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 薇
壹
《诗经》小检测
《诗经》是我国 ,原称 ,搜集了 五百多年间的诗歌,共 篇,所以又叫 ,相传为孔子编定。 朝以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被称为《诗经》。
按照音乐内容分类:
:“风土之音曰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大部分是民歌,是《诗经》的精华。
:“朝庭之音曰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是宫廷乐曲歌词。
:多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诗经》——我国古典文学 传统的源头。
《离骚》——我国古典文学 传统的源头。
《诗经》中的 和《离骚》并称 ,后来,“风骚”借代文学才华。
《诗经》的表现手法:
“诗经六义”:
合称为“诗经六义”。
写作背景
“懿王时,王室遂衰,夷狄相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害,诗人始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玁狁之故。岂不曰戒,玁狁孔棘。”
——《汉书·匈奴传》
本篇选自《诗经·小雅》,是西周后期作品。当时诸侯相争,周室衰落,犬戎、玁狁等外族也经常入侵周疆,周亦兴师反击,造成连年战乱不止。人民特别是出征将士对战争有着复杂的多元感情。既有爱国的战斗激情,又有久戍边疆的忧怨。
薇,
野豌豆苗。
《采薇》表现了士卒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课本梳理。
段落结构
第一部分(前三章)
抒发戍边士卒对久戍不归的艰苦生活的忧思及对外族入侵者的愤慨之情。
第二部分(四、五章)
描述了周朝军队的赫赫军威及官兵的战斗豪情。
第三部分(六章)
表现了归途中风雪饥渴的苦楚和希望破灭后痛定思痛的悲哀心情。
全诗情感变化基调:忧愤—昂扬—伤悲
贰
【第一章】
采 薇 采 薇 ,薇 亦 作 止 。
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芽已破土钻。
曰 归 曰 归 ,岁 亦 莫 止 。
靡 室 靡 家 , 玁狁xi?ny?n之故。
不遑huáng启居 , 玁 狁 之 故 。
要回家了要回家了,已到年末仍未实现。
没有家也没有室,只因玁狁来侵犯。
没有时间安居休息,只因玁狁常为患。
【第二章】
采 薇 采 薇 ,薇 亦 柔 止 。
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茎叶多柔嫩。
曰 归 曰 归 ,心 亦 忧 止 。
忧 心 烈 烈 ,载 饥 载 渴 。
我 戍 未 定 , 靡 使 归 聘 !
要回家了要回家了,心中忧思多深沉。
忧心如火猛烈烧,又如饥渴实难忍。
我驻守的地方还不安定,没有人可以委托回乡通音问。
【第三章】
采 薇 采 薇 ,薇 亦 刚 止 。
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茎叶变粗硬。
曰 归 曰 归 ,岁 亦 阳 止 。
王 事 靡 盬g?,不 遑 启 处 。
忧 心 孔 疚 ,我 行 不 来 !
要回家了要回家了,今年十月又已临。
王室公事无休止,不能片刻享安静。
忧思在心真痛苦,我今远行难回家。
【内容梳理·前三章】
这三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叙述难归之因,抒发思归之情。
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
感情基调:忧伤
前三章表述的士卒难以归家的原因是?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原文
总结
靡室靡家 ,玁狁之故。
不遑启居 ,玁狁之故。
远离家园,是因为玁狁之患
我戍未定 ,靡使归聘 。
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频
王事靡 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 ,我行不来 !
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
这三章运用重章叠句、直抒胸臆使主人公的情感抒发层层递进。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嗟怨之情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感情起伏,痛苦之情更加强烈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为国家之事奔走,但久战不归,痛苦更甚
在前三章中,主人公的情感是如何递进的?
这种感情递进是借助什么来表现的?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薇菜发生的变化
时节的变化
心情的变化
薇亦作止
岁亦莫止
心亦忧止
薇亦柔止
忧心烈烈
薇亦刚止
岁亦阳止
忧心孔疚
岁月流逝,戍役漫长,戍边战士思家的心情愈发迫切。
前三章的结构特色——重章叠句
含义: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艺术效果:对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第四章】
彼 尔 维 何 ? 维 常 之 华 。
那是什么花盛开?棠棣烂熳一丛丛。
彼 路 斯 何 ? 君 子 之 车 。
戎 车 既 驾 ,四 牡 业 业 。
岂 敢 定 居 ? 一 月 三 捷 !
高大马车又谁乘?那是将帅所专用。
驾御兵车已起行,四马壮硕气势雄。
不敢安居战事频,一月多次捷报送。
【第五章】
驾 彼 四 牡 ,四 牡騤騤kuí 。
驾起四马驱车行,四马强壮神奕奕。
君 子 所 依 ,小 人 所腓féi 。
四 牡 翼 翼 ,象弭m? 鱼 服 。
岂 不 日 戒 ,玁 狁 孔 棘!
将帅乘车作指挥,士卒靠车作掩蔽。
四马步子多整齐,弓饰象牙鲨鱼皮。
每天岂能不警戒?玁狁侵扰势紧急。
【内容梳理·四五章】
四、五章写了怎样的内容?
战争苦况,军威之盛
感情基调:不满与自豪共存
以棠棣之花起兴,喻军威盛大。
以四牡为喻,比纪律严整,卒伍精强。
岂敢定居、岂不日戒,赋写敌人之凶悍。
四、五章使用比兴写出了什么?
补充:棠棣之花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这是指棠棣花,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征军队车马服饰之盛及声势之壮。
棠棣之华,鄂(萼 )不(花蒂 )韡韡(wěi),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诗经 ·小雅 ·棠棣》
棠棣花开朵朵,花儿光灿鲜明。凡今天下之人,莫如兄弟更亲。(这是周人宴会兄弟时,歌唱兄弟亲情的诗。)
棠棣之花可是兄弟之情,兄弟之谊;
“棠棣花两三朵为一枝”,有携手共御外敌之决心
【第六章】
昔 我 往 矣 ,杨 柳 依 依 。
当初离家从军去,杨柳依依轻摇曳。
今 我 来 思 ,雨yù 雪 霏 霏 。
行 道 迟 迟 ,载 渴 载 饥 。
我 心 伤 悲 ,莫 知 我 哀 !
如今返乡解甲归,雪花飘飘飞满野。
道路长远慢慢行,又饥又渴愁肠结。
我的心中真悲伤,谁知我有多凄切。
【内容梳理·第六章】
第6章写了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感情基调:悲伤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重点句子研读:
1.情景交融
语调低沉,低回往复,以叠字加重气氛。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惜别,正如“我”舍不得离家远去的心情;今我来时,天地雨雪,纷纷扬扬的雨雪之下是我备受羁旅之苦的破碎的心情,一时间远戍作战之苦,思念家乡之苦,物是人非之苦全部杂糅在漫天雨雪之中。
2.反衬手法
用凄苦的景物来写快乐,用美好的景物来写悲哀,即为反衬。(用美景来写快乐,用凄苦的景物写哀愁,这是陪衬。反衬比陪衬更有力量。)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
古人评价:
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评说:“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知有耶?”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文情,千古常新。”
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采薇》是为保家卫国而出征玁狁的士兵所唱出的心声,表达了诗人对侵略者充满了仇恨,诗篇中洋溢着战胜侵略者的激越情感;然而久戍又使诗人心生思归之情;同时个人对久战不休充满厌倦却无能为力,担忧家人更显悲哀。
总之,士卒们的情感深处,交织着重重矛盾,虽有保家卫国的豪迈,有对敌人的痛恨,更有对家乡的思念,对战争的厌恶,还有历尽艰辛的苦涩。
全文总结
叁
古诗词中的“柳”
一、“左公柳”。清人杨昌浚在赞誉骁骑将军左宗棠的诗中云:“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以柳示春,绿柳就是春天的标志。
二、“灞陵柳”。李白诗云:“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唐人送别,折柳相赠,意欲“挽留”。以柳与“留”谐音,象征友情绵长,,永志不忘。清人周志蕙名句“古渡欲牵游子棹,离亭留赠旅人鞭”,就是描摹折柳赠别之俗的。
三、“隋堤柳”。李商隐《隋宫》中云:“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以柳吊古,发年华易逝、世事频更之感慨。韦庄“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就是对六朝的怀故发思。
四、“宛城柳”。贺铸诗云:“宛溪杨柳,依旧青青为谁好?”以柳喻相思春情。吴文英有“一丝柳、一寸柔情”词句。朱淑真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更是妙笔生花,以柳暗示爱情初萌的欢悦。
五、“沈园柳”。陆游《绝句》云:“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以柳怀人、伤情难诉。
七、“寒食柳”。据《荆楚岁时记》载:“寒食日,皆折柳插门。”张炎诗云:“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以柳寄思亲恋乡之情。倪瓒“旧家应在,梧桐霞井,杨柳藏门。”以柳感怀游子乡情。
八、“金雪柳”。李清照《永遇乐》中云:“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以柳妆扮,更添女儿几分娇美。常言道“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