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力重力 力的示意图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力重力 力的示意图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4-06 23:59: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力重力 力的示意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重力是如何产生的,能列举生活中的重力现象,感知重力;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3)了解并描述重力的方向,会用重力方向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了解重力的重心;
(5)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方法,主动建构知识;
(2)通过体验和观察,感知重力方向,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思考的能力;
(3)通过创设物理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观察、实验、设问释疑,营造师生情感交流、相互启迪、轻松和谐氛围;
(2)通过体会“物理就在身边”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培养作图能力。
二、教学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1)学生经历自主建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的过程,认识重力;
(2)通过观察、讨论及实验,让学生了解重力方向、重力的作用点。
教学难点:
(1)通过创设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对课堂动态生成的有效引导和驾驭;
(3)学生描述“重力方向”过程的教学。
三、教学准备
学生:弹簧测力计、质量已知的钩码、重垂线、铁架台、细线、金属组
教师: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设备、自制“重力方向”演示器、一端装有铁块的粗细均匀的管子、不规则形状的纸板、细线
四、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节是在学习了“力” 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学生有着丰富的体验和感性认识。 这节课,知识点本身难度不高,可通过一系列问题情境和实验情境的设置,创设对话平台,促使学生主动交流、互动,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利用大量的、具体的、感性的素材,从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方面,感知重力、认识重力、描述重力。“重力方向”的认识对学生来说是难点,通过学生观察、实验、实践活动等环节的设置,使学生认识“竖直向下”的含义,为后续知识压强、功、机械效率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思想
一、新课引入
师:下面老师要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场景,请同学们判断是真是假。(交叉展示有重力和地面上的无重力现象图片)
二、新课教学
1.重力概念教学
师:为什么说是假的?你认为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生活还有那些事实可以支持你的观点呢?
师:我们就把这种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师: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物品创设不同情境,体验重力的存在。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小结学生感受,引导探究方向。
2.重力大小教学
师: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请猜想!依据什么?
师:引导学生讨论、验证猜想,选择有价值的猜想进一步探究。
师:巡视、指导
师: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质量有什么关系?依据什么?
师:引导学生讨论重力与质量数学表达式中各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3.重力方向教学
师: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物品分组探究并讨论。
师:巡视、指导。
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
师:你发现了什么?
师:什么样的方向是竖直向下呢?请看实验:
师:这是一个截面是直角三角形、装有水的容器。(边演示边引导)认真观察,思考选择哪个面作参照比较科学。(将重锤线自容器一端缓缓移至另一端;再将容器倾斜,演示。)
师:竖直向下的含义是什么?
4.重力作用点的教学:
师:用手指托住直尺;若手指移向两边,还能托住直尺吗?直尺所受重力的大小并没有发生改变呀,为什么托不住了呢?
师:你知道了什么?
关于物体的重心,你找到规律了吗?
师:这根粗细均匀的塑料管(一端插有铁块)的重心在哪里?
你想上来验证一下吗?表明什么?
师:还想了解什么?
师:请看练习
师:我们人类的一举一动都在和重力做着抗争。2012年6月24日,天宫一号和神州九号飞船首次载人手控交会对接圆满成功,这是景海鹏、刘旺、刘洋三位宇航员在天宫一号的生活片段(视频)。请推理:什么条件下才能实现如此令人向往的体验呢?
师:再让我们把目光拉回到离我们最
近的星球--月球上,这是人类成功登陆月球的身影。请看漫画,你还想了解什么问题?
三、力的示意图

生:判断。
生: 地球对地面附近的物体有一种吸引力的作用。
生:举例;
……
生:设计实验体验、谈感受:重力有大小;重力有方向;
……
生:猜想:质量、密度、体积、……
生: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生:交流结论及依据
生:讨论
生:动手、观察、体验重力的方向
生:重力方向竖直向下或垂直向下
生:观察、思考、讨论
生:垂直水平面向下。
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
生1:对于整个物体,重力作用的表现就好像集中在物体的一个点,这个点叫重心
生2:重力的作用点就在重心上。
生:不但外形规则,而且质量均匀的物体的重心,才能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
生:外形不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如何确定?
生:讨论、交流,完成练习。
生:失重状态;
生:重力大小与距离有关吗? ……
举例
在激趣中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愉悦轻松中去思考、去发现,且通过真假对比,更能强化对重力概念的认识。
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而且是自己发现的。
让学生在探究性实验中经历科学方法的熏陶,亲身经历知识和能力的形成过程,成为“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这个知识的再发现者。
提供产生问题情境的背景,有利于点燃思维的火花。
通过观察、体验、探究、交流、反思,使学生自主建构重力方向的概念。
适当的认知冲突,能使学生产生积极阅读动机,引发积极的思考,自主建构知识。
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
教学内容不应该仅仅是既有知识的聚集,还应该包括激发学生对未知领域的向往和探求,对科学的热爱。
四、课堂小结:你收获了什么?
还有什么困惑?
生:知识、方法梳理
养成善于总结、交流、反思的习惯。
五、作业
1.教材P14 1、5 学习之友P23 本节练习
2.玩具“不倒翁”被扳倒后会自动立起来。自己做个不倒翁,研究其中奥妙,并与同学交流、展示 。
3.讨论如果物体不受重力,我们的生活会怎样?,并与同学、老师交流。
六、教学反思
这节课,通过一系列问题情境和实验情境的设置,创设了对话平台,营造了师生情感交流、相互启迪、轻松和谐的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建构与重力有关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利用大量的、具体的、感性的素材,从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方面,感知重力、认识重力、描述重力,达成三维目标。
引入环节,“判断真假”的活动,在激趣中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愉悦、轻松中建立重力的前概念。
“重力大小”的教学是这节课的重点,通过探究“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让学生充分经历猜想、实验获取数据的过程,从而通过质疑、对比分析等环节,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强化了学生对重力大小的认识;
“重力方向”的教学,是在学生观察、感知重力方向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究及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竖直向下”即“垂直水平面向下”,对“重力方向”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了理性,突破了难点。
“重心”的教学,是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激发学生产生了解重力的作用点的动机,通过阅读、讨论及思考,学生自学建构对重心的了解。
整堂课让学生体验了多种学习方式,促使学生主动交流、勇于表现,积极思维,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力的三要素,用力的示意图来表示力。
存在问题:
1.教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图与对学生合理的引导之间的分寸,总是不好把握。
2.教师对课堂动态生成的有效引导和驾驭,是这节课的难点。这对教师的素养及教学智慧是一个挑战。
3.学生难以理解重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