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3 税率 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3 税率 人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4-07 11:12: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 材: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百分数(二)》
课 题: 税率
【教材分析】
税率是在学习了百分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百分数应用一种,主要内容是通过税率的意义、常见税种和应纳税额等知识的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法治及爱国渗透教育的重要内容。税率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必须了解和掌握的数学知识和社会知识,使学生掌握有关税率的一些知识,是本节课教学重要的现实作用。
【学情分析】
知识储备上,学生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已经掌握了百分数的意义,会解决折扣、成数等生活中百分数的实际问题,并且积累了一些探索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心理特征上,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六年级的学生,该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理解的能力,同时对于感兴趣的活动有积极参与的意识。
【设计思路】
本节课紧密围绕课的重点、根据学生的环境和接受能力设计行之有效的任务和活动,设计了“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对比探究,揭示概念——应用概念,解决问题——分层练习,概念升华——课堂总结,课后延伸”五大环节。情境导入环节通过一段为迎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讲述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成就的《中国一分钟》宣传片,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渗透爱国教育,从而引出税的由来。对比探究环节中通过一张纳税小报,让学生在观察对比中,找出信息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通过小组交流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数学观点的能力,从中揭示出纳税、税率等概念,并联系实际生活带给学生丰富的课外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解决问题环节分两个层次,课本例题是根据收入和税率求应纳税额,我还联系生活中的增值税发票,设计了一道根据应纳税额和税率,求收入的问题,这样的设计更加深了学生对税率的应用。分层练习环节同样设计了两个层次的题目,课本做一做是对个人所得税纳税较为简单的运用,接着将难度增加,扩展到“分段纳税法”,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理解分段纳税法的含义,我借助条形图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学生也从中体会到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性。最后在全课的结尾回到家乡芜湖的改变,家乡的发展也是因为有了芜湖大中小企业和芜湖市民的纳税,进一步升华主题,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掌握纳税、应纳税额、税率的含义,了解纳税的重要意义,能以根据具体的税率计算税款。
2、数学思考
经历对纳税小报信息的整理与观察,通过思考、对比、交流等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3、问题解决
学会将自己的想法分享给他人,并能从他人的交流中形成评价和反思的意识,同时应用于自己的解决问题中。
情感态度
加深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加法制意识,体会依法纳税的光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纳税”及其相关概念的含义,并能进行应用。
难点:个人所得税的“分段纳税法”的计算。
【教法、学法】
传统的教学中,往往是直接让学生自学课本,从而揭示出纳税、税率的含义,而基于纳税对于学生来说还比较陌生,绝大多数学生对税并不了解,同时该活动的主动权还是掌握在教师的手上,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将教材进行了适当的改编,通过对一张纳税小报信息的观察对比中,给学生自主获取纳税本质的机会。最后在学生掌握了概念的基础上,适当运用生活中的素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欲望。
【教学准备】
课件,纳税小报,探究学习单。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引出税收的意义和目的。国家发展离不开收税,而税收的目的就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谈话:一分钟,你能做什么?
你知道在中国一分钟,能发生什么吗?播放视频
祖国飞速发展,离不开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出示2017年国家财政重点支出项目情况统计图。
在学生观察,师生交流中体会税收的意义,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国家发展带来的各项福利,如九年制义务教育、社区建设、医疗保险、社会就业等等。
投入了这么多钱,到底钱是从哪儿来的呢?
引出“税”。
8、听说过“税”吗?谁来说说你对税的了解?
预设:我在发票上见过……
9、看来税在生活中还是比较常见的,今天我们就来好好研究它。
以“一分钟”为维度来阐述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成就,伴随着铿锵的音乐,文字、画面踩点出现,中国的发展变化、每一分钟里的精彩与感动依次展开,引起学生深深的情感共鸣,激发起学生的爱国情感。通过财政支出统计图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税收的重大意义和目的,并再一次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以及对本节课的浓厚兴趣。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揭示纳税、应纳税额、税率的含义。
师:老师的侄子对税的知识特别感兴趣,于是搜集资料制成了一张纳税小报。
出示纳税小报。你能发现什么?信息中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观察,小组交流。
汇报发现。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适时板书并介绍。
预设:
生1:我发现相同点都是向国家纳税。
板书:缴纳给国家
生2:我发现纳税人不同。
板书:集体或个人
生3:我发现税的名称不同。
揭示税收的种类,并加以介绍。
生4:我发现百分数不同。
引出“税率”。
你知道这些百分数的含义吗?
单位“1”是什么?这些代表“各种收入”
是谁占单位“1”的百分之几呢?引出“应纳税额”
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税率的含义吗?
不同的税种税率是不同的。播放纳税小知识。
小结纳税、应纳税额、税率的含义。
1、通过纳税小报中的信息把本节课所有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小组交流,逐步揭示出纳税、应纳税额、税率的含义。这样的设计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课堂更加灵活多变,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小主人,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2、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丰富学生对税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进行观察、思考、对比、归纳等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获取新知。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课本第10页例3
1.探究应纳税额的算法。
出示课本例3,学生读题。
一家饭店十月份的营业额约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问:这道题要求的是什么?
要求应纳税额要知道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
2.探究收入的算法。
师:老师在天猫旗舰店购买了一套化妆品,出示化妆品增值税发票。
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
1、结合实例探究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用纳税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用老师的生活实例引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本题与例题产生对比,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运用税率公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课本第10页做一做
分段纳税法
1.师:除了饭店缴纳的营业税,商品在销售时产生的增值税,我们个人还需缴纳个人所得税,2011年9月1日开始国家将个人所得税免征额调至3500元,并规定对超过3500元的部分要按不同的标准来收税。
问:免征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收入低于3500元不用纳税?
2.分析个人所得税税率表
问:超过部分分成了几段?
讨论3%的含义。
3.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算出李阿姨应缴纳的税款。
4.学生汇报算法。
5.李阿姨的老公工资很高,达到6000元,他应缴纳多少元个人所得税?
6.分析“分段纳税法”
教师借助条形图帮助学生分析每一段的税率。
学生汇报李阿姨老公工资6000元的组成。
在学习单上独立列式。
1.在分析免征额时,引出国家提高个税起征点的原因,是为了广大工薪阶层的利益着想。学生不仅学到了课本知识,同时对国家政策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2.在了解税率有关信息的基础上,进行问题解决,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对概念有进一步的理解,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3.分段纳税法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因此在这里设计了条形图,可以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看出每一段税率的含义,从中体会到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性。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全课总结。
体会依法纳税的光荣。
1.师:学到了这儿,我们一起来谈一谈,你都有哪些收获?
生畅谈
2. 纳税是为了支援国家的建设,国家发展的好,人民的生活才能更加幸福。其实啊,不光是国家,我们的家乡芜湖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播放图片(芜湖新火车站、轻轨、长江二桥、滨江风景)
3. 我们城市的发展也离不开芜湖大中小企业的纳税以及芜湖市民的个人纳税。同学们,等你们长大了,有能力了,也要做一名守法的纳税人,为我们的家乡,为我们的国家,贡献出你们的一份力量!
通过家乡变化的图片,学生再一次认识到了税收的重大意义,对依法纳税的感触更深了!
全课在悠扬的音乐声中结束,带给学生无尽的思考。








税 率
应纳税额
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
各种收入
税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