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童年的水墨画》 第二课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8 《童年的水墨画》 第二课时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2.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07 10:59: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8
童年的水墨画
【简案】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熟读课文。
教学内容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写法,仿写诗歌。总结延伸,积累实践。自主选择作业。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欣赏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2.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3.在学习中感受童年的快乐,从而产生阅读儿童诗,仿照课文书写自己的童年生活的兴趣。
教学重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能联系实际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用具
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学生用具:无
教学过程
导入
回顾第一课学过的字词,导入新课学习。
新授
探究一:品读《溪边》,深入感悟。1.自由读诗,用不同的形式朗读诗歌。2.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3.理解“人影给溪水染绿了”。4.有感情地读一读《溪边》,借助填空背一背《溪边》。探究二:小组合作,学习《江上》和《林中》。1.总结《溪边》学法,明确小组合作学习要求。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3.交流汇报学习成果。探究三:鉴赏写法,仿写诗歌1.这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2.模仿这两首诗中的其中一首,记录下自己的童年梦想与童年趣事。3.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4.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练习
1.有感情地读一读课文。2.
背一背《溪边》。3.仿写一节小诗。
小结
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请大家课外多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或者仿照课文写法,记录下自己童年的精彩片段,与大家分享。
作业
1.基础作业:词语积累,照样子写一写。2.拓展作业:读《童年水墨画》的其他三首诗,和同学交流心得。
【详案】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听写字词,熟读全诗。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欣赏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3.在学习中感受童年的快乐,从而产生阅读儿童诗,仿照课文书写自己的童年生活的兴趣。
【教学重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欣赏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
【教学用具】
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生用具: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什么?(三节小诗分别写了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三个场景)
2.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研究这三首诗,感受童年水墨画里还藏着些什么。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引入课题,温故而知新。
二、新授
探究一:品读《溪边》,深入感悟。
1.自由读诗,用不同的形式朗读诗歌,思考:这首诗写了溪边的哪些景物?用笔将描写的景物圈画出来。交流反馈:小溪、垂柳、人影、钓竿、蜻蜓、鱼儿。
2.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
(1)读了《溪边》,你有什么感觉?
(感觉作者写的真像是一幅画,是童年生活的一个个镜头。)
(2)如果溪边是一幅画的话,不知你在画上都看到了什么?
预设:我看到了澄澈的碧绿的小溪,小溪中映出溪边的垂柳,映出了钓鱼孩子的影子。
预设:我看见了孩子钓竿上的红蜻蜓。
预设:我看见了当鱼钓上来时,那溪里的涟漪和碎了的人影、树影,以及在草地上蹦跳的鱼和手忙脚乱的孩子。
3.理解“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师:你怎么理解“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联系上下文,结合图片想象说一说。
山溪就像绿玉带,不仅仅是人影,倒映在溪中的一切都变绿了。而染字更是把溪水当成了绿色的颜料来写,说明溪水是那么的绿。
4.有感情地读一读《溪边》,借助填空背一背《溪边》。
师:你们真的是用心去读书,用心去体会了,一个“染”字,不仅让溪边这幅图画色彩更加明丽,还把水给写“活”了。让我们把这样的体会,融入到朗读中,一定会读得很美很美。
师:请大家能借助填空试着背一背这一节小诗吧!
溪边
垂柳把(
)当作(
),
山溪像(
)一样平静。
人影给溪水(
)了,
钓竿上(
)一只(
)。
忽然(
)人影(
)了,
草地上(
)鱼儿和(
)。
设计意图:“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是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人影给溪水染绿了”这句话的画面感很强,也比较贴近生活,所以可以采用联系啊上文、结合图片,加上想象来进行理解句子。
探究二:小组合作,学习《江上》和《林中》。
1.总结学法,明确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师:刚才我们主要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溪边》这首小诗的?(朗读、想象)
《江上》和《林中》写的又是怎样的场景呢?接下来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自己去学一学,要求:
(1)自由读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味。
(2)想象交流诗中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3)小组合作,有感情地读一读诗歌。
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1)交流《江上》
指名一组读读《江上》。
师:在江上,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借助句式,想象说话)
我仿佛看到了孩子们的手在水中

溅起

我仿佛看到了孩子们在水中互相

互相

我仿佛听到了水花和水花

我仿佛听到了孩子们的

师:“江上”这幅画给你怎样的感觉?
这是一幅快乐的戏水画。水中鸭子拍着翅膀玩耍,孩子们也用双手拨动着浪花,快乐地在水中嬉戏。
师:你们能带着这种快乐读一读小诗吗?
(2)交流《林中》
指名一组朗读《林中》。
想象说话:在林中,
我仿佛看到了

听到了

交流讨论“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的妙处,体会诗歌意境。
学生自由畅说。
教师小结:一阵清清爽爽的雨过后,小蘑菇钻出地面,吸引了山里的孩子们上山采摘。他们呼朋引伴,洒下一路欢声笑语。一个个头戴斗笠的孩子不正像雨后钻出泥土的蘑菇吗?
多么有趣的画面啊,谁能用朗读来表达?
(3)小组朗读展示。
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孩子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也需要更多的机会自主合作探究,因此在师生共同学习《溪边》之后,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江上》和《林中》。
探究三:鉴赏写法,仿写诗歌
1.这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主要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2.模仿这两首诗中的其中一首,记录下自己的童年梦想与童年趣事。
提示:草地放风筝、沙滩堆沙堡、大海追海浪……
3.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
4.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读写结合,读画结合,生本教育的阅读教学提倡“读写结合,以读引读”,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而发想到自己童年的趣事写下来、画出来。达到了读写结合的目的。
三、练习。
1.有感情地读一读课文。
2.
背一背《溪边》。
3.仿写一节小诗。
设计意图:在熟读的基础上完成背诵目标,水到渠成。
四、小结。
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请大家课外多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或者仿照课文写法,记录下自己童年的精彩片段,与大家分享。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阅读,欣赏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激发学生阅读儿童诗的兴趣。
五、学生自选作业。
1.基础作业:词语积累,照样子写一写。
清清爽爽:


朵:
2.拓展作业:读《童年水墨画》的其他三首诗,和同学交流心得。
花前
目光一次次从花上移到纸上,
心里早画下花儿的模样。
一枝蜡笔在纸上轻轻滑动,
一朵鲜花在纸上慢慢开放;
一只蜜蜂绕着画纸飞了一圈,
它好像已闻到花儿的清香。
树下
黄桷树撑开一柄翠绿的伞,
一群白鸽在浓荫中飞翔。
阳光在叶缝间悄悄地看,
千百只眼睛织成一张光的网。
仿佛老树也变得年轻了,
一次次鼓着绿色的手掌。
街头
听不见马路上车辆喧闹,
哪管它街头广播声高。
书页在膝盖上轻轻地翻动,
嘴角漾着丝丝抹不掉的笑。
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
也想看“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设计意图: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需要有一定的语言积累,两项作业的设计均考虑到了这一点,同时分层设计充分考虑到了不同水平的学生群体。
【板书设计】
18.童年的水墨画
溪边钓鱼:小溪、垂柳、人影、钓竿、蜻蜓
江上戏水:鸭子、孩子戏水
童年的水墨画
林中采蘑菇:蘑菇多多,人影绰绰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