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专题九第二课百日维新 课件(共5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专题九第二课百日维新 课件(共5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4-07 18:50: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民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专题九 戊 戌 变 法
第 二 课
百 日 维 新
2021.4
回顾: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甲午战败国家的权益进一步丧失
列强资本输出掀起瓜分狂潮
民族危机空前(主要原因)
封建自然经济进一步的瓦解
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客观的条件
甲午战败赔款
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经济基础)
(根本原因)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阶级基础)
维新思想的产生、发展和传播(思想基础)
戊戌变法
第 二 课 百日维新
课标要求:
(1)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2)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
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一、戊戌变法的过程
1、兴起——宣传维新变法;
主要方式:①著书立说②建立学堂,招徒讲学③进行论战
④上书皇帝⑤创办报刊⑥组织学会、团体
复习巩固: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的主要途径
著书立说
建立学堂
进行论战
上书皇帝
创办报刊
组织学会、团体
讲学
维新派与顽固派势力的论战
康有为在万木草堂讲学,宣传变法理论
康有为等创办《中外纪闻》,严复创办《国闻报》
1895年强学会,1898年保国会
1895年 “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梁启超:《变法通议》、严复翻译《天演论》
康有为广州万木草堂,梁启超长沙创办时务学堂
一、戊戌变法的过程
1、兴起——宣传维新变法;
2、发展——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标志:1895年公车上书)
主要方式:①著书立说②建立学堂,招徒讲学③进行论战
④上书皇帝⑤创办报刊⑥组织学会、团体
1895年康有为联络1300多名举人给光绪帝上书的重大行动——“公车上书”
拒和
迁都
变法
练兵
——揭开了的维新变法序幕,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发展为政治实践。
一、戊戌变法的过程
1、兴起——宣传维新变法;
2、发展——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标志:1895年公车上书)
3、高潮——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1)背景:①直接原因:
②康有为两次上书:
(2)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
(3)开始标志: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主要方式:①著书立说②建立学堂,招徒讲学③进行论战
④上书皇帝⑤创办报刊⑥组织学会、团体
德国强占胶州湾,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①康有为1897年上书;
②1898年1月康有为上呈《应诏统筹全局折》。
1898年6月11日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因为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史称戊戌变法;这次变法以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开始,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新政结束。历时共103天,又称 “百日维新”。
一、戊戌变法的过程
1、兴起——宣传维新变法;
2、发展——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标志:1895年公车上书)
3、高潮——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1)背景:①直接原因:德国强占胶州湾,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②康有为两次上书:1897、1898
(2)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
(3)开始标志: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4)主要内容:
想一想:19世纪末,清朝有何弊病?
方面
主要问题
基本原因
政治

经济
军事

文教
习俗
国库日益亏空,入不敷出
旧风俗不适应近代社会的要求(女人裹脚、男人留辫等)
人才的缺乏和选举用人制度的腐朽
军事落后
思想守旧,专制政治,落后的审美观等
落后的教育制度和考试制度
装备陈旧,操练不勤,营务废弛,纪律败坏
战争赔款,国家贫穷,生产方式落后
官吏贪污腐化、冗员堆积、行政效率低下
吏治败坏
假如你是维新派的代表,你会提出哪些变法措施?
(政治组、经济组、军事组、文教组)
一、戊戌变法的过程
1、兴起——宣传维新变法;
2、发展——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标志:1895年公车上书)
3、高潮——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1)背景:①直接原因:德国强占胶州湾,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②康有为两次上书:1897、1898
(2)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
(3)开始标志: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4)主要内容:颁布新法,改革旧制(除旧布新)
A、政治方面:
布新:准许臣民上书言事,允许创办报纸
除旧: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
影响:进步:反映了资产阶级追求民主、自由的政治要求,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政;精简机构,提高效率。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官僚机构(政治民主化)局限:没有涉及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
3、高潮——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4)主要内容:颁布新法,改革旧制(除旧布新)
A、政治方面:
B、经济方面:
C、军事方面:
除旧: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
布新:提倡士民投资设厂,开垦荒地;修筑铁路,开采矿产
影响:进步:①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经济工业化);有利于抵制列强经济侵略;②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
局限: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
除旧:裁汰绿营,
布新:军队改用西法训练,建立新式军队,
装备新式武器,按新法练兵,添造兵船。
影响:进步: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抵抗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亡;是军事近代化的重要一步。局限: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3、高潮——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4)主要内容:颁布新法,改革旧制(除旧布新)
A、政治方面:B、经济方面: C、军事方面:
D、文教方面:
除旧: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布新:①设中小学堂、在京师设大学堂,创办专业学堂;
②鼓励私人办学,选派留学生;③准许办报馆、学会;
④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刊;⑤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等等。
影响:①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② 有利于培养新式人才,促进教育的近代化;
③有利于民族意识的觉醒
3、高潮——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4)主要内容:颁布新法,改革旧制(除旧布新)
A、政治方面:B、经济方面: C、军事方面:D、文教方面:
(5)特点:
结合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①方式上:用西方和日本的近代化模式对中国旧制度进行改革。
②改革对象上:改革主要针对封建弊病展开,引起社会很多阶层的恐慌;体现了维新派除旧布新的目的。
③内容: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但未触及经济、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④从推行范围来看,仅限于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⑤从进程来看:急于求成,变法措施分不清轻重缓急。
⑥从推行者来看,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自上而下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
⑦从宗旨上看:是要给资产阶级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并建立资产阶级国家,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
P126学习思考:光绪帝在戊戌变法的三个月中,政令频出,
反映了他的什么心情?
(1)体现了光绪帝积极推行变法、除旧布新的坚定决心。
(2)体现了光绪帝推行变法的急切心情和政治斗争经验的不足。
想一想:光绪帝为什么会支持维新变法?
①不甘作亡国之君;
②亲政后无实权,借变法巩固和强化自己的统治。
3、高潮——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1)背景:①直接原因:德国强占胶州湾,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②康有为两次上书:1897、1898
(2)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
(3)开始标志: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4)主要内容:颁布新法,改革旧制(除旧布新)
A、政治方面:B、经济方面: C、军事方面:D、文教方面:
(5)特点:
(6)评价:
进步性:
局限性:
总之,百日维新的政令基本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进步意义。
①没有行宪法、开国会,没有实行君主立宪制
②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没有触动封建土地制度,也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主张。
③没有深入广大民众,没有与广大民众运动相结合
改革是不彻底的,具有一定落后性。
材料1:康有为在《公车上书》和《上清帝第四书》中都提出了召开国会的建议,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又提出了定宪法的要求,并在奏书中多次提出“君民合治”的主张。这些都是维新派的最主要的政治纲领。
材料2: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变法通议》
请思考:两则材料所阐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在变法法令中是否得到体现?为什么?
①中心论点: 是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
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
③ 原因: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维新派将这些激进
措施搁置起来。
② 否。
想一想:如果你是下列人物之一,你是否会支持变法?说出你的理由。
1、忙于生计的普通百姓 2、夹缝中生存的资产阶级
3、知识分子(新、旧) 4、掌握实权的顽固派
普通群众
资产阶级
知识分子(新、旧)
慈禧太后(顽固派)
一、戊戌变法的过程
1、兴起——宣传维新变法;
2、发展——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标志:1895年公车上书)
3、高潮——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4、失败——戊戌政变
(1)失败标志: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①原因:
②准备:
③政变:
变法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招致他们强烈的抵制和反对。
A、免去翁同龢的职务。
B、控制用人大权。
C、提拔亲信荣禄。
A、慈禧太后“临朝听政”,取消新政
B、囚禁光绪帝于中南海瀛台
C、屠杀“戊戌六君子”
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取消新政,废除新法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重新“训政”,囚禁光绪帝于中南海瀛台。
光绪皇帝被囚禁的中南海瀛台及俯视图
逮捕维新人士,9月28日杀害“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
谭嗣同
杨锐
林旭
刘光第
杨深秀
康广仁
屠杀维新人士
戊戌六公子(谭嗣同 杨锐 林旭 刘光第 康广仁 杨深秀)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谭嗣同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
一、戊戌变法的过程
1、兴起——宣传维新变法;
2、发展——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标志:1895年公车上书)
3、高潮——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4、失败——戊戌政变
(1)失败标志: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①原因: ②准备:③政变:
④结果:
A、新政中除京师大学堂其他新法措施被废除
废除新政一切措施,但只保留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学之一——北京大学的前身,于清光绪二十四年创立,是戊戌变法新政内容之一。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是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标志。其遵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强调“中西并重”课程设置。辛亥革命后,改称北京大学。
京师大学堂牌匾
大学堂章程
北京大学
一、戊戌变法的过程
1、兴起——宣传维新变法;
2、发展——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标志:1895年公车上书)
3、高潮——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4、失败——戊戌政变
(1)失败标志: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①原因: ②准备:③政变:
④结果:
A、除京师大学堂其他新法措施被废除
B、百日维新失败。
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发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感叹,导致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材料1:荣禄问康有为:“一二百年之成法,可一旦遽变乎?”
康有为答:“杀几个一品大员,法即变矣!”
材料2:变法失败不久,梁启超回顾整个过程说,康有为最先提倡民权,“然,其言实施政策,则注重君权”。理由是中国数千年的陋习未改,民智未开,骤然给予权力,难以行通。
从这两段材料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采取改良的手法,手段单一:采取单纯的自上而下的“和平”“合法”方式。
对民众力量的忽视和认识不清。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材料3: 早在1893年,孙中山求见,康有为即以拜师为俯见的先决条件,惹得孙中山拂袖而去。康有为中举入仕后,又拒绝“谢恩”惯例,不肯拜见主考官,三劝之下,总算拜乡试主考许应为房师,然师生关系形同水火,维新时期,参劾康有为最力的便是这位礼部尚书许大人。
康有为在位期间,还不依例拜访广东籍京官,弄得狂名满天下。……当时的康有为,不过六品工部主事(未到职),只因首倡变法,声势夺人,又得到皇帝支持,几年前还是一介布衣的康有为竟然不知所以,傲气四迸。其时,因甲午之败暂时失势的李鸿章愿出银二千元加入强学会,康有为却否决了李鸿章的申请,1896年初,李鸿章的亲家、御史杨崇伊一纸弹章便将强学会参劾下来。弄得十分器重康有为的翁同和也在日记里说:“康祖诒(康有为字)狂甚。”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第三章第六--八目)
从这段材料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树敌过多,陷于孤立;
各地官员阳奉阴违,新政没有落实。
材料4:戊戌变法持续时间仅103天,共发布280多件新政谕旨,平均一天就是两件多,其中明确指示具体办法,谕令实行的就有175件。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材料5:变法之初康有为向光绪帝提出“守旧不可,必当变法;缓变不可,必当速变;小变不可,必当全变”
材料6: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摘自《梦蕉亭杂记》
这三段材料说明什么?
在变法中急于求,成操之过急,急功冒进
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
光绪帝接见外国使节
随着变法的深入,新旧势力冲突日益尖锐。维新派想争取列强的支持,但未成功;于是寄希望于在天津小站练兵的袁世凯。
这两段材料说明什么?
顽固势力强大,对变法的阻挠和破坏
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袁世凯的出卖。
一、戊戌变法的过程
1、兴起——宣传维新变法;
2、发展——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标志:1895年公车上书)
3、高潮——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4、失败——戊戌政变
(1)失败标志: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①原因: ②准备:③政变:④结果:
(2)失败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
②客观原因:
③主观原因: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①顽固势力强大,对变法的阻挠和破坏。
②各地官员阳奉阴违,新政没有落实;
③袁世凯的出卖。
④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的。(不利的国际环境,)
4、失败——戊戌政变
(1)失败标志: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①原因: ②准备:③政变:④结果:
(2)失败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②客观原因:
③主观原因:
(3)启示:
① 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和政治斗争经验 ;
② 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脱离人民群众,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③对列强和封建反动势力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被袁世凯出卖),缺乏反帝反封的斗争勇气
④策略方针失误:改革范围过大,操之过急,树敌太多;
维新派不论在政治主张、方针策略,还是在组织程度上的不成熟和软弱是导致运动失败的主要因素: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中国近代化进程漫长而曲折。
一、戊戌变法的过程
1、兴起——宣传维新变法;
2、发展——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标志:1895年公车上书)
3、高潮——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4、失败——戊戌政变
二、戊戌变法的影响(评价)----戊戌余音
1、性质:
2、积极:
是一次自上而下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也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还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1)政治上: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宣传了爱国、民主的思想,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具有爱国性。
(从背景看)变法是在中华民族遭遇空前危机——甲午战败、瓜分豆剖、亡国灭种——的情况下开始的,其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爱国的;
二、戊戌变法的影响(评价)----戊戌余音
1、性质:
2、积极:(1)政治上: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宣传了爱国、民主的思想,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具有爱国性。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性。
(3)思想上: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具有思想启蒙性。
(4)文化上: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推动了近代文教事业的发展。
(5)习俗上:摒弃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新风。
3、局限性:
(从内容看)变法是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制,推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看,是中国的出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宣传西学,主张兴民权,批判封建君权,冲击了旧文化,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推动了清末“新政”,也为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二、戊戌变法的影响(评价)----戊戌余音
1、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也是一场救亡图存
的爱国政治运动、还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积极:(1)政治上: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宣传了爱国、民
主的思想,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具有爱国性。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具有进步性。
(3)思想上: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具有思想启蒙性。
(4)文化上: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推动了近代文教事业的发展。
(5)习俗上:摒弃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新风。
3、局限性:
(1)没有采纳维新派的“行宪法,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主张;
(2)没有涉及到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3)没有深入发动广大民众。
推动中国近代化
课堂小结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统治危机加深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思想产生
戊戌变法
发生
发展
高潮
结局
公车上书揭开序幕
报刊、学会、学堂
百日维新实行变法
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资阶软弱、封势强大
启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中国近代化进程漫长而曲折。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相同点:
(1)外部环境:
(2)改革内容:
(3)性质:
(4)历史趋势:
面临着民族危机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等诸方面变革。
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都顺应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时代潮流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国内环境


国际环境


领导力量


改革途径


具体措施

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高于
中国;封建统治相对薄弱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中外反动势力勾结使封建统治势力强大。
帝国主义时期;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高潮。
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维新派力量小。
先自下而上倒幕运动
后有自上而下的改革
自上而下的改革,保守势力强大
逐渐改革,大力推行
大刀阔斧,行之有效
变法法令大多如“一纸空文”,
各地阳奉阴违。措施激进,无法推行
思想文化传统:日本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
学说普及早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列强侵略亚洲其它国家。(有利的国际环境)
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人民拥护,部分大名支持,建立倒幕基地,武装倒幕
思考:19世纪末中国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相比,两者在促进社会变革的作用上有何不同?为什么?
法国启蒙思想:为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做了充分的准备,成为强大的思想武器,革命摧毁了封建制度、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
中国维新思想:促成了戊戌变法,力图改变中国的现状,以实现独立、进步和富强,但是变法却如昙花一现,很快夭折了。
基本内容:略
促进社会变革的作用:
(1)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程度远不如18世纪的法国,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突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因而维新思想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其革命性远远逊于法国启蒙思想。
(2)法国启蒙思想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而维新思想则是在中国社会封建传统势力十分顽固和民族危机急剧加深的条件下仓促形成的,缺乏比较成熟的理论基础。
原因:
俄国:沙皇专制统治和农奴制度。
日本:幕府专制统治和民族危机。
中国:清政府的封建专制统治和民族危亡。
19世纪下期,俄国、日本、中国三国都进行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这些改革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各国的近代化进程。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指出,在当时,三国走向近代化的主要障碍分别是什么?
(2)三国的君主都参与了改革,分别指出他们在改革中的作用。
(3)三个国家的改革对这三个国家的君主统治,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俄国:巩固和加强了沙皇专制统治。
日本:由君主专制政体演变为君主立宪制。
中国:加深了君主专制统治的危机。
俄国:沙皇直接发动、领导了改革(领导)。
日本:天皇一直支持改革(支持)。
中国:前期光绪皇帝支持改革,后期慈禧太后破坏了改革(阻碍)。
解析:《应诏统筹全局折》阐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改革的全部要求,因此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1、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  )A.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
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C.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A
解析:从百日维新内容上看,变法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有差距,维新派与康有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的诏令中没有体现,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因此选D。
2、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对西方的议会制颇为赞赏,但在百日维新中并没有开国会、定宪法。这是因为他们(  )A.不敢彻底触动封建制度B.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C.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立宪D.对封建势力作出了一定的妥协
D
解析: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的措施对于守旧势力来说,并没有触动他们的利益,至少对他们没有坏处。而①③④均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
3、在戊戌变法的诏令中,致使“举国守旧迂谬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业,自是日夜相聚,阴谋与新政为敌”的内容是(  )
①改定律例,裁撤冗员 
②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④裁汰绿营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D
解析:从材料中的“勿去旧衙门”“勿革旧大臣”可以看出维新派对封建顽固势力做出了妥协。A项显然不符合材料意思;C、D两项是“意图”不是“态度”。
4、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皇上勿去旧衙门,而增新衙门,勿革旧大臣,而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之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赏以卿衔,准其专折奏事足矣。”这段话最能反映维新派在变法中的态度是(  )A.要光绪帝加强对守旧官吏的斗争B.在封建顽固势力面前表现出妥协性和软弱性C.要使更多的维新派参与政权D.要光绪帝在变法中讲究策略
B
5、下图漫画,反映了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①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 
②资产阶级维新派软弱,自身实力不足 
③资产阶级维新派缺乏斗争的经验和勇气 
④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得到了帝国主义的支持A.①②④ B.②③④C.①②③ D.①③④
C
解析: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同时是近代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结合材料关键信息“头脑开始清醒”,强调了戊戌变法引领思想启蒙的意义,故C项说法符合题干材料涵义。A、B、D三项说法与题干材料不符。
6、著名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里强调了戊戌变法(  )A.挽救了民族危亡 B.实现了富国强兵C.起到思想启蒙作用 D.建立了民主政治
C
7、阅读材料:《又一次的幻灭——昙花一现的“现代化”》(图1)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史学家胡绳语),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
(1)请在上述图文启发下联系历史,具体解释“已成
定局的悲剧”和图1暗喻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影响:推动了当时维新运动的兴起。
图1暗喻:“公车上书”;
(1)“已成定局的悲剧”:
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
(图2)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之下,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而非紫禁城内正式议政的勤政殿)与一位“秀才”共谋国是。(2)年轻国君与“秀才”共谋国是指的是什么事件?为什么说上述历史事件是一场“现代化”运动?
原因:戊戌变法是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发生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试图通过实行君主立宪、发展民族工商业来摆脱民族危机,光绪帝颁布的变法法令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维新派的主张。因此,戊戌变法是一场通过变法而进行的现代化运动。
(2)事件:光绪帝召见康有为讨论维新变法事宜。
(图3)但是,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却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3)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失败的原因何在?
(3)原因:①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③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③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4)含义:戊戌变法使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使“变革”成为不可遏止的思想潮流,中国的近代化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止步。
(4)图3释文没有用“画上了‘句号’”,而是用“画上了‘休止符’”,这里的深层含义何在?
实际上是要求回答戊戌变法运动的深远历史影响。
图3
本节内容结束!
休 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