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件(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件(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4-07 10:00: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四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文结构:
第一目
阿拉伯帝国
第二目
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第三目
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阿拉伯数字
穆罕默德
孝德天皇
笈多帝国建筑
古代世界上地跨三洲的六大帝国统治的时间、兴起地点
波斯帝国
亚历山大帝国
罗马帝国
拜占庭帝国
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前6世纪—前4世纪
公元前4世纪
前27年—395年
395年—1453年
7—13世纪
1299年—1922年
伊朗高原
巴尔干半岛北部
意大利半岛
巴尔干半岛东部
阿拉伯半岛
小亚细亚半岛
一、阿拉伯帝国
1、兴起
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
——古代穆斯林作家比鲁尼
麦加
麦地那
①7世纪,默罕默德在麦加创立
一神教伊斯兰教
②622年,默罕默德迁居麦地那,
建立政教合一政权
默罕默德
(先知)
哈里发
(继承者)
《古兰经》

具有法律效力
圣地
一、阿拉伯帝国(632-1258年)
1、兴起
白衣大食
绿衣大食
黑衣大食
2、强盛
(1)表现:
(2)原因:

疆域地跨三洲

政治稳定

经济文化繁荣
7世纪:建立政权
7世纪中期:
大规模向外扩张
8世纪:
建立横跨三洲的帝国

政治: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集权

经济:重视工商业

文化:开放包容
巴格达
(首都)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文化繁荣——
1、兴起
2、强盛
一、阿拉伯帝国(632-1258年)

阿拉伯帝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

阿拉伯人征服的都是有数千年文明的地区,文化已有深厚积淀;

阿拉伯人善于学习,广泛吸收被征服地区的文化成就,加以融
合和创造。
文化
繁荣
原因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1299-1923年)
拜占庭帝国
奥斯曼帝国
1、13世纪,奥斯曼攻击拜占庭帝国,征服小亚细亚。
2、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
君士坦丁堡改为伊斯坦布尔,成为奥斯曼帝国首都。
3、16世纪后期,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
欧三洲的大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拜占庭帝国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1299-1923年)
——阿拉伯传统的继承者,东西方商路的阻断者!
继承:
①伊斯兰教;
②最高统治者是苏丹,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经济大权;
④伊斯坦布尔取代巴格达成为东西方交流的中心。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1299-1923年)
③建立地跨三洲的大帝国
(16世纪后期)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
君士坦丁堡改为伊斯坦布尔,成为奥斯曼帝国首都。
影响
文化:
经济:
政治:
国际:
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大量拜占庭帝国的学者逃到意大利,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
奥斯曼帝国控制了欧亚商路,对过往商人征收重税,推动了欧洲开辟新的商路,揭开了欧洲殖民扩张的序幕。
在对抗奧斯曼帝国进攻的过程中,欧洲很多国家走上了民族国家的道路,君主专制强化。
奥斯曼帝国征服巴尔干半岛,使该地区的民族宗教成分更加复杂,逐渐演化成欧洲的火药桶。
比较项
内容
相同点
地理位置
宗教信仰
思想文化
对外政策
帝国疆域
国家性质
对外征服
不同点
阿拉伯
帝国
奥斯曼
帝国
都是发端于西亚的亚洲国家
都是伊斯兰国家,以战争为主要途径传播宗教
多元化
都实施对外扩张政策
均为地跨亚、非、洲三大洲的大帝国
均为军事封建国家
征服地区多为地中海国家
伊斯兰教对周边地区产生重大影响,具有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作用
使亚非欧地区的社会日趋不稳定,并且控制了亚欧商路,中断了亚欧在文化、经贸上的陆上交流
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异同
三、南亚国家
-
孔雀王朝(前324-前187年)
-
贵霜帝国
-
笈多帝国(320-540年)
-
拉其普特时期
-
德里苏丹国(1206-1526年)
-
莫卧儿帝国(1526-1857年)
-
英属印度(1858-1947年)
-
“印巴分治”
阿育王像
南京大报恩寺
鎏金七宝阿育王塔
哈拉帕文化
吠陀时代
列国时代
波斯与马其顿入侵
古代早期
中古时期
笈多帝国时期印度教为什么兴起?
毗湿奴
湿婆
梵天
创造
万物
维持世界秩序
毁灭
之神
印度教认同四种主要的生活目的:遵守宗教和道德法则(dharma),追求经济上的富庶,靠诚实获得财富(artha),享受社会的、物质的的愉悦(kama),以及灵魂的拯救(moksha)。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适应了中古印度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需要
三、南亚国家
笈多帝国
德里苏丹国
(突厥人建立)
政治
政令不统一
中央集权
宗教
宗教宽容政策,
佛教盛行,印度教兴起
宗教同化政策,
伊斯兰教为国教
三、南亚国家
政令不统一
宗教宽容政策,
印度教成为印度主要宗教
中央集权
宗教同化政策,
伊斯兰教为国教
伊斯兰家园
中华文化圈
儒家文化圈
汉字文化圈
四、东亚的国家
1、日本
1)、秦汉之际中国移民迁入,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天空开物》
冶铁技术
四、东亚的国家
1.日本
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2)大化
改新
按照中国的模式,日本也分成若干省和地区,由从天皇和国家议会那里取得权力的总督和地方行政官统治。此外,以天皇名义将所有土地收归国有,分给农户耕种。新的拥有土地的耕种者需向中央政府纳土地税和劳务税,前者以稻米的形式支付,后者有时包括服兵役。
——[美]《全球通史》



租庸调制
模仿隋唐制度建立
中央集权制国家
内容:
影响:
建立天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
(646年)
四、东亚的国家
1、日本
天皇
将军
大名
武士



统治阶级
被统治阶级

3).幕府统治
(1185-1868年)
背景:
形成:
特点:
发展:
①经济:随着新土地开垦,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
②政治:10世纪,中央集权制开始瓦解;
③社会:贵族及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武士集团日益增强。
12世纪末,赖源朝建立幕府,并获得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
武士
(效忠、纳贡、服兵役)
幕府将军
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实行锁国政策。
天皇虚权,幕府实权
四、东亚的国家
2.朝鲜
-
三国时代(前57-668年)
-
统一新罗(668-901年)
-
后三国时代(892-936年)
-
高丽王朝(918-1392年)
-
李氏朝鲜(1392-1910年)
-
日本殖民时代(1910-1945年)
-
南北分治时代(1945年至今)
①中央集权制度;
②三省六部制、十道、
土地国有、科举制
(高丽王朝);
③儒学和辞章之学。
学习中国

建立者:

首都:

国号:

外交:
李成桂
汉城
朝鲜
壬辰祖国战争
(万历朝鲜战争)
邓子龙(明朝)
李舜臣(朝鲜)
四、东亚的国家
国家
政治制度
经济
状况
宗教信仰
思想
国家间关系
日本
朝鲜

646年“大化改新”,模仿唐朝建立中央集权制;

12世纪,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
(虚天皇、实将军、从武士)
庄园制
②17世纪推行锁国政策
佛教
儒家思想
16世纪末,丰臣秀吉侵略朝鲜,中国派军队援朝作战,日本战败。
①7世纪,新罗统一朝鲜,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
②10世纪,高丽王朝建立,效仿唐朝,引入科举制;

14世纪末,李成桂建立朝鲜,迁都汉城。
土地
国有
佛教
儒家思想
16世纪末,受日本侵略中国派军队援朝作战,明朝邓子龙、朝鲜李舜臣牺牲,日本战败。
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帝国
笈多帝国
德里苏丹国家
日本
朝鲜
它们都是以农业为基础、具有内向性的社会。它们的变化速度缓慢,且局限在较早时代承袭下来的基本结构内。自相矛盾的是,正是这种富足和高度发达的水平使得他们自鸣得意、自我满足,因而不能适应变化的世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中古时期的亚洲
阿拉伯帝国
南亚
东亚
国家
奥斯曼帝国
的兴起
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阿拉伯帝国的鼎盛时期:政治领域、经济领域
阿拉伯帝国的文化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吸收被征服地区文化
奥斯曼帝国的建立
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政治领域、经济领域
中古时期的印度
(南亚次大陆)
中古时期
日本
中古时期的朝鲜:
笈多帝国
德里苏丹国:建立、统治
笈多帝国的统治
印度教的兴起
大化改新
幕府
时代
背景:庄园经济、武士集团
形成:12世纪末,镰仓幕府建立
结束:德川幕府——日本最后一
个幕府
西亚
南亚
东亚
政教合一
多种宗教
效仿中国
新罗
高丽王朝
李氏朝鲜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