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3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4-07 21:19: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学校: 主备人: 审核人: 序号:
课题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课时 1课时
课标要求 知道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教学目标 1. 知道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影响;知道万隆会议的概况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能够概括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2. 通过阅读、分析材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提高学生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3. 了解新中国外交的成就,激发爱国热情;通过感受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领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及其对处理国与国、人与人关系的重要价值。
重难点 重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
难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制定的背景;为什么说“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万隆会议圆满成功?
教学方法 1.史料分析法:通过对史料的展示与探究,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教材中的重难点问题。
2.影像辅助法:可以向学生播放有关万隆会议的影视作品,增强直观教学的效果,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本课内容。
3.分析法:对于本课中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可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采用教师分析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导入新课 利用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讲话导入新课: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而存异,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着不同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是我们仍有共同的基础。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到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首席代表周恩来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补充发言
讲授新课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史料展示:
材料一:

材料二: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摘自《周恩来传》
2.根据材料和所学回答:这幅漫画中这个任人宰割的清朝官员,是谁的写照?而周围那群举着鞭子、举着刀枪的强盗又指的是谁?可以用哪些词汇来形容这一形象呢?
提示:清朝官员指的是清政府,强盗指的是西方列强。被迫、屈辱的外交。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
3.教师过渡:旧中国的外交是不平等、不独立、无自主权的外交。那么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形象有没有根本的转变?请看材料。
4.史料展示:
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摘自《共同纲领》
5.教师提问:由以上材料分析新中国实行怎样的外交政策?
提示: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6.教师讲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环境。
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史料展示:
材料:“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已逐渐为国际社会所接受,成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我相信,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将会被赋予全新的时代意义,从而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2004年6月,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讲话
2.根据材料和教材知识,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基本情况。其内容是什么。
提示:1953年首次提出,1954年正式与印度、缅甸发表联合声明。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读材料,说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在国际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4.教师过渡:随着新中国外交事业的逐渐成熟和发展,中国开始更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在亚非万隆会议上的表现更是非同凡响。
二、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20世纪50年代,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朝鲜战争停战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中国迫切需要一个和平安全的国际环境。当时,亚非国家的反帝反殖运动空前高涨,要求和平、要求独立、要求发展本国经济、要求改善同中国关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逐渐成为占世界人口一半的亚非国家的共识。基于这种情况,中央决定把大门打开,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83相关史实,了解“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
教师讲解: 1955年4月11日,克什米尔公主号执行包机任务,从印度经香港飞往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原定乘载中国代表团前往万隆参加万隆会议。在香港启德机场停留期间,被国民党特工买通的一名启德机场清洁工按照其要求将炸药安上飞机。飞机在接近印尼海岸时爆炸,机上除3名机员生还外,11名乘客及5名机组人员罹难。由于周恩来临时改变路线,所以此次刺杀行动失败。这次由蒋介石特务机关策划的“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震惊和谴责,同时也使当时中国政府代表团的万隆之行陡然加大了危险系数,但中国政府在空难之后并没有被恐怖威胁所吓倒,仍然参加了这次会议。
提出问题:结合教材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1.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和地点?
2.这次会议的特点是什么?
3.万隆会议遇到了哪些困难?
4.这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有何历史意义?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教师归纳:
1.1955年,印度尼西亚万隆。
2.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3.帝国主义国家挑拨一些国家的代表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
4.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提出问题: 亚非会议中,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是什么?你觉得中国代表团应该如何应对这种局面?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总结:
亚非会议的主旨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中国应推动会议圆满成功。面对猜忌,如果中国代表团进行针锋相对的争辩,会议有可能会陷入僵局,甚至达不成协议而失败。但如果为了避免争论不予反击,则会纵容幕后黑手的嚣张气焰,加深一些国家对我国的误解。
资料展示:
材料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的,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之间有没有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我们都曾经经受过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样我们就可以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
我们的会议,应该把大家的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大家在共同的基础上互相了解,相互尊重彼此的不同见解。大家对中国的看法存在误解,欢迎大家到中国来参观访问!让我们亚非国家团结起来,为亚非会议的成功努力吧!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发言》
【问题探究】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提出的“求同存异”中的“同”和“异”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同”是指遭遇相同,都曾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面临的问题相同,如何发展国家经济,维护民族独立,促进世界和平。强调这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是我们亚非国家团结合作的基础,是我们这次会议应该重点关注的地方。
“异”是指社会制度不同;建设道路不同。强调这些不同之处是客观存在的,它并不妨碍我们亚非国家间的团结合作。
问题探究:一个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你认为周恩来为什么能改变会议的航向?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亚非国家虽然有共同的历史遭遇,但各国间也有错综复杂的矛盾分歧,再加上帝国主义不愿意看到亚非会议的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的阴谋破坏活动,使会议初期出现了分歧和矛盾。周恩来用“求同存异”的方针呼吁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他用平等的态度来平息争论,用谋求团结的诚意来化解矛盾,赢得了各方的尊敬和赞同,不仅有利于改变外界对中国的偏见,也促进了会议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推动会议获得圆满成功。
资料展示:
材料 万隆会议7天,留给历史这样一组数据:168小时中,总理合计睡眠只有13小时,共参加了16次会议,进行了10次会谈,举办了15次招待宴会。
教师讲解: 中国代表团还积极开展会外交往,与很多国家代表团举行会晤,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为我国之后外交事业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本课小结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提出到现在,经历了风风雨雨几十年的考验,凸显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当今的中国已经走出了昨天的阴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信祖国的明天会更加繁荣富强。
知识框架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外交政策:新中国建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2)推广:1954年,周恩来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影响: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二、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万隆会议的召开
(1)召开: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
(2)地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3)方针: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4)影响: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依据课标进行整合划分,采取了版块式教学方法,以两个篇章循序渐进展开教学。教学过程中首先使用漫画和材料导入课堂,并借助大量文字材料充实课堂。辅助学生学习,提高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其次,采取学生自学、小组合作讨论、教师重点讲解等多种教学方式,能够紧扣历史教学指导意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最后,结尾时补充周恩来总理外交成就的相关材料,使学生认识到周恩来总理对中国外交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