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一课一精练(19)
19.登勃朗峰
一、积累运用(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4分)
我们取道黑首,抵达高地,沿途不乏秀色美景。有一处需经隧道,穿山而过;俯瞰
①?脚下峡谷,只见其间一股清流急湍,环顾四周,岩壁chán?②?jùn③,丘岗葱绿,美不胜④收。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哥哥总算拿到了驾照,这下可以名副其实地开车去兜风了。
B.设计师把传统和时尚结合起来,达到了相辅相成的效果。
C.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D.由于他日复一日刻苦练字,他的书法艺术逐渐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地步。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路上有很多人结伴而行,乘坐马车的,骑骡的——因而扬起阵阵尘埃。
B.原来我们已目睹了被称为《阿尔卑斯之王》的勃朗峰。
C.勃朗峰周围的一些山峰奇形怪状?都为浅棕色的光秃尖岩。
D.我想,假如世上只有一个肥皂泡,其价值会是多少呢?
4.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2分)?(
)
A.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
B.洁白轻薄的云朵,微光闪烁,仿佛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
C.他说的是法语,还不时地打嗝,像是在加标点符号。
D.刚才空中的华丽色彩,天衣云锦,恰如那在阳光下破
5.下列对文章的相关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马克·吐温是美国作家,他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的林肯”。
B.马克·吐温的代表作是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鲁滨逊漂流记》。
C.文章以朴实而幽默的文笔,如实地记叙了马克·吐温登欧洲阿尔卑斯山主峰勃朗峰的经过。
D.文章对自称“车夫之王”的车夫及车夫朋友的言行举止的描绘,体现了马克·吐温一贯轻松幽默的风格。
6.阅读下面这段话,想一想,小张到底对老太太说了些什么。请你把小张可能说的话写在横线上。
导游小张带着旅游团在一个风景秀丽的景点登山。行至半山时,一位老太太的衣服被路边的荆棘划破了,她蹲在那儿再也不愿意登山了。小张走过去,笑眯眯地对她说:“
”老太太一听,脸上的愁云一下子就没有了,高高兴兴地继续登山。(4分)?(
)
7.在语文学习的旅程中,我们可以感受自然山水的魅力,可以细品名胜古迹的意蕴……
(1)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写一句话。(3分)?
夏天是个好季节。假如我是诗人,我就要写一首长诗来赞美它的热情明朗;假如我是
,我
。
(2)在我国许多旅游胜地,精彩的对联比比皆是,自成一道风景。下面这副对联来自黄石市团城山公园的凝碧亭,上联已给出,下联有待整理,请将整理后的下联填到横线上。
盛世?山高
声随月亮
歌
临风
上联:把酒问绘鱼谁道磁湖水浅
下联:
。
二、阅读进阶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9分)
雨中登泰山
李健吾
从火车上遥望泰山,几十年来有好些次了,每次想起“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话来,就觉得过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杜甫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也一样有,惜乎来去匆匆,每次都当面错过了。
而今确实要登泰山了,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淅淅沥沥,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天是灰的,心是沉的。我们约好了清晨出发,人齐了,雨却越下越大。等天晴吗?想着这渺茫的“等”字,先是憋闷。盼到十一点半钟,天色转白,我不由喊了一句:“走吧!”带动年轻人,挎起背包,兴致勃勃,朝岱宗坊出发了。
是烟是雾,我们辨认不清,只见灰蒙蒙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古老的泰山越发显得崔嵬了。我们才过岱宗坊,震天的吼声就把我们吸引到虎山水库的大坝前面。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跃出,仿佛七幅闪光黄锦,直铺下去,碰着嶙嶙的乱石,激起一片雪白水珠,脱线一般,洒在洄旋的水面。这里叫作虬在湾:据说虬早已被吕洞宾渡上天了,可是望过去,跳掷翻腾,像又回到了故居。
我们绕过虎山,站到坝桥上,一边是平静的湖水,迎着斜风细雨,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一边却暗恶叱咤,似有千军万马,躲在绮丽的黄锦底下。黄锦是方便的比喻,其实是一幅细纱,护着一幅没有经纬的精致图案,透明的白纱轻轻压着透明的米黄花纹。——也许只有织女才能织出这种瑰奇的景色。
我们来到雨地,走上登山的正路,一连穿过三座石坊: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和天阶。水声落在我们后面,雄伟的红门把山挡住。走出长门洞,豁然开朗,山又到了我们跟前。人朝上走,水朝下流,流进虎山水库的中溪陪我们,一直陪到二天门。悬崖崚嶒,石缝滴滴答答,泉水和雨水混在一起,顺着斜坡,流进山洞,涓涓的水声变成訇訇的雷鸣。有时候风过云开,在底下望见南天门,影影绰绰,耸立山头,好像并不很远;紧十八盘仿佛一条灰白大蟒,匍匐在山峡当中;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蹚过中溪水浅的地方,走不太远,就是有名的经石峪,一片大水漫过一亩大小的一个大石坪,光光的石头刻着一部《金刚经》,字有斗来大,年月久了,大部分都让水磨平了。回到正路,雨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住了,人走了一身汗,巴不得把雨衣脱下来,凉快凉快。说巧也巧,我们正好走进一座柏树林,阴森森的,亮了的天又变黑了,好像黄昏提前到了人间,汗不但下去了,还觉得身子发冷,无怪乎人把这里叫作柏洞。我们抖擞精神,一气走过壶天阁,登上黄岘岭,发现沙石全是赤黄颜色,明白中溪的水为什么黄了。
我们没有看到日出的奇景。那要在秋高气爽的时候。不过我们也有自己的独得之乐:我们在雨中看到的瀑布,两天以后下山,已经不那样壮丽了。小瀑布不见,大瀑布变小了。我们敢于在雨中登泰山,看到有声有势的飞泉流瀑,倾盆大雨的时候,恰好又在斗母宫躲过,一路行来,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自然也就格外感到意兴盎然。
(原文有删改)
8.文章前两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分)
9.本文运用了“移步换景”的景物描写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分)
10.文章开头引“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又引杜甫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用意何在?(2分)
11.文章是怎么描写“雨”的?写“雨”有什么作用?请举
例说明。(3分)
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一课一精练(19)参考答案
1.①kàn?②峰?③峻?④shèng
2.C本题考查成语的理解和运用。C.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使用正确。A.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用在此处不合语境,应改为“名正言顺”。B.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用在此处不合语境,应改为“相得益彰”。D.天衣无缝: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此词不能用来形容“书法艺术”。
3.B?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B.“阿尔卑斯之王”表特定称谓,应把书名号改为引号。
4.C?本题考查判断句子的修辞手法。C.没有使用修辞手法,注意本句没有运用比喻,因为这里的“像”表示事物之间的共同点,不是比喻词。A、B、D三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故选C。
5.B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与识记。B.《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福的作品。
6.【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要在准确了解事情前因后果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吐露心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语言文明得体。注意语言要照顾老太太的心情,委婉地劝说她继续前行。
【答案】(示例1)老奶奶,这儿的山水对您可有感情呢,这么多人在一起,偏偏只跟您打招呼!
(示例2)老奶奶,这里的风景这么好,上面的风景还要更好呢,您只要坚持一下,就会发现更多的惊喜。
7.【解析】?(1)本题考查仿写句子。仿写句子要求结构相同,修辞手法相同,内容相近,字数相当。本题中的例句是一个假设句,扣住“夏天是个好季节”这个中心句,可从画家、作曲家、雕刻家等角度展开。(2)本题考查对对联。要注意字数相等,句式一致,词性相同或相对,结构相应,内容相关。在此基础上,分析上联的句式特点,根据给出的几个词语拟写下联即可。
【答】(1)(示例)画家?就要画一幅长卷来讴歌它的朝气蓬勃
(2)临风歌盛世声随月亮山高
8.【解析】?本题考查对段落内容的概括。解答本题,应先通读前两段内容,然后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概括,或自己组织语言作答。【答案】前两段主要写了冒雨登山的缘由。
9.【解析】?本题考查赏析“移步换景”描写方法的好处。作答时,需先明确什么是“移步换景”。所谓“移步换景”是指不固定视点(即立足点和观察点),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和说明下来的写作手法。这样写成的游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语言生动,感染力强。本文运用了“移步换景”的景物描写方法,多角度展现景色,能给读者留下身临其境的感觉。
【答案】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把全文串联起来,可以有多角度的描述,能给读者留下立体印象,给人亲眼所见、身临其境的感觉。
10.【解析】本题考查文章首段引用古诗词的作用。文章首段常有引出抒情对象,介绍其某种特征,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文章开头引“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又引杜甫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奠定全篇的感情基调,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案】奠定全篇的感情基调,冒雨登山既不是寻常的游山玩水,也不是“发思古之幽情”,作者追求的是向艰难险阻挑战,登上泰山之顶来“小天下”!
11.【解析】本题考查判断描写方法并分析作用。解答本题,首先要结合具体语句确定描写方法,然后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正面描写如“淅淅沥沥”“是烟是雾,我们辨认不清”;侧面描写如“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作用:创设意境,写出雨中泰山的壮丽;我们敢于在雨中登泰山,看到有声有势的飞泉流瀑,更能表现作者的勇敢,同时照应题目“雨中登泰山”。【答案】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雨”。正面描写如“淅淅沥沥”“是烟是雾,我们辨认不清”;侧面描写如“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作用:创设意境,常人很少见到雨中的泰山,写出泰山独特的美;与题目及结尾呼应,“敢于”在雨中登山,更显出作者的勇气及决心,更能鼓舞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