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琵琶行
白居易
童子解吟长恨曲
胡人能诵琵琶篇
唐宣宗吊白居易诗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guī)(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贞元十五年(798)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卒年75岁。
白居易是继杜甫之后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人。他所生活的七十多年里,正是安史之乱后各种矛盾冲突急剧发展的时期,也正是唐朝走向衰微的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在白居易诗中得到了较全面的反映。今存白居易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期中最得意,价值最高的也是讽谕诗。 它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 ①广泛地反映人民的苦难。这其中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命运的悲歌,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②深刻地揭露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白居易生平与诗作
时期 生活特点 诗歌特点
前期
(贬江州司马以前) 仕途一帆风顺,始终抱着“为民请命”“兼济天下”的宗旨。 以讽喻诗为主。代表作品为《卖炭翁》
后期
(贬江州司马及以后) 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和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不辱”和佛家“四大皆空”来作“明哲保身”的法宝。悔恨“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 以闲适诗和感伤诗为主。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闲适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五年后,宪宗去世,穆宗即位,才被调回长安。
写作背景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解题
配乐朗诵
商贾 gǔ 悯mǐn 荻花dí
悴qiáo cuì 徙xǐ
浔阳xǔn 谪zhé 霓ní
虾蟆há má 绡xiāo
篦bì 阑lán 钿头diàn
呕哑ōu yā 嘲哳zhāo zhā
应注意的字词:
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1.诗前小序有什么作用?
2.小序和诗歌哪些段落分别照应?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1段
“问舟中夜弹琵琶……铮铮然有京都声。”
“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4段
“本长安倡女……转徙于江湖间。”
“使命酒,使快弹数曲。”
3段
2段
5段
读诗前小序思考下列问题:
琵琶女是怎样出场的
场景描写
人物形象
诗 人
忽闻琵琶声
寻问
主人忘归客不发
移船
邀见
添酒
回灯
千呼万唤
欣喜难耐
急欲相见
邀见
琵琶女
声停
语迟
抱琵琶
半遮面
难言之痛
矛盾含羞
评:未见其人,先现其神,形神兼备。
第一曲
场景
表现手法
枫叶荻花秋瑟瑟
举杯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
忽闻水上琵琶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
萧瑟
凄凉
写琵琶声的作用是什么?
1、引出琵琶女,开启下文;
2、激发诗人好奇感,为下文诗人的“邀见”
做铺垫,写出了主客由“悲”而“喜”的心情。
悲凉、伤感
特色
侧面描写
以景托声
以人衬声
景物特点
第二曲
过程
场景
特点
表现方法
《霓裳》《六幺》
序曲
转、拨、掩抑、思、诉
开始
过渡
发展
高潮
结束
尾声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以议评声
大弦—嘈嘈—急雨
浊杂粗重
小弦—切切—私语
轻细凄切
错杂弹、落玉盘
清脆圆润
以喻摹声
间关—滑
幽咽—难
婉转
不畅
冷涩—凝绝
不通—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声弦暂歇
以形绘声
银瓶-乍破-迸
铁骑-突出-鸣
雄浑激昂
收拨、划
一声、裂帛
清脆尖利
悄无言
秋月白
余音绕梁
以景衬声
特色
点评:泼墨如水、气势恢弘、不同凡响。
雄浑、激昂、大气
第三曲
凄凉、悲伤
却坐、促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
满座重闻皆掩泣
江州司马青衫湿
无尽的感伤
点评:以人衬声、惜墨如金、无尽感伤
侧面描写
特色
文章结构
江头送客闻琵琶(第一曲)
江上聆听琵琶曲
邀见歌女
演奏名曲(第二曲)
听者陶醉
歌女倾诉身世苦
少年欢乐
晚年沦落
悲苦心境
同病相怜伤迁谪
重闻琵琶青衫湿(第三曲)
鲜明的对比
诗歌的第三自然段:自诉身世苦是为了塑造一个封建社会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控诉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这一部分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艳盖群芳
年老色衰
人妒人捧
艺压京城
年年欢笑
委身商人
独守空船
门前冷落
人物形象
琵琶女
诗人
艺压京城
艳盖群芳
年老色衰
委身商人
位至谏官
名动京师
谪居卧病
有酒无乐
共同点
盛
衰
音乐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如何理解琵琶女的形象?
一个飘泊江湖的曾经名噪京都、红极一时的长安歌妓。青春欢笑、老大沦落、年老色衰。“重色重利”的社会使色艺双绝的琵琶女“独守空船”,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损害的歌伎们的悲惨命运。她有一种“曾经沧海”,却仍不失其率真及女性矜持端庄的成熟美。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诗人为什么要极力铺写这一形象?
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呢?
诗人着力刻画琵琶女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抒写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
琵琶女在音乐声中融入了对自己的凄凉遭遇、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愤懑之情,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的强烈控诉。诗人把对琵琶女的深挚同情、对自己被贬的满腔幽怨以及对冷酷现实的强烈不满完全融合在一起了。正因为这两句诗揭示出了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广泛的同情。
作业:
1.背诵全诗;
2.完成《三维设计》P36面的《识记知识必备》、《配套卷》P101面练习。
3.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