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狼□ 张杏云
教学目标:1、能翻译全文,掌握“洞”、“隧”的用法及“止”、“之”在文中的不同意思。 2、了解狼的本质:凶残、贪婪、狡诈及愚蠢。理解文章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重点:落实文中的文言实词,认识狼的本性。 难点;文言中词类活用现象。 教具学具:
板书设计: 狼 吃人、凶残、贪婪、狡诈、愚蠢 担 (名)dàn 蒲松龄 (动)dān 屠夫 遇狼→惧狼→斗狼→杀狼 止 通“只” (相持) 停止 道理:对待狼一样的恶人,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代)骨、狼 之 (助)的 (助)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助)无实义 词类活用:犬(名作状)像犬似的 洞(名作动)打洞 隧(名作动)钻洞 古今异义: 股 (古)大腿 (今)臀部
教学反思:教学重点基本落实,因时间关系,朗读不够。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过程一、导课我们学过《螳螂捕蛇》一文选自哪部书?(《聊斋志异》)作者是谁?(蒲松龄)文体是什么?(笔记体短篇小说)。今天我们学习《聊斋志异》中另一篇《狼》,请同学们想想看,谁能说出几个带“狼”的成语。(狼子野心、狼心狗肺、杯盘狼藉、鬼哭狼嗥、狼狈为奸、狼奔豕突、狼吞虎咽、狼烟四起)大家讲了好多带狼的成语,从感彩看,有一个怎样的特点?(贬义)哪可见狼的本性很坏,狼的本质怎样?可联系小学学过的《东郭先生和狼》一文。(吃人、凶残、狡诈、愚蠢)本文中两只狼的本性是怎样表现出来的?二、1、指名朗读全文其他同学:(1)划出读错的字 (2)圈出“止”“之”两字,思考它们的不同意思2、正音 解释“止”、“之”两字三、同学齐读四、讲读课文1、指名读第(1)(2)句,并翻译师:这(1)(2)句是故事的开端,告诉了我们什么?(时间、地点、事件;一屠晚归,路遇两狼,且缀行甚远)狼缀行甚远要干什么?(狼行千里要吃人)2、屠户遇到两只狼时心理怎样?有什么具体做法,他以求摆脱两狼的追逐,结果如何?(惧狼,“投以骨”,适得其反,“两狼之并驱如故”) 师启发提问边巡视边听提问、归纳板书:遇狼板书:惧狼 思考回答,说出带“狼”的成语举手回答仔细听,圈出读错的字正音一起活动思考回答 活跃气氛,活跃思维温故知新自然过渡到本文《狼》检查预习情况人人参与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3、指名读(3)至(5)句(即第二层)并翻译,然后齐读这3句。4、屠夫在窘迫之中,恐怕受狼的前后攻击,抢占有利地形,准备与狼斗,找出有利地形的一句,并翻译。屠户为什么要“弛担持刀”(要“斗”狼)。狼就那么“乖”“眈眈相向”狼在出主意,出了什么主意?它们有什么动作?5、齐读第四层,然后请两同学翻译。6、回答两狼出的主意、动作(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犬坐于前的这只狼的神态怎样?“目似暝”。“似”:好像,不是真正的闭起眼,怎么知道不是真正把眼闭起,联系下句回答(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好在屠户没有上当,他突然怎样跳起来,讨论:“暴起”两字,归纳,用“跳起来”解释适当,这样,才能出其不意地杀了这只狼。再看“一狼径去”去了哪里?目的是什么?(“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幸好狼的阴谋没有得逞,两狼都被屠户勇敢地杀掉,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7、归纳:到这里,整个“遇狼→惧狼→斗狼→杀狼”的过程都出来了,两只狼都作了充分的表演。哪些句子反映了狼的凶残、狡诈,狼的愚蠢又从何表现出来?齐读1—4层,再回答表现狼本性的语句。凶残:缀行甚远,两狼之并驱如故狡诈:“一狼径去,……暇甚”“一狼洞其中……盖以诱敌”愚蠢:“身已半入,只露尻尾” 串讲,解释有关词、内容、知识。例:“投以骨”与“并驱如故”的句式。板书:斗狼解释“径去”与“犬坐”串讲,师生一起活动归纳板书:杀狼 回答,听,摘抄畅所欲言纵观全文,找有关词语、句子。 悬念相连,险情丛生,为更好地揭示狼的阴险、狡猾的本质。到这里,回答这些问题已水到渠成,狼的本质已暴露无遗,完成教学目标2。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8、小结:第一层屠户“遇狼”是故事的开端;第二层,屠户“惧狼”“投以骨”未能摆脱狼的追逐,是故事的发展;第三层,屠户转退为守,智慧地抢占有利地形,持刀与狼相对,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屠户勇敢地杀死两只狼是故事的高潮与结局。以上四层是叙事,下面是议论,作者对故事作评论。是评论狼还是人?有什么深刻含意? 讨论、归纳:这句子直接写狼,间接写人,字里行间充满着对狼的蔑视和讽刺,对人的热情赞颂。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对待狼一样的恶人,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五、齐读全文六、指名将全文连起来翻译七、各自读八、质疑九、作业:《练习》各题 小结叙事部分可提示《渔夫的故事》一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听,笔记讨论回答 理清结构,明确情节画龙点睛,深化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