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土地改革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土地改革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2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4-07 21:22: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学校: 主备人: 审核人: 序号:
课题 第3课 土地改革 课时 1课时
课标要求 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教学目标 1. 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土地改革的概况;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及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注意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概括、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数据,训练学生使用对比、分析、归纳等学习历史的方法;实施探究式学习,掌握合作式学习的方法。
3. 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准备了条件,从而体会到党和政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英明决策,体会党的伟大。
重难点 重点: 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难点: 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1.情景创设法:创设教学情景,通过情景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历史实。
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究的方式,可以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思想碰撞、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导入新课 利用京杭大运河的基本知识导入新课:
京杭大运、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 797千米。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讲授新课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材料一 土地改革前我国广大农民的生活十分贫困。下面这些图片反映的是当时农民居住的草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泥墙、茅草屋、半草半瓦屋
材料二 国家统计局公布土地改革前全国土地占有情况。

材料三 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改革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就旧中国一般的土地情况来说,大体是这样的: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和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贫农、雇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占有约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三十的土地,他们终年劳动,不得温饱……这就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根源……这种情况如果不加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民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果实。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教师:阅读课文结合材料你能归纳出土地改革的原因吗?
学生思考、归纳:
(1)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农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3)巩固人民政权。
教师:为了使广大农民从地主阶级的压迫下解放出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社会经济,必须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这一知识点形成直观感性认识;以直观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史料一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史料二 所有没收和征收得来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除本法规定收归国家所有者外,均由乡农民协会接收,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也分给地主同样的一份,使地主分子在劳动中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教师:结合史料分析土地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教师:土地改革的具体办法是什么呢?
学生: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材料一 

材料二 
这是1952年1月1日,为了宣传农村土地改革的胜利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的一套《土地改革》特种邮票。它生动地展示了土地改革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的史实。按照规定,农村划分出了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等几个阶级和阶层。没收来的土地和财产,被重新分配。无论是地主,还是雇农,每个人都得到一份土地。当然,最高兴的要数那些从前一无所有的贫雇农,他们中有的人甚至把土地证当做宝贝,一直珍藏到今天。
教师:这次土地改革有什么特点?
学生1:分批进行,区别对待。
学生2:既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又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
教师:土地改革为什么要把地主家的土地分给农民?为什么在土地改革过程中,也分给地主一份土地?为什么在土地改革过程中要采取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学生1:旧的封建土地制度是农民遭受剥削的根本原因,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学生2:使地主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学生3:孤立地主阶级,减少土地改革的阻力,从而有利于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
教师: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全国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每年免交地租3 000多万吨粮食。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文字材料的展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读图识图能力)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
1.史料展示:
材料:“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进行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提示: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3.教师展示图表:
不同点
相同点
土地占有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关系
产品分配
土地归
私人所有
封建土地所有制
地主阶级
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地主阶级占有绝大多数劳动成果
农民土地所有制
农民阶级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一起劳动
农民自己占有劳动成果
4.教师提问:分组讨论地主阶级的去向。
提示1:地主阶级被消灭了。
提示2:他们中除了恶霸外,其他人都变成了农民。
5.教师总结:仔细观察表格,土改主要是将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注意区分二者的异同点,土地虽然由地主阶级手中转移到了农民阶级手中,但仍然属于土地私有制。
本课小结 土地改革实现了中国农民2 000多年来“耕者有其田”的梦想。目前,中央采取了减免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体现了党中央对农民的殷殷关怀。在党中央新的农村工作方针指导下,农民的梦想一定会飞扬得更高、更远。我们有理由相信,新农村建设、农业机械化、农民生活小康化的“三农”艳阳天,离我们不再遥远。
知识框架 第3课土地改革
1.原因
(1)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农村存在着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2)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概况: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3.意义
(1)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2)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3)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教学反思 土地改革实现了中国农民两千多年来梦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的梦想。2005年以来,中央采取了减免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体现了党中央对农民殷殷的关怀。在党中央新的农村工作方向指导下,农民的梦想一定会飞扬得更高、更远。我们有理由相信,农村城市化、农业机械化、农民生活小康化的“三农”艳阳天,离我们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