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大改造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三大改造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3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4-07 21:27: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学校: 主备人: 审核人: 序号:
课题 第5课 三大改造 课时 1课时
课标要求 了解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教学目标 1. 知道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了解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2. 通过指导学生学习三大改造,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 体会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改造的探索和创造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贡献;激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热情,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志向和信心。
重难点 重点: 三大改造的方式;赎买政策。
难点: 三大改造的实质。
教学方法 1.情景创设法:本课内容为三大改造,比较枯燥。故需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
2.对比教学法:本课主要讲了三大改造的方式,可以采用对比法帮助学生归纳知识,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比较能力。
3.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究的方式,可以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思想碰撞,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喜欢学习、学会学习,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导入新课 利用同仁堂的公私合营导入新课:
1954年2月16日,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关于北京市工业公私合营工作计划中明确提出同仁堂是第一批合营的单位。同年8月9日,在大栅栏同仁堂成立了公私合营筹备工作委员会。27日,同仁堂彩旗高挂,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在庆乐戏院召开了庆祝公私合营大会。全体员工欢欣鼓舞,这家古老的私营企业在风雨飘摇258个春秋之后,迈进了社会主义大门,开辟了同仁堂历史上的新纪元。
讲授新课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教师讲述:什么是三大改造。
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改造农业的原因
2.读下面材料,分析讨论:我们党为什么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史料解读:
材料一:农村土地改革后,农村出现的情况:土地买卖。土改后部分农民因天灾受损,或家中有人重病,或无力耕作等出卖自己的土地。1952年山西省对49村农民调查,在被出卖的718公顷土地中,1949年的占3.95%,1950年占30.99%,1951年占51.15%,1952年占13.91%。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典型调查,出卖土地的农户占农村总农户的1.29%,出卖土地面积占农村土地总面积的0.22%。
材料二:经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得到了土地,农村生产力从封建制度束缚下解放出来,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起来了,但农民绝大多数还是靠人畜经营……正因如此,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
4.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结合材料和教材第23页第一段分析对农业进行改造的原因。
提示: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所以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5.教师总结:土改完成后,农民遇到了缺乏生产工具、资金、水利和遭遇自然灾害等困难;更别说承担生、老、病、死等大型支出,甚至有的贫困农民不得不卖掉自己分到不久的土地。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走合作之路成为势在必行的道路。
(二)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
1.提出问题:那么,如何对农业进行改造呢?
提示: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2.图片展示:

农民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报喜
3.提出问题:看图片,读课本,说说对农业改造的结果是怎样的。
提示: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第二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4.教师指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样,也是引导手工业者走合作化的道路,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5.引导学生思考:手工业改造的结果如何?
提示:1956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6.教师讲述:到1956年,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主要生产资料从私人所有变成集体所有,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
二、公私合营
【问题1】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背景和方式分别是什么?
背景:①私营工商业中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方面;②农业合作化的影响。
【问题2】 “公私合营”中的“公”和“私”分别指的是什么?怎样实行“公私合营”?
方式:公私合营。
公:国家。私:资本家。
公私合营:公(国家)私(资本家)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它是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全行业的公私合营是指整个行业实行公私合营,企业的生产资料转归国家支配,资本家对企业的资产按固定的利率领取定息,年息为5%。即有代价地把剥削阶级的生产资料收归国有,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问题3】 结合教材第25页内容及相关图片说一说:公私合营的成效。
成效: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问题4】
在三大改造的过程中,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行业
改造前
改造后
农业
个体农民
集体
手工业
个体手
工业者
集体
资本主义
工商业
私人资本家
国家
【过渡】
通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一家一户个体农民、手工业者转变为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道路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绝大多数资本家不再靠剥削度日,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三大改造的完成有什么不足和意义呢?让我们进入板块三
三、三大改造的不足和意义
【问题1】
三大改造在改造的过程当中有什么不足呢?
不足: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问题2】
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时间:1956年底。
意义: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②我国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本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的重要标志。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农民已经由个体农民转变为合作化的农民,资产阶级中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我国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几千年来阶级剥削的历史已经基本结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美好前景正在拉开画面!
知识框架 第5课三大改造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农业合作化
(1)原因: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2)形式: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3)目的: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
(4)步骤:经历了由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
(5)完成: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合作化
(1)背景: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完成: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二、公私合营(资本主义工商业)
1.目的:为使私有制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2.概况: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3.创举: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实现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三、三大改造的评价
1.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
2.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不足:后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教学反思 本课涉及的内容较多,知识外延性较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置来引导学生顺着我的思路来展开学习,既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布鲁诺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而直观的图片和影像资料往往能给予学生以最大的刺激,激发他们主动探究历史、学习历史的意愿和行为。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引用了一些图片来辅助教学,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