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与探究,认识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尝试用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略由气体压强差异产生现象的奥妙,获得对科学的热爱和亲近感。
结构特点及重难点
结构特点 :以实验探究为主线,以知识应用为目的。
重点: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利用历史上著名的案例、三个小实验和一个动画及几个生活中的现象来突
出这一重点。
难点:液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实验探究活动。
利用一个演示实验来突破这一难点。
教法学法
教学设计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
学情分析:学生对本节内容具有浓厚兴趣,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但学生的实验基
础较差,感性认识不足。
教学方法:整节课运用“情境引入—实验探究—创造反思”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实验探究”与“应用反思”相结合,指导学生完成好本节课的探究
和尝试活动。
教具准备
演示器材:多媒体、吸管、乒乓球,电吹风
学生实验器材:蜡烛、吸管、乒乓球、火柴、水槽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成六大部分:1、新课引入; 2、探究新知; 3、应用迁移;
4、课堂小结; 5、归纳反馈; 6、布置作业。
新课引入:侦探破案游戏,
讲述鄂洛多克火车站发生的惨案
据铁路史志记载,这条安全线来源于近百年前的一场惨案。1905年冬天,在俄国一个名鄂洛多克的小车站上,站长率全站38名员工身着盛装、手持鲜花,列队站在铁路线两旁恭候沙皇尼古拉二世派来视察的钦差大臣。然而,遗憾的是,列车没有缓缓进站,而是狂风般冲进了“人巷”,刹那间“人巷”倒塌了,数十名员工仿佛背后被人猛推了一掌,不由自主向前倒去。结果造成34人丧生,4人终生残疾。
提出问题,凶手是谁(或者说什么)?
探究新知:气体与液体都具有流动性,叫流体。
一、探究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 学生探究:手拿两张纸,让两纸张自由的竖直静止,向两纸中间吹气,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操作结果两张纸不但没有分开,反而靠拢。这一现象打破学生常识上的认识,激发学生追寻原因,求知结果。
分析纸片靠拢的原因:吹气加大了两张间的气体流速,气体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从而纸内外形成压强差,把纸片向中间压。
2、引领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
指导学生完成两个小实验,要求学生认真实验,仔细观察,猜想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教师给予必要的提示与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归纳后与同学交流。
指引学生做出以下实验;
蜡烛、打火机、吸管。把两根点燃蜡烛放在一起间隔五厘米左右,用吸管在两火苗之间吹气。吹得越急两火苗靠的越拢。
乒乓球、吸管。把两个乒乓球放在一起间隔五厘米左右、向两个乒乓球中间吹气、两乒乓球靠拢。
3.学生讨论并共同归纳出本节课的第一条结论:气体的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要求学生分析原因、讨论、交流。为分析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打下基础。
找出鄂洛多克火车站发生的惨案的凶手,就是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
火车速度很大,会带动它走边的气体也获得很大的速度,气体速度与大的位置压强愈小,离火车较远的气体压强就大于火车走边的,这样形成的压强差就会把人压向飞奔的火车。所以要设置安全线。
4、分析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
展示图片和动画,利用刚刚获得的知识分析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利用动画的好处是直观形象,学生易于接受。
气体的压强差异会产生这么奇妙的效果,那么液体的压强与流速之间是否也有相似的性质呢?
二、液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历史事实引入:
1912年秋天,远洋邮轮“奥林匹克”号与较小的铁甲巡洋舰同向航行,但是当二船平行航行的时候,突然小船竟然不受舵手的控制,扭头几乎笔直地向大船冲来,结果小船把“奥林匹克”的船舷撞了一个大洞。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提出问题:小船为什么会撞到大船上?是操作失误?主观故意?还是大海中有什么神奇的力量?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出猜想,与同学交流。
2、实验探究:
为解开这个谜团让同学们亲自探究实验:用大号注射器向漂浮在水面上的两个塑料小船的中间喷水,看小船是向两侧分开,还是向中间靠拢,
得出本节课的第二个结论。液体的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分析撞船原因:原来都是液体压强惹得祸。
三、知识迁移与应用(实例探究)
为了巩固新知,引导学生从物理走向社会,让学生尝试用刚刚获得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展示两个生活场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开阔学生视野,增加感性认识。
1、有风的下雨天撑雨伞感觉伞被向上提拉、请同学作分析原因。
2、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这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杜甫先生的两句诗,你知道其中的奥妙和物理原理吗?本题的设置不只是就题论题,而是要进一步了解台风、龙卷风等对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
课堂教学开展到这里,我们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有必要将知识内容条理化,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谈谈本节课的收获,自主归纳本节知识要点,还想知道那些知识等,教师将学生所归纳的要点打在屏幕上,作为本节课的知识网络和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以后,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反馈。
五、评价反馈:展示五个生活场景,每组学生可以从中任选一个解释,也可以解释你熟悉的其他场景。看谁的思路清晰,语言简练,说理透彻。
六、布置作业:
1、课外研究:试解释乒乓球和足球中的弧圈球与香蕉球(查资料)
2、《课时练》9.4习题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信息收集能力。养成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