____________手法,表现出“石壕吏”的_____________。(3分)
2.请谈谈对“独与老翁别”这句诗的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中最能概括中心事件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诗题目是“石壕吏”,但对诗起决定作用的小吏却是略写,详写的是老妇人,这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子美 少陵野老 唐 现实 诗圣 乐天 香山居士 诗魔
2.(1)黄衣使者白衫儿 (2)系向牛头充炭直 (3)长夜沾湿何由彻 (4)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5)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6)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7)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8)老妪力虽衰
(9)如闻泣幽咽(10)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11)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12)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3.D 解析正确朗读节奏划分应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二、阅读理解。
(一)
1.(1)水势低的地方。(2)竹林。(3)一会儿。(4)阴沉迷蒙的样子。(5)战乱,指安史之乱。
2.(1)喊得唇焦口干也喝止不住,回来的时候只有拄着拐杖连连叹息。(2)被子用了许多年,又薄又冷像铁块一样。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
3.(1)对偶。(2)夸张。(3)比喻。
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5.(1)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2)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3)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
(二)
1.(1)谋求、需求。(2)希望。(3)骑马的人。(3)同“值”,价钱。
2.身上衣 口中食
3.C
4.宫使掠夺的残酷 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以及卖炭翁生活的艰辛
(三)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1.吏呼一何怒 侧面 凶狠(蛮横、凶悍、)
【解析】 对人物的描写及描写手法。
2.“独”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分析1分),“独”表现了凄苦、悲愤之情(1分)
【解析】 体会文章哪些情节和“独”有关,并结合人物的心情去分析。
3.(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解析】 阅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歌所写的事件,进行分析作答。
4.详写老妇人,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更形象的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解析】 仔细阅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歌主旨,详写老妇人,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更形象的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