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蜀道难
李 白
阅读提示——
1、这首诗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这是一首乐府诗。诵读时必须把握什么基调,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
注①曰,“蜀道难”,古乐府旧体。即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唐以前的《蜀道难》作者,简短单薄,一般一韵到底。李白根据这一诗题传统内容,加以创新发展,句式从三言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杂,用韵富于变化。
解题
李白出生在西域的碎叶。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并好行侠。从二十五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其间曾因人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不久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开当途。
诗歌的创作背景
李白一生活动主要在唐朝中期的玄宗、肃宗时代。安史之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摧残,广大人民惨遭浩劫。从此以后,唐朝就开始走向衰落,封建中央集权日益削弱,藩镇割据势力相对强大,战乱不断。李白一生正处在这个由进入全盛到急剧衰落的历史时期。他是这个时期许多重大事件的目击者和见证人,也是这个时代的卓越歌手。
诵读提示:
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这首诗言蜀道之险,咏叹的意味很浓。诵读时必须把握这个基调,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
噫吁嚱……难于上青天。要读得很有声势
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当用叙述调读。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当用咏叹调诵读。
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问君”可以读得亲切一些。 “何时还”至“不可攀” 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要放低声调。然后用感喟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
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前四句读时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末句当用降调读。
剑阁峥嵘而崔嵬……化为狼与豺。首句当突然振起。“一夫”两句应读得顿挫有力。
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前四句读时当两字一顿。稍顿后,后两句用诚恳劝说语气读。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主旨句要读得缓慢深沉慨叹。 “长咨嗟”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
自学提示——
1、诗的开篇如何叙述蜀道悠久的历史?为何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
2、“上有六龙……坐长叹”几句有着怎样的丰富、奇特的想象?
3、“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4、作者在诗歌的第三节写有关“剑阁”的内容,意图是什么?
5、诗中多次出现“西”字,如“西当太白有鸟道”“问君西游何时还”“侧身西望长咨嗟”,这表明诗人的立足点在秦。这与“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是否冲突?
6、“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两句诗在全诗中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含义?有什么作用?
1、诗的开篇如何叙述蜀道悠久的历史?为何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
先叙蜀国长闭状况,再引蚕丛、鱼凫开国状况,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接着描述秦蜀间重山叠岭地貌;然后叙述蜀道来由。
引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了人和自然的斗争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2、“上有六龙……坐长叹”几句有着怎样的丰富、奇特的想象?
“上有……,下有……”句想象自己在蜀道中所见。直写山高,且衬以“回川”之险。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
借黄鹤与猿猱反衬,山高得连黄鹤也不能飞度,猿猱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这是用虚写层层映衬。
接着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以“百步九折萦岩峦”的危险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诗人从星星中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他们,想象何等奇特。
3、“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但见悲鸟号古木,……愁空山”四句渲染凄清的气氛(景物凄清)。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四句渲染了惊险的气氛(山水险恶),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4、作者在诗歌的第三节写有关“剑阁”的内容,意图是什么?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言剑阁有易守难攻的险要形势,暗示中央朝廷的部队很不容易打进来,因而野心家可以据险发动叛乱,“化为狼与豺”,搞地方割据。如果割据势力之间出现矛盾冲突,难免要发生混战,结果必定是“杀人如麻”的惨景。
诗人的意图是要严防野心家发难。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5、诗中多次出现“西”字,如“西当太白有鸟道”“问君西游何时还”“侧身西望长咨嗟”,这表明诗人的立足点在秦。这与“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是否冲突?
不冲突。“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而是慨叹,它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6、“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两句诗在全诗中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含义?有什么作用?
三次别言蜀道之险,由秦入蜀难,须防野心家据险而叛。主旨句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①次副句前,主句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发出的感叹,突出蜀道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参历井张本。②次主句前,副句后。副句意在说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勾连前后两层内容之作用。③次主句前,副句后。副句概括上文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照应。
课文结构图示
一 叹 高
难 行
二 叹 险
可 畏
三 叹战祸之烈
申 戒
蜀道来历
主旨句一见
蜀道高峻
景物凄清
主旨句二见
山水险恶
剑阁险要
主旨句三见
杀人惨景内 容 备 注
课 题:4、蜀道难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李白的生平、作品风格。 2、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3、把握诗人奔放的感情和诗歌的寓意。 二、过程与方法: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体会诗歌的主旨。 2、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教学方法:读、讲、评、练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 火车在蜿蜒的秦岭隧道穿行时,我们自然会惊叹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同时,也必然会想起入蜀“难于上青天”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今天,我们一起来诵读李白的《蜀道难》,领略一下作者为我们描绘的秦蜀道路上的奇丽惊险的山水,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二、学生读阅读提示——1、这首诗的基本内容是什么?2、这是一首乐府诗。诵读时必须把握什么基调,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 二、教师讲(一)解题 1、注①曰,“蜀道难”,古乐府旧体。即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唐以前的《蜀道难》作者,简短单薄,一般一韵到底。李白根据这一诗题传统内容,加以创新发展,句式从三言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杂,用韵富于变化。 2、诗歌的创作背景。李白出生在西域的碎叶。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并好行侠。从二十五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其间曾因人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不久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开当途。 李白一生活动主要在唐朝中期的玄宗、肃宗时代。安史之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摧残,广大人民惨遭浩劫。从此以后,唐朝就开始走向衰落,封建中央集权日益削弱,藩镇割据势力相对强大,战乱不断。李白一生正处在这个由进入全盛到急剧衰落的历史时期。他是这个时期许多重大事件的目击者和见证人,也是这个时代的卓越歌手。 (二)听范读、后诵读 诵读提示: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这首诗言蜀道之险,咏叹的意味很浓。诵读时必须把握这个基调,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 1、“噫吁嚱……难于上青天。”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山,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诗题下本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喟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5、“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前四句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音。 6、“剑阁峥嵘而崔嵬……化为狼与豺。”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读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7、“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三、生进行读的体验并说说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五:作业:完成教材P.37“研讨与练习”一、三。 第二课时一、检查知识掌握情况1、诗歌的感情基调——咏叹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二、学生自学自学提示——1、诗的开篇如何叙述蜀道悠久的历史?为何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 2、“上有六龙……坐长叹”几句有着怎样的丰富、奇特的想象?3、“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4、作者在诗歌的第三节写有关“剑阁”的内容,意图是什么? 5、诗中多次出现“西”字,如“西当太白有鸟道”“问君西游何时还”“侧身西望长咨嗟”,这表明诗人的立足点在秦。这与“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是否冲突? 6、“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两句诗在全诗中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含义?有什么作用?三、学生展示四、教师评议1、诗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击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主旨句一见)。先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引传说中蚕丛、鱼凫的开国,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接着描述秦蜀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然后叙述蜀道来由(蜀道来历)。引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了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2、这几句极写山势的高危(蜀道高峻 ),突出路之难行。“上有……,下有……”句是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所见。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黄鹤也不能飞度,猿猱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这是用虚写层层映衬。接着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以“百步九折萦岩峦”的危险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诗人从星星中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他们,想象何等奇特。 3、“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四句渲染了凄清的气氛。这是诗人设想旅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景物凄清)。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主旨句二见)。“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砯崖转石万壑雷”四句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山水险恶),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中,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4、我们可以这样思考:表明“剑阁”特点的句子是哪几句?这说明“剑阁”具有怎样的地理特点?如果没有具有这种特点的“剑阁”会怎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言剑阁有易守难攻的险要形势,暗示中央朝廷的部队很不容易打进来,因而野心家可以据险发动叛乱,“化为狠与豺”,搞地方割据(剑阁险要)。如果割据势力之间出现矛盾冲突,难免要发生混战,结果必定是“杀人如麻”的惨景(杀人惨景)。诗人的意图是要严防野心家发难。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结尾:主旨句三见。5、不冲突。“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而是慨叹,它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6、三次分别极言蜀道之险,由秦入蜀之难,须严防野心家据险而叛。“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①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一感叹,突出表现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参历井张本。②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勾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③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 此句重复出现三次,由此而形成一个以主旨句贯串全诗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有一唱三叹之效。三叹者,一叹蜀道之高,难行;二叹蜀道之险,可畏;三叹蜀中战祸之烈,申戒。 清人沈德潜评此诗曰:“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四、简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①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的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来写景抒情。 ②善用反复:文中三次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每出现一次就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③诗人在描绘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时,融入浪漫主义的激情。 ④多样的诗歌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 ⑤诗人对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字数参差错落,句子长短不齐,也突破了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 五、小结 本诗以“难”为核心,以时间为顺序,先写历史上开辟蜀道的艰难(时间久,代价大),继而从现实山势高危的角度,极写攀越蜀道之难,最后从未来从事之险的角度,写蜀地乃是非之地,难以安居。诗人用神话传说、夸张、奇特的想象、映衬和烘托等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蜀道的险峻高大,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六、作业 1、背诵课文。2、完成教材P.37“研讨与练习”二、四。 附1: 课文结构图示 一 叹 高 蜀道来历 主旨句一见难 行 蜀道高峻 二 叹 险 景物凄清 主旨句二见可 畏 山水险恶 三 叹战祸之烈 剑阁险要 主旨句三见 申 戒 杀人惨景 附2:《蜀道难》译文 唉呀呀,多么高峻多么伟岸啊!蜀道真太难攀简直难于上青天。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自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西边太白山有飞鸟能过的小道。从那小路走可横渡峨嵋山顶端。山崩地裂蜀国五壮士被压死了,两地才有天梯栈道开始相通连。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排空纡回曲折的大川。善于高飞的黄鹄尚且无法飞过,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青泥岭多么曲折绕着山峦盘旋,百步之内萦绕岩峦转九个弯弯。可以摸到参、井星叫人仰首屏息,用手抚胸惊恐不已坐下来长叹。好朋友啊请问你西游何时回还?可怕的巉岩山道实在难以登攀!只见那悲鸟在古树上哀鸣啼叫;雄雌相随飞翔在原始森林之间。月夜听到的是杜鹃悲惨的啼声,令人愁思绵绵啊这荒荡的空山!蜀道难走啊简直难于上青天,叫人听到这些怎么不脸色突变?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着;水石相击转动象万壑鸣雷一般。那去处恶劣艰险到了这种地步;唉呀呀你这个远方而来的客人,为了什么要来到这个地方? 剑阁那里崇峻巍峨高入云端,只要一人把守,千军万马也难攻占。驻守的官员若不是皇家的近亲;难免要变为豺狼踞此为非造反。清晨你要提心吊胆地躲避猛虎;傍晚你要警觉防范长蛇的灾难。豺狼虎豹磨牙吮血真叫人不安;毒蛇猛兽杀人如麻即令你胆寒。锦官城虽然说是个快乐的所在;如此险恶还不如早早地把家还。蜀道太难走啊简直难于上青天;深深的叹息啊侧过身子往西望。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