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黔江新华高中2021届高三下学期3月第二次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重庆市黔江新华高中2021届高三下学期3月第二次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9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4-07 13:29: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黔江新华中学校 2021届高三年毕业班第二次联合考试试卷(历史科)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汉书?地理志》记载,周初姜太公始封于齐时,周公问姜太公:“何以治齐”,太公说:“举贤而上功”。而当姜太公问周公何以治鲁时,周公说:“尊尊而亲亲”。两国治理理念的差异说明
A.封建宗法制度走向衰落 B.齐鲁区域竞争激烈
C.地域文化存在着差异性 D.西周王室权威下降
2、春秋时期,楚国、吴国的国君先后称王,吴国曾派公子季札出使鲁国,子贡也曾出使楚国,而孔子编订的《春秋》却将两国国君称为“楚子”“吴子”。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鲁国与吴楚两国关系恶化 B.交通不便导致信息传递滞后
C.孔子以个人好恶评价人物 D.儒家对史实的叙述暗含褒贬
3、考古工作者在睡虎地秦墓竹简中发现了“士伍”,他们有属于自己的生产资料和“家室、妻、子”。其中,有人欠政府的债,有人需向政府借器物使用,有人则沦为雇农、佃农,也有人拥有“臣妾、衣服、畜产”。据此可推知,秦代
A.士兵是主要劳动力 B.社会阶层呈现流动性
C.政府征派赋役苛重 D.自耕农阶层日趋瓦解
4、在变法过程中,王安石创建了一系列新的任务导向型政府机构,并由那些不受公务条框限制的新晋官员负责,如王安石创建的“制置三司条例司”,里面那些支持变法的低驻官员,都由王安石精心挑选。王安石这一举措(  )
A.减少了政府决策失误 B.保证了变法措施的顺利推行
C.改变了中枢决策方式 D.客观上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5、下表为北宋时期国家税收统计表。由此可推知
年代 农业税收
(万贯) 占总税收
比重(%) 工商税收
(万贯) 占总税收
比重(%) 总税收
(万贯)
太宗至道末年 (997年) 2321 65 1071 30 3570
真宗天禧末年 (1020年) 2762 46 3122 52 6004
神宗元丰年间 (1028年) 2162 30 4900 68 7207
A.抑商政策在宋朝时期出现松动 B.阻碍了古代小农经济的发展
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6、城隍是古代中国城市保护神,各地城隍多是历史上的忠良贤达。明朝统治者按照行政级别把城隍分为都、府、县三级,要求新官祭祀城隍才能上任。明朝统治者的主要目的是
A.巩固儒学正统地位 B.整顿官场风气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繁荣市镇经济
7、1840年,英军陈兵于天津海口,向清廷递交照会。接到照会后,清廷拒绝了其中各项要求,同时决定将在粤主持禁烟而为英国所攻击的林则徐等,以“措置失当”的罪名,“重治其罪”,为英国“代伸冤抑”。道光帝对此解释道:“总要上不伤国体,下不开边衅。”这表明,此时
A.清廷尚未认清中英冲突实质 B.清政府外交政策趋于理性
C.清朝统治集团主权意识觉醒 D.中英就鸦片问题达成共识
8、1912年8月,《民权报》副刊《民权画报》刊发同盟会会员赓韶的漫画《环游地球》(右图)。作者意在传递的信息是
A.提醒警惕袁世凯的专制企图 B.揭示中国宪政之路的艰难
C.表达对封建王朝复辟的担忧 D.认识到思想革新更加紧迫
9、孙中山认为:“在不均的社会,当然可用马克思的办法,提倡阶级战争去打平它。但在中国实业尚未发达的时候,马克思的阶级战争便用不着……我们主张解决民生问题的方法,是要用一种思患预防的办法来阻止私人的大资本,防备将来社会贫富不均的大毛病。”据此可知,孙中山
A.倡导国共合作是民族革命胜利基础 B.其自身阶级立场已发生改变
C.主张发展实业与节制资本同步进行 D.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性
10.1922年7月,中共二大通过了《世界大势与中国共产党》《民主的联合战线》《中国共产党加人第三国际》《工会运动与共产党》《国际帝国主义与中国和中国共产党》《少年运动问题》《妇女运动》等决议。这说明此时的中国共产党
A.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B.成为国民革命运动的中流砥柱
C.找到实现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D.对当时国际国内形势认识较全面
11、图1是1951年的宣传画《土改完成农民生活好》。该宣传画
图1
A.宣传了社会主义农村的新风貌 B.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新政权的认同
C.肯定了合作化运动取得的成就 D.标志着封建土地制度在中国的终结
12.古雅典政治家尼西阿斯性格温和,稳健而有责任感,颇受贵族派拥戴,在民众面前谦卑顺从、仗义疏财,有人因此评价“他由于被认为敬畏人民而得以控制人民”。这表明当时的雅典
A.道德水准决定政治家的地位 B.直接民主制弊端暴露无遗
C.贵族与平民的分歧得以弥合 D.精英阶层受民主政治制约
13、1627年培根的《新大西岛》出版,其中虚构了一个科学组织,专门研究上帝所创造的自然和人类,探讨事物的本原和它们运行的秘密。成员按照研究领域分为若干小组,分别负责调查研究、收集书籍和实验模型、观察记录、归纳出版等工作。据此可知,培根意在
A.摆脱宗教对人类的束缚 B.建立自然科学体系
C.倡导变革科学研究方法 D.弘扬理性主义精神
14、下表1为近代欧美工人组织建立的情况:
时间 工人组织 概况
1851 英国“机械工人混合工会” 英国第一个工会联合会
1860 英国“工会委员会” 伦敦各业的工会联合组成
1863 法国“全法工人联合会” 法国第一个全国性的工人组织
1863 德国“全德工人联合会” 德国无产阶级第一个全国性的组织
1864 各国“国际工人协会” 在伦敦成立的第一个国际性工人组织
据此可知(  )
A.科学理论开始指导工人运动 B.无产阶级斗争的联动性增强
C.英国成为国际工人运动中心 D.工人阶级革命斗志日益高涨
15、《台湾历史纲要》中记载,“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下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从康熙到嘉庆年间,先后担任府儒学教授的36人、训导23人,台湾县儒学教谕36人、训导25人,凤山县儒学教谕34人、训导11人,全部都是福建人”。据此可知,康熙帝(  )
A.重视对台湾的思想政治控制 B.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
C.以崇儒尊孔拉拢台湾的上层 D.挑选全国儒学精英支援台湾
16、关于20世纪60—80年代世界技术传播,有学者认为:“如果核心区(欧美)跨国公司允许半边缘区(日韩等)和边缘区(发展中国家)进口它们的先选技术,那肯定不是最先进和最好的技术,只有较低水平的技术被转移给边缘区和半边缘区。”材料可以用来说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
A.存在着文明交流的限度 B.国家经济主权遭受侵蚀
C.落后地区缺乏技术创新 D.强权政治阻碍技术交流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满分52分。
17、(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表1 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胶州海关洋货直接进口情况简表(单位:百万海关两)
表1
国别 1921年 1922年 1931年
日本 30.00 39.07 40.50
美国 2.70 5.59 14.55
英国 1.48 2.45 8.52
——据茅家琪《中国旧海关史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组数据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要学习借鉴人类法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决不能照搬别国模式和做法。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德国统一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
工业生产中的伤亡事故频繁,工人生活与健康状况不断恶化。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工人运动日益高涨。俾斯麦政府通过立法为工人提供社会保障。自1883年起,俾斯麦政府相继颁布了《疾病保险法》《事故保险法》《老年人与伤残者保险法》,为工人及其家属、工伤者提供医疗保障,同时也为老年人及伤残者提供养老金和津贴。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人大先后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经济合同法》、《商标法》等几部重要法律。1982年宪法颁布后,通过了《涉外经济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公司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此后,全国人大先后将“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等写入宪法。
——摘编自许安标《新中国70年立法的成就与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俾斯麦政府进行社会立法的背景并做出简要评价。(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加强立法的主要原因,并说明这一时期中国加强立法的积极意义。(8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启示。(4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图9
——据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72年派至美国的留学幼童一到新大陆,美国人就用异样的眼光看他们的辩子,这使留美幼童大伤脑筋。有的幼童因此剪掉了辫子。他们知道回国后有杀头的危险,就隐藏于美国,拒不回国。政府派去的学生监督就以留美幼童剪辩为由,诬蔑他们政治上不合格,要求清廷将幼童中途撒回。结果使中国首批留美生中途夭折了。随着近代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人们越来越感到辩子给生产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维新派将剪辫作为破除旧俗和社会启蒙的一部分,并与强国强种联系起来。康有为还建议光绪帝带头剪掉辫子。随着变法的失败,这又变成了康有为等维新派的一条重要罪状。
——摘编自李喜所《“辫子问题”与辛亥革命》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剪辫习俗折射出的政治观念的变迁。(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维新派主张剪辫的意义。(6分)
2021届高三年毕业班第二次联合考试试卷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C D B D A C A A C D B D C B A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满分52分。
17.(8分)
在胶州海关的贸易中,日本占绝对优势,英美迅速增长。(2分)
一战后,日本获得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华盛顿会议后仍然保留了大量特权;
华盛顿会议后,中国重回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英美在华势力迅速恢复;
1929 年经济大危机冲击下,列强加强对华商品倾销。(6分)
18.(20分)
(1)背景:①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劳资矛盾尖锐。
②工人为争取生存权而斗争,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兴起。
③为维护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通过社会立法保障民众的基本权利。(任答2点4分。)
评价:①这些社会立法从法律上保障了社会底层民众的基本权利,改善了工人的生活条件,发挥了缓和阶级矛盾、化解社会冲突的作用。
②但是,没有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也没有消弭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4分)
(2)原因: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国际形势主要表现为和平与发展。(共4分。)
意义:适应了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需要,使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
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充分实现人民当家做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4分)
(3)启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加强法制建设;
要认真研究和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要与社会发展相一致;
要维护人民的利益;
要立足于国情。(答出其中任意一点给2分,两点4分。)
19.(12分)
示例一
论题: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2分)
阐述:公元前后佛教传入中国,宋明时期,佛教融合进中华文化;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器物、制度、思想以挽救民族危机;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拯救中国的新方案,中华文明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不断发展丰富。中国文明也在交往中不断外传,日本在古代积极学习隋唐文化,促成自身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四大发明外传欧洲,推动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思想解放,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8分)
总之,文明具有多样性,只有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力。(2分)
示例二
论题:中国对欧洲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2分)
阐述:12—14世纪,中外交往频繁,中国的四大发明西传欧洲,给欧洲带来了深刻的变革。火药推动了欧洲热兵器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推翻封建统治提供了有力武器;指南针推动了地理大发现,引发欧洲“价格革命”与“商业革命”,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造纸术和印刷术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有利于欧洲文化发展和思想解放。(8分)
总之,欧洲文明发展有中华文明的贡献,我们应树立文化自信,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2分)
20.(12分)
(1)(6分)
变迁:洋务运动时期为维护封建统治需要禁止剪辫;
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宣传剪辫;
但变法失败后,剪辫成为维新派的罪状由此反映出封建专制统治思想依然浓厚。(每点2分)
(2)(9分)
意义:顺应近代化发展的趋势:
有利于破除旧俗;是思想启蒙的重要表现;
承载着救亡图存的重要意义。(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