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芦花鞋
1.认识“搓、葵”等7个生字。
2.默读课文,用列小标题的方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和同学交流印象最深的内容。
用列小标题的方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和同学交流印象最深的内容。
1.相关课件。
2.布置学生搜集作家曹文轩资料,芦花鞋相关图片。
2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搓、葵”等7个生字。
2.默读课文,用列小标题的方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介绍小说,激发阅读期待
1.出示作家图片,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
2.看《青铜葵花》封面,说说人物给你的印象。(课件出示《青铜葵花》封面)
(1)引导学生猜测“青铜葵花”的意思;说说对人物的简单了解。
(2)引导学生观察:请仔细看封面上的图画,从这个画面你能推测到什么?
预设:故事发生的背景,就是这样一个水乡,这个地方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大麦地。
3.看《青铜葵花》目录,浏览小说主要故事。
(1)关注小说的小标题:小木船、葵花田、老槐树、芦花鞋、金茅草、冰项链、三月蝗、纸灯笼、大草垛。
(2)看看“芦花鞋”在小说中的位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圈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并思考:课文围绕“芦花鞋”写了哪几件事情?出现了哪些人物?
2.指导生字词。
(1)课件出示词语。
搓麻绳 葵花 祈求 遗憾 污迹 雪屑
(2)指名读词语,教师相机正音。
3.梳理故事人物与主要事件。
(1)全班交流。
(2)师生共同梳理。
人物
事件
奶奶、爸爸、妈妈、葵花
做芦花鞋
青铜
采芦花、做芦花鞋、卖芦花鞋
城里人
买芦花鞋
围炉烤火的人
劝青铜进屋烤火
(3)追问:在这几个人物中,最核心的人物是谁?最主要的事件又是什么?
预设:核心人物是青铜,主要事件是青铜在大雪天忍受严寒坚持卖鞋,甚至卖掉自己脚上的芦花鞋而光脚跑回家。
三、浏览课文,给故事列小标题
1.回忆列小标题的方法。
(1)想一想《小英雄雨来(节选)》《我们家的男子汉》两篇课文列小标题的方法。
(2)说一说:列小标题有哪些方法?
预设:可以用“谁干什么”这样的句式;可以用文中的关键词语概括等。
2.尝试给课文列小标题。
(1)引导学生想想每个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提示:①浏览课文,想想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②尝试为每个部分列出小标题。可以参考第19课的小标题格式,写在课文中相应位置。
③小组讨论,提炼出最佳小标题,写在词卡上,自由展示。
(2)全班交流。
3.运用“小标题串联法”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1)根据自己的小标题,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发展、高潮和结果,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2)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帮助,注意语言的完整性与表达的流畅性。
预设:本文主要写了青铜一家为了增加收入,一起动手编织了101双芦花鞋,让青铜背到油麻地镇上去卖,青铜为了不让喜欢芦花鞋的顾客失望,他甚至还把自己脚上穿的一双芦花鞋也给卖了,忍受着寒冷赤脚走回家。
4.教师小结: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小标题串联起来,就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对比童年,感知故事环境
1.提问质疑,感知故事的特别之处。
思考:青铜、葵花的童年和我们的童年有很大不同,读了课文我们产生了哪些疑问?
预设:①关于芦花鞋的制作:芦花为什么只要当年的?怎样将芦花均匀地搓进草绳里呢?芦花鞋的芦花是暴露在外面吗?草绳容易扎人,这鞋子会舒服吗?……
②关于芦花鞋的重要性:进到屋子里,也可以看到外面的芦花鞋呀,为什么青铜拒绝别人的好意呢?一百双芦花鞋对青铜一家意味着什么?……
③关于青铜:青铜把自己脚上的那双鞋都卖掉了,究竟是为什么?他的脚不会被冻伤吗?……
2.补充片段,了解人物的成长环境。
(1)学生自读《青铜葵花》里的片段。
(2)说说阅读感受。
(3)释疑:现在,你能自己解释刚才的疑问了吗?
(4)总结:在小说中,青铜一家人经历了蝗灾、水灾、旱灾、饥荒等苦难的生活,但一家人相濡以沫,仍然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有一股逆风而行、与困难斗争到底的精神。下节课,我们将走进课文深处,去细细品味这种阳光的、让人感动的精神。
板书设计
21
芦花鞋
编芦花鞋
卖芦花鞋
城里人对芦花鞋的喜爱
最后一双芦花鞋
课时目标
能和同学交流印象最深的内容;感受青铜的美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走近芦花鞋,感受芦花鞋的美
1.话题引领,默读课文。
(1)文中多处出现关于芦花鞋的描写,画出自己印象深刻的内容,用关键词批注自己的感受。
(2)小组内交流,互相分享阅读感受。
2.预设与提升。
(1)关于芦花鞋的“暖和”。
文中几次出现“暖和”一词?
预设:3次。
(2)关于芦花鞋的“美观”。
提问:文中多处表现了芦花鞋的美观,哪些句子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
预设:“这两双芦花鞋,实在是太好看了……又像两对鸟。”这段话让我印象深刻。因为丰富的想象让我感受到芦花鞋的温暖与美好。
二、走近青铜,体会青铜的美好品质
1.话题引领,默读课文。
(1)文中多处出现关于青铜的描写,画出自己印象深刻的内容,用关键词批注自己的感受。
(2)小组内交流,互相分享阅读感受。
2.预设与提升。
(1)关于青铜的吃苦耐劳。思考:文中哪些词句表现出天气异常寒冷?有何作用?
预设:“天下了一夜大雪,积雪足有一尺厚,早晨门都很难推开。雪还在下。”在这样的严寒天气下,青铜仍坚持出门卖鞋,衬托了其吃苦耐劳的品质。
(2)关于青铜的淳朴善良。
①讨论:青铜有机会将最后十双芦花鞋提高价格吗?为什么?那他又为什么没有这么做?
②讨论:卖出最后一双芦花鞋的意义是什么?仅仅是因为钱吗?
(3)关于青铜对妹妹的关爱、呵护。
①思考:支持青铜在如此大雪天,坚持卖鞋,甚至卖掉自己脚上的芦花鞋的力量是什么?
②补充介绍:当家里只能供养一个孩子上学时,青铜为了让妹妹安心去上学,故意在摸银杏时做了手脚,其实他自己也非常渴望上学。
③总结:是的,青铜对葵花的爱,是多么珍贵的兄妹之情,是人间最美好、最感人的爱!
三、走近家人,体会家人乐观互爱等品质
1.浏览课文,体会家人的温暖。
(1)青铜家人有哪些特点?画出让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
(2)小组内互相交流。
2.预设与提升。
(1)关于全家人合作编织鞋。
理解“想到这笔收入,全家人都很兴奋,觉得心里亮堂堂的,未来的日子亮堂堂的。
(2)当青铜雪天想去卖鞋时。
①引导学生说说大家的反应。
②这是一个怎样的大家庭呢?
(3)总结:苦难的生活并没有压垮乐观向上的这一家人,他们互相支持,互相体贴,在苦难面前表现出了内心的强大与人性的魅力。
四、总结归纳,读写训练
1.同学们,青铜、葵花生活在一个苦难的年代,但苦难并不是那个时代特有的。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苦难。
合上书本,想想自己,你有什么收获呢?
2.大胆想象,续写故事。
课文的结尾存有留白,给了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根据自己对青铜的了解,在课文结尾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把省略的内容写出来。
五、阅读延伸,感受真善美
1.曹文轩先生的作品情节美,人性美,语言也美,他把这一系列歌颂美的作品称为“曹文轩纯美小说系列”。
2.让我们带着向往与追求继续走进曹文轩的纯美小说中,走进真善美的世界中!
通过拓展阅读使学生认识曹文轩先生作品的特点,受到启发和引导。
板书设计第六单元
教材解析
人文主题
本单元围绕“成长”这个主题编排了《文言文二则》《小英雄雨来(节选)》《我们家的男子汉》《芦花鞋》四篇课文,展示了不同时代少年儿童成长的故事。在学习时,
我们要体会主要人物的品质、精神,从人物身上汲取成长的力量。
语文要素
1.
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
2.
按一定顺序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
习作话题
我学会了
教学目标
字词
★认识
37
个生字,读准
5
个多音字,会写
24
个字,会写
13
个词语。
习作
★能按学习的顺序把自己学做事情的过程写清楚。
★能写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或有趣的经历,把心情变化写下来。
阅读
★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背诵《囊萤夜读》。
★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质。
★体会不同比喻句表达的不同感彩,并仿写。
★朗读、背诵古诗《独坐敬亭山》。
教学建议
注意问题
★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与策略。
★采用“长文短教”的教学策略。
时文言文二则小英雄雨来我们家的芦花鞋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合计
(节选
男子汉
分
配
2
2
2
1
4口语交际:朋友相处的秘诀
1.能根据讨论的目的,记录重要的信息。
2.能分类整理小组的意见,做到有条理地汇报。
能根据讨论的目的,记录重要的信息。
相关课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话题
1.你有哪些好朋友,他们是怎样成为你的好朋友的呢?
预设
1:因为我和好朋友彼此信任。
预设
2:因为我和好朋友相互分享。
2.读读教材第一段。
(1)这里提到了哪些和朋友相处的秘诀?
预设:彼此信任、愿意分享、不自私。
(2)学生说自己和朋友相处的秘诀还有哪些。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讨论:和朋友相处的秘诀是什么?(板书:朋友相处的秘诀)
二、划分小组,明确分工
1.学生组成交流小组,至少提出三条大家认为重要的意见。
2.课件出示要求:
1.
根据讨论的目的记录重要信息。
2.
小组分工要明确,选出主持人和记录员。
3.
分类整理小组意见,有条理地汇报。
三、范例引路,学习记录整理信息
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怎样表达对父母的爱”的记录。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2.组织小组讨论,明确记录信息、整理信息的要点:
第一,小组的记录员要先记录每位成员意见的要点,如果成员的意见相同,可以在该条意见后标出两位同学的名字。
第二,整理小组成员的意见,把相近的想法整合在一起。
第三,用符号标出大多数同学认同的想法或意见,作为小组汇报的主要内容。
四、小组讨论朋友相处秘诀,并记录、整理意见
1.分组讨论交流,记录信息。
明确要求:
(1)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讨论记录信息。
(2)在讨论时,小组每个成员都要发表意见,大家轮流当记录员。
(3)可以按照教材上范例的模式进行记录,也可以自己设计表格记录小组成员的意见。
序号
意见
意见来源
1
朋友之间应该相互信任
2
好朋友应该互相帮助
3
不要在朋友生气时火上浇油
4
相互分享快乐,分担烦恼。
5
为朋友两肋插刀。
6
……
……
2.分类整理,筛选信息。
小组成员充分发表意见并简要记录,引导主持人进行组织,将意见分类,由组员共同把想法相近的意见整合在一起。
3.主持人请组员轮流发言,讨论哪些意见是最重要的,选出至少三条最重要的意见,并作好标记。
五、全班分享,交流朋友相处秘诀
1.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全班汇报,其他组员进行补充。
教师提示:汇报的同学注意先说小组意见中最重要的观点,再说次要的观点,表达观点时,要注意说说理由。
2.各小组要根据整理好的小组意见,把大家的观点逐条说清楚。
3.教师总结:朋友之间要相互信任,真诚相待。朋友之间要取长补短,学习对方的优点,指出对方的缺点。朋友之间要相互帮助,分享快乐,分担烦恼。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朋友相处的秘诀
相互信任 真诚相待 取长补短
互相帮助 分享快乐 分担烦恼19
小英雄雨来(节选)
1.认识“晋、絮”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吧、塞、哇”,会写“晋、炕”等15个字,会写“芦花、发愣”等13个词语。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雨来被称为“小英雄”的原因。
3.能用列小标题的方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4.体会还乡河景色描写的作用。
1.能用列小标题的方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体会还乡河景色描写的作用。
相关课件。
3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晋、絮”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吧、塞、哇”,会写“晋、炕”等15个字,会写“芦花、发愣”等13个词语。
2.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用列小标题的方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播放朗读诗歌《小英雄啊,雨来!》的视频片段。
提问:你们认识这位小英雄吗?能说说他的故事吗?
以视频导入,创设出悲壮的气氛,学生初步认识小英雄,激发学习兴趣。
2.导入课题。
(1)理解课题:
小——指的是雨来的年龄小,是一个少年。
英雄——指的是雨来的特点。
雨来——课文中的主人公。
课题表现出文章的中心——英雄。
(2)引导学生质疑:读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预设:为什么雨来被称为“小英雄”。
今天,我们就和作家管桦一起了解小英雄雨来的故事。
3.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了解作者及本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感受真情。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1)快速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晋察冀 柳絮 扭身 姥姥 塞进
呜哩哇啦 糠皮 枪栓 捆绑 劫难
枪毙 扒开 尸首 铅笔 胳膊 红绸
敌人 趁机 慌忙
(1)教师指导读准字音:注意读准前后鼻音,“晋、捆、栓”是前鼻音,“糠、绑”是后鼻音;注意读准翘舌音“栓、尸”。
(2)引导学生在语境中辨析字音,如“塞”,文中“把书塞在怀里就往外跑”,这里的“塞”表示“堵入空隙,填入”,读sāi;另外还可读sài,如“边塞”;可读sè,如“堵塞”。
(3)(课件出示词语表)掌握词语。
教师指导书写:要注意“慌、膊”的写法,“慌”字右边中间的“亡”不要多写一点;“膊”字右上部不要少一点。
3.理解词义。
(1)扫荡:用武力或其他手段肃清敌人。
(2)民兵: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性的人民武装组织。
(3)睁眼瞎:比喻不识字的人。
(4)趔趄:身体歪斜,脚步不稳。
三、引导学生拟标题,把握课文内容
1.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说说每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
(1)学生交流。
(2)教师相机指导学生瞻前顾后,弄清故事的前后联系。
2.观察范例,学习列小标题。
(课件出示课后习题中的小标题)让学生回顾第一、二部分内容,观察这两个小标题的特点。
预设:概括了这两个部分的主要内容,语言简洁。
3.自主探究,尝试列小标题
(1)让学生快速默读第三至六部分,尝试列小标题。
(2)交流所列小标题,并阐述原因。
预设:第三部分:鬼子来扫荡、掩护李大叔、雨来被抓……
第四部分:鬼子审雨来、与鬼子斗争、雨来不屈服……
第五部分:雨来被“枪杀”、雨来“牺牲”了、乡亲哭雨来、“有志不在年高”……
第六部分:雨来没有死、雨来逃走了、雨来脱险了……
4.拓展思路,列小标题。
(1)交流方法小结。
预设:列小标题可以选用文中重点语句,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概括;可使用五六个字,也可概括成两三个字。
(2)学生选择一两个部分,再次尝试列小标题。
(3)交流学习成果。
①概括成四个字的,如:雨来遇险、雨来脱险、死里逃生。
②概括成三个字的,如:擅游泳、上夜校、斗鬼子、不屈服。
③概括成两个字的,如:游泳、读书、掩护、勇斗、脱险、逃生。
5.借助小标题,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同桌练习讲述,交流点评,引导学生关注主要人物与情节。
借助练习提供的第一、二部分小标题,指导学生学习列小标题的方法;借助小标题,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19 小英雄雨来(节选)
游泳——夜校——掩护——斗争——
枪声——脱险
课时目标
1.把握长课文的特点,继续学习长课文的阅读方法。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雨来被称为“小英雄”的原因。
3.体会还乡河景色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把握课文内容
1.复习交流:通过上节课学习,同学们知道了阅读长课文的方法可以列举小标题,理清文章的脉络。
预设:游泳本领高——上夜校读书——掩护李大叔——智勇斗鬼子——怀念雨来——机智脱险
2.小结:通过小标题,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一、二部分,了解故事发生的环境
1.小组合作,生分段朗读第一部分。
2.学生交流,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1)环境优美。
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
预设:雪白的芦花随风飘荡,从中我感受到芦花村的自然环境非常美丽。
师:这段描写了鬼子侵略前还乡河优美的风景和平静的生活。雨来就在这里成长,你能读出这种宁静幸福的生活吗?
(2)雨来游泳本领高。
每到夏天,雨来和铁头、三钻儿,还有很多小朋友,好像一群鱼,在河里钻上钻下,藏猫猫,狗刨,立浮,仰浮。雨来仰浮的本领最高,能够脸朝天在水里躺着,不但不沉底,还要把小肚皮露在水面上。
预设:把雨来和他的小伙伴比作“一群鱼”,并着重写了雨来仰浮的本领,表现了雨来游泳的本领高。
感受根据地的孩子不怕吃苦、热爱学习。
夜校就在三钻儿家的豆腐房里,房子很破……
女老师斜着身子,用手指点着黑板上的字,念着:
“我们是中国人,
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大家就随着女老师的手指,齐声轻轻地念起来:“我们——是——中国人,
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预设:学习环境如此简陋,但是雨来还是非常爱护课本、热爱学习。
师:夜校的学习在雨来的心中种下了热爱祖国的种子。(板书:热爱学习)
3.小组合作,多种形式朗读。
三、学习第三部分,感受雨来的英勇
这样美的芦花村,养育了雨来,说说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雨来是个小英雄。
雨来刚到堂屋,见十几把雪亮的刺刀从前门进来,他撒腿就往后院跑……鬼子把他两只胳膊向背后一拧,捆绑起来,推推搡搡回到屋里。
1.学生朗读,交流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日本鬼子追赶交通员李大叔,雨来毫不犹豫地帮助李大叔,引开了敌人,自己却不幸被抓了,从中我感受到了雨来的机智勇敢。他真是个小英雄。(板书:机智勇敢)
2.读出雨来的英勇。
3.读课文第三部分,说说第三部分除了写掩护李大叔,还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预设:还写了晚上雨来得知爸爸要到区上集合参加战斗。作者用了很多笔墨写爸爸,突出了战斗形势的严峻,同时写出雨来爸爸也在积极参加抗战。
四、小结
雨来为了掩护交通员李大叔被日本鬼子抓住了,那他是如何脱险的呢?下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19 小英雄雨来(节选)
调皮可爱 热爱学习 机智勇敢
课时目标
感受雨来的英雄形象。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复习导入
芦花 发愣 铅笔 枪栓 胳膊 劫难 鬼
脸 戒指 绸子 敌人 尸首 防备 慌忙
同桌相互检查,朗读词语。
二、感受雨来英雄形象
1.学生读第四部分,思考:你是从哪些情节和词语看出雨来是一个小英雄的?把有关的词语标画出来。
预设:敌人的手段是哄骗、恐吓、毒打,甚至用死来威胁;而雨来始终说:“没看见。”
(1)在组内分角色读一读。
(2)指名在班上分角色朗读课文或者表演。全班评议。
这一环节是为了教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理解文章和体会作者情感而设计的,这是理解文章的一个重要方法。
2.仔细阅读第五部分,联系上下文,你读出了什么?
太阳已经落下去。蓝蓝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映在还乡河上,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苇塘的芦花被风吹起来,在上面飘飘悠悠地飞着。
……
老人们含着泪说:“雨来是个好孩子!死得可惜!”
“有志不在年高。”
预设:人们以为雨来牺牲了,傍晚的红霞好似红绸子与鸡冠花,像是雨来的鲜血染成,映照着还乡河,显得悲壮,人们为雨来感到悲伤难过。
追问:乡亲们以为雨来牺牲了,发出了怎样的赞叹?
预设:有志不在年高。
3.读第六部分,说说雨来是怎样机智脱险的。
原来枪响之前,雨来就趁鬼子不防备,一头扎到河里去了。
预设:雨来趁敌人不防备跳河脱险了。
三、反复阅读,品悟景色描写
1.引导:对于雨来而言,爱祖国就是要保护好身边的亲人;爱祖国,就是要热爱美丽的家乡,热爱这条奔腾不息的还乡河。(课件出示三处景色描写)
2.自主探究,分组研讨: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分别在哪些地方描写还乡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预设:课文第1、42和51自然段都描写了还乡河的景色。这三处景色描写,不仅展现了还乡河畔美丽的风景,还有效地街接了上下文,推动了情节的进一步发展,衬托出人们当时的心情。
3.以小组为单位,全班反馈交流。
师小结:这三处景色描写在文中出现的位置不同,表达的人们的心情也不同,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教学时不能将这三处文字孤立起来,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的语言环境,边读想象画面,感悟景色描写的重要作用。
板书设计
19 小英雄雨来(节选)
小英雄形象:机智 勇敢 爱国18
文言文二则
1.认识“恭、勤”等4个生字,会写“囊、萤”等9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囊萤夜读》。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
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
《妙解教材》相关课件。
2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恭、勤”等3个生字,会写“囊、萤”等7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背诵《囊萤夜读》。
教学过程
一、以图入境,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凿壁偷光”的图片)学生交流图片所讲述的故事。
2.师导入:同学们,图片讲述的故事叫作《凿壁偷光》。故事的主人公叫作匡衡,他十分好学,可因家境贫寒,晚上无烛照明读书。于是,他便把自家靠邻舍的那堵墙凿开一个洞,以引邻居家的烛光来读书。像匡衡这样勤奋好学的故事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一个。(板书:囊萤夜读)
设计意图
用图片引入新课的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抓住“凿壁偷光”和“囊萤夜读”这两个故事的相似性,由“凿壁偷光”的故事过渡到“囊萤夜读”的故事,能减小学生后续学习的难度。
二、初读课文,掌握生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将课文读准确。
2.学生齐读本课要掌握的生字,并识记字形。
课件展示
囊
萤
恭
勤
博
贫
焉
3.师指导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1)注意读准前鼻音“勤、贫、焉”,后鼻音“囊、萤、恭”。
(2)指导书写易错字。
①“恭”下部是“心”的变体,不要写成“小”,其最后两点是左右点,不要写成上下点。
②“博”右上部不要漏写一点。
4.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5.师示范朗读,提醒学生朗读文言文时需注意的事项,并引导学生根据范读划分出朗读节奏。
课件展示
(1)注意事项:要注意标点符号之间的停顿;没有标点符号的句子,要根据意思适当
读出停顿,尝试断句。
(2)节奏划分:胤
/
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
/
不常得油,夏月
/
则
/
练囊
/
盛数十萤火
/
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6.开展“朗读接力赛”,在朗读中感知文意。
三、以插图切入文本,理解课文大意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思考:在少年时代,车胤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2.全班交流,师相机提问。
预设
1:车胤家中很贫穷。从“家贫”“不常得油”可以看出。
追问:“家贫”“不常得油”是什么意思?
课件展示
家贫:家中贫穷。
不常得油:不能经常得到油点灯。
预设
2:车胤学习勤奋刻苦,从“恭勤”“不倦”“以夜继日”可以看出。
追问:“恭勤”“以夜继日”是什么意思?
课件展示
恭勤:肃敬勤勉。
以夜继日:日夜不停地学习。
预设
3:车胤很博学。从“博学多通”可以看出。
追问:“博学多通”是什么意思?
课件展示
博学多通:博学多识,通晓很多知识。通:通晓,明白。
预设
4:车胤很聪明。从“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可以看出。
追问:“练囊”“囊”是什么意思?
课件展示
练囊:白色薄绢做的口袋。
囊:用口袋装。
3.学生根据词语的意思疏通句意。
(1)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已讲解的词语意思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2)全班交流课文大意。
(3)师相机指导全文大意。
课件展示
车胤勤勉认真、学习不知疲倦,他学问渊博,通晓许多知识。曾经由于家境贫寒,不能
经常得到油点灯,夏天的夜晚他就用白绢袋装几十只萤火虫来照亮读书,夜以继日地学习。
4.引导学生思考:从这个故事中你看到了车胤身上怎样的精神品质?
预设:勤奋刻苦、持之以恒、不怕困难。
设计意图
从课文中的插图切入,不仅能让学生产生探究学习的欲望,还能再现故事中的情
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故事的大意,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由“车胤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引入字词的理解,既解决了难懂的生字词,又对车胤的形象有了一个整体的认知。
四、回顾全文,梳理总结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1.学生根据本课所学,分小组梳理理解文言文中难懂字词的方法。
2.全班交流。
3.师小结:在理解文言文中的字词时我们最常用到三种方法:一是“不理解的地方看看注释”,如“恭勤”“通”“练囊”等,也可以根据前后语境理解;二是“给一些字组成词语来理解”,如“贫”字可以组词“贫穷”来理解;三是“利用已知和生活经验来理解”,如“萤火”。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师小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勤奋刻苦的车胤,虽然他家境贫寒,但他热爱学习,不怕苦累,会自己创造学习条件,最终成为了一个博学多识的人,我们也应和他一样,怀着一颗热爱学习、持之以恒的心,努力去提升自己,不断进步。
2.布置作业。
(1)背诵《囊萤夜读》。
(2)将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18 文言文二则
囊萤夜读
车胤:家境贫寒、勤奋刻苦、
博学多识、持之以恒
课时目标
1.认识“卒”1个生字,会写“逢、卒”2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引导学生思考: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囊萤夜读》,了解了晋朝人车胤学习的故事,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则关于李白的传说,对于李白,你们了解他多少呢?
2.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李白的了解。
3.师相机补充。
课件展示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代表作品有《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等。
4.师导入:在我们已有的认知中,李白是一个博学多识、诗歌造诣极高的大诗人,可传说李白小时候学习并不认真,十分贪玩,那么,是什么事改变了他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一探究竟吧。(板书:铁杵成针)
设计意图
以李白的相关成就导入,进而引入李白小时候学习不认真的传说,通过这一反差,引
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充分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1.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在有生字的地方、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读课文,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2.教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划分节奏。
课件展示
磨针溪,在
/
象耳山下。世传
/
李太白
/
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
/
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
/
感其意,还
/
卒业。
3.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同桌互读,互纠互辅。
5.检查初读情况。
6.生运用多种方式自由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师生共同回顾在上一课《囊萤夜读》中梳理总结的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课件展示
“不理解的地方看看注释”;“根据前后语境理解”;“给一些字组成词语来理解”;
“利用已知和生活经验来理解”。
2.学生结合回顾的方法尝试理解词语,弄懂每句话的意思。
3.同桌相互解疑释惑,合作学习。
4.全班交流,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1)理解“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①引导学生思考:“未成”“弃去”中的“未”和“去”可以用理解文言文的方法中的哪一种?其意思是什么?“成”和“弃”可以用哪一种方法理解?其意思是什么?
预设:“未”和“去”可以用“利用已知和生活经验来理解”。“未”是没有,“去”是离开。“成”和“弃”可以用“给一些字组成词语来理解”。“成”是完成,“弃”是放弃。
②将句中词语的意思串联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预设: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学业就放弃了。
(2)理解“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①引导学生思考:“是”“方”“铁杵”可以用哪种方法来理解?其意思是什么?
预设:用“不理解的地方看看注释”这一方法来理解。“是”是这的意思,“方”是正在,“铁杵”是用来舂米或捣衣的铁棒。
②将句中词语的意思串联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预设:(李白)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位老妇人正在磨一根铁棒。
(3)理解“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①引导学生思考:“之”“感”“还卒业”分别可以用哪种方法来理解?其意思是什么?
预设:“之”可以用“根据前后语境理解”的方法,在句子中代指老妇人;“感”可以用“给一些字组成词语来理解”的方法,其意思是感动;“还卒业”可以用“不理解的地方看看注释”的方法,其意思是回去完成了学业。
②将句中词语的意思串联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预设: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被这位老妇人的意志所感动,于是就回去完成了学业。
5.全班共译全文。
(1)引导学生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全班一齐说出课文大意。
(2)朗读译文,学生查缺补漏。
课件展示
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学业就放弃了。他
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位老妇人正在磨一根铁棒,便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被这位老妇人的意志所感动,于是就回去完成了学业。
设计意图
先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理解文言文的方法,然后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这些方法具体运用到理解词句中,能充分锻炼学生自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同时,还
能为学生以后学习文言文铺路。
四、感知形象,深化认识
1.引导学生思考:老妇人的行为可以用哪句俗语来形容?她的行为带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预设:“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要想把铁杵磨成细针,需要极大的恒心和耐心,需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如果也能拥有这样的精神,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
2.引导学生思考:从李白“还卒业”的行为中你看到了他怎样的品质?
预设:有恒心、有毅力、刻苦学习。
五、布置作业
课外搜集与古人读书求学有关的小故事读一读,并讲给同学听。
教学过程
18
文言文二则
铁杵成针
老媪 铁杵磨针 锲而不舍、持之以恒
李白 还卒业 有恒心、有毅力、刻苦学习20
我们家的男子汉
1.认识“徽、谜”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强、吭”。
2.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结合文中的小标题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结合文中的小标题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相关课件。
2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徽、谜”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强、吭”。
2.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结合文中的小标题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教师提问导入:同学们,提到“男子汉”,你都会想到哪些词语或者哪些人呢?
预设
1:我会想到“顶天立地”“敢作敢当”这些词语。
预设
2:我会想到故事书中勇敢、坚强、有担当的主人公们。
教师引导: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就叫“我们家的男子汉”。作者王安忆要介绍的这位男子汉和我们平时所见到的有什么不同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吧!(板书课题:我们家的男子汉)
以谈话导入课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对“男子汉”的初步交流为学生理解课文作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请同学们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读一读,并思考:我们家的男子汉是谁?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写这个“男子汉”的?
预设:“男子汉”是作者姐姐的孩子,是一个年纪不大,只有几岁的小男孩。作者从“他对食物的兴趣”“他对独立的要求”和“他面对生活挑战的沉着”三个方面来写的。
2.课件出示生字新词:
国徽 谜语 唇舌 高尚 荤菜 倔强
嘱咐 沮丧 情绪 一声不吭 嘹亮 妨碍
轮廓
(1)注意读准翘舌音“唇、尚、嘱”,读准后鼻音“尚、妨”。
(2)指导认读多音字。“强”在“倔强”词中读
jiàng,表示固执、不屈服的意思;第二个读音是
qiáng,如强大、坚强等;第三个读音是,如勉强、强迫。“吭”在“一声不吭”中读
kēng,表示说话的意思;另一个读音是háng,如《白鹅》中“引吭大叫”,指嗓子、喉咙。
三、再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再次默读课文,看一看围绕小标题,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
(1)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归纳。
他对事物的兴趣:①为吃小笼包等三刻钟;②给喜欢吃的东西编谜语;③实在不能再吃了的时候,便吃自己的大拇指;④向往去少林寺当和尚,却惦记食物。
他对独立的要求:①他不愿意让大人牵手;②自己尝试买山楂片;③独自买橘子水。
他面对生活挑战的沉着:①送他去托儿所;②他乘火车回安徽。
2.作者通过三个小标题来介绍这个“男子汉”,同时又围绕小标题列出了具体的事例,请围绕小标题以及每部分的主要事例,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预设:作者向我们介绍了自己的小外甥,通过讲述他生活中关于食物的一些小趣事,对独立买东西的渴望以及去托儿所和回安徽时的表现,赞美了小外甥像男子汉一样的精神品质。
3.教师小结:小标题帮助我们更好地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具体的事例又为我们解释了小标题的含义,我们只要把每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就可以把握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板书设计
20
我们家的男子汉
他对食物的兴趣
他对独立的要求
他面对生活挑战的沉着
课时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体会作者对“男子汉”的情感。
2.能给课文的每个部分换个小标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教师复习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从三个方面介绍了自己的小外甥。下面请你结合小标题,说说课文主要 写了什么内容。
预设:作者向我们介绍了自己的小外甥,通过讲述他生活中关于食物的一些小趣事,对独立买东西的渴望以及去托儿所和回安徽时的表现,赞美了小男孩像男子汉一样的精神品质。
2.教师引导:这位男子汉跟我们平时印象中顶天立地的英雄不同,他是一个只有几岁的小孩子。为什么作者会称一个小孩子是“男子汉”呢?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
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复习回顾,唤起学生记忆,为本节课感受小男孩的形象和作者的情感作铺垫。
二、结合事例,体会作者情感
1.请同学们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称这个孩子是个“男子汉”?抓住自己印象深刻的事例说一说。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1)交流“他对食物的兴趣”。
①当然,和所有的孩子一样,他不爱吃青菜,可是我对他说:“不吃青菜会死的。”他便吃了,吃得很多。
预设:他为了能活下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能改变自己,这是男子汉的特点。
②为了吃一客小笼包子,他可以耐心地等上三刻钟。
预设:三刻钟是45分钟,一节课的时间。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有耐心,这是男子汉的特点。
师:从这一部分中找出能够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自己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写他为了能活而吃蔬菜的事例时,作者写道:“他不愿死,似乎是深感活着的乐趣的。”再写他为了去少林寺而需要在吃上作出牺牲这个事例中,作者写道:“我们感到非常抱歉。”从中体会到了作者对小“男子汉”的关爱。
(2)交流“他对独立的要求”。
①他不愿让人牵他的手了。一只胖胖的小手在我的手掌里,像一条倔强的活鱼一样挣扎着。
预设:从他那挣扎的状态,可见他想要独立的愿望很强烈,这是男子汉的特点。
②“不要,不要,我自己说。”他说。到了柜台前,他又嘱咐我一句:“你不要讲话啊!”
预设:“不要,不要”“你不要讲话”的语言描写,表现出“男子汉”想试着独立完成任务的心情。
③他是一定要自己去的。假如我不放心,跟在他后面,他便停下脚步不走了:“你回去,回去嘛!”
预设:他努力独立去完成一件事情,这是男子汉的特点。
师:从这一部分中找出能够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自己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当作者忍不住帮他说出要买的东西后,作者写道:“我有点儿后悔起来。”从中体会到了作者对小“男子汉”的理解和尊重。
(3)交流“他面对生活挑战的沉着”。
①去的那天早晨,他一声不吭,很镇静地四下打量着。当别的孩子哭的时候,他才想起来哭。哭声嘹亮,并无伤感,似乎只为了参加一个仪式。
预设:他虽然不喜欢托儿所,但当他明白不得不去时,就坦然接受现实。他不像其他小朋友那样不安与慌张,很冷静镇定,坦然接受,这是一个男子汉的特点。
②据老师说,他吃饭很好,睡觉很好,唱歌游戏都很好,只不过有点儿拘束。然而,他迅速地熟悉起来,开始交朋友,打架。
预设:从小男子汉的行为表现中,可见他能够快速地适应生活环境的变化,这是男子汉的特点。
③他勇敢地抓住窗框,两只脚有力地蹬着车厢,攀上了窗口。
④他推开那些妨碍他的手,抓住一双最得力的,蹿进了车厢,淹没在拥挤的人群里了。
预设:通过“抓”“蹬”“攀”“蹿”等动词写出了小男子汉的勇敢、敏捷。这里说明他已经有了足够的胆量,真的能独立了。
4.引导学生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联系全文说说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预设:这一自然段表达了作者对小外甥成长的感慨,抒发了作者从小“男子汉”身上得到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于能够见证一个小男孩成长的骄傲与欣喜。
5.教师小结:虽然他是一个小孩子,但他已经逐步有了男子汉的气概。他不断成长,已经学会了独立,拥有了勇敢、坚强、沉着的品质,所以称他是个“男子汉”。从字里行间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小“男子汉”的关爱与赞赏之情。
三、回顾课文,更换“小标题”
1.提问:读读课文的三个小标题,你觉得这是从什么角度概括的?
预设:这三个小标题是对每个部分内容的概括。
2.提问:回顾《小英雄雨来(节选)》一课,概括内容的方法还有哪些?
预设:比如引用课文词句、引用人物语言。
3.让学生选择其中一种方法,试着给课文三个部分换个小标题。
(1)小组交流。
(2)汇报交流。
预设:①对所有的滋味都有兴趣;②不要,不要,我自己说;③坦然接受了这个现实。
板书设计
20
我们家的男子汉
他对食物的兴趣:率真爽气
他对独立的要求:独立自主
他面对生活挑战的沉着:沉着勇敢语文园地
1.了解本单元长文章的特点,交流把握长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能用学过的修改符号修改一段话。
3.体会不同比喻句表达的不同感彩,并仿写。
4.朗读、背诵古诗《独坐敬亭山》。
体会不同比喻句表达的不同感彩,并仿写。
相关课件。
2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本单元长文章的特点,交流把握长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能用学过的修改符号修改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的教学
1.(课件出示交流平台的内容)自读自悟,了解阅读方法。
学生自主阅读“交流平台”的内容,说说把握长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有哪些。
2.联系课文,全班交流自己是怎样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
预设:阅读《小英雄雨来》一文时,先仿照课后习题二的样子给第三至六部分列小标题,然后抓住主要人物与情节,再把每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3.让学生说一说交流平台提到的方法中哪些是自己用过的,哪些是自己没用过的。
4.教师小结:在阅读长文章时,要掌握一些阅读策略,如边读边想,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停下来想想前面写了什么内容;瞻前顾后,前后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再回头看一看。
二、“词句段运用”第一题的教学
1.指名读下面的成语,教师相机纠正字音,特别是强调“刺、凿”的读音。
囊萤夜读 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
铁杵成针 程门立雪 手不释卷
2.指名说说文言文中的“囊萤夜读”和“铁杵成针”的成语故事,再说说含义。
3.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后四个成语分别是什么意思?分别写了什么故事?
4.全班交流,当学生遇到不熟悉的故事时,教师可相机介绍。
手不释卷
三国时期,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字子明。他很善于领兵打仗,多次立下战功,深得吴主孙权的器重。但是,吕蒙从小就跟随孙权驰骋疆场,没受过什么教育。
孙权见他年轻有为,而且身居要职,就劝他多读些史书、兵书,以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素质。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有些不以为然。他觉得读书应该是文人们的事,自己身为武将,只要能带兵打仗就行了,读书有什么用。于是,便推托道:“军队中的事情太多,而且都要我亲自过问,恐怕挤不出时间来读书。”
孙权听后,对他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而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再读些《左传》《史记》等历史书,这些书对你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
过了一会儿,孙权又说:“时间嘛,是可以挤出来的。我自幼就爱读书,主持国家大事以来,虽然日理万机,忙得不可开交,但我还是抽出时间去读些史书、兵书,收获很大。当年,汉光武帝连年征战,但他在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你们年轻人更应该忙里偷闲多读点书。”
听了孙权的话,吕蒙觉得很惭愧。回去后便开始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因此在文化上提高得很快。同时,他还研究、评论书中的一些观点。就这样,他的见解也越来越精辟,有时连那些文官也自叹不如。
后来,吕蒙成了吴国有勇有谋的著名将领。
5.拓展积累:说一说你知道的其他与古人读书求学有关的成语。
闻鸡起舞 韦编三绝 孟母三迁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把握长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词句段运用:读书求学
课时目标
1.体会不同比喻句表达的不同感彩,并仿写。
2.朗读、背诵《独坐敬亭山》。
教学过程
一、“词句段运用”第二题的教学
1.(课件出示第二题的两组句子)让学生读一读,并说说这两组句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小结。
这两组句子都是比喻句,第一组句子把雨来浑身光溜溜的样子比作小泥鳅,把雨来露出水面时的样子比作小鸭子;第二组句子把鬼子的手比作鹰的爪子,把德军的眼睛比饿狼般的眼睛。
这两组句子的不同点是表达的感情不一样,第一组句子写出了雨来的可爱与机灵,是褒义,表达了作者对雨来的喜爱和赞美;第二组句子写出了敌人的凶恶与狠毒,是贬义,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憎恶与痛恨。
2.找一找,感受表达的效果。
(1)引导学生找一找《我们家的男子汉》和《芦花鞋》两篇课文中这样的句子。
预设
1:一只胖胖的小手在我的手掌里,像一条倔强的活鱼一样挣扎着。
预设
2:那芦花很像鸭绒,看着,心里就觉得暖和。
(2)读读这些句子,体会这些比喻句表达了怎样的感彩。
3.让学生修改下面的句子,用比喻句的形式表达出对句中人物的某种感情。
◇她跳着轻快的舞蹈。
◇那个小偷远远地盯着柜台里的珠宝。
(1)想一想:这两个句子分别写了什么样的人?
(2)探究:用什么来打比方能表达出你对句中人物的感情?
(3)学生尝试改写这两个句子。
(4)小组内交流。
(5)全班交流。
预设:①她跳着轻快的舞蹈。改写:她像一只美丽的蝴蝶,跳着轻快的舞蹈。②那个小偷远远地盯着柜台里的珠宝。改写:那个小偷像老鼠盯着食物一样远远地盯着柜台里的珠宝。
二、“日积月累”的教学
1.聊聊作者。
(1)(课件出示李白图片)出示人物图片,让学生猜猜他是谁。
(2)引导学生交流对李白的认识,教师相机补充。
2.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独坐敬亭山》。
3.引导学生说说对诗题的理解。
预设:敬亭山是一个山名,诗题的意思是诗人独自坐在敬亭山前。
4.生朗读古诗,把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5.师范读,学生跟读,提示易读错的字。
6.让学生借助插图,联系上下诗句推测“尽、闲、厌”等字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大意。
(1)小组合作学习。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师: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辽阔的天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悠闲地越飘越远。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7.想象画面,读懂古诗。
(1)出示要求:轻声读古诗,想一想在读诗的过程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学生轻声读诗,想象画面。
(3)学生小组内交流画面。
(4)全班交流。
预设:寂静的山上没有一只鸟,没有一片云,只有诗人独自坐在那里。
8.教师点拨: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写的是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多的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此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9.尝试背诵,要求学生边背诵边想象画面。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词句段运用:不同比喻句表达的不同感彩
日积月累:《独坐敬亭山》习作:我学会了
1.能按学习的顺序把自己学做事情的过程写清楚。
2.能写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或有趣的经历,把心情变化写下来。
能按学习的顺序把自己学做事情的过程写清楚。
相关课件。
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按学习的顺序把自己学做事情的过程写清楚。
2.能写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或有趣的经历,把心情变化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教师导入:同学们,在美好的童年时光中我们慢慢长大,在稚嫩的孩童时代,不断地学会做很多事。学会做事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表现。今天我们就开展一次“成长征文”活动,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你成长中学做一件事的过程,完成一篇习作。(板书课题:我学会了 )
2.(课件出示教材上的六幅图片)说一说:图片上的同学学会了哪些事情?
预设:图片上的同学分别学会了弹琴、拍照、挤牛奶、借书、洗碗、种花。
3.教师点拨引导:这些同学学会的事情,有的是特长方面的,比如弹钢琴;有的是生活方面的,比如借书、种花;有业余爱好方面的,比如拍照;也有劳动技能方面的,比如洗碗和挤牛奶。我们能学会做的事情原来可以有这么多方面,你是不是也想起了自己学会做的事情呢?请你在稿纸上将自己学会的事情列出来,并筛选出印象最深的一件事。
4.小组合作交流,说说你选择了哪件事情,为什么要选择这件事情,并把习作题目补充完整。
二、分享体验,把学做过程写清楚
1.选好了自己想要写的事情,那么该如何把这件事情写清楚呢?看看书中给出了怎样的建议。
◇你是怎样一步步学会做这件事的?
◇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么克服的?
◇有哪些有趣的经历?心情有哪些变化?
2.小组交流,说清楚学会做某件事情的过程:先学了什么,再学了什么,然后怎么样,最后怎么样。
3.交流说说自己学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是怎么克服的。
预设:如“学溜冰”,“我”遇到站不稳、易摔倒的困难。于是,“我”抓住旁边的栏杆,小心翼翼地站了起来;然后用手扶着栏杆,慢慢地移动脚;不知不觉,“我”不再依靠栏杆,脚也越来越轻松;“我”开始放开手,迈着小步向前滑,虽然还不是很自如,但已能控制好身体的平衡。
4.交流在学做的过程中,有哪些有趣的经历,增加习作的趣味性。
5.交流自己在学做过程中的心情和感受。提醒学生写的时候要结合事情,而不是在最后整体抒发一段感慨。
6.引导学生回忆《我们家的男子汉》中写小“男子汉”尝试自己买山楂片、用汽水瓶子换橘子水的事情,说说小“男子汉”是怎样一步步做这两件事情的。
预设:小“男子汉”克服了胆怯、紧张的心理,有失败时的“沮丧”,也有“满头大汗地、耐心地”等待,抓住了小“男子汉”的动作、语言、神态进行描写。
7.教师小结:因此,要把过程写清楚,就离不开具体描写,我们在写学做的过程的时候,也可以抓住自己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进行细致描写,把自己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写清楚。
三、自由习作
1.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事情,列出习作提纲。
2.同桌交流自己的习作提纲,互相提出建议。
3.根据同桌的建议,修改自己的习作提纲,并完成习作。
板书设计
习作:我学会了
写清楚学会做某件事情的过程
写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如何克服的
写出有趣的经历、心情的变化
课时目标
能够根据别人的建议修改习作,完善习作。
教学过程
一、朗读习作,同桌说说感受
1.习作完成后,生自由朗读作品,并初步修改习作。
2.再读给同桌听,请同桌说说是否按学做顺序的过程写清楚了。
二、教师梳理共性问题
1.对学习的过程写得不够清楚,想想该从哪些角度写清楚?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总结:想一想在学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当时的情境和自己的心情是怎样的?
2.教师示范评价作文,并指导如何填评价表。
3.教师选择写得比较好的习作进行点评,给其他学生以启发。
佳作范例:
我学会了包饺子
星期六早晨,妈妈对我说:“好久没有吃饺子了,咱们中午吃饺子吧!”我听了妈妈的话,一蹦三尺高。你们知道吗?饺子可是我的最爱。快中午时,当我把作业写完,走进厨房一看,妈妈正准备包饺子哩!不一会儿,一个个像一弯弯明月的小饺子,呈现在我的面前。这时,我的好奇心油然而生,我也打算学包饺子。妈妈让我先学习擀面皮,当我抓起擀面杖,拿起一个小面团就擀,可面皮似乎不听我的话,竟然粘在了案板上。妈妈告诉我:“擀面皮时,动作既要敏捷,也要擀得有顺序,要朝着一个方向均匀用力。”听了妈妈的话,我害羞地低下了头。
虽然擀面皮失败了,但我并不气馁,我决定进行包饺子训练。按照妈妈教我的步骤:我先往饺子皮上放馅,然后捏着两头准备把它搞定。但饺子皮在我手里却像着了魔一样,捏住这边,另一边就张开了,好不容易包住了另一边,这一边又掉了馅,真是太复杂啦。我一气之下,使足了劲把两头一捏,可一不小心,馅从中间挤出来了,这一下全搞砸了。我的眼泪都快被气得流下来了。这时,妈妈走过来,仿佛看穿了我的心思,她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说:“跟着妈妈再练习一遍,慢慢就能学会的,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恒心。”听了妈妈的一番话,我又鼓足勇气,继续练习包饺子。果然,在一次次的失败后,我的成品饺子终于问世了,看着这个“小丑饺子”,我甜甜地笑了。
此时的我也深刻地悟出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成功。
三、学生自主修改习作
1.学生在教师指导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2.学生将修改后的习作誊写在习作本上。
板书设计
习作:我学会了
遇到的具体的困难
发生的有趣的事情
当时的情境和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