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的联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树的结构,用其他有关联的物体,替代树干、树枝和树叶重新组合成一棵奇特的“树”。
2、过程与方法:
观察了解树的结构,在替换过程中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所存在的共同特征和相互联系,将树的干、枝和叶进行替换,体验替换想象的创意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事物间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观察和想象力的同时,还要关注身边的自然,感受身边事物的丰富性。
教学重点:根据树的结构选择替代物,替代物之间的关联
教学难点:替换表现要符合树的基本结构
教学用具:范画、课件、记号笔、绘画工具等
教学过程:
对比图片,发现不同
1、大家见过大树么?欣赏各种不同的树
2、出示图片,对比两棵树的不同(一棵树由棒球与棒球帽组成)
3、小结:画一组相关联的形象就能形成一棵树
4、揭示课题:《树的联想》
分析树的基本结构
1、出示图片,提问“树有哪些部分组成?”(树干、树枝、树叶)
2、那么它们有什么特征呢?(树干粗,树枝长在树干上,树枝越长越细,向上向旁边长,树叶长在树枝上)
3、打开书本,欣赏书上的作品,说说他们的特色,你喜欢哪一张?发现特点
4、除了球棒和球之外,树枝树叶还能用什么能代替?
想象创造代替物
1、出示图片,看一看老师用什么代替了树枝和树干?(萝卜),那树叶用什么代替呢?(兔子)出示完整图片?
2、接下来让我们做个小游戏,一起找找还能用什么其他的替代物,为他们找到伙伴。(铅笔盒橡皮、话筒和音符、蛋糕和蜡烛、羽毛拍和羽毛球、手和手表等等)
3、同一个物体的关联物有多种多样,要发挥想象力,让自己的画与众不同。
联想与实践
1、学生交流讨论,想画什么,用什么代替物表现?
2、出示范画,第一步找到树干的替代物,第二步完成树干树枝,第三步添加树叶的替代物,最后添加背景。
3、、欣赏同龄人的作品,仔细观察他们用的替代物间的联系
4、替代物要按照树枝生长的样子安排,用细长的形象替换树干树枝,用关系密切的形象替换树叶。
5、作业:想象一组有联系的形象替换成奇特的树(线条流畅、构图饱满、替换形象与众不同)
6、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展示与评价
1、展示学生的画作
2、引导交流作画感受,进行互评,评价内容:
①构图的饱满
②树干树枝树叶的安排
③绘画的创新独特程度
3、教师小结:肯定学生联想的表现,提出修改建议
板书设计:
课题:树的联想
树的组成:树干 树枝 树叶
(粗) (向上长) (密)
(有分枝)
替代物 关联
范画
教案说明:
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树的联想》。这一课中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了解树的共同特征和相互的联系的过程中,学习想象替换的创意方法。能够感受事物间的密切联系,培养联想能力和大胆创意表现的能力。
学情分析:
如今的学生学业压力严重,课余时间几乎都被学习班占用,学生对于生活的观察也拘泥于网络、电视、书本,没有亲身感受自然的机会。所以为了能够让他们更加开阔视野和发挥充分的想象力,启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是有必要的,通过身边天天接触的小事物将思维带到大自然中,用适合学生的方式去教学生做自己的艺术作品,不以成人的认知去看,把做法简练概括,让学生对人物表现不畏惧,激发学生大胆表现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策略分析
1、欣赏、对比导入,直观发现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树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植物,直接出去联想树与大树的对比图,孩子们都是感到新奇,孩子总是乐于发现的,在活跃的抢答气氛后,提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正好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2、通过图片,分析树的结构,寻找替代物
对树的结构认识,我采用观看大自然中的树的方式,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受自然,另一方面也更直观的发现树的结构,特点。
通过展示优秀作品来拓展学生思维,再利用小游戏,轻松的找出替代物的相互关联。让他们联系生活,结合生活经验找到合适的有关联的替代品,培养联想能力与大胆创新表现能力。
3、师生合作、交流探讨
在教学过程中,一开始对我提出还能找出什么替代物的问题,学生会只找到很普遍的铅笔橡皮等,之后我稍作引导,并通过小游戏连线,学生就能大胆说出自己能找到的有关联的替代物,通过师生交流合作,请学生来进行联想绘画,开拓学生思维。使学生通过感知——理解——应用,自己进行有目的的创意。
4、展示交流,创想无限
学生的作品完成后可以先自己讨论完再交给老师,老师会给予更多的肯定和鼓励,以增强学生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