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程标准】
①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
②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高中统编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穴居
半穴居
地面建筑
砖石结构建筑
木石结构建筑
古代的集镇
雅典卫城
古代中国关中民居
古代罗马民居
1、村落产生
(2)促使这种变化的出现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兴隆洼聚落遗址距今8000多年,被称为华夏第一村。遗址有半地穴房址170余座,窖穴400余座,排列有序,屋内有圆形灶坑。石制工具多是打制的,石器种类包括有肩锄、斧、锛、磨盘、磨棒等。墓葬30余座,及大量陶器、石器、骨器、蚌器及动植物遗骸资料。
一、村落、集镇和城市的产生和出现
(2)原因: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村落。(生产力进步)
(1)材料指出,古代先民的居住形式有什么样的变化?
(1)穴居——筑屋;迁徙——定居
兴隆洼聚落遗址
耶莫遗址
一、村落、集镇和城市的产生和出现
1、村落产生
(3)表现: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
拉丁语家“domus”一词亦有房屋、住宅之意
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4)构成:
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
(5)影响:
(1)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过程
①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手工业者开始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
②商人的出现使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荣,逐渐成为一定地域内的经济中心。
③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保护其财富和人身安全,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集镇。
集镇
聚落
集市
生产力的发展导致集镇逐渐形成
2、集镇的出现
原始社会
北魏
两宋
元朝
明清
中国古代集镇发展概况
集镇雏形
军镇
工商业集镇兴起
行政集镇
工商业集镇发展
出现专业分工
史书中汉口之地的记载,最早见于《左传》,时称夏汭。汉魏六朝至唐宋时称夏口,或称沔口,主要为军事重镇,梁武帝筑汉口城,始有汉口之称。
——摘自《清代盐商笔下的汉口镇》
明朝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汉阳县开始设置汉口巡检司管理这个新兴市镇。嘉靖四年(1525年),根据丈量结果,镇上建有房屋1281间。嘉靖二十四年,汉口已有居民1395户。
结合所学,以汉口镇为例概括集镇兴起和发展的因素,分析其与村落的不同。
工商业的发展促使集镇大量出现。
2、集镇的出现
(3)中国古代的集镇发展
材料 ?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160个。这些市镇之间的距离大体在10-30里,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可以完成买卖的路程。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下表反映的是江南部分市镇及其经营项目)??????????????????
市镇
经营项目
湖州府南浔镇、菱湖镇、乌青镇,苏州府震泽镇,嘉兴府石门镇
桑蚕、缫丝
嘉兴府王店镇、王江泾镇,湖州府双林镇,苏州府盛泽镇
丝织业
松江府华亭县朱泾镇
棉纺织业
桐乡县炉头镇
冶铸业
桐乡县石门镇
蚕丝、榨油
归安县善琏镇
制笔
【史料史证能力训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江南市镇的特点及原因?
特点:数量多、分布密集;规模大,功能齐全; 形成城镇网络; 形成地域性专业分工(或经营各具特色) 。
原因:农业和手工业发达,
水陆交通便利。
河南省朱仙镇、湖北省汉口镇、广东省佛山镇、江西省景德镇并称“天下四大名镇”。
河南朱仙镇是古代北方地区水陆交通和商贸重地,以民间传统工艺朱仙镇木版年画而闻名;
湖北汉口镇是水陆交通枢纽,明清商贾繁荣,有“楚中第一繁盛,九省通衢”之美誉;
广东佛山镇明清时为南方手工业重镇;
江西景德镇以青花瓷器闻名,号称“瓷都”。
四大名镇
(1)城市的概念: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2)早期的城市
①两河流域的城市: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形成了一些居民中心,几个较大的居民中心结成城市。
②世界上主要的农业区域:相继产生了一批早期城市。
2、城市的产生
“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墙壁并非无故:它们的壕沟深陷为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耸入文明时代了。”
——恩格斯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城市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①布局:主要分为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
②商朝: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
③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城邑选址、面积,以及城墙高度、城郭门数、道路宽狭、宫室种类、市场分布都有规定。周朝城邑大致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的采邑,各有定制。
材料: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考工记》
(3)中国古代城市
①代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
②表现
古希腊:(特点)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
古罗马:(特点)城市的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欧洲中古时期:出现了一些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
(4)西方古代城市
思考城市的产生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1)城市的产生和政治、经济等密切相关,其对政治局势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商品贸易的发展,易于实现资源的高度集中。
(2)城市的防御性设施为人类生活提供了保护性场所,水利工程、道路等的完善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1)传统的政治城市逐渐向商业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益活跃。
(2)城市布局从严格控制市坊界限到逐步打破坊市界限。
(3)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4)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价值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规律
古代罗马城
城墙
输水管道
市场
行政机构
竞技场和剧场
商场
竞技场
看图学史:明清北京城与古代罗马城在城市布局和功能上有何异同?
相同点:都有城墙,有军事防御功能;都是政治中心;都有手工业和商业职能。
不同:古代中国城市整齐对称,有中轴线,政治功能更突出。
古代罗马没有整体规划,比较随意。工商业和生活、娱乐的功能更突出 。
明清北京城
城墙
衙 署
作坊
作坊
二、世界各地的民居
文明
建筑材料
建筑风格
两河流域
古埃及
古代中国
古希腊、罗马
古印第安
黏土 、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
墙壁贴着墙壁
结构相同,前庭、前室、主室
泥和木材、椰子叶
庭院、院落有柱廊
木、砖
布局讲究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木、石、砖、混凝土
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拱券、希腊柱式
野牛皮、木头
圆锥形的帐篷
思考:从各地民居使用的建筑材料看有什么共性?
因地制宜、用最经济的手段去建造最宜居的居所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费孝通
1、世界各地的状况
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文化水平、宗教习俗、历史传统、国家制度和政策等
古埃及民居复原图
阿里阿纳·波里阿纳公寓式住宅,属于古纳埃斯?阿雷乌斯?尼基迪乌斯?梅乌斯所有。租期从接下来的7月1日开始。店铺、附带上面的房间。适合男士的二楼公寓。此中庭型楼房主屋。契约必须与前述人物的奴隶普里姆斯订定。
——《拉丁碑文集》收录的罗马时代写在公寓墙上的广告
古埃及处于尼罗河三角洲,干旱炎热。尼罗河谷缺乏木材,从上游运来的石料用来修神庙,陵墓,古埃及人用淤泥混合沙子芦苇制成的泥砖盖房,并在砖块之间和墙体表面抹上灰泥。
罗马人的“蜗居”
探究:影响世界各地民居多样性的因素?
2、影响世界各地民居的因素
窑 洞
傣族干栏式竹楼
南北差异、地域差异
陕北窑洞
北京四合院
湘西吊脚楼
北京四合院的形制是封建社会宗法及伦理道德制约下的民居形式,很多地方反映出深刻的等级规定及尊卑差别,全宅的平面构图是按家长作为全家核心的原则布置的,一切房屋揭簇拥着正房,而且在开间尺寸、高矮、脊饰等各方面皆低于正房。
——孙大章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
3、古代中国民居
四合院
福建永定土楼
吊脚楼
窑洞
3、古代中国民居的特点
移动家园草原蒙古包
陕西窑洞
粉墙黛瓦徽派民居
童话小屋胶东海草房
3、古代中国民居的特点
体现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讲究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普遍采用木构抬梁结构。
风格多样,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明显。
北京的四合院强调对称的平面布局,对外封闭,对内开敞,中间设有多个庭院,反映严格的内外有别、尊卑有序的宗法思想。全宅分为内外院,外宾、仆役不得
随意入内院,内眷不轻易到外院。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全宅的平面构图是按家长作为全家核心的原则布置的,一切房屋皆簇拥着正房,而且在开间尺寸、高矮、装饰等各方面皆低于正房。正房不仅是实际家庭生活的中心,也是家族精神的象征。内宅中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左次间住祖父母,右次间住父母。正房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年节时设供祭祖的地方,两侧多做卧室。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东侧为尊,由正室居住;西侧为卑,由偏房居住。东西厢房则由子侄等晚辈居住,大哥住左厢,二弟住右厢。而仆役等只能住在外院从房内。
依据材料概括四合院的构成与蕴含的思想文化内涵
历史解释能力训练
①四合院是由正房(一般是北房)、东西厢房和南房组成的一个独立的院落,正房旁有时还有东西耳房,有抄手游廊将四面的房子连接,可避风雨。
②四合院的正房一般为三间或者五间,是一家之主或长辈居住的地方;东西厢房是晚辈居住的地方。
(1)构成:
(2)思想文化内涵
(2)四合院是我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族制度在居住建筑上的反映,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礼制观念,这些观念延续至今,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村落产生
集镇出现
居住形式演变
穴居、巣居、半穴居、地面建筑
产生原因
农业的出现
影响
为人类提供了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两宋出现集镇
明清集镇进一步发展,出现专业分工
城市产生
世界各地民居
产生
公元前3500年至前3100年
两河流域苏美尔人
中国古代城市
布局:宫殿区、手工业区、商业区、居民区
特点:有严格制度规定
两河流域:黏土、芦苇制成砖块混合建房
古埃及:木建筑
古罗马:列柱围廊的中庭
古代北美:圆锥形帐篷
课堂小结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