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综合评价(二)
[测试范围:第2章 时间:4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如图2-Z-1所示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
图2-Z-1
2.[2019·金华] 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熔盐塔式光热电站,如图2-Z-2所示是利用大规模阵列抛物镜面收集太阳能的工作原理图。下列关于太阳光传播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图2-Z-2
A.在定日镜面上发生反射
B.在定日镜面上发生折射
C.经过定日镜后沿直线传播
D.经过定日镜后传播速度不变
3.图2-Z-3是一个魔术箱,其顶部的中央有一条窄缝。激光笔产生的激光束从箱子左侧的小孔射入,从右侧小孔射出,将一块遮光板从顶部的窄缝插入箱中,发现遮光板并没有挡住激光束的传播。图2-Z-4中几种设计方案中错误的是 ( )
图2-Z-3
图2-Z-4
4.[2020·温州] 如图2-Z-5所示,在中国象棋棋盘正中央竖立一块垂直于棋盘的平面镜,棋子“象”由甲移到乙,则平面镜中“象”的移动( )
图2-Z-5
A.由④到② B.由③到①
C.由②到④ D.由①到③
5.坐公交车时,看到同方向行驶的轿车玻璃窗上出现连续横移的字,拍摄了其中两字,如图2-Z-6所示。关于这两字写在哪辆车上,从车头向车尾看,字的顺序是 ( )
图2-Z-6
A.轿车上 中兴 B.轿车上 兴中
C.公交车上 中兴 D.公交车上 兴中
6.如图2-Z-7所示是同学们在家庭实验室中的一些小制作,它们成的像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而形成的是 ( )
图2-Z-7
A.针孔照相机——在半透明纸上承接到景物的像
B.潜望镜——在水面下观察到水面上物体的像
C.昆虫观察箱——可同时观察到昆虫的背面和下面的像
D.自制照相机——在半透明纸上承接到远处树木的像
7.[2020·嘉兴] 学校的录播教室被一种单向透视玻璃分隔成上课和观摩两个功能区,如图2-Z-8所示,坐在观摩室的听课教师通过单向透视玻璃进行观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图2-Z-8
A.上课区域的光照强一些,观摩效果更好
B.从上课区域射向透视玻璃的光只发生折射
C.听课教师能看到上课的情景,是由于上课区域的光能透过透视玻璃
D.学生在透视玻璃中看到了自己的像,此时的透视玻璃相当于平面镜
8.如图2-Z-9所示是小芳同学制作的照相机模型。通过调整内外纸筒的相对距离,可以在半透明膜上看到远处景物倒立的像。关于此照相机模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图2-Z-9
A.看到远处景物的像是虚像
B.如果看远处时很清晰,那么看近景时,应把内纸筒向外拉一些
C.应把内纸筒朝向明亮的室外,凸透镜朝向较暗的室内
D.凸透镜与半透明膜之间的距离相当于凸透镜的焦距
9.如图2-Z-10所示,早期照相馆里摄影师取景时看到的像是倒立的。有几名同学对此现象展开了讨论:
甲:将照相机靠近两个照相的人,可以看到两个照相人的全身像;
乙:调整照相机和两个照相人之间的距离,人像变小时,应减小照相机镜头和胶片之间的距离;
丙:要使人像更亮,必须在两个照相的人身后进行“补光”;
丁:现在的照相机利用光学或电子技术,把倒立的像转变成正立的,便于观察。
图2-Z-10
以上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与乙 B.甲与丙 C.乙与丁 D.丙与丁
10.小红将装有适量水的圆柱形玻璃杯放在一本《物理》书前适当位置,看到了如图2-Z-11甲所示的情形。她又在硬纸板上画了一个如图乙所示的转弯标志,把它放在图甲中物理书的位置,可能看到的是图2-Z-12中的 ( )
图2-Z-11
图2-Z-12
11.如图2-Z-13所示是小明春游时在水边看到的美景,图2-Z-14中能正确反映他看到水中“树木”的光路图是 ( )
图2-Z-13
图2-Z-14
12.如图2-Z-15所示是一个彩色的手机屏幕,小红洗手时不小心将水滴到了手机屏幕上,透过水滴她惊奇地看到屏幕上出现多个不同颜色的小格子。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图2-Z-15
A.水滴相当于凹透镜
B.通过水滴看到的是正立、放大的小格子
C.屏幕上出现多个不同颜色的小格子是因为发生了折射现象
D.当水滴滴到图中白色区域时能同时看到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小格子
13.[2020·台州] 为满足特殊人群的需求,有一种眼镜的镜片可以改变,如图2-Z-16甲所示,它的改变是通过在透明的薄膜中注入或抽出光学液体来实现的。图乙是某人看远处物体时的成像情况,则该人的视力缺陷和矫正时应选择的镜片是 ( )
图2-Z-16
A.近视眼,镜片Ⅰ B.近视眼,镜片Ⅱ
C.远视眼,镜片Ⅰ D.远视眼,镜片Ⅱ
14.在用一凸透镜探究其成像的规律时,某同学得到的部分实验信息如下表所示。根据表中信息判定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实验次序
1
2
3
4
5
物距u/cm
50
40
30
25
20
像距v/cm
22
24
30
38
60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5 cm
B.当u=25 cm时,成放大的像,放大镜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C.当v=24 cm时,成缩小的像,照相机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若把物体从距凸透镜22 cm处向距凸透镜32 cm处移动,像会逐渐变小
15.[2020·宁波] 在“探究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10 cm,光屏是用表面涂有白漆的铁板制成的。小科把“F”发光物置于离凸透镜13 cm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找到清晰的像,如图2-Z-17所示。小科看到光屏上像的形状和大小分别是 ( )
图2-Z-17
A.、放大 B.、放大 C.、缩小 D.、缩小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8分)
16.二维码在现代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能看见二维码是由于光在二维码图案上发生了
(填“反”或“折”)射;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时,手机的镜头相当于 镜,二维码图案通过手机镜头成 (填“实”或“虚”)像。如图2-Z-18所示是时下流行的自拍杆,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使用自拍杆拍照增大了 (填“物距”或“像距”)。?
图2-Z-18
17.如图2-Z-19所示是一款小巧方便的手机投影仪,可以实现将“影院”搬到家中的功能,它的镜头相当于 透镜,所成的像位于 (填“一倍焦距以内”“一倍与二倍焦距之间”或“二倍焦距以外”)。若使像更大些,应将投影仪 (填“远离”或“靠近”)屏幕。?
图2-Z-19
1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八年级的小明同学用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观察小强的眼睛,看到小强的眼睛如图2-Z-20甲所示,物距应该满足的条件是 ,要看到如图乙所示的情形,物距应该满足的条件是 。?
图2-Z-20
19.如图2-Z-21所示是从平面镜中看到的对面墙上钟面的虚像,则实际时间是 。?
图2-Z-22 图2-Z-21
20.如图2-Z-22所示,公路边设有一块大平面镜,我们从镜中看到一辆汽车向东驶到十字路口向右拐弯,这辆车实际上是向 行驶,向 拐弯。?
21.小华参观展览会,在一个小展室里看见一个女导游在介绍商品,试着与她握手,却发现是一个虚拟导游。后来他发现这个女导游只是在一个玻璃屏风后倒立的电视机屏幕上经过处理的一个形象而已,如图2-Z-23所示。则这个玻璃屏风是 镜,这个虚拟导游是
(填“虚”或“实”)像。?
图2-Z-23
三、作图题(共9分)
22.(5分)如图2-Z-24所示,可以利用不同的光学元件来改变入射光线OA的传播方向,请在图中分别画出两种合适的光学元件。(只要求画出光学元件大致位置的示意图,但必须与光学规律相符)
图2-Z-24
23.(4分)如图2-Z-25所示,ab是光源S发出经平面镜反射后射向凸透镜焦点F的一条光线,S'是光源S在平面镜中的像。请画出:
(1)光源S的位置及入射光线。
(2)光线ab经凸透镜后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
图2-Z-25
四、实验探究题(共18分)
24.(10分)如图2-Z-26甲所示为汽车平视显示系统,简称HUD,该系统是为了高速行驶的车辆而研发的,在高速行驶时,如果驾驶员低头观看仪表信息,在前方遇有紧急情况就有可能因来不及采取有效措施而造成事故。HUD是利用平面镜成像原理(如图乙所示),将显示器上的重要行车数据通过前挡风玻璃投射在正前方,驾驶员透过挡风玻璃往前方看的时候,能够轻易将车外的景象与车辆信息通过挡风玻璃所成的像融合在一起。驾驶员不必低头,就可以看到车辆信息,如车速、油耗、导航等,从而避免分散对前方道路的注意力。同时驾驶员不必在观察远方的道路和近处的仪表之间调节眼睛,可避免眼睛疲劳,确保驾驶舒适安全。
图2-Z-26
(1)挡风玻璃所成的仪表盘的像是光的 (填“折射”或“反射”)形成的。?
(2)HUD有一个技术难题,即挡风玻璃所成的像易产生重影,影响使用效果。重影产生的原因是挡风玻璃有一定的 (填“厚度”或“透明度”)。?
(3)已知某车辆HUD显示器水平放置在中控台上,通过挡风玻璃成垂直于水平面的像,则挡风玻璃与水平面的夹角为 。?
(4)某驾驶员发现挡风玻璃所成的像过低,不便于观察,这时就需要将显示器沿水平方向
(填“远离”或“靠近”)挡风玻璃。?
(5)为了使挡风玻璃所成的像离人眼距离达2 m以上,甚至更远,以避免观察数据时眼睛疲劳,下列做法可行的是 。?
A.将显示器上的字体变大
B.将显示器安装在后挡风玻璃上
C.让显示器上的信息通过多面平面镜多次成像
25.(8分)小明想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他选用了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进行实验。
图2-Z-27
(1)当蜡烛、凸透镜、光屏处于如图2-Z-27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中央呈现清晰的像,则该像是倒立、 (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生活中的 (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工作的。?
(2)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后,小明取下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为了再次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可保持蜡烛和凸透镜位置不变,将光屏
(填“远离”或“靠近”)凸透镜移动到适当位置。?
(3)蜡烛随着燃烧而变短,为了使像仍能成在光屏中央,这时最合理的调整是 。?
A.只需将凸透镜向下移动一些 B.只需将光屏向上移动一些
C.将凸透镜和光屏都向下移动一些 D.以上方法都可以
教师详解详析
1.D
2.B [解析] 太阳发出的光经空气照射到定日镜面上时发生反射;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所以经过定日镜后光沿直线传播;一般情况下,光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变,所以光经过定日镜后传播速度不变。
3.C
4.C [解析]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棋子“象”在甲处时,平面镜中的“象”在位置②处,当棋子“象”在乙处时,平面镜中的“象”在位置④处。棋子“象”由甲移到乙,则平面镜中“象”的移动是由②到④。
5.D
6.A [解析] 针孔照相机——在半透明纸上承接到景物的像,是小孔成像,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潜望镜——在水面下观察到水面上物体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昆虫观察箱——可同时观察到昆虫的背面和下面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自制照相机——在半透明纸上承接到远处树木的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7.B [解析] 从上课区域射向透视玻璃的光一部分发生折射,一部分发生反射。
8.B 9.C
10.B [解析] 根据题图甲可知,此时的杯子在横向上相当于凸透镜,成像时左右相反,竖直方向正立。
11.B [解析] 看到水中“树木”属于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所成的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成的是虚像。
12.A [解析] 水滴中间厚、边缘薄,相当于凸透镜;屏幕放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通过水滴看到的是正立、放大的小格子;白色不透明物体反射所有的色光,经凸透镜折射,发生光的色散现象,所以水滴滴在白色区域能同时看到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小格子。
13.A [解析] 图乙是某人看远处物体时的成像情况,像成在视网膜前面,因此该人患近视眼,需要配戴凹透镜,矫正时应选择的镜片是镜片Ⅰ。
14.B [解析] 由表中数据可知,当物距u=30 cm时,像距v=30 cm,这表明此时物体在二倍焦距处,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因此该凸透镜的焦距f=15 cm;当物距u=25 cm时,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而放大镜是根据物体在焦点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的原理制成的;当像距v=24 cm时,像成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是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成像情况,这是照相机的原理;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可知,把物体从距凸透镜22 cm处向距凸透镜32 cm处移动,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
15.A [解析] 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10 cm,“F”发光物置于离凸透镜13 cm处,物体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人从图示位置观察实像,看到光屏上像的形状为。
16.反 凸透 实 物距
17.凸 二倍焦距以外 远离
18.10 cm20.北 左
[解析] 如图所示:
21.凸透 实
[解析] 虚拟导游是经玻璃屏风所成的倒立的实像,则玻璃屏风是凸透镜。
22.如图所示(合理即可)
[解析] 解答此题可从平面镜对光的反射、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等角度进行分析。光的反射作图要注意反射角和入射角相等;凸透镜、凹透镜作图要注意画出主光轴。
23.如图所示
[解析] (1)画出像S'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S,可得光源S的位置,连接Sa,可得ab的入射光线。(2)ab的延长线过凸透镜的焦点,不属于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由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折射光线应向凸透镜的主光轴靠拢。
24.(1)反射 (2)厚度 (3)45°
(4)远离 (5)C
[解析] (1)挡风玻璃相当于平面镜,由于光的反射成虚像;(2)挡风玻璃有一定的厚度,两个面都会反射成像,所以能形成两个像,形成重影;(3)车辆HUD显示器水平放置在中控台上,通过挡风玻璃成垂直于水平面的像,由于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则挡风玻璃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5°;(4)因为像到平面镜的距离随着物体到平面镜距离的减小而减小,当发现挡风玻璃所成的像过低,不便于观察,这时就需要将显示器沿水平方向远离挡风玻璃;(5)为了使挡风玻璃所成的像离人眼距离达2 m以上,甚至更远,以避免观察数据时眼睛疲劳,可以让显示器上的信息通过多面平面镜多次成像。
25.(1)放大 投影仪
(2)远离 (3)C
[解析] (1)由图可知,此时物距小于像距,则所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其应用是投影仪。(2)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在凸透镜的前方放一个凹透镜,使原来会聚的光线延迟会聚,所以光屏向后移动,远离凸透镜可得到清晰的像。(3)蜡烛在燃烧过程中不断缩短,烛焰向下移动,光屏上的像向上移动,要使像能够成在光屏中央且便于接下来的实验操作,最合理的调整是:将凸透镜和光屏都向下移动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