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知识点 1 声音的产生
1.中华古诗词、俗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声学知识。“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中琴声来自琴弦的 ;“谁家玉笛暗飞声”中的笛声是由 振动产生的。?
2.如图A1-1-1所示,号称“天下第一鼓”的山西威风锣鼓队正在表演。当队员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时,鼓声就停止了,其主要原因是 ( )
图A1-1-1
A.手不能传播声 B.手吸收了声波
C.手使鼓面停止了振动 D.手把声音反射回去了
3.小明同学用如图A1-1-2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声音的产生”,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
图A1-1-2
(1)当小明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观察到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什么作用? 。
这种研究方法叫作 ?(填“等效替代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类比法”)。
知识点 2 声音的传播
4.将手表放在枕头下,人耳贴在枕头上能比在空气中更清晰地听到手表走动时的“嘀嗒”声,这一现象说明 ( )
A.只有固体才能传声 B.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效果比在空气中好
C.固体能将声音放大 D.以上说法都正确
5.在月球的表面主要有岩石、尘埃。有人说,飞来的流星打在月球表面的岩石上,在其附近听不到一点声响,这是因为 ( )
A.月球表面的岩石受到流星撞击不发声
B.流星撞击岩石的声音太小,人耳听不到
C.月球表面附近空间没有空气,缺少传播声音的介质
D.原因不明
6.关于声音的传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我们听到的声音通常是靠空气传来的
B.将要上钩的鱼被岸上的脚步声吓跑,说明声音可以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C.深夜我们将耳朵贴近地面可听到远处的脚步声,说明固体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
D.20 ℃时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7.如图A1-1-3所示,在做真空能否传声的实验时,先让电铃发声并将其放入玻璃罩内,再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听到电铃的声音将逐渐 (填“变大”或“变小”)。假如罩内空气被完全抽出,则 ,这个实验用到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叫 。?
图A1-1-3
知识点 3 声音的能量
8.下列实例中能说明声音具有能量的是 ( )
A.百米跑计时员不根据发令枪声计时
B.雷雨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C.飞机飞过时,活动的窗玻璃也跟着振动起来
D.宇航员在月球上不能直接听到彼此的谈话
9.下列技术应用中,属于利用声波传递能量的是( )
A.利用鸣枪声警告歹徒
B.利用声波诊断仪检查人体内脏器官
C.利用声波将普通水“击碎”成水雾,增大房内空气的湿度
D.利用声波探查金属、陶瓷、塑料、混凝土等材料制品的内部结构
10.如图A1-1-4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闹铃声逐渐变小,直至听不见;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关于上述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图A1-1-4
A.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B.只要闹钟振动,就可以听到铃声
C.听不见闹铃声了,是由于闹钟不再振动
D.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是由于闹钟的振动逐渐变剧烈了
11.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小明设计了如图A1-1-5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不能实现探究目的的是 ( )
图A1-1-5
12.小米音箱可以用简单语言与人交流。关于小米音箱的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 m/s
D.在10 m2的小房间里播放声音听不到回声,是因为“空间小,没有产生回声”
13.在雷电来临时,电光一闪即逝,但雷声却隆隆不断,这是因为 ( )
A.雷一个接一个打个不停
B.雷声达到左耳和右耳的时间不同
C.雷声经过地面、山岳和云层多次反射造成的
D.电光的传播速度比雷声的传播速度大
14.下表列出了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密度及声音在其中传播的速度,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
物质
空气
氧气
铝
铁
铅
物质的密度
/(kg·m-3)
1.29
1.43
2.7×103
7.9×103
11.3×103
声音传播的速度
/(m·s-1)
340
316
6420
5960
2160
A.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B.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减小
C.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随着金属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D.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它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
15.将耳朵贴在充满水的较长钢制水管一端,在另一端用锤重击一下钢管,可听见三次声音,则 ( )
A.最先听见的是水传播的声音,最后听见的是钢管传播的声音
B.最先听见的是钢管传播的声音,最后听见的是空气传播的声音
C.最先听见的是空气传播的声音,最后听见的是水传播的声音
D.最先听见的是水传播的声音,最后听见的是空气传播的声音
16.如图A1-1-6所示是某班同学研究声现象时所做的三个实验,能够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的实验是 ,能够说明液体能够传声的实验是 (以上两空均填“甲”“乙”或“丙”),剩余一个实验说明了 。?
图A1-1-6
自|我|提|升
17.苏华同学在一个养蜂场看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双翅没有振动,仍嗡嗡地叫个不停。由此她对老师讲过的“蜜蜂发声是双翅不断振动产生的”这一结论产生了怀疑。为了弄清蜜蜂的发声部位到底在哪里,苏华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①把多只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声;②剪去多只蜜蜂的双翅,蜜蜂仍然发声;③在蜜蜂的翅根旁发现两粒“小黑点”,蜜蜂发声时,“小黑点”上下鼓动;④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蜜蜂不发声。请回答:
(1)苏华同学在实验时,采用多只蜜蜂的目的是 。?
(2)从实验①和②可得出的结论是? 。?
(3)“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基于的假设是 。?
教师详解详析
1.振动 空气柱
2.C [解析] 当敲击鼓面时,鼓面会振动发出声音,当用手按住鼓面时,手使鼓面停止振动,所以声音就停止了。
3.(1)乒乓球被弹开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 转换法
[解析] (1)通过实验发现,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音叉发出声音的同时,乒乓球会被弹开一定的角度,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物体的振动有时用眼睛无法直接观察到,可以将微小的振动放大,实验中通过乒乓球被弹起判断音叉在振动,这种研究方法叫作转换法。
4.B
5.C
6.D [解析] 20 ℃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真空不能传声。
7.变小 听不到声音 理想实验法
[解析] 用抽气机将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能传播声音的空气越来越少,所以声音会逐渐变小;如果把玻璃罩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就会听不到声音,实际在实验中无法实现,这种科学研究方法叫理想实验法。
8.C [解析] A、B选项说明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D选项说明真空不能传播声音;C选项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9.C [解析] 利用鸣枪声警告歹徒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向被检查的人体或材料制品发射声波,探测其内部情况,利用了声音能传递信息;声波将普通水“击碎”成水雾,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10.A [解析] 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闹铃声会逐渐变小;当把空气几乎抽净后听不到声音,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闹铃声又会逐渐变大,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必须通过介质才能传播。
11.B [解析] 发出“啊”的声音,用手指触摸喉咙处,感觉到喉头在振动,能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抽出密闭瓶内的空气,手机铃声明显减小,探究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介质;敲打铜锣,锣响后用手触摸锣面,感觉到锣面在振动,能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敲击音叉后,将音叉轻轻地接触面颊,会感觉到音叉在振动,能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
12.A [解析]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 m/s;在10 m2的小房间里说话听不到回声,是因为声音从发出到返回耳朵时,时间差小于0.1 s,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人耳无法区分。
13.C [解析] 雨天,云层之间放电,同时引起了空气的振动,产生雷声。雷声在传播的过程中,经地面、山岳等障碍物多次反射,形成回声,致使雷声隆隆不断。
14.D
15.B [解析]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大,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小。在敲击钢管时,声音既能通过钢管传播,又能通过水和空气传播,又因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所以先听到由钢管传过来的声音,其次听到由水传过来的声音,最后听到由空气传过来的声音。
16.甲 丙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解析] 图甲中小纸片上下跳动,说明扬声器发声时在振动;图乙中向外抽气时罩内铃声变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图丙中鱼听到了拍手的声音,说明液体能够传声。
17.(1)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
(2)蜜蜂发声不是靠双翅振动产生的
(3)蜜蜂是利用“小黑点”振动发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