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一课一精练(18)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一、积累运用(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
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踏进这块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在坚冰丛莽间的一个砾石堆上(树起/竖起)三脚架。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虔诚而愚蠢——各拉丹冬是男性神,据说这方圣地并不欢迎女人,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一番。它还不喜欢人们过于恭顺,在等待云散天晴的日子里,面对大家的恳求它不为所动;等到导演用粗话咀咒的那一天,①
这里便是著名的长江奇观之一的冰塔林。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凝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杰巴、安托、开大车的大胡子师傅,头戴狐皮帽,②
,蠕动在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为/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画线词语的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
A.鲜有人迹(xiǎn)
咀咒
B.眩晕(xuán)
过于恭顺
C.虔诚(qián)
蠕动
D.劲旅(jìn)
浩浩苍苍
2.依次选用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
A.树起
凝望
无所不为
B.竖起
张望
无所不能
C.竖起
凝望
无所不能
D.树起
张望
无所不为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
A.①它才在蔚蓝的天幕下不情愿地露了面
②身裹羊皮袍,肩扛比人身还长的大冰凌
B.①它可就在蔚蓝的天幕下十分情愿地露了面
②肩扛比人身还长的大冰凌,身裹羊皮袍
C.①它才在蔚蓝的天幕下不情愿地露了面
②肩扛比人身还长的大冰凌,身裹羊皮袍
①它可就在蔚蓝的天幕下十分情愿地露了面
②身裹羊皮袍,肩扛比人身还长的大冰凌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3分)
(
)
4.A.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
B.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
C.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D.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5.流淌在荆楚大地的汉江,清澈、安宁,她传承了悠久的秦楚文化,抚育了汉江两岸的儿女。让我们一起参加班级“背起行囊走汉江”专题综合性学习活动吧。
(1)【我“走”我策划】为使本次专题活动内容更加丰富,请帮助班长策划并完善下面活动项目。(本专题中已设计的活动除外)(
3分)
项目一:探寻母亲河源头
项目二:调查汉江水资源现状
项目三:
(2)【我“走”我发现】在行走汉江的过程中,小组搜集到下面两则材料,激发了同学们作为汉江儿女的自豪感。请写出你的发现。
材料一
西汉刘邦曾住在汉江上游之汉中,被封为汉王,建立的朝代名“汉”。我们这个民族为“汉族”,使用的语言为“汉语”,文字为“汉文”。章太炎先生说:“中国又称华夏,就因华山和夏水(今汉江)得名。”是汉江赋予我们民族的名字,将汉民族的血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材料二
汉江万古流,她孕育了宝贵的民族精神。周封熊绎“子男五十里”,在汉江流域建立了楚国,几代楚人在荆山披荆斩棘,使楚国逐渐强大。其“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艰苦创业的开拓精神,令人景仰。
我的发现
(3分)
(3)【我“走”我抒怀】顺流而下,汉江美景映入眼帘。请以“汉江风光无限”为主题,完成句子,抒发对汉江的赞美之情。
汉江是美的,美在其山,
;美在其
,
……汉江之美令我陶醉!(3分)
阅读进阶
(一)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完成下面各题。(8分)
6.课文中作者先后几次到达冰塔林?所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3分)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下面的句子进行赏析。(2分)
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8.第十四段中,作者为什么说“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3分)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8分)
黄河一掬
余光中
临别济南的前一天上午,我们去看黄河。厢型车终于在大坝上停定,大家陆续跳下车来。还未及看清河水的流势,脸上忽感微微刺麻,风沙早已刷过来了。没遮没拦的长风挟着细沙,像一阵小规模的沙尘暴,在华北大平原上卷地刮来,不冷,但是挺欺负人,使胸臆发紧。女儿把自己裹得密密实实,火红的风衣牵动了河景。我也戴着扁呢帽,把绒袄的拉链直拉到喉核。一行八九个人,向大坝下面的河岸走去。
天高地迥,河景完全敞开,触目空廓而寂寥,几乎什么也没有。河面不算很阔,最多五百米吧,可是两岸的沙地都很宽坦,平面就延伸得倍加旷远,似乎再也钩不到边。漠漠的天穹,下面是无边无际无可奈何的低调土黄,河水是土黄带一点赭,调得不很匀称,沙地是稻草黄带一点灰,泥多则暗,沙多则浅,上面是浅黄或发白的枯草。我对友人说:“这里离河水还是太远,再走近些好吗?我想摸一下河水。”
于是我们沿着一大片麦苗田,在泥泞的窄埂上,一脚高一脚低,向最低的近水处走去。终于够低了,也够近了,但沙泥也更湿软。我虚踩在浮土和枯草上,就探身要去摸水,大家在背后叫小心。岌岌加上翼翼,我的手终于半伸进黄河。
一刹那,我的热血触到了黄河的体温,凉凉的,令人兴奋。古老的黄河,从史前的洪荒里已经失踪的星宿海里四千六百里,绕河套、撞龙门、过英雄进进出出的潼关一路朝山东奔来,从斛律金的牧歌李白的乐府里日夜流来,你饮过多少英雄的血,难民的泪,改过多少次道啊发过多少次泛涝,二十四史,哪一页没有你浊浪的回声?流到我手边你已经奔波了几亿年了,那么长的生命我不过触到你一息的脉搏。无论我握得有多紧你都会从我的拳里挣脱。就算如此吧,这一瞬我已经等了七十几年了,绝对值得。不到黄河心不死,到了黄河又如何?又如何呢?至少我指隙曾流过黄河。
至少我已经拜过了黄河,黄河也终于亲认过我。在诗里文里我高呼低唤他不知多少遍;
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
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
从青海到黄海
风也听见
沙也听见
华夏子孙对黄河的感情,正如胎记一般地不可磨灭。诗人流沙河写信告诉我,他坐火车过黄河读我的《黄河》一诗,十分感动,奇怪我没见过黄河怎么写得出来。其实这是胎里带来的,从《诗经》到龚自珍,哪一句不是黄河奶出来的?
想到这里,我从衣袋里掏出一张自己的名片,对着滚滚东去的黄河低头默祷了一阵,右手一扬,雪白的名片一番飘舞,就被起伏的浪头接去了。大家齐望着我,似乎不觉得这一投有何不妥,反而纵容地赞呼。女儿也来水边探求黄河的浸礼。看到女儿认真地伸手入河,想起她那么大了做爸爸的才有机会带她来认河,想当年做爸爸的告别这一片后土只有她今日一半的年纪,我的眼睛就湿了。
回到车上,大家忙着拭去鞋底的湿泥。我默默,只觉得不忍。翌晨,友人去机场送别,我就穿着泥鞋登机。回到高雄,我才把干土刮尽,珍藏在一只名片盒里。从此每到深夜,书房里就传出隐隐的水声。
(选自《余光中散文选》,有删改)
9.作者走向河岸时,看到的“河景”有怎样的特点?(3分)
10.请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从《诗经》到龚自珍,哪一句不是黄河奶出来的?
(2)女儿也来水边探求黄河的浸礼。
11.作者说,这一瞬自己的“黄河一掬”“绝对值得”,为什么?(3分)
12.文章开篇写黄河的风沙,有什么作用?(4分)
13.文末“隐隐的水声”指什么?请概述并说明理由。(4分)
写作提升
14.【写作技法】本文按照时空顺序结构文章,循行程写了两天的活动,以第一天的见闻为主。写景的角度随立足点的变化而变化,从远眺近观写到身处其间,描写的重点也从雪山转向冰塔林。
【写作实战】请你按照时空顺序写一段游记,200字左右。
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一课一精练(18)参考答案
1.C本题考查判断读音正误和辨识错别字。A.“咀”应改为“诅”。B.“眩”应读xuàn。D.“劲”应读jìng。
2.B?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树起”与“竖起”,前者的宾语多是抽象的、好的事情,后者的宾语是具体事物。根据语境可知应选“竖起”。“凝望”指目不转睛地看或注目远望;“张望”是向四周或远处看,从小孔或缝隙里看的意思。语境是向“四面”看,故应选“张望”。“无所不能”的意思是没有什么不能做或不会做的,形容神通广大或技艺高超;“无所不为”的意思是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是贬义词。在句中应选“无所不能”。综上,应选B。
3.D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①空,结合上文“它还不喜欢人们过于恭顺”“面对大家的恳求它不为所动”,可知在“等到导演用粗话诅咒的那一天”时,它应该是“十分情愿”的。②空,上文是“头戴狐皮帽”,“身裹羊皮袍”一句应紧随其后,与其紧密衔接。综上,应选D。
4.C
本题考查判断句子的修辞手法。C.没有运用修辞手法。注意本句没有运用排比,“端详着……想象着……”只有两个句式相同的句子,构不成排比句。A.“切割”“雕凿”将阳光和风人格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B.将冰山比作屏风,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D.将垂挂的冰比作长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5.【解析】(1)本题考查活动设计。活动项目要围绕“背起行赏走汉江”这一主题设计。注意活动内容一定要与主题紧密相关,活动名称要简洁明了,活动要有可行性,不能是空洞的口号。答题时可仿照题干所给示例的结构设计。(2)本题考查理解探究材料。可根据材料一的中心句“是汉江赋予我们民族的名字,将汉民族的血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和材料二的中心句“汉江万古流,她孕育了宝贵的民族精神”总结作答。(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本题作为开放性题目,答案并不唯一。抓住汉江的山的特点和水的特点进行刻画即可。
【答案】(1)(示例)走访汉江两岸居民
(2)(示例)汉江赋予了我们民族的名字,而且孕育了宝贵的民族精神。
(3)(示例)连绵起伏水
碧波荡漾
6.【解析】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掌握。阅读课文可知作者先后两次到达冰塔林,第一次到达时看到了“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可以总结出第一次到达冰塔林看到的景象有晶莹剔透、形态各异的特点。第二次到达时“终于过了冰河,我便半卧在砾石滩上仔细寻找起来,看有没有贝壳、植物之类化石,或者古人类生活过的痕迹,可是很遗憾,没有”“不甘心在车里闷坐,又挣扎着去那座冰河中间的砾石堆”,可以总结出第二次到达冰塔林时看到了没有生物存在痕迹的砾石滩。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答案】两次。第一次看到的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形态各异的冰体。第二次看到的是没有生物活动痕迹的砾石滩。
7.【解析】本题考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从“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可以看出运用了夸张手法来形容风的声势浩大、永不停歇,结合上下文内容,可以看出句子形象地描写出了各拉丹冬气候的恶劣与复杂。
【答案】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把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冰原上复杂的气候条件形象地描写出来,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8.【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理解句子的含义,需要联系上下文内容作答。联系上文可知各拉丹冬是长江源头,而下文说“的确有人活在各拉丹冬的近旁”则展现出长江对人类乃至人类文明的滋养,由此可理解句意为各拉丹冬养育了长江,而长江则哺育了华夏的文明。
【答案】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的水量源源不断地补给长江,使长江之水源源不断、浩浩荡荡,哺育了华夏的文明。
9.【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提取。从“触目空廓而寂寥”“两岸的沙地都很宽坦,平面就延伸得倍加旷远”可知“河景”的空廓、寂寥;从“几乎什么也没有”“漠漠的天宫,下面是无边无际无可奈何的低调土黄”可知“河景”的萧索;从“河水是土黄带一点赫,调得不很匀称,沙地是稻草黄带一点灰,泥多则暗,沙多则浅,上面是浅黄或发白的枯草”可知“河景”色彩的暗淡。
【答案】空廓(或:旷远)、寂寥、萧索、色彩暗淡。
10.【解析】
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1)“奶”在这里是动词,即用自己的乳汁喂孩子,这是运用
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是民族精神的源头。(2)“浸礼”本指基督教洗礼方式之一,让受洗人身体浸在水里,表示洗净过去的罪恶。用在这里形象地写出了女儿把手
伸入黄河时态度的皮诚,在父亲潜移默的地影响下她感悟到了黄河的神圣。
【答案】(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哺育、滋养了中华文化,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①写出了女儿心中黄河的庄严与神圣。②表现了女儿对黄河的虔诚、崇敬以及对黄河情结的传承。
11.【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在余光中的作品中,“黄河”就是祖国的象征,从“流到我手边你已经奔波了几亿年了,那么长的生命我不过触到你一息的脉搏”可知,黄河哺育了中华文化,作者为自己终于接触到黄河这一中华民族的血脉而激动不已,表现了黄河母亲对自己这个游子的接纳与认同,由衷地抒发了对黄河的眷恋、敬仰之情,这些就是作者认为“值得”的原因。
【答案】?①触摸、领略到了黄河深厚的文化底蕴。②表达了对黄河的景仰之情,确认了“我”与黄河的血脉关系。③黄河接纳了“我”,使“我”汇入中华民族的血脉,精神有了归属。
12.【解析】?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分析。从结构上来看,开篇写黄河的风沙与下文诗歌中“风也听见,沙也听见”相照应,突出了黄河的特点;从内容上来看,“还未及看清河水的流势,脸上忽感微微刺麻,风沙早已刷过来了。没遮没拦的长风挟着细沙,像一阵小规模的沙尘暴”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在黄河边的真实感受,与下文接触黄河时的激动心情,将名片投入黄河的举动形成鲜明的对比,抒发了对黄河的景仰和热爱。
【答案】①借风沙写初到黄河的真实感受,与后文对黄河的亲近、敬拜形成反差。②与后面诗文里的“风”“沙”形成呼应,以更好地表达对黄河的炽爱。
13.【解析】本题考查对关键词语含义的理解。“隐隐的水声”指作者将黄河的泥沙放进名片盒以后的主观感受,包含着对黄河的眷恋与怀念。因为他在将手伸入黄河的那一个瞬间,感觉自己与祖国已经融为一体,有了强烈的归属感,“隐隐的水声”传达出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表达了在外游子的共同心声。
【答案】(含义)“隐隐的水声”指归来后,黄河留给“我”的记忆、情愫和主观感受。(理由)①那次“黄河一掬”的经历,珍藏于名片盒里的黄河泥土,让作者铭记于心。②它们让作者获得了归属感、幸福感。③它们加深了作者对大陆无法割舍的思念和眷恋。
14.(示例)早上,我背着行囊,穿梭在繁密的竹林中,似乎隐约听见了水声。“叮咚叮咚”,好似几块玉佩、玉环碰撞的声音,清脆悦耳。我穿过竹林,看见了一个小潭。潭底是整块的石头,靠近岸边的地方是翻卷而成的石块,各种形态,别具一格。小潭四周长满了青葱的树木,树干上爬满了翠绿的藤蔓。藤蔓自然下垂,随风摇曳,参差不齐。
很快我的注意力就被潭中的景象吸引,潭中大约有一百多条鱼儿。那些鱼儿就好似在天空中游动,无所依傍。我向前走了几步,想看得更真切些,没承想惊动了它们,它们一下子四散而去。鱼儿像知晓我的到来,反复几次,与我嬉戏。我十分高兴,看着它们在水中自由穿梭,我不由得也羡慕起它们。我也想有一天能够无忧无虑地穿梭在这山水间。
我对这番景象感到十分惊叹,久久不愿离去,直到黄昏时分,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