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3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4-07 21:26: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学校: 主备人: 审核人: 序号:
课题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课时 1课时
课标要求 了解“一五”计划,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教学目标 1. 熟悉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掌握“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了解1954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
3.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形成,并进而让学生感知到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和英明领导。
重难点 重点: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难点: “一五”计划实行的必要性;1954年宪法的性质。
教学方法 1. 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归纳、概括能力和主动探究精神;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究的方式,可以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思想碰撞、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导入新课 利用京《水调歌头·游泳》导入新课:
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讲授新课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背景
材料展示: 1952年,国内生产总值810亿元,比1949年增长77.5%,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最高水平的1936年增长20%,平均每年递增率为21.1%;其中工业总产值为349亿元,比1949年增长145.1%,年递增率为14.1%。
——张岂之《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提出问题: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中央统一的经济管理下,农业上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工业上开展生产改革,所以到了1952年,我国已经胜利地完成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国内工农业生产也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但是,此时的中国仍然是一个工业化水平较低的落后的农业国。我国的工业生产水平与当时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至少在100年以上,远远落后于美国,也落后于经济并不发达的印度。再加上一些西方大国在政治上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经济上进行封锁、禁运。在这样的背景下,实现国家工业化成为当时党和政府的首要任务。
图表展示: 中国与印度、美国的钢产量和发电量的比较
中国(1952年产量)
印度(1950年产量)
美国(1950年产量)
钢产量(人均)
2.37千克
4千克
538.3千克
发电量(人均)
2.76千瓦时
10.9千瓦时
2 949千瓦时
材料展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通过与同时期其他国家进行比较,情况如何?图表和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总结:我国工业水平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远不如印度。图表和材料说明了要想国家强大就要发展重工业。
当时,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
2.目的和基本任务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一五”计划的目的是什么?
(2)“一五”计划的时间和基本任务分别是什么?
学生归纳:目的是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时间:1953—1957年。
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从1953年起,为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把我国建设成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场大规模工业化建设高潮全面展开了。工人成为这场工业化建设的主力军。在人民群众的努力下,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的各项指标超额完成。
3.取得成就
请同学们观看《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和相关史事图片,归纳“一五”计划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学生归纳: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中国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三大工业基地形成。
4.重要意义
材料展示:中国在“一五”期间的工业发展速度远远高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953年到1957年平均每年增长速度,工业生产指数为:美国2.8%,英国4.1%,中国18%。钢为:美国3.9%,英国5.7%,中国31.7%。原煤为:美国0.4%,英国负增长,中国14.4%。发电量为:美国9.1%,英国7.8%,中国21.6%。如此快的发展速度,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一五”计划期间工业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期间的工业发展速度远远高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么,“一五”计划的完成有什么重大意义?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初步实现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这主要表现为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设计意图:通过图文材料展示,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获得更直观的感受,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史料展示:
材料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材料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1954年《宪法》的部分内容
2.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通过读课本,结合材料,知道宪法的主要规定是什么吗?
提示1: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提示2: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教师讲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4.图片展示:
5.教师讲述并提问:由于事先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表达了人民的意志,1954年宪法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你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的核心是什么?这部宪法的制定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提示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是以宪法为核心的。
提示2: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6.教师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五四宪法所蕴含的宪法理念和国家基本制度,成为之后历次修宪的蓝本。无论从宪法起草的民主程度,还是从全民参与讨论的广泛范围,五四宪法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上空前绝后的。
本课小结 1956年,我国工业建设和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为中国共产党积累了工业建设的经验。1954年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制定的第一部宪法。此时的中国,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交织着建设国家的巨大热情,汇聚成了一股无穷的力量,鼓舞着人民对未来的美好梦想。
知识框架 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背景
(1)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
(2)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
2.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3.基本任务
(1)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特点),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2)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3)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4.主要成就
(1)工业: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等各个领域快速发展。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解放牌);中国沈阳第一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2)交通运输业: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3)工业基地形成: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形成了,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5.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时间地点:1954年9月在北京召开。
(2)内容
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性质),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形成: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2)影响: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首先,我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寻找本课的重难点;然后提出问题,和学生一起进行解答。在解答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如在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一部分知识的时候,就有同学提出:第一部宪法是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颁布的,那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不是现在电视上正在报道的两会呢?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就要正确地给予引导,使学生明白,现在的“两会”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就会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更好地掌握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各项会议。如此一来,课堂氛围既能得到活跃,课堂效果也能显著提高,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想象力,补充老师备课时的不足,便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迅速掌握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