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 教案(6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 教案(6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07 23:18:32

文档简介

28
海的女儿
1.
认识“矢、蔚”等
7
个生字。
2.
能用较快的速度朗读课文,和同学交流你觉得文中奇妙的地方,以及那位最小的公主给你留下的印象。
和同学交流你觉得文中奇妙的地方,以及那位最小的公主给你留下的印象。
相关课件。
1课时
一、图片导入,引出课题
1.
(课件出示美人鱼雕像)学生欣赏交流。
2.教师导入:同学们,你们刚刚看到的是丹麦哥本哈根的美人鱼雕像,它的原型其实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海的女儿》中的主人公。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认识一下这位小人鱼吧。(板书课题:海的女儿)
3.简介作者安徒生。
汉斯·克里斯汀·安徒生(1805-1875),19
世纪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主要作品有《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皇帝的新装》《豌豆公主》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标上记号,尝试用多种方法识字。
2.出示词语。
矢车菊 蔚蓝 抚摸 硫黄
鲸鱼 亲昵 恰好
3.指名读词语。
4.
教师相机指导易错音。
注意“矢”是翘舌音;“昵”是鼻音;“鲸”是后鼻音。
5.教师重点讲解难理解的词语。
(二)整体把握故事内容。
1.本文是安徒生的童话故事《海的女儿》的结尾部分,你们读过《海的女儿》这个故事吗?谁能讲讲这个故事?
2.学生自由发言,讲述故事。
3.教师复述故事。
海公主小人鱼为了追求一个人的高洁的灵魂,放弃了海底自由自在的生活和长寿的生命,把美妙的歌喉丢弃在恶毒的巫婆手里,忍受把鱼尾变成人腿后所带来的巨大痛苦,用爱和年轻的生命,追求那崇高的人的灵魂,赞扬小人鱼对灵魂、理想的追求。
让学生自由讲故事,既能激起学生对本课的阅读期待,又能让学生在交流中打开思路,熟悉故事中的关键情节,从而为后面课文的学习作好准备。
4.
引导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抓住让你感到奇妙的语句,梳理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5.
说说课文将了哪几部分的内容。
6.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课件。
第一部分(第
1-2
自然段):简要交代了海底的奇异景象和海王宫殿的样子。
第二部分(第
3-4
自然段):由对海王的老母亲的描述,引出六位海公主的生活情况,并重点介绍了最小的公主。
第三部分(第
5-6
自然段):写宫殿外面的花园的样子及海公主们对花园的布置,重点写了最小的公主是怎样布置她的花园的。
第四部分(第
7-11
自然段):写海公主们对人类世界都充满向往,最年幼的海公主渴望得最厉害,但她还未满十五岁,不能浮出水面。
三、聚焦核心问题,展开阅读交流
1.快速朗读课文,把打动你的地方圈画出来,多读几遍,并尝试对其作批注。
2.分小组交流自己所作的批注。
3.课件出示文中典型语段,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海里最深的地方有一座海王的宫殿。它的墙是用珊瑚砌成的,尖顶的高窗子是用最亮的琥珀做成的,屋顶上铺着黑色的蚌壳,它们随着水的流动可以自由开合。
提问: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我感受到海王宫殿的建筑精美,构造美妙,可以想象出宫殿的奇妙和美丽。
树上的果子亮得像黄金,花朵开得像燃烧着的火,枝干和叶子在不停地摇动。地上去全是最细的沙子,蓝得像硫黄发出的火焰。
提问:这是在描写哪里?你喜欢这样的景象吗?
预设:这是在描写海底的花园,我喜欢这样的景象,仿佛感受到叶子的生机与活力,给人一种奇异、神秘之感。
4.
同桌交流:故事中最小的公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5.
小组交流,每个人发表自己的看法。
6.
师相机指导并总结。
故事中最小的公主样貌美丽,性格古怪、安静,富于深思,心中充满了对人类世界的憧憬和渴望。
四、教师小结,引导学生阅读原作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海的女儿》的结尾部分,故事非常精彩、感人。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完整地读读这篇童话,相信你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28
 海的女儿
奇妙的海底世界
美丽的小美人鱼→安静、渴望到人类世界去第八单元
教材解析
人文主题
本单元以“中外经典童话”为主题,编排了《宝葫芦的秘密(节选)》《巨人的花园》《海的女儿》三篇课文。《宝葫芦的秘密》是我国作家张天翼的作品,课文节选的是原作的开头部分,写王葆从小爱听宝葫芦的故事,希望得到一个无所不能的宝葫芦;《巨人的花园》是英国作家王尔德的作品,写了巨人的花园原本是一片寒冬景象,孩子们的到来给花园带来了春天,也使巨人变得温暖;《海的女儿》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作品,课文节选的是原作的结尾部分,写了小人鱼为了心爱的王子,自己的身体化作了海上泡沫。
语文要素
1.
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
2.
按自己的想法新编故事。
习作话题
故事新编
教学目标
字词
★认识
22
个生字,读准
1
个多音字,会写
26
个字,会写
20
个词语。
习作
★能借助熟悉的故事展开丰富的想象,创编新故事。
★能给习作配图并与同学分享故事。
阅读
★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
★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创编故事。
★能体会不同的表达方法,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某一季节。
教学建议
注意问题
★把握经典童话名篇的特点,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
★注重发挥课文的导读功能,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26
宝葫芦的秘密(节选)
1.认识“妖、矩”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冲”,会写“介、绍”等15个字,会写“介绍、声明”等7个词语。
2.能说出王葆想得到宝葫芦的原因,体会王葆淘气、爱幻想的童真形象。
3.了解奶奶给王葆讲的故事,并根据已有内容创编故事,讲给同学听。
1.能说出王葆想得到宝葫芦的原因,体会王葆淘气、爱幻想的童真形象。
2.了解奶奶给王葆讲的故事,并根据已有内容创编故事,讲给同学听。
1.相关课件。
2.《宝葫芦的秘密》的动画视频。
2课时
1.认识“妖、矩”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冲”,会写“介、绍”等15个字,会写“介绍、声明”等7个词语。
2.能说出王葆想得到宝葫芦的原因,体会王葆淘气、爱幻想的童真形象。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一段《宝葫芦的秘密》的动画视频。
2.学生猜片名,谈感受。
3.教师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部动画是由一个童话故事改编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这个童话故事的开端——《宝葫芦的秘密》。(板书:宝葫芦的秘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宝葫芦究竟有怎样的秘密吧!
以动画导入,能最大程度地调动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创造出奇妙的氛围,同时能初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童话的奇妙。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学生默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认识文中的生字,理解难懂的词语。
2.识记生字。
妖 矩 乖 撵 丫 拽 冲 瘦
(1)学生齐读并识记。
(2)教师指导易读错的字。
①读准轻声:“矩”读jǔ,在词语“规矩”中念轻声。
②读准翘舌音:“拽”读zhuài,不要读成zuài;“瘦”读shòu,不要读成sòu。
③读准多音字:“冲”有两个读音,分别读作chōng

chòng,当表示“对着、向着”的意思时读chòng,其余时候则读chōng。本文中的“冲着它摇尾巴”中的“冲”表示指向,因此应读chòng。
3.指导写字。
介绍 声明 妖怪 规矩 乖巧 撵上
烫手 溜走 脚丫 拽住
劈面 幸福
舔手
瘦长 罢工 向日葵
(1)学生齐读并识记。
(2)教师指导易写错的字。
①矩:左部是“矢”,不要写成“失”。
②乖:注意和“乘”区分开。
③舔:右部第一笔是横,下面是“小”多一点;“瘦”被包围部分“叟”的上部两短横不要连写成一笔,中间一竖下面要出头。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人公是谁?他经常听奶奶讲什么故事?他和文中的“宝葫芦”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预设:主人公是王葆,他经常听奶奶讲宝葫芦的故事。他由于经常听奶奶讲宝葫芦的故事,对宝葫芦着了迷,也想得到一个宝葫芦。
2.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
◇文中的王葆为什么想得到一个宝葫芦?
◇本文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根据这些要点可以将全文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
◇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解题要点。
4.分小组相互交流。
5.全班共同释疑解惑。
(1)指名学生回答“文中的王葆为什么想得到一个宝葫芦”?
预设
1:听奶奶讲的传说故事中的宝葫芦特别神奇,“一得到了这个宝葫芦,可就幸福极了,要什么有什么”。
预设
2:王葆在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烦恼,渴望得到宝葫芦来解决问题。
(2)教师小结并引导学生从该问题的答案出发提取课文的内容要点。
预设:自我介绍、回忆奶奶讲宝葫芦的故事、幻想能够得到宝葫芦。
追问:根据这些要点可以将全文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
①学生自由发言,相互补充答案。
②(课件出示课文的结构划分)师相机指导。
第一部分(1~4
自然段):写主人公王葆介绍自己。
  第二部分(5~17
自然段):写王葆回忆小时候奶奶经常讲宝葫芦的故事。
  第三部分(18~21
自然段):写王葆幻想着自己能得到一个无所不能的宝葫芦。
(3)根据层次划分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预设:课文主要写了一个叫王葆的孩子从小喜欢听奶奶讲关于宝葫芦的故事,渐渐地他被这些故事中神奇的宝葫芦所吸引,便幻想着能得到一个无所不能的宝葫芦,好让自已过上省心的日子。
以问题引入对全文结构和内容的理解,每个问题环环相扣,能由易到难地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同时锻炼他们提取信息的能力,从而提升阅读能力。
四、聚焦王葆,感受形象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圈画出文中能体现王葆形象特点的词句、语段或场景。
2.引导学生思考:王葆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预设1:王葆是一个淘气、顽皮的孩子。我是从王葆和奶奶的“规矩”中看出来的。
追问:“规矩”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奶奶每逢要求我干什么,就得给我讲个故事)从中你还看出了王葆的什么特点?(爱听故事)
预设
2:王葆是一个充满好奇、特别爱听故事的孩子。我是从王葆缠着奶奶讲故事的事情中看出来的。
追问:在写王葆缠着奶奶讲故事的事情时,课文具体描写了哪两个场景?(洗脚和剪脚指甲)课文在描写这两个场景时抓住了人物的哪些细节进行描写?(语言、神态、动作)体现了王葆的什么形象?(童真、可爱、爱听故事)
预设
3:王葆是一个爱幻想的孩子。我是从王葆对宝葫芦的向往中看出来的。
3.教师小结:通过文中的细节描写我们感受到了王葆是一个好奇、淘气、爱幻想、充满童真的孩子。
26 宝葫芦的秘密
自我介绍→回忆奶奶讲宝葫芦的故事→幻想能够得到宝葫芦
好奇、淘气、爱幻想、充满童真
1.结合具体语句感受童话的奇妙。
2.由奶奶所讲的故事内容想开去,根据已有内容创编故事,讲给同学听。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2.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跟随张天翼先生一起认识了富有童真童趣的王葆。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去听奶奶讲的宝葫芦的故事吧!
二、深入文本,感受童话的奇妙
1.聚焦开篇,感受奇妙。
(1)引导学生转换角色,以王葆的语气朗读课文开篇。
(2)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开篇中带有神秘感的语句。
我来给你们讲个故事。
可是我先得介绍我自己:我姓王,叫王葆。
我要讲的,正是我自己的一件事情,是我和宝葫芦的故事。
  你们也许要问:“什么?宝葫芦?就是传说故事里的那种宝葫芦吗?”
  不错,正是那种宝葫芦。
  可是我要声明,我并不是什么神仙,也不是什么妖怪。我和你们一样,是一个平平常
常的普通人。
(3)学生分小组朗读,在朗读中感受童话的奇妙。
2.聚焦故事,感受奇妙。
(1)引导学生思考:奶奶讲了哪几个宝葫芦的故事?
预设:张三劈面撞见了一位神仙,得了一个宝葫芦;李四出去远足旅行,游到了龙宫,得到了一个宝葫芦;王五是一个好孩子,肯让奶奶给他换衣服,得到了一个宝葫芦;赵六掘地掘出来一个宝葫芦。
追问:这些故事中的宝葫芦有何奇妙之处?
预设:一得到了这个宝葫芦,可就幸福极了,要什么有什么。张三想吃水蜜桃,立刻就有了一盘水蜜桃,李四希望得到大花狗,马上就冒出了一条。
(2)全班交流从这些故事中感受到的奇妙。
预设:张三想吃水蜜桃,立刻就会有一盘水蜜桃;李四希望有一条大花狗,马上就会冒出一条冲着他摇尾巴还舔他的手的大花狗。他们的这些愿望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凭空就实现的,可在童话中,这些都轻易实现了,由此可见童话十分奇妙。
3.聚焦幻想,感受奇妙。
(1)学生自读课文的最后四个自然段,说说王葆在哪些情况下想到了宝葫芦?
预设:在做算术题发愣,不知道要怎么列式子时想到了宝葫芦;在种向日葵比赛中输给同学时想到了宝葫芦;在和科学小组的同学闹翻时又想到了宝葫芦。
(2)引导学生从最后四个自然段中提取关键信息,说说王葆为什么总是产生这种幻想。
预设:因为王葆在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烦恼,他渴望得到无所不能的宝葫芦来帮他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交流从王葆的这些幻想中感受到的奇妙。
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展开,引导学生感受童话的奇妙,并在其间巧妙穿插课文内容的讲解,一举两得,能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奇妙之处。
三、展开想象,创编故事
1.话题切入:奶奶给王葆讲了很多宝葫芦的故事,但文中对于这些故事并没有进行详细展开,你能否选择其中一个,根据已有的内容创编故事,并将其讲给同学们听呢?
2.引导学生集中阅读课文第15~17自然段,让学生挑选其中最感兴趣的故事展开想象:谁在什么地方得到了宝葫芦?宝葫芦给他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3.学生小组合作创编故事,教师巡视指导,并根据学生讲述的情况适时点拨,启发学生
想象。
4.学生分享宝葫芦的故事。
5.教师分享自己创编的故事,模仿“奶奶”示范讲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小村庄里,住着一个名叫张三的孩子。他勤劳善良,经常帮助乡亲做事,大家都很喜欢他。
有一天,张三正在山坡上悠闲地放羊,突然听到从不远处传来一阵“哎哟,哎哟”的声音。张三循声望去,原来是一位头发、胡须都雪白的老爷爷摔了一跤。张三连忙跑过去,关切地询问:“老爷爷,您怎么了?”老爷爷哼唧哼唧着,没有回答。看着老爷爷痛苦的样子,张三说:“老爷爷,您别急,我来背您下山吧!”说着,就背起了老爷爷,小心翼翼地一步一步往山下走。到了山下,张三顾不得擦去脸上的汗水,又问老爷爷:“老爷爷,还疼得厉害吗?要不要背您到大夫那里去看看?”老人微笑着说:“好孩子,不用啦,我现在好多了。作为报答,我得送你一个宝贝。”说完,便从怀里掏出一个金光闪闪的葫芦,将其塞进了张三的怀里。张三抬起头刚想感谢老爷爷,老爷爷便脚踏彩云,向天上飞去了。
张三看着渐渐远去的老爷爷,猛然想起了自己的羊还在山坡上,便自言自语道:“我的羊啊,肯定全跑了。”没想到张三话音刚落,羊竟一个都不少地出现在了他面前,他这才发现这个葫芦是个可以满足愿望的宝葫芦。于是,张三便拿着这个宝葫芦去帮助了许多贫苦之人。
6.引导:同学们,假如你就是王葆,听了“奶奶”讲的故事有什么感受?
预设
1:张三真是个善良的孩子,他用宝物帮助了很多有困难的人。
预设
2:宝胡芦真神奇啊!要什么就有什么,如果我有一个宝葫芦多好啊!
以创编故事的关键要素入手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自行创编,既降低了创编故事的难度,又能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在讲述故事时,以“奶奶”的身份进行示范,让学生以“王葆”的身份提问,创设了极佳的故事情境,有利于学生打开思路。
四、总结全文,拓展阅读
1.教师小结:《宝葫芦的秘密》是一部优秀的童话,今天我们学习的只是这个故事的开头部分,这部分以王葆希望得到一个宝葫芦结尾,情节温馨,想象奇妙,人物天真可爱,带给了我们很多的乐趣。
2.拓展阅读:课文中的王葆总是幻想拥有一个宝葫芦。后来,他真的得到了一个宝葫芦,可是拥有宝葫芦并没有像想象的那样幸福。这是为什么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宝葫芦的秘密》这本书,从中去找找答案吧。
26 宝葫芦的秘密
感受宝葫芦的奇妙
创编故事习作:故事新编
1.能借助熟悉的故事展开丰富的想象创编新故事。
2.能给习作配图并与同学分享故事。
教学准备
能借助熟悉的故事展开丰富的想象创编新故事。
相关课件。
2课时
能借助熟悉的故事展开丰富的想象创编新故事。
一、回顾故事,导入新课
1.教师:相信大家对《龟兔赛跑》的故事都很熟悉,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一下这个故事。(指名讲故事)
2.教师:很好,故事讲得非常完整。如果现在让你来重新编一个龟兔赛跑的故事,你会设置一个什么样的结局?会编写怎样的故事情节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对我们比较熟悉的故事进行新编吧!(板书:故事新编)
二、自由交流,理解课题
1.教师:故事新编不是对原著故事的简单概括,而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赋予故事新的思想内容。故事新编重点在“新”,那么怎样体现“新”呢?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新编故事时,从哪些方面考虑,才能更突出故事的“新意”?
3.学生自由交流后教师小结:可以从改变故事的主人公,畅想故事的情节,改变故事的中心等方面入手来突出故事的“新意”。
三、明确要求,确定写法
1.设想新编故事的结局。
(1)教师:如果让你来新编《龟兔赛跑》的故事,你会从谁的角度去编呢?
(2)学生自由交流。教师相机指导:站在谁的角度,谁就是故事的主人公。
(3)教师:明确了故事的主人公,我们再来设想一下故事的结局,先在小组内讨论。
(4)学生小组内讨论后全班交流。
(5)设想“龟兔赛跑”可能出现的多种结局。(课件出示不同的结局)
◇兔子赢了。
◇乌龟又赢了。
◇乌龟和兔子都赢了。
◇乌龟和兔子都没能赢。
2.由果探因,想象新编故事的情节。
(1)教师引导:假如我们选择了“乌龟又赢了”这个结局,你认为这中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兔子在赛跑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呢?乌龟又是运用什么方法赢得了比赛呢?
(2)学生大胆想象,自由交流。
(3)教师适时总结交流。
从兔子的角度:
河流挡道
撞上树桩
掉进陷阱(路遇不测)
跑反方向
这回比谁跑得慢(急中出错)
路过一片萝卜地,看到了水灵灵的萝卜(遇到诱惑)
从乌龟的角度:
新增了一段下坡路,乌龟头一缩迅速滚下(赛程变化)
借助滑板
利用宝葫芦(借助工具)
3.根据课件提示的情节,大胆想象细节。
(1)教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课件提示的情节,大胆想象,与同桌交流交流吧!
(2)同桌互说互评,大胆想象细节。
(3)教师指导学生把想到的情节写下来;指名交流自己写的片段。
4.师生共同评议,明确对新编故事的情节的要求。
(1)教师引导学生评议片段,相机指导。
(2)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新编故事的要求。
①教师:通过这位同学新编故事的片段描写,你认为在新编故事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②学生畅所欲言,相机出示课件。
新编故事,必须要读懂原故事,然后在原故事的基础上重新变换结局、想象情节。
新编故事,必须进行充分的想象。想象要大胆、新奇,但又要合乎情理。
故事的情节要和结局保持一致。
创编情节时要学会进入故事中的角色,想象他们的所说、所想、所做。
充分利用范例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发掘范例背后潜藏的写作“秘诀”,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悟出新编故事的方法,为学生下一步的作文实践作好充分的准备。
四、理清顺序,完成初稿
1.理清写作顺序。
(1)教师:我们在新编故事时应该按怎样的顺序来写呢?
(2)学生小组讨论并交流,相机出示课件。
开头:交代背景、起因。(处理好与原故事的衔接)
中间:故事经过。(创编情节,使情节曲折有波澜)
结尾:自然点明道理。
2.学生开始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打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写作时的步骤及重点,引导学生更好地梳理自己的“构思”,启发学生更好地选择材料,写出自己的体验,写出自己的个性。
习作:故事新编
修改完善习作,能给习作配图并与同学分享故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上节课,我们共同探讨了新编故事的要求、写法及思路,并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故事进行了创编。你们在习作的时候觉得有哪些地方是很难写清楚或写出新意来
的呢?
2.学生畅所欲言。
3.教师:看来,同学们在新编故事上还是存在一些疑问的,下面就让老师通过一篇佳作来帮你们渡过“难关”吧。
二、佳作欣赏
1.出示佳作:
《龟兔赛跑》新编
自从上次比赛输给了乌龟后,兔子整天在山上刻苦训练,不断刷新兔家族的长跑纪录,它准备哪天再找乌龟赛跑,好一雪前耻。
一天,兔子来到乌龟家门前,说:“嘿,乌龟老弟!上次赛跑时我因为犯困输给了你,不如我们今天再比试比试,你敢不敢接受我的挑战?“没问题!”乌龟爽快地答应了兔子。它们请来山羊叔叔当裁判。森林里的动物们听闻乌龟和兔子又要赛跑的消息,纷纷赶来看热闹。
“预备——砰!”发令枪一响,兔子就像脱缰的野马冲了出去,而乌龟仍一如既往慢吞吞地爬着。“这次冠军肯定是兔子了,吃过亏的它肯定不会重蹈覆辙了。”旁观的动物们渐渐对这场毫无悬念的比赛失去了兴趣。
“谁说胜负已定啊!半山腰刚开了个网吧,据说已经有不少动物沉迷于上网而不能自拔,兔子面临的考验大着呢!”不知是谁冒出这么一句。
果然,半山腰的网吧老板狐狸小姐拦住了兔子,邀请它体验网络世界。没想到,兔子真的被网络世界迷住了,它沉迷于聊天、看电影、玩游戏……简直是乐不思蜀,哪里还顾得上和乌龟赛跑啊!尽管有朋友再三提醒它乌龟已经爬过半山腰了,仍无济于事。
比赛结果揭晓了,乌龟又赢了!贪玩的兔子这次被网络世界给迷住了,再次“一失足成千古恨”啊!真不知道它那红眼是哭红的,还是通宵上网熬红的。
2.学生品读赏析,分小组交流其精彩之处。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4.教师小结佳作的亮点,并指导学生学习其写作方法。
三、评议初稿,尝试修改
1.评议作文初稿。
(1)学生交流作文的评议重点。
(2)教师相机指导。
评议重点:
①是否在原故事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②故事的情节和结局是否一致。
③故事情节是否完整、合理、生动、新奇。
④写作过程中是否运用了大胆的想象或拟人化手法。
(3)小组内相互交换习作,相互评议,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评议重点给习作评分,并给出评价理由和修改建议。
2.学生根据评议重点及修改建议修改自己的习作。
3.让学生给习作配上插图,将习作贴在教室里的墙报上进行分享。
师生共同欣赏范文、评议初稿后,再让学生自行修改习作,这是老师引导学生发现他人闪光点,弥补自身不足从而取长补短的过程,也是一个作者与读者交流,及时反馈、共同提高的过程。
习作:故事新编
故事要完整
情节要新奇
想象要大胆
描写要细腻27
巨人的花园
1.认识“硕、允”等8个生字,会写“砌、牌”等11个字,会写“柔嫩、丰硕”等13个词语。
2.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花园奇幻的景象。
3.能说出花园发生的变化和巨人的转变,体会巨人的形象。
4.能发挥想象,把孩子们在巨人的花园里一起玩耍的情景写下来。
能说出花园发生的变化和巨人的转变。
相关课件。
2课时
1.认识“硕、允”等8个生字,会写“硕、允”等11个字,正确读写“柔嫩、丰硕”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一、揭示课题,引导想象
1.板书课题,揭题导入。
教师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一篇童话,题目是《巨人的花园》。(板书:巨人的花园)
2.简介作者,齐读课题。
王尔德(1854—1900),生于爱尔兰一个医生家庭。19
世纪后期英国著名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在英国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被誉为“才子和剧作家”。
3.看题观图,想象巨人的样子。
(1)(出示课文的插图)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由图片上孩子们吓得四处逃散的情景说说这个巨人会是什么样子。
提示:由巨人的巨大双脚想象他的样子。
(2)质疑导入课文:看着这幅课文图片,你有问题要提出来吗?
??学生说出自己的问题。
用“巨人”这个形象带领学生进入“童话之境”,从而让学生对童话中的奇妙人物有初步的印象。此外,课文的插图中的巨人并没有展现全貌,正适合以此打开学生的想象,进入故事情境。
二、学习字词,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2.学生交流学习字音、字形并反馈。
硕 允 砌 牌 禁 惩 踪 啸 私 颊

3.教师根据反馈小结易错字音、字形。
(1)字音:“砌”读
qì,不读
qiè;“颊”读
jiá,不读
xiá。
(2)字形:“砌”中间部分是“”,不要写成“”;“牌”右部“卑”中间的短撇往左撇,最后一竖不能超过上面的横画;“啸”右部“肃”要先写两边的撇、竖,再写中间的撇和点;“拆”最后一笔点不要漏写。
4.词语归类。
(1)叱责 自私 后悔 拆除
(2)北风呼啸
冰雹疯闹
小鸟歌唱
桃花盛开
(3)快乐欢叫
增添春意
立刻逃走
可爱美丽
(1)生自由读词,边读边想:这三组词语在课文中分别是描写什么的?
(2)教师指名读词并交流这三组词语。
(3)教师小结:这三组词语在课文中分别描写的是巨人、花园、孩子。
(4)教师指导边读边想象词语描绘的画面,注意读出词语的味道。
读词亦需“语境感”。词语归类中的三组词语分别指向巨人、花园、孩子,这种词语上的运用妙在其营造的语境,让学生的语感和境感在诵读中得到了融合。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想一想:文章是分几个部分来写巨人的花园的?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补充。
4.教师总结。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巨人回来前,孩子们放学后总喜欢到巨人的花园里玩,这时的花园是一个洋溢着生机、快乐、自由的乐园。
  第二部分(第
3~9
自然段):写巨人回来后,赶走了孩子们,从此花园便只有冬天了。
  第三部分(第
10~15
自然段):写巨人醒悟,拆除围墙,把孩子们请回花园,花园重现春天,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5.引导学生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课文描写了哪些画面?
(1)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2)指名说。
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巨人自私地赶走了在自己花园里玩耍的孩子们,从此花园里只有冬天,后来孩子们偷偷爬进花园,花园又重回了春天。这使巨人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于是他拆除围墙,请回了孩子们。
(3)教师小结:课文描写了三个画面:①有孩子们玩的花园;②巨人砌墙、赶走孩子们后的花园;③孩子们从墙洞爬进后,万物重新焕发生机的花园。
6.师引导思考:文中的巨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
1:巨人给我留下了自私、冷漠的印象。
预设
2:巨人给我留下的印象是表面蛮横、自以为是,实则很善良。
7.师小结: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总结出巨人的开始时自私、冷漠,醒悟后又是很善良的一个人。
27 巨人的花园
巨人形象——自私、冷漠、表明蛮横、自以为是,
实则很善良
1.能体会巨人由冷漠、孤独到和善、无私的转变。
2.能发挥想象,把孩子们在巨人的花园里一起玩耍的情景写下来。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
2.指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3.教师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巨人的花园》。
二、想象画面,理解巨人的花园发生的变化
1.认真读课文,结合上节课说的三个画面,思考:巨人回来前,花园是什么样子的?巨人回来后,花园又是怎样的情景?花园里的景色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
2.学生自由朗读第1~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巨人回来前有孩子们玩的花园的样子。
(1)引导学生抓住“可爱的大花园”想象“青草、桃树、小鸟”等的表现,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2)指名说,教师小结。
3.开火车读课文第3~9自然段,想象巨人砌墙、赶走孩子们后的花园的样子。
(1)读第3~5自然段,说说巨人回来后是如何做的。
预设:巨人叱责、赶走了孩子们,并在花园的四周砌了一道高墙,挂出一块布告牌。
(2)朗读第7自然段,感悟没有孩子们玩的花园的景象。
①学生自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②说说在朗读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③模拟体验:请将自己想象成小鸟、桃树、花,引导学生根据“小鸟不肯在他的花园里唱歌”“桃树也忘了开花”“偶尔有一朵美丽的花从草丛中伸出头来,可是一看见那块布告牌,就马上缩回到地里睡觉去了”等语句进行表演,体验童话的奇妙。学生朗读表现雪、霜、北风、雹的句子,体会寒冬“冻住”花园的凄凉景象。
(3)指名说说此时的花园里的景象。
巨人砌墙、赶走孩子们后的花园

小鸟不肯唱歌、桃树忘了开花、花缩回地里、
雪、霜、北风、雹肆意横行

冷清、萧条
(4)再次朗读第8~9自然段,体会巨人的心情。思考:如果你就是巨人,面对这凄凉的花园,心情如何?
预设:疑惑不解和盼望春天到来的心情。
4.自由读课文第10~15自然段,想象孩子们从墙洞爬进后,万物重新焕发生机的花园的景象。
(1)师生合作朗读第10~15自然段,找出描写花园的句子,边读边想象,体会奇特的景象。
(2)学生交流,反馈。
◇孩子们从墙上一个小洞爬进花园里来了,他们都坐在桃树上面。桃树看见孩子们回来十分高兴,纷纷用花朵把自己装饰起来,还在孩子们头上轻轻地舞动胳膊。小鸟们快乐地飞舞歌唱。花儿们也从绿草丛中伸出头来。(桃花盛开、小鸟歌唱)
◇孩子们看见他,非常害怕,立刻逃走了,花园里又出现了冬天的景象。(冬天)
◇巨人悄悄地走到他后面,轻轻抱起他,放到树枝上。这棵树马上开花了,小鸟们也飞来唱歌。小男孩伸手搂住巨人,亲吻着他的脸颊。别的孩子看见巨人不再像先前那样凶狠了,也都跑了回来。春天也跟着一起回来了。(春天)
(3)教师小结:孩子来,花园美→孩子去,花园荒。
三、聚焦人物,体会巨人的形象
1.品读课文,引导学生以花园的环境变化为线索,抓住巨人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巨人的内心世界,感悟巨人的形象。
2.学生分小组交流,派代表反馈。
3.教师根据反馈情况汇总小结。
(1)“你们在这儿做什么?”他叱责道。
预设:孤傲、自大。
(2)“我自己的花园就是我自己的花园,”巨人自言自语道,“这是随便什么人都懂得的。除了我自己以外,我不允许任何人在里面玩。”于是他在花园的四周砌了一道高墙,挂出一块布告牌:
禁止入内
违者重惩
预设:蛮横、自以为是、内心深处孤独。
(3)“我不懂为什么春天来得这样迟,”巨人坐在窗前,望着窗外那凄凉的花园,
“我盼望天气快点儿变好。”
预设:疑惑不解、盼望春天到来的急切。
(4)他对自己说:“我多么自私啊!现在我明白为什么春天不肯到这儿来了。”
预设:后悔,内心善良、柔软。
(5)巨人悄悄地走到他后面,轻轻抱起他,放到树枝上。
预设:内心善良、对孩子关爱。
四、比较阅读,理解巨人发生变化的原因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巨人看到的奇妙景象的句子。
2.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语句,并相互交流景象的奇妙之处。
◇孩子们从墙上一个小洞爬进花园里来了,他们都坐在桃树上面。桃树看见孩子们回来十分高兴,纷纷用花朵把自己装饰起来,还在孩子们头上轻轻地舞动胳膊。
◇只有一个角落还是冬天。这是花园里最远的角落,一个小男孩正站在那里。他太小了,手还挨不到树枝,只好在树旁转来转去,哭得很厉害。
预设
1:孩子们的到来,竟然给花园带来了春天。
预设
2:孩子们够不到的地方,仍然是冬天。
3.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想一想:如果你是巨人,看到这一切,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预设
1:原来,春天迟迟不肯来我的花园是因为我赶走了孩子们啊。我真是太自私了!
预设
2:那个小男孩哭得这么厉害,我去帮帮他。
追问:课文中的巨人看到奇妙景象后是否有和我们一样的想法呢?你能从中分析出巨人发生转变的原因吗?
巨人看见这个情景,心也软了。他对自己说:“我多么自私啊!现在我明白为什么春天不肯到这儿来了。”他十分后悔自己先前的举动。
预设
1:从巨人自言自语的话中可以看出孩子们“都坐在桃树上面”,桃树就“纷纷用花朵把自己装饰起来”这样奇特的景象带给了他很大的触动,这是促使他发生转变的原因之一。
预设
2:课文中的小男孩是诱发他发生转变的原因之二,他看到小男孩在寒冬的角落里碰不到树枝,哭得厉害,这种凄凉、无奈、失落的情景引起了他的后悔和反思,唤醒了他的善良。
4.引导学生思考:巨人发生转变的原因除了上述两点,还有其他原因吗?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简要分析。
小男孩伸手搂住巨人,亲吻着他的脸颊。别的孩子看见巨人不再像先前那样凶狠了,也都跑了回来。春天也跟着一起回来了。
(1)分小组交流。
(2)全班共同释疑。
预设
1:小男孩亲吻巨人的脸颊,让他感受到了温情和爱,唤醒了他内心的善良。
预设
2:孩子们来到花园,花园就又迎来了春天,这使他认识到有孩子们的地方才有春天。
(3)教师小结:其实,巨人的内心本来是善良的,但是长久以来独来独往的习惯掩盖了他的善良。后来孩子们重回花园,让他看到了花园奇妙的景色,认识到有孩子们的地方才有春天,从而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最后,小男孩那带着爱与温情的一吻,更是彻底融化了巨人心中的坚冰,使他幡然醒悟了。
五、回归整体,理解文章主旨
1.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他说:“我有许多美丽的花,可孩子们却是最美丽的花。”
2.思考:“孩子”和“美丽的花”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巨人为什么说孩子们是“最美丽的花”?
3.全班讨论。
预设
1:花是美的象征,而孩子也是美丽、活泼、充满生机的。
预设
2: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预设
3:孩子们的到来让花园充满了生机和笑声,带给了巨人很多快乐,所以孩子们是巨人眼里“最美丽的花”。
预设
4:孩子如同天使般纯真、善良、无私、充满活力。
六、发挥想象,完成练笔
1.布置任务:巨人的花园最后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孩子们站在巨人的脚下,爬上巨人的肩膀,尽情地玩耍。他们是怎样尽情玩耍的?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把它写下来。
2.学生发挥想象,自由进行小练笔。
3.教师指名说,全班评议。
27 巨人的花园
花园的变化:孩子来,花园美→孩子去,花园荒
巨人的形象:表面孤傲、自大、蛮横,实则内心善良、柔软语文园地
1.能联系课文回顾、交流童话的特点,在读童话时注意体会奇妙的想象,感受人物的形象。
2.能说出意思相近的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不同的表达效果。
3.能体会不同的表达方法,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某一季节。
4.学习在书签上书写自己喜欢的格言,了解竖写的规则。
5.积累有关“勤学”的名言。
1.能说出意思相近的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不同的表达效果。
2.能体会不同的表达方法,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某一季节。
相关课件。
2课时
1.能联系课文回顾、交流童话的特点,在读童话时注意体会奇妙的想象,感受人物的形象。
2.能说出意思相近的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不同的表达效果。
3.能体会不同的表达方法,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某一季节。
一、回顾单元学习,导入新课
让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学习,自由交流感受:在本单元的课文中,你喜欢哪篇课文?喜欢文中的哪些人物?为什么?
二、学习“交流平台”
1.引导学生回顾、交流:在《宝葫芦的秘密(节选)》《巨人的花园》《海的女儿》这几篇课文中,你觉得最奇妙的地方是什么?
预设:(1)得到宝葫芦的人想要什么就能有什么。
(2)巨人把小男孩放到树枝上,这棵树就马上开花了。
(3)小人鱼为了心爱的王子,身体化作了海上的泡沫。
追问:从这些情节中你看出了童话的什么特点?
预设:童话充满奇妙的想象。
2.引导学生交流:王葆、巨人、小人鱼,哪一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在你的印象中,他/她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预设:(1)王葆是一个普通的学生,他想拥有一个无所不能的宝葫芦,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一个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幻想的孩子。
(2)巨人原本是一个冷漠、孤独的人,后来他被唤醒后,变得非常和善、无私,懂得尊重孩子。
(3)小人鱼向往人的生活,向往美好的爱情,她为了王子化作了海上的泡沫,她的这种善良和牺牲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教师小结:从上述环节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看出童话最大的特点除了奇妙的想象外,还有着鲜明的人物形象,因此,我们在阅读童话时,不仅要感受童话奇妙的想象,还要体会童话中塑造的真善美的人物形象。
4.引导学生交流以前学过或课外读过的童话,交流其中奇妙的地方或鲜明的人物
形象。
预设:(1)《小红帽》中的小红帽和外婆被大灰狼吞进了肚子,但后来竟然被一个猎人从大灰狼的肚子里救了出来。
(2)《园丁和主人》这部童话作品里的园丁拉森是真善美的化身。他忠诚、有天赋,每天都用心地照料着主人的园子。虽然主人对他的天才园艺视而不见,还总是抱怨他,可他从未怨恨主人,而是一直坚守着内心的那份忠实和善良。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第一题
1.让学生读一读这两组句子,并说一说每组加点的词语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预设:每组加点的词语互为近义词。
2.提问:你能说出它们的不同之处吗?
3.学生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
5.教师小结。
第一组中的“慰藉”和“安慰”是一对近义词,二者的区别在于:“慰藉”不仅有“安慰”的意思,还有一种典雅的韵味,表达出的是一种情绪状态。
  第二组中的“忘记”和“忘怀”是一对近义词,二者的区别在于:“忘怀”除了有“忘记”的意思外,还有“怀念、想念”的意思,其表达出的是一种情绪状态,情感色彩比“忘记”更浓。
四、学习“词句段运用”第二题
1.学生自己读读教材中的三句话,思考:每一句是怎样描写冬天的?
◇雪用他的白色大衣覆盖着青草,霜把所有的树枝涂成了银色。他们还请来北风同住。北风身上裹着皮衣,整天在花园里呼啸着。
◇冬天,紫貂和黑熊不得不躲进各自的洞里。紫貂捕到一只野兔当美餐,黑熊只好用舌头舔着自己又肥又厚的脚掌。
◇北风呼啸,隆冬来临,刺骨的寒风吹起雪花。不一会儿,地上、树上、屋顶上就积满了厚厚软软的白雪。
2.学生小组讨论,说一说。
3.教师小结。
第一句是将冬天中的自然景物当人来写,如雪用“白色大衣”“覆盖”青草,霜把树枝“涂成”银色,北风“裹着皮衣”在花园里呼啸着,从而表现出冬天的寒冷。
第二句是抓住冬天典型的动物来表现冬天的寒冷、缺少食物。
第三句是直接描写冬天,抓住寒风、白雪等典型事物表现季节特点。
4.学生照样子写一写其他的季节。
(1)教师出示范例。
春天到了,一只只小鸟聚在枝头唱起了欢乐的歌,声声清脆,宛如铜铃;一朵朵花儿争先恐后地怒放,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散发出阵阵芳香;一根根柳条悄悄地穿上了绿衣裳,在和风中扭着腰肢欢快地舞动……
(2)学生开始仿写练习。
(3)全班交流,互相评改。
语文园地
1.学习在书签上书写自己喜欢的格言,了解竖写的规则。
2.积累有关“勤学”的名言。
一、学习“书写提示”
1.请学生展示交流课前自己搜集的书签,说说书签的作用,了解书签上的图画和文字能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
2.课件出示教材中的书签,学生欣赏。
3.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写书签要注意哪些格式?
4.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1)竖写时,要自右向左书写。
(2)字距要均匀。
(3)上下字要对齐。
(4)注意作者名字的位置,使格式更美观。
5.学生练习在空白的书签上书写一句喜欢的格言,教师巡视指导。
6.小组内互相评价。
7.选择典型,全班共同评价。
二、学习“日积月累”
1.学生自由朗读名言,注意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1)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知读书迟。
(2)一日读书一日功,一日不读十日空。
(3)学习不怕根底浅,只要迈步总不迟。
(4)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2.小组内交流对这些名言的理解。?
3.教师讲解。
(1)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知读书迟。
意思:少年时不懂得刻苦学习,老了才后悔,到那时再发奋读书就太迟了。
(2)一日读书一日功,一日不读十日空。
意思:读一天书就下一天的功夫,有一天的收获,但如果有一天没读书就会丢掉十天读书的收获。强调读书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天天都要学习。
(3)学习不怕根底浅,只要迈步总不迟。
意思:学习不怕晚,只要努力就会有进步。
(4)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意思:如果想要博览群书、学识丰富,勤奋是唯一的途径;如果想在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里畅游,刻苦的学习态度是前行的关键。
4.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勤学”的名言?
预设:(1)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5.学生自由朗读,尝试背诵。
语文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