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教案 (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教案 (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07 23:12:30

文档简介

习作例文与习作
1.了解例文中写景物的顺序,并按游览顺序写一个地方。
2.能把印象深刻的景物作为重点,写出特点。
3.能与同伴交换习作,交流评改,并提出修改意见。
教学重点
1.了解例文中写景物的顺序,并按游览顺序写一个地方。
2.能把印象深刻的景物作为重点,写出特点。
相关课件。
2课时
1.感悟文章按照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2.理解并掌握把重点内容写详细、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节假日,很多人都喜欢去游览一些地方,观赏一些景点,我相信同学们也不例外。那么,怎样有条理地写出自己游览的经过,并把游览过程中的景物特点写清楚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学习两篇习作例文来解决这些疑难吧!
二、教学习作例文《颐和园》
(一)关注旁批。
1.学生自由朗读《颐和园》,并根据旁批理清写景物的要点。
2.全班交流。
预设:(1)第一处旁批提示要写清楚地点。(2)第二处旁批提示可以用过渡句写出景点的转换。(3)第三处旁批提示要写出观察的角度。(4)第四处旁批提示印象深刻的景物可以重点描写。
(二)关注过渡句。
1.再读课文,画出起过渡作用的句子。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2)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3)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
(4)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3.引导学生借助过渡句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游览顺序写清楚的。
预设:在描写每一处景物之前,作者都用了一个过渡句来介绍地点的转换,且这些过渡句的写法灵活多样,有的是直接写明游览地点,有的则是写明出发点和到达点。作者正是通过使用这些恰当的过渡句来把游览的顺序写清楚的。
(三)补充路线图。
1.学生跳读例文,将路线图补充完整。
长廊→(  )→(  )→(  )
2.师点拨:根据上面找到的过渡句,游览路线图可以这样补充:
板书:长廊→(万寿山脚下)→(佛香阁)→(昆明湖)
(四)整体回顾,明确写法。
1.课文介绍颐和园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的?
预设:按照游览的顺序。
2.课文重点描写了哪些景物?
预设:重点描写了站在佛香阁前看到的昆明湖的景色及十七孔桥的景色。
3.师小结:《颐和园》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在文中,作者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众多景点。我们通过对这篇例文的学习,了解了按照游览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到了过渡句在文中的衔接作用。在今后的习作中,我们可以好好借鉴一下这种写法。
三、教学习作例文《七月的天山》
过渡:下面我们再以《七月的天山》为例,看看作者又是怎样描写景物的吧。
(一)关注旁批。
1.学生自由朗读《七月的天山》,并根据旁批理清写景物的要点。
2.全班交流。
预设:(1)第一处旁批提示写一处景物可以有层次、有条理地进行描写。
(2)第二处旁批提示写重点景物时可以用比喻、排比等方法进行描写。
(二)关注段落内容。
1.学生再读例文,思考:例文的哪些自然段具体描写了天山的景色?
预设:第2~4自然段。
2.第2~4自然段分别写了天山的什么景色?
(1)学生相互交流。
(2)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2
自然段:蓝天、雪峰、峭壁悬崖上的雪水、山脚下的溪流、鱼群。
  第3自然段:雪峰、原始森林、塔松、日影、溪水。
  第
4
自然段:山色、山形、溪流、野花。
3.聚焦第2~4自然段中的景物,思考其写景方法。
(1)仔细观察第2、3自然段中所写的景物,思考:这两段分别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的?
预设:第2自然段是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第3自然段是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
(2)仔细观察第4自然段中所写的景物,思考:这一自然段重点描写了什么景物?
预设:野花。
追问:写出了野花的什么特点?
预设:漫山遍野、高过马头、绚丽多姿。
(三)关注写景顺序。
1.生默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天山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2.全班交流。
预设:作者是按游览的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天山的。从“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这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四)总结写法。
1.全文以游踪为序,移步换景,并按照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的顺序记叙景物,有条有理,层次分明。
2.抓住重点景物,展开细腻的描写,写出了其特点。
3.运用了比喻、夸张、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习作例文
游览的顺序
长廊→(万寿山脚下)→(佛香阁)→(昆明湖)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
1.能把印象深刻的景物作为重点,写出特点。
2.能与同伴交换习作,交流评改,并提出修改意见。
一、确定内容,自主习作
1.学生阅读教材,明确本次习作任务:回顾自己游览过的一个地方,按游览顺序写一篇游记。
2.出示学习单。
回想一下,我想分享给好朋友的“一个地方”是:(      )
这个地方有几处景点?我能写出它们的名字,按顺序连成自己的游览路线图。
3.学生自主填写学习单。
4.结合习作要求和教材中提出的三点具体建议,分小组讨论写好这次习作的方法。
5.学生自主完成习作。
二、佳作欣赏
1.课件出示一篇佳作,学生自读自悟,赏析其亮点。
美丽的张家界
我游览过许多地方,但是印象最深的还要数张家界。
去年暑假,我们全家随旅行团到张家界去旅游。到达的第一处景点为金鞭溪。
我们沿着潺潺的金鞭溪,漫步在林木掩映的古道上,只见古道的两旁,盛开着各色的花,有嫩黄的,有乳白的,有粉红的,有淡紫的……争奇斗艳。头顶千峰竞秀,脚下溪水淙淙。很能让人体会到“水清石出鱼可数,林静无人鸟相呼”的意境。
顺溪而下,踏着峰回路转的林荫小道,我们来到了“跳鱼潭”。随行导游告诉我们,这个潭是由于河床突然变窄,溪水陡然下跌冲成的。据说这里每年春天桃花汛期,各种鱼儿就会从水帘中蹦出,那场景单是幻想就别有一番情趣!潭的两岸,奇峰怪石耸立着,两峰之间的幽谷里,树木茂盛,绿意盎然。
游完“跳鱼潭”,我们便来到了“黄狮寨”的脚下。在足足攀登了一个小时后,我们终于登上了峰顶。站在峰顶上,我顿觉凉风习习,夏日的暑气一扫而光。我站在古城似的“瞭望台”上,只觉得脚下云涌雾漫,群山在雾海中只露出一点儿尖尖的顶峰,似帆,似岛,似腾云驾雾的孙悟空。时隐时现,既是醉人的自然美,又是神秘的朦胧美,简直是天上人间。那雄伟的“南天柱”“定海神针”,那充满神奇色彩的“天书宝匣”“点将台”更是另有一番风味。无论你左看,右看,上看,下看,映入你眼帘的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这些挺拔的山峰,是那么的庄严,那么的威猛。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给予了“黄狮寨”雍容大气,沉稳自信,我不禁陶醉其间,流连忘返。
啊!张家界,你是如此美丽。期待再次与你相遇。
2.全班交流,共同赏析佳作中的优缺点,并探讨出本次习作的评议重点。
三、依托评议重点,组织修改
1.学生根据评议重点自评互评,并提出修改建议。
2.根据修改建议自行修改习作。
3.誊写习作。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
1.能结合课文内容,总结、梳理按照游览的顺序和景物变化的顺序写景的方法。
2.能按顺序说出游览路线;能按顺序介绍一处景物并写下来。
教学重点
能按顺序说出游览路线;能按顺序介绍一处景物并写下来。
相关课件。
2课时
1.能结合课文内容,总结、梳理按照游览顺序和景物变化的顺序写景的方法。
2.能根据示意图画出植物园的游览路线,并按顺序说一说。
一、依托课文回顾总结,交流感悟
1.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学过的两篇课文,说说从写景的角度都有哪些收获。
2.生自由交流。
3.引导学生思考:两篇课文分别是按什么顺序来写景的?
预设:《海上日出》是按照早晨太阳变化的顺序来写景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写景的。
追问:这两篇课文重点描写了什么?
预设:《海上日出》重点描写了晴朗天气时太阳跳出海面的过程;《记金华的双龙洞》重点描写了孔隙的狭小和内洞的黑、奇、大。
4.师小结:通过回顾本单元所学,我们再一次学习巩固了写景物的方法,下面,让我们走进“交流平台”,对写景方法进行一个总结。
5.学习“交流平台”。
(1)学生自由阅读“交流平台”的内容,归纳总结出写景物的方法。
(2)生讨论交流。
(3)师出示课件,概括小结。
◇按顺序写。(景物变化的顺序、游览的顺序)
◇有重点地写。(把特别吸引人的、印象深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
(4)除了上述写法外,你还知道哪些写景物的方法呢?
预设:抓住景物的特征来写、按照空间顺序来写。
回顾前面学过的课文,意在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中写景物的方法,从而为后面的“初试身手”与“习作”作铺垫。
二、借助示意图,说清游览路线
1.明确要求。
(1)课件出示要求。
星期天,你要带一位同学参观植物园。根据教材上给出的示意图,画出参观路线,再按顺序说一说。
(2)学生阅读要求。
(3)提问:这段文字中包含了哪几个要求?
预设:根据示意图画出参观路线;按路线说清参观的顺序。
(4)点拨:只有先确定了参观的路线,才能将参观的顺序说清楚。
2.画参观路线。
(1)学生讨论画路线图的方法。
(2)课件出示方法指导。
在画路线图时,首先要认真读图,弄清方向,确定入口和出口,选定参观景点,然后再画出路线图。
(3)画路线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教材上的示意图,自己设计一条参观路线,在示意图上画一画,并用文字的形式将所经之处写下来,中间用箭头隔开。
(4)分小组交流分享自己所画的路线图。
(5)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展示参观路线图,教师和其他同学随机点评,关注设计路线的合理性。
(6)师课件出示路线图示例,引导学生正确快速地画出参观路线。
1.
南门→郁金香园→天鹅湖→纪念馆→北门
  2.
东南门→郁金香园→天鹅湖→望湖亭→纪念馆→松林→芍药园→南门
3.说清参观顺序。
(1)课件出示教材中的泡泡,引导学生思考:当参观地点发生转换时,要怎样进行表达呢?
过了小桥往西,就来到了芍药园……
(2)学生朗读泡泡中的句子,圈画出关键字词,相互交流表达方式。
(3)全班交流,师相机指导并用课件出示方法指导。
方法指导:
  ①在叙述参观过程时,要以参观路线为依托,并注意用上表示顺序的连接词。
  ②当地点发生转换时,可以有几种方法进行表达,如,直接写出目的地,写出起点和终点,加入方位词写清地点的转换,运用“穿过、登上、沿着、坐在”等合适的动词。
  ③可以运用恰当的过渡句,如“绕过天鹅湖往北,就来到了北门”。
(4)学生试着按照自己设计的路线,说清参观的路线。教师相机指导。
预设:我们首先从南门进入,顺着东边的小路往北走,就来到了郁金香园。过了郁金香园继续往北,便是天鹅湖。绕着天鹅湖往北走,就来到了纪念馆。出了纪念馆往西,就是北门,我们便可以从这里离开了。
4.学生结合自己实地游览的经过,写清楚自己的游览路线。
5.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6.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回顾、总结了写景物的方法,还通过设计游览路线,进行了写游览顺序的活动,运用了所学方法。我们可以将这些方法运用到今后的语言表达中。
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
交流平台:按顺序写 有重点地写
初试身手:连接词、方位词、过渡句
能按顺序介绍一处景物并写下来。
一、回顾所学文章,说说观察方法
1.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文章,思考:作者是怎么观察的?
预设
1:《观潮》中,作者在一个固定的点上观察浪潮由远及近的变化。
预设
2:《海上日出》中,作者在船上看着太阳一点儿一点儿地变化。
预设
3:《记金华的双龙洞》中,作者一边走,一边看,一边感受,依次把自己看到的景物写了下来。
2.提问:在游览过程中,当我们从远到近,慢慢走近景物时,是怎么观察的?
预设:我们往往先看到整体,而后会聚焦到一个点上。(板书: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
3.过渡:今天我们就用这样的观察方法,将所看到的景物有顺序地写下来。
二、看图说一说
1.出示远看郁金香园的图片。
引导:从南门进入,顺着左侧的小路往北走,就能看到郁金香园了。瞧,这就是郁金香园。谁来说说你看到的郁金香园是怎样的?
预设:郁金香园里鲜花盛开。满园的香气扑鼻而来。红、黄、粉各色郁金香如一个个精灵在风中摇曳,欢迎着前往看花的人们。我举起相机,定格这美丽的画面。
总结:瞧,这就是你们从稍远处,整体上观察到的郁金香园的美。
2.出示郁金香的特写图片。
提问:走近细看,郁金香又是什么样的呢?
预设:走近细看,鲜红的郁金香竟不是全红的,饱满的花瓣周围有一圈金色的边,在阳光的映照下甚是好看。
总结:稍稍走近,我们看到的又是另一番景象。越走越近,看得就越清楚、越细致。
3.出示郁金香花蕊的图片。
引导:这里有一朵郁金香盛开了,我们来仔细看看,你又观察到了什么?
预设:这里有一朵盛开了,在阳光的照耀下,鲜红的花瓣竟然有些透明了。毛茸茸的黄色花蕊昂着头正享受着阳光的爱抚。
总结:随着目光的聚焦,我们越看越细,越观察越入微。从远远看到的成片的郁金香,到近处看到的成朵的花,再聚焦到一朵上。这就是按照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来观察。你学会这样的观察方法了吗?
三、运用方法写一写
1.布置任务:课前,同学们也观察了附近的一处景物,请运用刚才学到的观察方法写一写。
2.学生写一个片段。
3.学生交流片段,教师和其他同学点评。
4.修改自己所写的片段,并工整地誊写下来。
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
写好一处景物
观察一处景物:从远到近 从整体到部分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1.认识“浙、簇”等6个生字,会写“浙、罗”等15个字,会写“杜鹃、气势”等15个词语。
2.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
3.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1.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
2.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相关课件。
2课时
1.认识“浙、簇”等6个生字,会写“浙、罗”等15个字,会写“杜鹃、气势”等15个词语。
2.初读课文,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在你游览过的景点中,你最喜欢哪一处景点?你能将印象最深的景色描绘出来吗?
2.生自由交流分享。
3.师导入:看来,同学们去过的地方可真不少,那么,你们有谁去过溶洞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叶圣陶一起去金华的双龙洞游览一番吧!(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认识生字。
(1)课件出示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学生齐读并识记。
浙 簇 臀 漆 蜿 蜒
(2)师指导易读错的字。
①浙:读zhè,不要读成zhé。
②蜿:读wān,不要读成wǎn。
3.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词语,学生齐读并识记。
浙江 罗列 杜鹃 窄小 忧郁 肩膀 臀部
移动 额角 登陆 石笋 端正 源头
石钟乳
(2)师指导易写错的字。
①窄:下部是三横,不要漏写一横。
②乳:第七笔是提,不要写成横。
三、再读感知,梳理游览顺序
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表示作者行踪的语句,梳理作者的游览顺序。
1.生相互交流所画语句。
2.师相机点拨,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这就到了内洞。
  ☆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3.引导学生根据这些句子,理清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把路线图补充完整。
路上→(  )→(  )→(  )→(  )→出洞
4.师适时引导,并用课件出示游览路线。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些介绍行踪的句子在课文中有什么作用?
预设:这些都是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点拨:我们在写游记时,也可利用过渡句来写清游览的顺序。
6.依据这些句子给课文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
(

1
自然段
):开门见山,直接点出游览双龙洞的时间、地点。
  第二部分
(

2~7
自然段
):具体描写游览过程(第
2~3
自然段介绍去双龙洞路上的见闻;第
4
自然段依次描写洞口和外洞;第5
自然段写孔隙;第
6~7
自然段写内洞)。
  第三部分
(

8
自然段
):用一句话简述出洞。
7.引导学生思考:从段落篇幅上来看,作者重点描写了哪些地方?
孔隙和内洞。
四、对照阅读,找出行文线索
1.引导学生思考:全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
预设:游览路线。
追问:除了游览路线,全文还有一个线索,它是什么?
预设:泉水流经的路线。
2.学生通读全文,画出泉水流经的景点,将泉水的来路与作者的游览路线对照。
3.全班交流,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路上:“一路迎着溪流。”
  洞口:“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外洞:“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
  孔隙:“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内洞:“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1)读了这些句子,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①我发现每一处景点,作者都写到了泉水的来路。
②作者的游览顺序正好与泉水流出的方向相反。
(2)师总结:由此看来,本文是双线贯穿,明线是作者的游览路线,暗线则是泉水的来路。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师小结:本堂课,我们整体把握了课文内容,理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同时还找出了文章的两条行文线索,我们在写游记时,也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游览过程写清楚。
2.布置作业:找两篇游记读一读,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把游览顺序写清楚的。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一、整体回顾,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顾:《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全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
2.生自由回答。
3.师导入: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跟随叶圣陶的脚步,去游览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二、聚焦路上,欣赏景色
1.自由朗读课文第2~3自然段,思考:作者在去双龙洞的路上都看到了什么?
预设:看到了公路、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追问:作者在写所见之景时分别写出了景色的什么特点?找出相关的句子加以赏析。
预设:(1)映山红“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写出了映山红的生机勃勃。
(2)油桐“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写出了其数量众多。
(3)“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或浓或淡的新绿”,通过色彩写出了山景“一片明艳”。
(4)“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通过抓住溪流的宽、窄、缓、急以及溪流声,写出了溪流随着山势变化的特点。
2.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两个段落来写沿途的见闻呢?
预设:沿途的景色已如此美丽,双龙洞自然更值得一游;烘托了作者当时游兴很浓,心情舒畅。
三、抓住重点,感知景物特点
1.生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思考:双龙洞的外洞、孔隙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
2.课件出示表格,引导学生感知景点的特点。
游览地点
特点
外洞
高大、宽敞
孔隙
狭小
内洞
黑、奇、大
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各处景点的特点,能让学生直观地感知特点,为后文领悟写法打下基础。
四、品读语句,领悟写景方法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中是怎样具体写出外洞高大、宽敞的特点的?结合具体的语句说一说。
预设:从“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等语句可以看出这一段是通过作者自身感受写出其特点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5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中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写清楚的?结合具体的语句说一说。
预设:(1)从“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可以看出这一段是通过直观描写来把孔隙的狭小写清楚的。
(2)从“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挤压”“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可以看出这一段是通过写作者的感受,从而把孔隙的狭小写清楚的。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6~7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中是怎样把内洞的三个特点写清楚的?
预设:是通过直观描写把这三个特点写清楚的。
点拨:在直观描写时,作者还通过运用丰富多变的词语来写出了景物的不同特点。如:在写内洞的明暗时,作者通过运用“一团漆黑”“全是昏暗”等词直观描写出了其“黑”的特点;在写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时,作者通过运用“名目有四十多”“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等词清楚地写出了“奇”的特点;最后,通过运用“比外洞大得多”“十来进房子那么大”“声音轻轻的”写出了内洞的“大”。
五、课堂小结,拓展阅读
1.师小结:叶圣陶先生曾说:“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因此,我们在写文章时,也要学会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清楚,从而突出景物的特点。
2.拓展阅读:课外读一读叶圣陶先生的《记金华的两个岩洞》,继续了解岩洞的奇异,感悟游记的写法。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外洞 高大、宽敞
孔隙 狭小
内洞 黑、奇、大第五单元
教材解析
习作话题
本单元是习作单元,安排了“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五部分内容,每项内容的安排,目的都指向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精读课文的主要功能是从阅读中学习习作方法;“交流平台”是结合对精读课文的分析,梳理总结从课文中学到的习作方法;“初试身手”是让学生尝试运用学到的习作方法进行表达练习;习作例文提供范例,其功能是继续体会写法;单元习作是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习作方法进行实践。
语文要素
1.
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2.
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
教学目标
字词
★认识
9
个生字,读准
1
个多音字,会写
24
个字,会写
24
个词语。
习作例文和习作
★了解习作例文中写景物的顺序,并按游览顺序写一个地方。
★习作时能把印象深刻的景物作为重点,写出特点。
阅读
★了解作者描写景物的顺序,体会是怎么抓住景物的特点写清楚的。
★能结合课文内容,梳理、交流按照游览的顺序和景物变化的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能按顺序说出游览路线;能按顺序介绍一处景物并写下来。
教学建议
注意问题
★让学生了解“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应贯穿在整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
★各部分的教学要体现整体性。
★灵活处理本单元各板块之间的关系。16
海上日出
1.认识“扩、刹”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荷”,会写“扩、范”等9个字,会写“清静、扩大”等9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日出时的景象。
3.?了解课文按太阳变化的顺序写景的方法。
1.能说出日出时的景象。
2.了解课文按太阳变化的顺序写景的方法。
相关课件。
2课时
1.认识“扩、刹”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荷”,会写“扩、范”等9个字,会写“清静、扩大”等9个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感知课文内容。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看过日出吗?你是在哪里看到的呢?你能将看到日出时的景象描绘出来吗?
2.生自由交流。
3.师导入:从同学们的描绘中老师看到了很多地方的日出,那你们知道海上的日出是怎样的吗?下面就让我们跟随巴金爷爷一起,去欣赏一下海上日出的景象吧!(板书:海上日出)
4.在进入课文的学习之前,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本文的作者——巴金。
巴金(1904—2005),中国当代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巴金,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他是二十世纪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被称为中国的文坛巨匠,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与“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杂文《随想录》,散文《旅途随笔》等。
让学生交流自己看到过的日出景象,既能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走进生活,贴近文本,从而更好地感知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用笔圈画出生字词,并尝试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2.认识生字。
(1)课件出示本课需认识的生字,学生齐读并识记。
扩 荷 刹 镶
(2)师指导易读错的字。
①读准多音字。
a.荷:有两个读音,分别读作hé和hè,当表示“背或扛”“承当”“负担”“承受恩惠”时读,其余时候都读hè,如“荷花”“荷兰”。
b.刹:有两个读音,分别读作chà和shā,当表示“佛教的寺庙”“极短的时间”时读chà,如“古刹”“刹那”,其余时候则读shā,如“刹车”。
②读准笔画多的难点字。
镶:读音为xiāng,不要读成rǎng。
3.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本课需要会写的生字新词,学生齐读并识记。
清静 扩大 范围 努力 刹那 夺目
分辨 灿烂 替换 镶边 紫色 不仅
(2)师指导易写错的字。
①替:下部“日”字稍扁,拖住上面的两个“夫”。
②镶:右部笔画较多,写紧凑,两个“口”稍小。
③紫:上部“此”稍扁;下部是“糸”,不要写成“系”。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三、反复读文,理清脉络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海上日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美丽、漂亮、神奇、壮观、壮丽。
追问:课文中哪些段落具体描写了海上日出的景象呢?
预设:第2~5自然段。
2.组织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思考:第2~5自然段在内容上有何差异?它们又可以细分为哪几个部分?
提示:可根据天气情况进行划分。
预设:第2~3自然段描写的是晴朗天气的日出;第4~5自然段描写的是多云和天边有黑云情况下的日出。
追问:我们将第2~5自然段进行划分后,还有哪些自然段没有划分?它们又分别写了什么?
预设:第1、6自然段。第1自然段点明了观看日出的时间、地点;第6自然段表达了作者观看日出的感受。
3.引导回顾:通过划分层次,我们理清了课文的脉络,下面让我们再整体来回顾一下作者是怎么写日出的。
第1自然段:点明观看日出的时间和位置。
  第2~3自然段:描写晴朗天气的海上日出。
  第
4~5
自然段:描写多云和天边有黑云时日出的情景。
  第
6
自然段:表达观看海上日出的感受。
让学生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障碍,能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将课文读通读顺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前提,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了一读、二读、三读;在梳理课文脉络时,引导学生逐步、逐层划分,既注重了对学生方法的引导,能让学生轻松地理清课文脉络,又能引导学生掌握层次划分的方法,培养学生梳理文章脉络的能力。
四、抓住结尾,体悟情感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2.引导学生思考:“奇”是什么意思?“观”是什么意思?“奇观”是什么意思?
预设:“奇”指罕见的、特殊的;“观”指景象;“奇观”指罕见的景象。
追问:“奇观”具体指的是什么?
预设:海上日出。
3.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预设:对海上日出的喜爱、赞美。
4.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海上日出的美丽画面,读出喜爱与赞美之情。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字词,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初步感受了海上日出的美丽、壮观。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去具体感受景象,领悟写法。
1.感受并能说出日出时的景象,体会作者对海上日出的赞美之情。
2.了解课文按太阳变化的顺序写景的方法。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上节课中,我们跟随作者初步感受了海上日出的景象,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一起去领略海上日出这一伟大奇观,看看作者是怎样写出这一伟大奇观的?
二、品读课文,领悟写法
1.师引入:海上日出是一个变化的过程,那么在课文中作者写出了海上日出的哪些变化呢?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并相互交流。
3.师指名回答。
预设:作者写出了海上日出的颜色、光亮、位置三方面的变化。
4.生再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关键词句,并在旁边作好批注。
5.分小组交流自己的批注。
6.全班交流,分别从三个角度展开探讨。
(1)聚焦颜色,体会写法。
①海上日出的颜色有哪些变化?
预设:“一片浅蓝”“一道红霞”“红是真红”“红得非常可爱”“深红”“有了光彩”。
追问:从这些词语中我们可以看出海上日出的颜色是怎样逐渐变化的?
②在这一部分,作者是用什么写法写日出的景象的?
预设:抓住太阳颜色的变化进行描写的写法。
(2)聚焦光亮,体会写法。
①海上日出的光亮有哪些变化?
预设:“没有亮光”“发出夺目的亮光”。
追问:从这些词语中我们可以看出海上日出的光亮是怎样逐渐变化的?(由弱到强)
②在这一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出光亮的壮美的?
预设:按照太阳光亮的变化顺序写出其壮美的。
(3)聚焦位置,体会写法。
①海上日出的位置有哪些变化?(用课文中的原词回答)
预设:“出现小半边脸”“努力上升”“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
②引导学生品析相关语段,结合加点词语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预设:“出现小半边脸”“努力上升”“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等短语,表现了太阳的位置变化,形象、贴切地写出了太阳慢慢露出海面的动态美。
7.师小结,总结写法:课文的第2~3自然段从颜色、光亮、位置三方面展开,按照早晨太阳变化的顺序,为我们描绘了太阳跳出海面的情景,这种写景顺序的好处在于能使文章条理清晰,使描写对象特点突出。我们在写景中也要学会运用这种写法。
学生按照太阳变化的顺序描绘晴朗天气时海上日出的景象,师相机指导。
让学生借助文中的关键词句,领悟作者写景的方法,能最大程度上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锻炼学生归纳整合的能力。领悟写景顺序后,再按顺序描绘日出的景象,既能巩固所学,又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习作能力。
三、走进不同天气,感受景象的不同
1.学生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思考:在这一自然段,作者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现出了日出的什么特点?
预设:描写了多云情况下阳光照在云朵上的景象,表现出了多云情况下阳光透过云缝直射水面时水天难辨的特点。
2.学生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思考:在这一自然段,作者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现出了日出的什么特点?
预设:描写了天边有黑云时太阳冲破黑云的重围,把黑云染成紫色或红色的动态美,表现了太阳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可阻挡的特点。
3.课件出示天边多云和天边有黑云时日出的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的壮美。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作者按太阳变化的顺序写景的方法,欣赏了海上日出的壮美景象,同时也感受了不同天气下海上日出景象的不同,而这些美景皆来自于巴金先生仔细的观察和精妙的写法,我们在学完本课后,也应学以致用,将所学融会贯通。
16 海上日出
日出变化:颜色、光亮、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