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3
古诗三首
部编版
六年级下
新知讲解
石
灰
吟
新知导入
第二课时
看似白面,不能做饭。
出自深山,历尽磨难。
工农医建,用途广泛。
石灰
新知导入
石灰吟
石灰,在诗人的笔下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石灰吟》,看一看诗人赋予了石灰怎样的特点。
新知讲解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新知讲解
学字词
锤
凿
焚
我会写
záo
chuí
fén
新知讲解
chuí
锤炼
锤
易写错
新知讲解
záo
开凿
凿
易写错
新知讲解
fén
焚烧
焚
易写错
新知讲解
学字词
锤
凿
焚
我会写
záo
chuí
fén
请拿出笔写一写这几个字。
新知讲解
知诗人
于谦(1398—1457),字廷益,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代政治家、军事家。于谦少年立志,十二岁时便写下明志诗《石灰吟》。
石灰吟
“吟”是吟颂的意思,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石灰吟》是明朝诗人于谦写的一首赞颂石灰的广为传诵的佳作。
描写的对象是石灰
新知讲解
明诗意
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含义。
2.理解诗句的含义。
新知讲解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写出了石灰的态度,不论是“千锤万凿”,还是“烈火焚烧”都被看作是平常、轻松的事。同时也是诗人的心声:无论面对怎样的严酷考验,都能从容自如,处之淡然。
句意: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新知讲解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粉骨碎身”是“烈火焚烧”的必然结果,“浑不怕”与“若等闲”一脉相承,“清白”一语双关,既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喻诗人自己高尚的情操。
句意:石灰石即使粉骨碎身也毫不惧怕,因为它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新知讲解
悟诗情
再读古诗说一说,石灰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石灰:开采石灰时非常艰苦,烧制石灰时面对严峻的考验。
新知讲解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一句中“清白”到底指什么?
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是拿石灰自喻。说明自己不管遭受多大的挫折,即使是粉身碎骨,也要保持高尚的品格。表达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于谦就是这样,到死也不向恶势力低头,实践了他的誓言。
托物言志
新知讲解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表达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和永留高洁
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新知讲解
指导朗读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可以读得稍有力度一些,“若等闲”可读得平稳、舒缓,读出其中的从容之意。第三句语调可昂扬一些,最后一句可以读得坚定、有力,传递出诗人坚强不屈的意志。
板书设计
石灰
不怕牺牲
托物言志
石灰吟
主题概括
《石灰吟》以
作比,借以言志,表达了诗人
、
的高尚品质。
石灰
不畏艰难
坚贞不屈
课堂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千(
)万(
)
烈火(
)烧
chuí
záo
fén
锤
凿
焚
课堂练习
二、写出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1.烈火焚烧若等闲。
平常。
2.粉骨碎身浑不怕。
全,全然。
3.要留清白在人间。
指高尚的节操。
新知讲解
三、根据诗文填空。
《石灰吟》作者是
朝
。诗中表达诗人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
明
于谦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共23张PPT)
3
古诗三首
部编版
六年级下
新知讲解
竹
石
新知导入
第三课时
在诗人的笔下,赋予了马和石灰特有的品格。清代诗人郑燮对竹子情有独钟,他画了一幅《竹石图》,并且还在画上题写了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看看郑燮笔下的竹子又有怎样的品格。
竹石
新知讲解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新知讲解
知诗人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乾隆年间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著有《郑板桥集》。
竹石
郑燮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一首诗。
指长在岩石中的竹子
新知讲解
明诗意
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含义。
2.理解诗句的含义。
新知讲解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咬”把竹子拟人化,“定”写出竹子目标之明确,“不放松”写出竹子意志之坚定,使挺立青山的翠竹形象一下子展现在人面前。“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很生动形象,表现了竹子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句意:竹子抓住青山绝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新知讲解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既指自然界,也指人类社会,写竹子坚韧,就是写人的骨气。诗人用“坚劲”“任尔”等有力的词语,充分表现了竹子在艰难、恶劣的境遇中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抒写了诗人自己对当时黑暗、污秽社会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和高尚节操。
句意:经历千万次的磨练,竹子仍然坚韧挺拔,任凭东西南北风的呼啸也不动摇。
新知讲解
悟诗情
再读古诗说一说,竹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傲然挺立
坚韧刚劲
新知讲解
这首诗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法?
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借写“竹子”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新知讲解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诗人借赞美长在岩石中的竹子来说明我们
做人要有气节,不能随波逐流;同时诗人也在
抒发自己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不满,不愿意
妥协,坚决斗争到底的高尚节操。
新知讲解
指导朗读
“咬定”“不放松”可以适当读出力度,表现出竹子的品性。“千磨万击”可以读得慢一些、重一些;
“还坚劲”语调略微上扬,表现出环境的恶劣和竹子的坚韧。最后一句可以读得舒缓、从容一些,把顽强自信的态度表现出来。
新知讲解
综合来看这三首诗,都是写物的诗,诗人分别描写了它们的什么特点?仅仅是赞美它们吗?诗人分别借物抒发了什么情感,赞美了什么精神?
新知讲解
《马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写景是为后面抒发感慨做铺垫。流露出诗人想要报效国家及施展才华的渴望,但又生不逢时的感慨、愤懑、矛盾的心理。
《石灰吟》中诗人以石灰自喻,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表达了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竹石》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诗人自己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
新知讲解
想一想:这三首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表面写物
赞颂人的一种精神
抒发的是诗人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
板书设计
竹子
要有骨气
托物言志
竹石
主题概括
《竹石》是清代诗人郑燮为自己的画作《竹石图》所题的诗,借竹子
的傲气,表达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坚韧
课堂练习
一、把故事补充完整。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
咬定青山不放松
任尔东西南北风
课堂练习
二、写出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任尔东西南北风
任:任凭。
尔:你。
新知讲解
三、根据诗文填空。
《竹石》作者是
朝
。诗中表达诗人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句子是
。
清
郑燮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共23张PPT)
10
古诗三首
部编版
六年级下
新知导入
完成成语填空。
第一课时
一(
)当先
(
)到成功
老(
)识途
千军万(
)
万(
)奔腾
快(
)加鞭
马
马
马
马
马
马
马
新知导入
马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日行千里是高效的象征,负重不言是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象征,温和、易接近是善良谦逊的象征,
早在远古时代,马就和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人喜欢以“千里马”喻良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马的诗,看一看唐朝的李贺赋予了马怎样的形象。
新知导入
马
诗
新知讲解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读好节奏。
新知讲解
李贺(790—816),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
知诗人
新知讲解
《马诗》是唐代诗人李贺写的《马诗二十三首》中的一首,“马诗”的意思是“叹马的命运”的诗,点明了古诗描写的主要内容。
描写对象是“马”。
解诗题
新知讲解
明诗意
1.由读诗,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含义。
2.理解诗句的含义。
新知讲解
注释
燕山:指燕然山。这里借指边塞。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新知讲解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一下就把人带到了寂寥、冷峻的边疆之地。
既从视觉上写出了沙漠在月下的颜色,又从触觉上写出了夜间寒冷的感觉,让人似乎看到了空旷荒凉的大漠在明亮皎洁的月光下,闪着如雪的寒光。
句意:漠漠旷野,沙石像雪一样晶莹洁白,燕山顶―弯金钩似的新月。
表面上是形容月亮弯弯的形状,但“钩”也是古时的一种弯刀,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武器和疆场征战的场景。
新知讲解
前两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连绵的
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
了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一战场景象,一般人也许只觉得
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着异乎寻常的吸引力。
这两句写景是为后两句的抒情作铺垫,是起兴。
新知讲解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指的是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表示非常贵重的鞍具,象征着马受到主人的重视,寄托了诗人自己渴望能像这马儿一样被人重用、一展抱负、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即“何时将要”,表达出一种遥遥无期的意味,既含无限期盼,又寓无尽无奈。这是作者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悲叹,令人感慨扼腕。
句意:骏马啊,什么时候能够套上镶金的龙头,任意驰骋在秋高气爽的辽阔的原野上。
新知讲解
后两句借马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
新知讲解
悟诗情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这首诗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法?
马
志向
托物言志
新知讲解
悟诗情
说一说:诗的第三、四句运用了什么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的第三、四句运用了环境描写,
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
思想感情。
新知讲解
指导朗读
前两句语速可以放缓,“沙如雪”“月似钩”适当拉长声音,读出大漠月夜的荒凉、冷寂之感;后两句语速可相对加快一些,“何当金络脑”语调适当上扬,“快走”可短促有力,读出节奏感,表现出诗人想要建功立业的急切与向往之情。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课堂小结
这首诗表面上是写马,实则是诗人借马来抒发自己的壮志情怀及怀才不遇的感叹。
板书设计
环境
沙如雪
月似钩——空旷冷峻
慨叹
何——渴望、感慨、愤懑、矛盾
马诗
托物言志
主题概括
《马诗》通过咏叹
的命运,表达诗人的
和不遇于时的感慨。
马
远大抱负
课堂练习
一、写出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1.燕山月似钩。
指燕然山。这里借指边塞。
2.何当金络脑
何时将要。
这两句诗中的“
”表达了作者无限的期盼之情。“
”寄托了诗人渴望受到重用的雄心壮志,“
”形象地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课堂练习
二、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何当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金络脑
踏清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马诗》是一组以马为题材的组诗,共有二十三首,名为咏马,实则咏人。这首诗为组诗中的第五首,诗人借咏马来抒发自己的感情。《石灰吟》中,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竹石》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同时,也表明了诗人自己正直、倔强的品格。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积累,已初步掌握理解和朗读古诗的方法,能够好地运用收集资料、查阅工具书、合作探究等方式“自读自悟”学习古诗。本课三首古诗的内容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启蒙价值,写法同中存异,不同的背景、不同作者的阅历以及不同的写作目的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学习障碍。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并结合注释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的形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通过朗读并结合注释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的形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2.搜集诗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成语导入,激发兴趣。
1.完成成语填空。
一(
)当先
(
)到成功
老(
)识途
千军万(
)
万(
)奔腾
快(
)加鞭
2.师导入:马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日行千里是高效的象征,负重不言是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象征,温和、易接近是善良谦逊的象征,
早在远古时代,马就和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人喜欢以“千里马”喻良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马的诗,看一看唐朝的李贺赋予了马怎样的形象。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趣味导入,增加课堂吸引力。学生感触深受世人爱戴的马,在李贺的笔下又是如何呢?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境。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2.同桌互相读古诗,检查古诗中的字音读得是否正确。
3.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读好节奏。
4.多种形式朗读,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男女生合作读,小组读,齐读。)
[设计意图]划分节奏,有节奏地读古诗,把古诗读通,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
三、理解古诗内容
1.知诗人,解诗题。
(1)了解诗人。
李贺(790—816),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他生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因而饱受世事的嘲弄。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他的性格,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艳神秘的色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齐名。李贺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他不得志之时。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马诗》正是当时所写。
(2)从诗题可以知道,这首诗描写的对象是什么?(马)《马诗》是唐代诗人李贺写的《马诗二十三首》中的一首,“马诗”的意思是“叹马的命运”的诗,点明了古诗描写的主要内容。
2.明诗意。
(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含义。
(2)理解诗句的含义。
①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大漠”“燕山”一下就把人带到了寂寥、冷峻的边疆之地;“沙如雪”既从视觉上写出了沙漠在月下的颜色,又从触觉上写出了夜间寒冷的感觉,让人似乎看到了空旷荒凉的大漠在明亮皎洁的月光下,闪着如雪的寒光。“月似钩”表面上是形容月亮弯弯的形状,但“钩”也是古时的一种弯刀,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武器和疆场征战的场景。
前两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了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一战场景象,一般人也许只觉得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着异乎寻常的吸引力。这两句写景是为后两句的抒情作铺垫,是起兴。
句意:漠漠旷野,沙石像雪一样晶莹洁白,燕山顶―弯金钩似的新月。
②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金络脑”指的是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表示非常贵重的鞍具,象征着马受到主人的重视,寄托了诗人自己渴望能像这马儿一样被人重用、一展抱负、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何当”即“何时将要”,表达出一种遥遥无期的意味,既含无限期盼,又寓无尽无奈。这是作者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悲叹,令人感慨扼腕。
后两句借马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
句意:骏马啊,什么时候能够套上镶金的龙头,任意驰骋在秋高气爽的辽阔的原野上。
3.悟诗情。
(1)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大漠、沙、燕山、月)
(2)这首诗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法?
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借写“马”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3)诗的第三、四句运用了什么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的第三、四句运用了环境描写,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思想感情。
4.指导朗读。
前两句语速可以放缓,“沙如雪”“月似钩”适当拉长声音,读出大漠月夜的荒凉、冷寂之感;后两句语速可相对加快一些,“何当金络脑”语调适当上扬,“快走”可短促有力,读出节奏感,表现出诗人想要建功立业的急切与向往之情。
5.小结。
这首诗表面上是写马,实则是诗人借马来抒发自己的壮志情怀及怀才不遇的感叹。
三、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学生练习抄写古诗,整体感受书写之美。
3.课下搜集有关“马”的古诗。
[设计意图]学生利用学习古诗的经验,结合注释理解词语及诗句,了解诗的大意,再结合对背景的了解,感受诗中所表达的情感,读出真情,读出真感受。
第二课时
一、谜语引入,激发兴趣
1.猜谜语。
谜语:看似白面,不能做饭。出自深山,历尽磨难。工农医建,用途广泛。(打一材料:石灰)
2.导入:石灰,在诗人的笔下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石灰吟》,看一看诗人赋予了石灰怎样的特点。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以猜谜语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领悟古诗主旨做了铺垫——石灰寄托了诗人什么情感,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2.同桌互相读古诗,检查古诗中的字音读得是否正确。
3.交流识字方法。
(1)交流。
锤:形声字。注意右部横的长短变化。
凿:拆分识记。下部里面不是“羊”。
焚:下边“火”的最后一笔要长一些。
(2)生书写。
4.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读好节奏。
5.多种形式朗读,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男女生合作读,小组读,齐读。)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地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意,划分节奏,读出感情,为理解诗意做好铺垫。
三、理解诗意。
1.知诗人,解诗题。
(1)了解诗人。
于谦(1398—1457),字廷益,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代政治家、军事家。于谦少年立志,十二岁时便写下明志诗《石灰吟》。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2)从诗题可以知道,作者要描写的对象是什么?(石灰)
“吟”是吟颂的意思,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石灰吟》是明朝诗人于谦写的一首赞颂石灰的广为传诵的佳作。
2.明诗意。
(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含义。
(2)理解诗句的含义。
①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若等闲”写出了石灰的态度,不论是“千锤万凿”,还是“烈火焚烧”都被看作是平常、轻松的事。同时也是诗人的心声:无论面对怎样的严酷考验,都能从容自如,处之淡然。
句意: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②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粉骨碎身”是“烈火焚烧”的必然结果,“浑不怕”与“若等闲”一脉相承,“清白”一语双关,既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喻诗人自己高尚的情操。
句意:石灰石即使粉骨碎身也毫不惧怕,因为它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3.悟诗情。
(1)再读古诗说一说,石灰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石灰:开采石灰时非常艰苦,烧制石灰时面对严峻的考验。
(2)“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一句中“清白”到底指什么?
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是拿石灰自喻。说明自己不管遭受多大的挫折,即使是粉身碎骨,也要保持高尚的品格。表达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于谦就是这样,到死也不向恶势力低头,实践了他的誓言。
师小结:这就叫做“托物言志”。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表达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和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4.指导朗读。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可以读得稍有力度一些,“若等闲”可读得平稳、舒缓,读出其中的从容之意。第三句语调可昂扬一些,最后一句可以读得坚定、有力,传递出诗人坚强不屈的意志。
[设计意图]学生利用学习古诗的经验,结合注释理解词语及诗句,了解诗的大意,再结合对背景的了解,感受诗中所表达的情感,读出真情,读出真感受。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学生练习抄写古诗,整体感受书写之美。
第三课时
一、复习旧知,谈话引入
1.指生背诵古诗《马诗》《石灰吟》。
2.导入:在诗人的笔下,赋予了马和石灰特有的品格。清代诗人郑燮对竹子情有独钟,他画了一幅《竹石图》,并且还在画上题写了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看看郑燮笔下的竹子又有怎样的品格。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以旧知引入,既巩固所学,又引出新课学习的主旨。以探究竹子的品格为切入点,直入学习重点,学习目标明确。
二、感知体验,初读古诗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组内交流,纠正字音。
(3)指名读。
强调“坚劲”的读音是jiān
jìnɡ。
2.标出停顿,读通读顺。
3.学生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
[设计意图]诗最重要的是意境,只有读通、读顺,才会理解诗意,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读熟古诗。
三、理解诗意。
1.知诗人,解诗题。
(1)了解诗人。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年间秀才,雍正年间举人,乾隆年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
郑燮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2)解诗题。
“竹石”指长在岩石中的竹子。郑燮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一首诗。
2.明诗意。
(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含义。
(2)理解诗句的含义。
①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咬”把竹子拟人化,“定”写出竹子目标之明确,“不放松”写出竹子意志之坚定,使挺立青山的翠竹形象一下子展现在人面前。“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很生动形象,表现了竹子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句意:竹子抓住青山绝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②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既指自然界,也指人类社会,写竹子坚韧,就是写人的骨气。诗人用“坚劲”“任尔”等有力的词语,充分表现了竹子在艰难、恶劣的境遇中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抒写了诗人自己对当时黑暗、污秽社会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和高尚节操。
句意:经历千万次的磨练,竹子仍然坚韧挺拔,任凭东西南北风的呼啸也不动摇。
3.悟诗情。
(1)再读古诗说一说,竹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傲然挺立、坚韧刚劲。
(2)这首诗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法?
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借写“竹子”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借赞美长在岩石中的竹子来说明我们做人要有气节,不能随波逐流;同时诗人也在抒发自己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不满,不愿意妥协,坚决斗争到底的高尚节操。
4.指导朗读。
“咬定”“不放松”可以适当读出力度,表现出竹子的品性。“千磨万击”可以读得慢一些、重一些;“还坚劲”语调略微上扬,表现出环境的恶劣和竹子的坚韧。最后一句可以读得舒缓、从容一些,把顽强自信的态度表现出来。
[设计意图]学生利用学习古诗的经验,结合注释理解词语及诗句,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中所表达的情感,读出真情,读出真感受。
四、综合比较,总结写法
1.综合来看这三首诗,都是写物的诗,诗人分别描写了它们的什么特点?仅仅是赞美它们吗?诗人分别借物抒发了什么情感,赞美了什么精神?
《马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写景是为后面抒发感慨做铺垫。流露出诗人想要报效国家及施展才华的渴望,但又生不逢时的感慨、愤懑、矛盾的心理。
《石灰吟》中诗人以石灰自喻,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表达了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竹石》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诗人自己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
2.想一想:这三首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三首诗有一个共同点,即看起来描写的是物,实际上是在赞颂人的一种精神,抒发的是诗人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这种写法在表达上叫托物言志。
3.有感情地再读读这三首古诗。
[设计意图]综合分析比较,既培养了学生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又便于学生综合理解古诗的内容及相关知识,加深对古诗的理解与喜爱。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默写古诗。
3.搜集其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文读一读。
板书设计
环境
沙如雪
月似钩——空旷冷峻
《马诗》
托物言志
慨叹
何——渴望、感慨、愤懑、矛盾
《石灰吟》
石灰
不怕牺牲
托物言志
《竹石》
竹子
要有骨气
托物言志
教学反思
“一诗一画一情境”,整体感知诗意,以读贯穿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积极诵读,读中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通过一个个层层推进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紧紧扣在理解诗人思想感情上来推进课堂教学,放手让学生思考、讨论,教学秩序井然,效果良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
课时练(附答案)
一、根据语境,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画出。
1.一群小燕(yān
yàn)子飞过燕(yān
yàn)山山脉,飞向梦想起航的地方。2.战士们锻炼起来劲(jìn
jìng)头十足,将来一定是一支劲(jìn
jìng)
旅。
二、比一比,再组词。
络(
)
锤(
)
凿(
)
焚(
)
洛(
)
垂(
)
函(
)
梦(
)
三、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何当:
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浑:
清白:
3.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任尔:
四、给下面的诗句选择正确的修辞手法。
A.拟人B.比喻C.夸张D.排比
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
2.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
五、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何当”的意思是(
)
A.何时将要
B.什么时候
C.当时
2.这两句诗中的“
”表达了作者无限的期盼之情。“
”寄托了诗人渴望受到重用的雄心壮志,“
”形象地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3.由“千磨万击”我们会想到成语
。
4.诗句的意思是
。
5.诗句赞美了竹子(
)的精神品格。
A.无私奉献
B.坚韧顽强
C.硬骨头
六、判断下列说法,对的打“√”,错的打“×”。
1.《竹石》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而题写的。(
)
2.“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
)
3.《石灰吟》和《竹石》都是托物言志诗,表面上写物,实际上表达诗人的志向。(
)
4.李贺被称为“诗鬼”,他的马诗共有23首,本课所选为其中的第5首。(
)
5.郑燮,又名郑板桥,唐代书画家,最擅长画兰、竹。(
)
七、根据诗文内容填空。
1.《马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
,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渴望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崇高志向。
2.《石灰吟》的作者是
代的
,这是一首
诗。作者通过对
的赞颂,表达了自己
、
的大无畏精神和
的崇高品格。
3.《竹石》的作者是
代的
。这首诗表面写
,其实写
。诗人在赞美竹子的坚韧执着的品格的同时,也表现了自己
的品质。
八、诵读古诗,理解诗意,回答问题。
石灰吟
[清]郑燮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对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若:好像
B.等闲:平常
C.浑:浑浊
3.诗句“
”传递出诗人坚强不屈的意志。
4.这首诗通过吟咏石灰,表达出作者怎样的志向?请用一个四字词语说明这种写法。
5.在括号内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将句子衔接起来。
(
)千锤万凿,(
)烈火焚身,(
)粉骨碎身,我(
)要留清白在人间。
A.即使
B.不管
C.无论
D.也
九、课外阅读。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中的“城”指的是
,“烽火”指
。
2.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
及
,有大到小,由
到
。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说说这两句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
一、1.yàn
yān
2.jìn
jìng
二、联络
锤击
开凿
焚烧
洛阳
垂直
函数
做梦
三、1.何时将要
2.全,全然
指高尚的节操。
3.任凭你
四、1.B
2.A
五、1.A
2.何当
金络脑
踏清秋
3.千锤百炼
4.经历千万次的磨练仍然坚韧挺拔,任凭东南西北风的呼啸也不动摇
5.B
六、1.√
2.×
3.√
4.√
5.×
七、1.唐
李贺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2.明
于谦
托物言志
石灰
不怕艰险
勇于牺牲
为人清白正直
3.清
郑燮
竹
人
坚定顽强、不畏艰险、刚正不阿
八、1.长安城
战争(安史之乱)
2.远
近
山河
草木花鸟
3.示例:诗人触景生情,原本能愉悦心情的花鸟,但因感时恨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更烘托了自己“感时”“惜别”之悲。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