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公开课教案[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马》公开课教案[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6-05-28 09:5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备课思路:
(一)单元目标: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一、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和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感悟动物身上所折射出来的可贵精神。二、知识和能力。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提高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三、过程和方法。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二)教材分析:
布封是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者和宣传者,在他的作品里,惯用人性化的笔触去描摹动物,所以,他的作品大都具有人格化的这一写作手法,本文中的马就被赋予了人性的光彩,它像英勇忠义的战士,像驯服诚实的奴仆,像豪迈而犷野的游侠,又像典雅高贵的绅士。本文既有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又流露出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马的深刻同情,同时比较完整地展示了马的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这是一篇既有散文的语言,也有说明文信息的小品文。
(三)教法学法: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圈点批注法(预习笔记),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语言赏析法。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目标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迁移性练习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本课目标:
针对本班学生特点,让学生的听说读写以及创新能力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得以训练,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特点、以及情感精神有双重把握。设计初读,学生就知道作者介绍的马的类型,紧接着让学生默读,在品味散文化语言的过程中,分析出各种马的性格,然后从中体会作者对各种马的思想感情。此文一些语言较难理解,对重点语句的揣摩应是教学重点和难点,突破难点的方法是采用大屏幕展示例句,在其中作一些重点标识,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切实体验、感悟。课堂上还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拓展部分我设计了一个比较新颖的环节,就是让学生针对“假如我是一匹马,我愿意做什么马”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既是对文本的进一步深化,又是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这堂课的教学我还要特别感谢本组老师的指点,特别是姜老师的帮助。我也总结了以往上课存在的问题,像李德海提醒我对文本的挖掘,以及老师激情展现,我也学习周老师、刘老师、杨老师严谨细致的风格,学习像刘晓荣、白老师、 刘晓燕、陈老师亲切自然的风格,语文组是一个团结的集体,我的成长离不开集体的培养,我的进步凝聚着大家的汗水,谢谢!

布封
一、导入部分:
在这个世界上,“人类所曾做到的最高征服,就是征服了马,这种豪迈而又剽悍的动物。”马曾经与人类同生死,共荣辱,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风雨雨,它是我们忠实的朋友。在现在社会生活中,尽管马的作用越来越小了,但是我们不该淡忘这个曾在人类历史上发挥过重大作用的伙伴。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马这种动物。
师:在我国丰富的语言海洋里,有关马的成语很多,我们来比一比看哪位同学能够说出有关马的成语,并且说得又多又好。
出示关于马的成语:
马首是瞻、一马当先、马不停蹄、龙马精神、犬马之劳、汗马功劳、 心猿意马、风马牛不相及、车水马龙、害群之马、脱疆之马、盲人瞎马、 单枪匹马、千军万马、万马奔腾
成语组成一段话。
我希望我们的同学在课堂上不要心猿意马,回答问题时要车水马龙;在维护集体荣誉上,不做害群之马,脱疆之马,盲人瞎马;我们要以年段冠军为_马首是瞻,一马当先,马不停蹄,直到马到成功。
师:汉语中有这么多的成语形容马,那么,马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呢?请同学们说说对马的认识。
师:的确,正如同学们所说的,马留给我们的印象或是飒爽英姿,或驰骋疆场,或雄姿英发,或勇猛剽悍,即使年已衰老,但仍能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接下来就让我们与作者一起,去关注一下马的不同命运吧!
(课件展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文章写了哪两种马生存状态?
(文章写了家马、野马(或人工驯养的马、天然的马等)
2、你能找出有关这两种马的特点的语句来吗?
它们各自的最大特点分别是“驯良”、“自由奔放”。
(能表现驯良的词句:迎合别人、舍己从人、屈从,不拒绝任何使命,尽一切力量为人服务…)
(表现自由奔放的词句:奔驰、腾跃、不受拘束、没有节制,自由地游荡、蹦跳……)
(天性:自由自在 精力充沛 精神高贵 品德:豪迈犷野 乐于群居 和平生活)
三、重点研讨:
过渡:作者对马的态度又怎样,让我们深入字里行间,感受布封对马的态度。
(小组合作,先解决关于家马的问题。)
好,现在请同学们把你们组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来.
指导要点:
(1)朗读技巧、分析语句。
(2)束缚是折磨,打扮是侮辱,那么我们应如何对待马?(平等)
(3)讨论第2段第3句,作者的感情,理解感情(朗读)
当堂练习:(多媒体出示例句, 如果学生已讲到就不出示了)
1. 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结束。
2. 这一切之侮辱马性,较之它们脚下的蹄铁还有过之无不及。
过渡:对家马,作者是同情、婉惜,而对处在野生状态下的马又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呢?
1、 找出有关语句讲一讲,读一读,要求读出语气
2、 齐读第三节。
四、拓展延伸:
1、作者将各种马都描绘得各具特色,真是五彩纷呈,学到这里,我们对马是否有了更深更新的认识?让我们跳出文本,再来谈一谈心里话,假如再有依次选择的机会,让你做一匹马,你愿意做哪一种马呢?
2、同学们刚才都说得很精彩,但事实上,马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朋友,但是人是不是马的朋友呢?你们并不能去做马,所以,只能说你们愿意做像 马一样的人,而我们的作家布封之所以将马写得栩栩如生,这正是把人的思想浸入到马身上的缘故。
请同学介绍布封情况,明确作者是人文思想的继承者和宣传者。
(作者简介:布封,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贵族家庭出身,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1739年起担任皇家花园(植物园)主任。他用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巨册的《自然史》。布封是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者和宣传者,在他的作品中惯常用人性化的笔触描摹动物。像课文中的马就被赋予了人性的光彩,它像英勇忠义的战士,又像驯服诚实的奴仆,像豪迈而犷野的游侠,又像典雅高贵的绅土。
所以,与其说作者赞美野马,不如说作者赞美有着野马一般美质美德美貌的人。)
自古文人相惜,作家梁晓声就曾写过《假如我为马》这样一篇文章,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课件展示,齐读结束)
是的,如果在对生命形式选择时,我竟不幸没了做人的资格,那么我将恳求造物主赐我为一匹野马。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满足,那么就让我变成一匹野马,在行动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梁晓声《如果我为马》中的片段)请同学们一起读这段话。
《马》课堂教学效果调查表
班级 姓名
1、测试一下你的注音速度。
鬣( ) 剽( ) 驯( )良 庇( )荫
2.相信你肯定能给下列词语以合理解释。
满目疮痍:____ __ 遒 劲:________ _____
3、考一下你的语言积累:请写出五个带有马字的成语
4、相信你的能力能够解决问题。
(1)全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二段写的是__________,第三、四、五段写的是_________ __,通过___________表现了两种状态下马的不同生存状况。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________ ____,
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马的__ _。
(2)“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教育”
一词是____ __的修辞手法,指的是____ _______ ___
____ 。“以丧失自由而开始”
指的是_____
“以接受束缚而告终”,包含两层含义: ____ __
_____
_____
作者在此流露的感情是_______ 。
(4)马在历史上是人类的朋友,可是现在由于人类的捕杀,原本达350种之多的野马,如今只剩下蒙古野马一种了。而家马的命运也好不了多少,装甲车取代了骑兵,汽车、飞机取代了马匹,马似乎在人们的生活中是越来越无用武之地了。我想采访一下同学们:现代社会,我们应当怎样对待马呢?
答案:拟人、指的是人类对马的驯养、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照顾,被人喂养,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己去寻找食物; (1)指马被套上缰绳,披上鞍辔,戴上衔铁,钉上蹄铁;(2)指马从思想上接受服从的观念,服从成为马的天性。 文章用这一句话概括了人类对马所做的一切,表达了作者对供人驱使的马的深切的同情。
那些披着鞍鞯劳动的马,尽管受尽奴役,但剽悍豪迈的天性还没有完全丧失,而这些摆阔绰、壮观瞻的马所有的天性都丧失了,他们受到的是精神上的侮辱。“这一切”是指马额上覆着妍丽的毛、编成细辫的项鬣、盖满身体的丝绸和锦毡等一切视马为玩物、无视马的天性的装饰物品。因为蹄铁只能有限地束缚马的身体,而“这一切”,却使马失去人的伙伴的平等地位,沦为人类的奴隶和玩物,马之为马的特性丧失殆尽,精神的泯灭是最大的悲哀,所以是比蹄铁等身体上的束缚更为严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