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第三高级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南宁第三高级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06 18:39: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宁三中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高一月考(一)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往,我们总是强调地方戏曲的“家乡意识”“乡土风情”,因而格外重视表面所体现出来的家乡风土、家乡人情、家乡俚俗趣味,藉以满足对于曾经感知的家乡的记忆和联想。可是如果经历了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以后呢?经历了缺少或完全没有家乡亲历经验的后来的延续者呢?那么有关家乡表面风情的表达,是否就会减弱,甚至完全没有了一种心灵与情感的照应?我想这就是“原乡”与“家乡”意识的不同。
“原乡意识”也许并不包含太多的感知和经验,而只是一种籍贯或来源的确定,只是一组被代代告知的有关家乡生活的画面或声音。即使迁徙后经历了无数代的延传,但仍知道自己的源头在哪里,根在哪里。知道自己是中原人、山西人、苏北人。这时的“家乡”也许就是一个梦境、一种幻想,哪怕是落实在几句方言口语、几幅残缺抽象的图画上,可它照样深入骨髓,照样沉淀在潜意识中,等待着被“一朝唤醒”。好几百年前就远徙到北欧的蒙古裔人,他们的后代也许根本没去过老家,也没有对家乡的具体感知,可是他却有可能知道那里有草原,有马群,有帐篷,还有一种音乐叫“长调”,他蓦然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里看到了一幅绘画或照片,冷不丁听见了长调演奏的旋律,就可能有一种惊心动魄、灵魂被牵引的感受。千里万里,百年千年,有一种东西埋藏在基因里,流淌在血液中,生生不灭。
曾听过台湾作家席慕容的演讲,她说她虽然从小就知道自己是蒙古族人,可是直到长大她并不知道家乡是个什么样,她对这个地方有一种难以名状却又难以排遣的情感的、文化的、精神的深度认同,她说那就是她的“原乡情结”。席慕容不是生长在这里,可是她知道这里是她的“原乡”,无论走到哪里她都不能摆脱她生命的“根”。终于,席慕容在她盛年时回到了内蒙古,她一脚踩到草原上就本能地跪了下去,亲吻着祖先的土地,泪流满面。这时,席慕容气质里的“原乡情结”和对家乡认知的文化碎片,就蓦然间与实在的家乡遇合了。
于是我们知道,在人的意识里有一种比“家乡情感”更为深刻的“原乡情结”,它也许不如“家乡”的记忆具体,但是它比具体的记忆更开阔、更深远、更具有悲剧意味的美。“原乡”的情结甚至是超越一般疆界的,它甚至是人类对于自身血缘、族群和文明来路的普遍关怀。尤其是现代人,越是伴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进程,越是会关注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什么地方深埋着自己的“根”。
为什么移民到上海的苏北人在经历了几代人以后,还要去剧场倾听淮剧?为什么一出好的地方戏曲能够超越地域限制,照样感动感染方言区域以外的人群?为什么何训田和朱哲琴的《阿姐鼓》能够感动全中国,感染全世界?被感动感染的心灵并不一定到过西藏,甚至作曲和演唱者也不是西藏人,可是大家都在一个遥远的、神秘的“家乡”会合了,共同感受着那一处“家乡”的同时,也回到了各自的“家乡”。这就是人类的“原乡情结”或“原乡情感”——自己的原乡,他者的原乡、共同的原乡。
假如,更多的地方剧种和剧团都能够持久地追求一种超越一般“家乡情感”而升华为“原乡意识”的创作境界,那么就有可能在超越自身生存局限的同时,超越了地方戏曲乃至戏曲文化存在的局限。如此,中国传统戏曲包括地方戏曲的时代再兴,绝非是不可期的。
(摘编自《解放日报》刊文《地方戏曲的“原乡意识”该醒了》作者罗怀臻)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原乡意识”深埋于子孙后代骨子里,并不包含太多的感知和经验,而只是一种籍贯或来源的确定。
B.即使只是几句方言口语、几幅残缺抽象的图画,也可让“原乡意识”沉淀在潜意识中,“原乡意识”比“原乡情结”更深刻。
C.《阿姐鼓》之所以能感动国人,原因在于原乡情感让人们拥有共同的感受。
D.只要作家追求将“家乡情感”而升华为“原乡意识”的创作境界,中国传统戏就能够复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论述层次清晰,由“家乡意识”引出“原乡意识”,由此接着论及“原乡情结”。
B.文章采用举例论证,逐一分析 “原乡意识”和“原乡情结”的内涵特点。
C.文章在论述“原乡意识”的特点时,侧重分析“原乡情结”在人类生命中的重要意义。
D.文章通过列举“好几百年前就远徙到北欧的蒙古裔人”之例,论证“家乡意识”深入骨髓,潜藏在基因里,沉淀在潜意识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为满足对于曾经家乡的记忆和联想,我们的文艺作品格外重视对家乡风土人情、俚俗趣味的表现。
B.草原、马群、帐篷、长调演奏的旋律可能冷不丁就会激发蒙古裔人后代内心深处的“原乡意识”。
C.“原乡意识”使得远徙的后世子孙们无论走到哪里,身处何方,都知道自已的源头和根。
D.“原乡情结”可能不如“家乡”的记忆具体,但它更开阔深远、更具有悲剧意味的美。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传承是中医药的命脉所在,创新则是中医药的活力之源。中医药的创新,既包括对秘方验方加以更新创造,又包括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中医药、完善中医药、振兴中医药。在这次抗疫过程中,古老的中医药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通过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的分析,医生为病人提供更精确的治疗支撑,中医药疗效也得到客观真实评价。大数据、互联网让中医药服务变成数字化医学,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的应用让中医药诊疗规律得到总结、优化,多学科、跨行业合作正在为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带来广阔空间。
(摘编自求是网《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
材料二:
2020年6月13日,以“从中医药抗疫成果看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为主题的中医药抗疫与传承创新发展研讨会在京举行。
于文明强调,一要坚持传承创新发展,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和价值作用。二要坚持安全有效的根本要求,促进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坚持中药质量安全有效根本要求,突出质量优先,不断提高中药质量,推动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三要坚持中医药与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彰显我国卫生健康发展显著优势,服务人民群众健康福祉。
(摘编自《中医药抗疫与传承创新发展研讨会举行》,《中国中医药报》)
材料三:
在全球疫情蔓延的背景下,中国的新冠肺炎发病率、死亡率之低和治愈率之高,为各国瞩目。
西医往往无能为力的非典、艾滋病、新冠肺炎等重大传染病,中医凭其辨证论治特征,能迅速找到有效解决方案;相比西医过多依赖医疗设备和药物,中医防治的灵活方便能更好解决基层民众的医疗问题,且显著降低医疗成本;对于西医预防保健的欠缺,中医治未病更具有独到优势。
中医和西医是当今世界最具代表性的两大医学。生命至重,需要两者互学互鉴、互补短长。此次中国的抗疫实践也再次证明,当前最好的医学是中西医互补的医学,而最好的公共卫生体系也当是中西医互补的体系。
面对公共卫生领域的诸多问题和挑战,大力发展中医药,补齐中医药短板,与西医药互相补充,擦亮公共卫生体系的中国特色,既是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所需,也是维护人民生命健康安全之责。
(摘编自《用中医擦亮公共卫生体系的中国特色》,《中国中医药报》)
材料四: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中医药早介入、早使用,能有效阻断轻症转为重症,促进病人康复。二是中医药救治应当有自己的阵地,方能显身手。此次武汉保卫战,国家中医药局历史上首次成建制派出国家中医医疗队,接管方舱医院和定点医院重症病区,探索形成了以中医药为特色、中西医结合救治的系统方案。三是坚持中西医结合,显著提高了重症救治效果。
中医药在充分发挥疫病防治独特作用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短板。比如,中医药在我国疾控体系中基本缺位,中医院的基本建设、条件设施、人才储备等还不适应传染病防控需要等。
(摘编自张伯礼《中西医结合 助力完善我国公共卫生体系》)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的新冠肺炎发病率、死亡率之低和治愈率之高,得益于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这也是我国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
B.对于非典、艾滋病、新冠肺炎等重大传染病,西医往往无能为力,而中医却能迅速找到有效解决方案,这说明中医优于西医。
C.为了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我国亟须解决中医药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D.此次武汉保卫战,国家中医药局历史上首次成建制派出国家中医医疗队,中医药救治有了自己的大显身手的阵地。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和材料二介绍了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相关内容,为我们指出了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对于我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B.材料三结合中国的抗疫实践,对中西医药进行对比,证明中西医互补是当前最好的医学,指出公共卫生体系也应当中西医互补。
C.材料四中,此次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再次证明中医药的重要作用,中医药在疫病防治中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D.通过材料四的介绍可知,我国公共卫生体系还不够完善,中医药在我国疾控体系中基本缺位,中医院的人才储备不足。
6.我国应该如何更好地发展中医药事业?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当归
王生文
工龄满四十年后,张郎中渐渐患上了职业倦怠症。想想也是,从十八岁跟老师学习诊脉起,天天替病人把脉,左右手的三个指头都把出了一层厚厚的老茧,走在大街上,随眼一望,熙来攘往的人流里,总有三五个人向他问好,不用说那都是让自己把过脉的人。他粗略算了下,这四十余年里,他至少替人把了两百万次脉,能不倦怠吗?
小区里几个来往密切的要么退休了,要么办了内退,只要天气好,他们就相约骑自行车去郊外的水库里钓鱼。张郎中原本并不喜欢钓鱼,可老哥们儿那么热衷,又加上几次在小区相遇,哥们儿几个争相送他几条活蹦乱跳的优质鱼,张郎中就有些心动了。心动支配行动,不几日,张郎中便在一位好友的推介下,买回了一根价值不菲的鱼竿,只等一退下来便加入他们的行列。
就在张郎中憧憬退休生活的时候,院长找他谈话了。院长说,中医越老越是宝贵人才,夸他三个指头胜过B超准过化验,甚至盛赞他医德高尚,为医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实话也好,奉承话也好,落到实处就是要留张郎中不仅继续坐诊,还让他带几个刚刚招聘来的研究生。谁知,院长话刚说完,张郎中连连摇头,丝毫不给院长进一步做工作的余地。
退休前的一天,院长挂了个号,等门诊室里就剩下张郎中一人时,径直走进去,坐下,也不闲话,直接撸起袖子把手腕往桌上一放,说:“趁你还在医院上班,今天好好给我把一次脉。”
“院长不管什么时候需要我把脉,一个电话,我随叫随到。”张郎中忙不迭地张罗着替院长把脉。
“不。”院长接上话说,“你一旦脱下我们中医院的白大褂,我就是病入膏肓,也不会找你。”
张郎中自然明白院长是在生他气,但他去意已决,也就不再说什么,伸出三个指头开始替院长把脉。
把完脉,看过舌苔,张郎中说:“院长,您是阴虚火旺,我给您开几服药吧?
院长摇了摇头说:“我这病你能治,但不需要吃药。
张郎中望着院长,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院长也望着张郎中,这才道出心里话:“那几个研究生光有理论水平,把脉还没入门,你要是不带他们一程,我这阴虚火旺恐怕吃再多的药也没用……”
张郎中没有勇气再望着院长,将脸朝向窗外,院长见状,知道张郎中是铁了心要退休,再强留只会让彼此尴尬,便收回手臂,怅然若失地走了出去……
就这样,张郎中如愿办了退休手续,身如脱笼之鸟,将钓竿一拿,天天随老哥们儿一起去水库垂钓。
郊外的水库,山清水秀,天光云影,张郎中置身其间,觉得五脏六腑都被洗了一次,好不惬意,他分明已不再是一个郎中,而是寄情于山水的一位钓翁。
一日晚归,不想被一位老患者在小区门口截住了。老患者见了他像见了救星一样说:“张郎中,我可等到您了,您给我看看,我吃了二十多服中药,怎么一点儿效果也没有?边说边掏出一张处方笺给他。张郎中接过来看了看,示意患者随他在路边的一条石凳上坐下来,然后替他把了一会儿脉,又看了一下舌苔。做完这些后,张郎中眉头紧锁,看来院长对他说过的话并不夸张,他只好将患者带到家中,给他重新开了一张处方,并交代了一些事项。
打这之后,张郎中钓鱼的激情直线下降,后来干脆不去了,赖在家里这里寻寻那里觅觅,连几本蒙着灰尘的线装药学书都翻了出来,扔得床头茶几上到处是书,爱洁净的老伴一边数落他,一边把他翻出的书又收归原处。可没过多久,他又把当年老师送他的《图解中医脉诊入门》《中医诊断基础学》等书和自己早年把脉坐诊的日记翻了出来。
一天深夜,老伴被说梦话的张郎中用脚蹬醒了,她一骨碌坐起来,只见张郎中正在说梦话:“你这是阴虚火旺……需要吃当归、川芎、黄芪……”
老伴揭开被子一看,原来张郎中右手在跟左手把脉。老伴笑了,将他推醒说:“你这病我能治……”
张郎中睁开眼,吃惊不小:“我的病你能治?你会把脉?”
老伴努了努嘴,示意张郎中看他的手,张郎中低头一看,忙将右手指从左腕上移开,苦笑着问老伴:“你说说我这病怎么治?”
“只要一味药,当归。”
张郎中若有所悟地望着老伴。
“我昨天已经打过电话,院长说今天一早他开车来接你回医院……”
“当真?”
“要不我能治你的病?”
“真是知我者老伴也。”张郎中喜出望外,说着就要披衣下床,老伴一把夺过衣服,嗔怪道:“才三点,你给我睡觉。”
张郎中求老伴把衣服给他:“还睡什么睡?是我辜负了院长,我得去负荆请罪……”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交代张郎中因为经常拿自己和小区里交往密切的几个老伙计比,造成心理失衡,从而患上了较严重的职业倦怠症。
B.文章第三自然段院长夸张郎中三个指头胜过B超准过化验,并盛赞他为医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目的是想挽留张郎中。
C.文章划线部分院长对张郎中掏心掏肺的一席话表明,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光有理论没有实践经验是行不通的。
D.本篇小说结构清晰,情节具有一定波折,作者采用生活化的语言,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读来流畅自然,如话家常。
8.请结合文本分析张郎中这一人物形象。(6分)

文章以“当归”为题有什么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3题。
义纵者,河东人也。为少年时,尝与张次公攻俱攻剽为群盗。纵有姊义姁,以医幸王太后。王太后问:“有兄弟为官者乎?”姊曰:“有弟无行,不可。”太后乃告上,拜义姁弟纵为中郎,补上党郡中令。治敢行,少蕴藉,县无逋事,举为第一。迁为长陵及长安令,直法行治,不避贵戚。以捕案太后外孙修成君子仲,上以为能,迁为河内都尉。至则族其豪穰氏之属河内道不拾遗而张次公亦为郎以勇悍从军敢深入有功为岸头侯。
宁成家居,上欲以为郡守。御史大夫弘曰:“臣居山东为小吏时,宁成为济南都尉,其治如狼牧羊。成不可使治民。”上乃拜成为关都尉。岁余,关东吏隶郡国出入关者,号曰:“宁见乳虎,无值宁成之怒。”义纵自河内迁为南阳太守,闻宁成家居南阳,及纵至关,宁成侧行送迎,然纵气盛,弗为礼。至郡,遂案宁氏,尽破碎其家。成坐有罪,及孔、暴之属皆奔亡,南阳吏民重足一迹。而平氏朱强、杜衍杜周为纵牙爪之吏,任用,迁为廷史。军数出定襄,定襄吏民乱败,于是徙纵为定襄太守。纵至,掩定襄狱中重罪轻系二百余人,及宾客昆弟私入相视亦二百余人。纵一捕鞠,曰:“为死罪解脱”。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猾民佐吏为治。
是时赵禹、张汤以深刻为九卿矣,然其治尚宽,辅法而行,而纵以鹰击毛挚为治。后会五铢钱白金起,民为奸,京师尤甚,乃以纵为右内史,王温舒为中尉。温舒至恶,其所为不先言纵,纵必以气凌之,败坏其功。其治,所诛杀甚多,然取为小治,奸益不胜,直指始出矣。吏之治以斩杀缚束为务,阎奉以恶用矣。纵廉,其治仿郅都。上幸鼎湖,病久,已而卒起幸甘泉,道多不治。上怒曰:“纵以我为不复行此道乎?”嗛之。至冬,杨可方受告缗,纵以为此乱民,部吏捕其为可使者。天子闻,使杜式治。以为废格沮事,弃纵市。
(节选自《史记·义纵传》,有删改)
【注】告缗:指告发富户隐匿财产,逃漏税款。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至则族其豪/穰氏之属河内/道不拾遗/而张次公亦为郎/以勇悍从军/敢深入/有功/为岸头侯
B.至则族其豪/穰氏之属河内/道不拾遗/而张次公亦为郎/以勇悍/从军敢深入/有功为岸头侯
C.至则族其豪穰氏之属/河内道不拾遗/而张次公亦为郎/以勇悍从军/敢深入/有功/为岸头侯
D.至则族其豪穰氏之属/河内道不拾遗/而张次公亦为郎/以勇悍/从军敢深入/有功为岸头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拜:文中指授予官职。其他可以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语有“辟”“除”等。
B.关东:文中指东北三省,因位于山海关之东而得名。亦称“关外”。
C.幸: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如文中“幸鼎湖”意思是到了鼎湖。
D.天子:古代统治阶级把他们的政权说成是受天命建立的,因此称国王或皇帝为天的儿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义纵年少时曾经做过强盗,他的姐姐被太后宠幸,经太后推荐,他进入官场;义纵做官后曾抓捕审讯太后外孙修成君的儿子,得到皇上的赏识。
B.皇上想提拔宁成担任郡守,御史大夫说宁成为官太凶猛,不能让宁成治理人民;义纵升任南阳太守后,狠狠地整治了和他有仇的宁成。
C.义纵做定襄太守时,大力整治不法行为,斩杀四百多人,令人不寒而栗;但他敢作敢为的性格为自己埋下了祸根,他最终被皇上处死。
D.凶恶的王温舒得罪了义纵,遭义纵报复;赵禹、张汤由于严峻刻薄位列九卿,但他们的凶狠无法与义纵比;义纵虽然凶狠,但廉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治敢行,少蕴藉,县无逋事,举为第一。(5分)

(2)其治,所诛杀甚多,然取为小治,奸益不胜。(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4,15题。?
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
【宋】李之仪①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却应②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注释】①李之仪(1038~1117)北宋词人。宋徽宗初年,李之仪因得罪权贵蔡京被除去名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本词应作于李之仪居太平期间的某年春天。②“却应”即“岂应”,相当于现代汉语“难道是……么”。
14.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起句照应诗题“偶向”二字透露出词人平日幽居、极少出门的境况,“望”字领起下文,引出对登台所见之景的描写。
B.“春光已过三分”紧承首句,写登台远望的整体印象,既点明时令已是暮春,又寄托着强烈的悲愤。
C.“那堪”与“已是”呼应,语意上更进一次,写旧恨新愁相继,让人难以承受,突出了忧愁之深重绵长。
D.“清愁满眼”把抽象的愁写得具体可感,仿佛愁绪弥漫空际,触目所见,无不含愁,但又不言因何而愁,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15.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写急流和瀑布在山谷间发出巨大声响,再次强调蜀道的山高路险。
(2)杜甫《咏怀古迹》中表达诗人对昭君只能魂归故里的悲剧命运的深切同情,也表达对昏庸的统治者揭露讽刺的两句是“ , ”。
(3)杜甫《登高》中从落叶和长江两个方面渲染了壮阔、宽广的艺术境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微信“变脸”用了一秒,( )。伽利略说过,“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敢”。的确,科技成果的取得从来都不是 ,而是异常艰辛的。经过科学家15年的 砥砺前行,2016年年底,“风云四号”卫星终于成功发射升空,国人 。在轨测试期间,“风云四号”卫星就为2017年5月北方地区严重沙尘、6月特大暴雨、6月底至7月初南方持续降水以及“苗柏”“南玛都”台风等的预警提供了有力支撑,并在众多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风云四号”的研制过程,也带动了众多科技型民企的发展,惠及工业、农业和民生等众多领域。太空探索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国际科技地位和国家形象,更改变着我们的生活。静止气象卫星、全球首个大气垂直探测仪、15分钟生成一张地球圆盘图……这些科技术语或许很多人 难以弄懂,但他们对我国科技发展的影响不可估量。当我们再次仰望浩渺星空时,会知道那里有一个“亲戚”,在尽职尽责地守望着祖国,也在亿万青少年心中撇下好奇、探究的科学种子。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背后却是中国科学家15年的努力 B.它背后15年的努力却是中国科学家的
C.在它的背后中国科学家却努力了15年 D.中国科学家15年的努力却在背后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一蹴而就 栉风沐雨 欢欣鼓舞 一时半刻
B.一挥而就 风餐露宿 欢欣鼓舞 一朝一夕
C.一蹴而就 栉风沐雨 拍手称快 一朝一夕
D.一挥而就 风餐露宿 拍手称快 一时半刻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太空探索不仅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更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国际科技地位和国家形象。
B.太空探索不仅极大地改善了我国国际科技地位和国家形象,更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C.太空探索不仅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更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国际科技地位和改善了国家形象。
D.太空探索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国际科技地位和国家形象,更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目前"助农直播”很流行,有人为献爱心,通过直播购买了一些水果,收货后却发现大部分是坏的。商家的行为不仅砸了牌子, ①____。“助农直播”?营销和品质缺一不可,?我们需要懂营销的好手,更需要 ②____。消费者为“爱”下单,只能持续一时; ③___方为长远之道。
21.请简要概括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主要特点,每空不超过6个字。(5分)
黄浦江畔,宾客云集,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如期举行。本届进博会总展览面积比上届(扩大近3万平方米。世界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参展。除食品及农产品、汽车、技术装备、消费品、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服务贸易等六大展区之外,新设公共卫生防疫、节能环保、智慧出行和体育用品及赛事等四个专区。具有创新风导功能的升降式吸油烟机、全自动破袋分拣机设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产品人工肺和呼吸机等大量新品在进博会上首展。机器人动态演示、现场烹饪、美食试吃、新品试用,更多直播活动走进了进博会的现场,有的企业还在进博会展区内设立“进博直播间”,带领观众“云览进博”。
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日前,湖南某文科高分考生报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消息引发各方讨论。有人赞许,认为其坚守梦想,勇敢追梦;有人则表示不解,家庭困难,为何不选择一个“热门”专业,工作后能有丰厚的收入,反哺家庭。这样即可改变家庭现状,又能创造社会价值。两种看法,都有人支持,也引发了更多人对如何看待人生价值的讨论。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以“人生价值”为主题,拟写一篇演讲稿,在高一年级的演讲比赛中发表你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南宁三中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高一月考(一)
语文试题答案
1.C【解析】A项,“并不包含太多的感知和经验,而只是一种籍贯或来源的确定”错,原文说的是“也许并不包含太多的感知和经验,而只是一种籍贯或来源的确定”,选项缺少“也许”,说法绝对。B项,“‘原乡意识’比‘原乡情结’更深刻”错,原文第二段介绍“原乡意识”,第三段通过席慕蓉的例子论证“原乡情结”,文中并没有将“原乡意识”“原乡情结”进行比较。D项,“只要……就能够……”逻辑关系分析有误,原文只是说“一种超越一般‘家乡情感’而升华为‘原乡意识’的创作境界,那么就有可能在超越自身生存局限的同时,超越了地方戏曲乃至戏曲文化存在的局限。如此,中国传统戏曲包括地方戏曲的时代再兴,绝非是不可期的”,用的是“可能”,而不是过于绝对的表述。
2.D【解析】“论证‘家乡意识’深入骨髓”错,应该是充分证明了“原乡意识”的存在。
3.A【解析】“为满足对于曾经家乡的记忆和联想,我们格外重视对家乡风土人情、俚俗趣味的表现”不合文意,原文相关表述在第一段,“以往,我们总是强调地方戏曲的‘家乡意识’‘乡土风情’,因而格外重视表面所体现出来的家乡风土、家乡人情、家乡俚俗趣味,藉以满足对于曾经感知的家乡的记忆和联想”,原文说“在地方戏曲中”,选项扩大了范围。
4.B(“这说明中医优于西医”说法错误,原文是“西医往往无能为力的非典、艾滋病、新冠肺炎等重大传染病,中医凭其辨证论治特征能迅速找到有效解决方案”,说明在重大传染病上中医有一定的优势,但并不能据此就说中医优于西医)
5.A(“为我们指出了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分析错误,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没有涉及这方面的内容)
6.①守正创新。一方面传承中医药精华一方面对秘方验方加以更新创造,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创新、完善、振兴中医药。②坚持安全有效的根本要求,促进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③大力发展中医药,补齐中医药短板;与西医药互学互鉴、互补短长。(每点2分)
7.A 【解析】从“工龄满四十年后,张郎中渐渐患上了职业倦怠症”,可以看出他“患上了比较严重的职业倦怠症”的原因是从业时间长(“40年”)。
8.①专业技术过硬。被老患者在小区门口截住后专业的问诊;四十年来两百万次把脉;院长对他的盛赞都看出他在中医诊疗方面十分专业。
②医者仁心的崇高品质。退休后,当患者有求于他时,依旧为其认真把脉开处方,体现了他的医者父母心。
退休后被老患者在小区门口截住后的种种后悔和自责行为,可以看出他对患者及对中医药事业的负责。
③具有自省意识。退休后被老患者在小区门口截住后的种种自责行为,以及最后决定回归钟爱的中医药岗位,可以看出他身上的自省精神。
答出“对中医药事业执着热爱”“有主见”“有所坚守”等,并有结合文章具体分析,酌情给1分。
9.①结构上,小说以“当归”贯穿文章,统摄全文。
②概括了小说主要内容。“当归”一语双关,表面上它是一味医治“肝虚火旺”的中药,实际上指张郎中是否“应当归去”的矛盾与纠结。
③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在“归”与“不归”的选择中,体现了他的自省意识和医者仁心的崇高品质。
④深化了主题。主人公在“当归”与“不当归”的矛盾纠结中,最终选择了回归,这更能体现出以“张郎中”为代表的中医药工作者对中医药事业的热爱与传承。
(每点2分,答出任3点给6分)
10. C(原文标点:至则族灭其豪穰氏之属,河内道不拾遗。而张次公亦为郎,以勇悍从军,敢深入,有功,为岸头侯)
11.B(文中“关东”指函谷关以东之地)
12.B(“和他有仇的宁成”文中无据)
13.(1)他处理政事敢作敢为,缺少宽容气度,县里没有积压的公事,被推举为第一。(得分点:蕴藉、逋、举,各1 分,句意2分,蕴藉译为“少内涵”等相近意思也给分。逋事译为“未完成的公务”“拖欠公文未批”也给分。)
(2)他治理政事,杀的人很多,但是只能取得小效果。奸邪更加不能制止。(得分点:其治、小治、胜,各1分,句意 2分)
参考译文:
义纵是河东人。还是少年时,曾经和张次公一起抢劫,结伙为强盗。义纵有个姐姐叫义鉤,凭着医术得到王太后的宠幸。王太后问她:“你有兄弟可当官的吗?”他姐姐说:“有个弟没有品行,不可以当官。”王太后就告诉皇上,皇上任命义鉤的弟弟义纵担任中郎,后来补任上党郡中的县令。他处理政事敢作敢为,缺少宽容气度,县里没有积压的公事,被推举为第一。升任长陵和长安县令,依法办理政事,不避权贵和皇亲。由于他逮捕审讯太后外孙修成君的儿子仲,皇上认为他能干,升任河内都尉。他到那里就把穰氏一类的豪强家族全部灭除,河内郡道不拾遗。而张次公也当了郎官,凭着他的勇敢强悍当了兵,因为敢于深入敌军,获得军功,封为岸头侯。
宁成在家里居住,皇上想让他担任郡守。御史大夫公孙弘说:“我在山东当小官时,宁成任济南都尉,他处理政事就像狼放养羊一样。不能让宁成治理人民。”皇上就任命宁成为关都尉。一年多后,隶属于关东各郡国的官吏往来过关的,都传扬说“宁可看到哺乳期的母虎,也不想碰上宁成发怒”。义纵从河内升任南阳太守,听说宁成家住在南阳,等到义纵过关时,宁成侧着身子随行迎送,可是义纵盛气凌人,不以礼相待。到了郡里,义纵就追查宁家的罪行,完全毁灭了他们一家。宁成被判有罪,跟孔氏、暴氏之流皆都奔逃了,南阳的官员百姓都恐惧得缩手缩脚。而平氏人朱疆、杜衍、杜周作为义纵的得力助手,得到任用,升为廷史。朝廷军队多次从定襄出击,定襄官员百姓受到扰乱生活不安,于是调义纵担任定襄太守。义纵到任后,突然袭击抽查出定囊狱中重罪轻罚的囚犯二百多人,以及他们的宾客兄弟私自入狱探视的也有二百多人。义纵一概拘捕治罪,定罪名说“为死罪解脱”。这天总共判处死刑的有四百多人。从那以后郡中人都不寒而栗,狡猾的人辅佐官吏处理政事。
这时赵禹、张汤由于严峻刻薄而位列九卿了,可是他们施政还算宽松,刑罚辅助法律来处理事情,而义纵用像鹰隼扑击翅膀捕猎一样严酷的手段处理政事。后来恰逢五铢钱白金起用,奸民铸造伪钱,京城尤其厉害。于是任命义纵为右内史,王温舒为中尉。王温舒最凶恶,他所做的事不预先告诉义纵,义纵必定负气凌辱他,破坏他的事情。他治理政事,杀的人很多,但是只能取得小效果,奸邪更加不能制止。皇帝直接特 派的官员出现了。官吏治理政事以斩杀抓人为目标,阎奉因为凶狠被任用。义纵廉洁,他处理政事学习郅都。皇上巡行鼎湖,病了很长时间,病好后突然起身巡行甘泉,沿途道路大多没有修筑好。皇上生气说:“义纵以为我不会再走这条路了吗?”恼恨义纵。到了冬天,杨可正实施举报逃税令,义纵认为这样会扰乱百姓, 部署官吏捉拿了替杨可办事的人。天子听说了,派杜式处理这事,定为废弃敬君礼仪,破坏天子大事,将义纵处死示众。
14.B。B项“强烈的悲愤”理解有误,该句在写景中流露出淡淡的惊讶、遗憾和惆怅;
15.①伤春之情:看到眼前春光将尽,流露出遗憾伤感之情;②思归之情:作者登台远眺,只见江山重叠,阻断望乡(望京)之路,更觉愁苦;③被排挤(或政治不得志、被贬谪)的郁闷:词人因触犯权贵被编管太平州,前途无望,旧恨新愁,异常苦闷;④无人理解的落寞:词人满怀愁绪,却无人可以倾诉,内心无限寂寞惆怅。(6分;答出一点给2分,其中“思想感情”1分,分析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16.(1)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2)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7. A【详解】本题括号前说“微信‘变脸’用了一秒”,根据话题一致的原则,主语应该还是这件事,而 B项主语是“努力”,且语序不合语言习惯; CD项主语是“中国科学家”。故答案为A。
18. A【详解】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一挥而就: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这里是说科技成果的取得不容易,应用“一蹴而就”。栉风沐雨: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工作的辛苦。这里是说科学家15年的辛苦工作,而不是真的在野外工作,应该用“栉风沐雨”。欢欣鼓舞:形容高兴而振奋。拍手称快:多指正义得到伸张或事情的结局使人感到满意。这里是说卫星终于成功发射升空,国人十分振奋,应用“欢欣鼓舞”。一时半刻:指很短的时间。一朝一夕:形容很短的时间。二者相比,一时半刻时间更短,这里是说科技术语很多人短时间难以弄懂,用“一时半刻”更好。故答案为A。
19. C【详解】“不仅……更”表示递进关系,后面的句子也应该呈递近形式,“我们的生活”在前,“我国国际科技地位和国家形象”在后,故排除BD项;A项“提高了……的形象”搭配不当。故答案为C。
20.①更消耗了社会的爱心资源②重品质的商家(或高质量的产品)
③消费者为“质”下单(或营销者以“质”销售)(每句2分,共6分)
21.①展览规模(面积)大;②展商实力强;③展区增多:④首展新品多;⑤互动体验多(直播活动多)。
[解析]材料共有6句话,除去第1句外,可从后5句中分别概括提取进博会特点。第1句主要说的是“第三届中国际进口博览会如期举行。
第2句说的是此次进博会的总展览面积情况,可概概括得出“展览规模大”。第2句说的是参展商的情况,概括得出“展商水平高”。第4句说的是新设展区的情况,概括得出“展区增多”。第5句是说大量新品在进博会上首展的情况,概括得出“新品数量多”。第6句说的是直播活动情况,概括出“直播活动多”或“互动体验多”。
22.
审题分析:材料列出了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强调的是听从内心的声音,爱我所爱,选择自己所热爱的专业,坚守梦想;第二种观点则强调从实际问题出发,先解决个人的实际困难,再考虑人生的方向。前者侧重于如何创造人生的价值,实现人生的意义。后者侧重于如何在现实中面对生活。高考后的选择,是一种评价,一种成长,还是一种对未来人生的规划,对考生来说,都有着重要意义。考生要重点思考的是,你的人生价值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考生既可认同“坚守梦想”说,也可赞同“反哺家庭”说,亦可综合两者辩证思考,见仁见智罢了。
在写作对象上,题目要求考生面向高一同学写一篇参赛演讲稿,演讲对象为在校学生,考生写作时要有平等交流的意识。
在文体方面,题目要求考生写一篇演讲稿,格式要规范,符合演讲稿的文体要求,语言风格也要与之相适应。
参考立意:
1.追逐梦想,砥砺前行
2.听从内心召唤,勇敢选择
3.面对生活,从实际出发
4.专业本无高下之分,只有适合便是最好
5.走出适合自己、与众不同的道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