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亚洲及欧洲
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
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
(1)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亚细亚”和“欧罗巴”,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大河众多的亚洲,亚洲的人口与国家共五部分内容,把对区域的探索建立在问题的基础上,是开展探究学习的前提。教材把对整个区域的探索分解成一系列的具体问题,使区域地理学习成为递进式的探究活动。为使得区域地理学习有着较强的探究性,用于探究的问题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学生有兴趣去探究;二是学生有“空间”去探究;三是学生有能力去探究;四是对学生来说该问题有意义去探究。教材正文结合亚欧大陆轮廓图重点介绍了亚洲的地理位置,活动部分则突出对描述大洲地理位置方法的渗透,要求学生描述欧洲的地理位置。教材通过这个活动向学生传递了一个信息,就是接下来要学习的非洲和美洲中的绝大部分内容完全可以自主学习。
3.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认识大洲》第一课时,也是区域地理的第一课时,关键是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把对区域的探索建立在问题的基础上,是开展探究学习的前提。教材把对整个区域的探索分解成一系列的具体问题,使区域地理学习成为递进式的探究活动。为使得区域地理学习有着较强的探究性。学习本节课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运用本节所学到的方法,去主动学习其他的大洲。虽然大洲的相关知识不能迁移,但学习大洲的方法是可以迁移的。只要掌握了学习大洲的方法,就完全有可能自主学习以前没有接触过的大洲。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运用地图描述亚洲及欧洲的地理位置,并能运用图文资料,归纳亚洲及欧洲的地形特征。
2.引导学生运用地图归纳亚洲及欧洲的气候特征,并能根据气候和地形分析水系特征。
3.掌握亚洲及欧洲的人口分布特点。
4.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增强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运用图文资料掌握亚洲及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气候特征以及水系特征。
难点:指导学生根据气候和地形分析水系特征。
【课时安排】3课时
【评价任务】
1.学生能运用地图描述亚洲及欧洲的地理位置,归纳亚洲及欧洲的地形特征。
2.学生能运用地图归纳亚洲及欧洲的气候特征,并能根据气候和地形分析水系特征。
3.学生能依据亚洲和欧洲的人口分布图分析亚洲及欧洲的人口分布特点。
4.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能通过与他人合作学习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地图描述亚洲及欧洲的地理位置。
2.指导学生运用图文资料,归纳亚洲及欧洲的地形特征。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加强读图、识图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运用图文资料,描述亚洲及欧洲的地理位置以及归纳亚洲及欧洲的地形特征。
难点:引导学生运用图文资料,归纳亚洲及欧洲的地形特征。
【评价任务】
1.学生能准确运用地图描述亚洲及欧洲的地理位置。
2.学生能运用地图描述亚洲及欧洲的地理位置,归纳亚洲及欧洲的地形特征。
3.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能利用地图、通过与他人合作学习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一、导入环节(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世界七大洲中面积最大的是哪一个大洲?它与哪一个大洲的大陆部分连为一体?学生回答:亚洲和欧洲。这一节我们学习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我能运用地图描述亚洲及欧洲的地理位置。
2.我会运用图文资料,归纳亚洲及欧洲的地形特征。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要加强读图、识图能力。
过渡语:明确了学习目标,让我们带着目标开始学习。拿出学案,根据自学指导进行自学。
导入简洁,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清楚明白。
明确学习目标,给本堂课的学习有个明确的定位。
二、先学环节(15分钟)
(一)出示自学指导(阅读课本1-6页内容,在课本上划出并记住以下问题,注意图文结合。)
1.读课本第2页图6-1,从图中找出并记住下列地理事物名称和位置。
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
大洋:太平洋、北冰洋、大西洋、印度洋;
洲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苏伊士运河、直布罗陀海峡(标在图中相应位置)、地中海、白令海峡。
2.总结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
海陆位置: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
洋、
洋、
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
洲为邻,东北隔
与北美洲相望;欧洲北、西分别濒临
洋、
洋,南邻
海。
半球位置:亚洲主要位于
半球和
半球;欧洲全部位于
半球(南、北),主要位于
半球。
纬度位置:在地球上的五带中,欧洲主要位于
带;亚洲跨
带、
带、
带。
3.读课本P4图6-3,从图中找出并记住下列地理事物名称和位置。
山脉: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乌拉尔山、大高加索山、阿尔卑斯山;
高原:青藏高原、德干高原;
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西欧平原、东欧平原;
半岛:中南半岛、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群岛:马来群岛。
4.亚洲的地形特征(在课本第5页划出并记住)
①地形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②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③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二)自学检测反馈
过渡语:刚才同学们自学得都非常认真,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自学的效果。
展示课件,说出图中字母和数字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三)质疑问难
1.组内解决自主学习中的疑问。
2.提出本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请其他小组帮助解答。
3.点拨
(1)海陆位置: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欧洲北、西分别濒临北冰洋、大西洋,南邻地中海。
(2)半球位置:亚洲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欧洲全部位于北半球(南、北),主要位于东半球。
(3)纬度位置:在地球上的五带中,欧洲主要位于北温带;亚洲跨热带、北温带、北寒带。
(4)南极洲平均海拔最高,亚洲排第二。
(5)亚洲最大的平原是西西伯利亚平原,世界屋脊是青藏高原,地球之巅是珠穆朗玛峰,死海是陆地表面最低点。
过渡语: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刚才同学们自学得都非常认真,那么,你们能不能学以致用呢?现在请同学们看合作探究题目,按照要求迅速完成。
1.能用规范的语言叙述指图说出亚洲濒临的大洋和相邻的大洲及洲界线。
2.能用规范的地理语言总结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给对桌听,教师抽查。
3.能熟练指图说出亚洲和欧洲主要地形区和半岛、岛屿给对桌听,教师抽查。
4.能熟练说出亚洲的地形特征,并能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探究欧洲的地形特征。
5.小组长带领组内同学共同订正“自学检测”答案并做好评价记录,全部填对的同学奖励2分。
三、后教环节(15分钟)
(一)出示学习任务和指导
(先自主学习,后小组内讨论。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等待其他小组或老师解决。)
完成课本第5页活动题。
学法指导:
分析大洲的地形特征,要从地形类型、地面起伏、地势特征等方面来分析,要学会看地形图以及从各种资料中归纳地形特征。
(二)预设生成和点拨
(1)亚洲与欧洲地形比较
亚洲
欧洲
平均海拔高度
除南极洲外,平均海拔最高
世界平均海拔最低的大洲
地形起伏状况
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地面起伏小
主要地形类型
以高原、山地为主
以平原为主
地形分布格局
中部多高原、山地,平原分布在大陆边缘
山脉多分布在南北两侧
特色地形
大陆外侧多岛弧
多冰川地形
(2)挪威的峡湾、芬兰的湖泊、东欧平原上起伏的低丘、阿尔卑斯山挺拔的峰峦都是冰川作用的产物。
1.能独立完成探究题。
2.重点评价学生是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地理问题。
3.组内同学是否能够积极讨论,大胆发言。
四、训练环节(13分钟)
1.亚洲在地球上的位置是
(
)
A.东半球、南半球
B.西半球、北半球
C.东半球、北半球
D.西半球、南半球
2.世界上跨纬度最大的大洲是(
)
A.亚洲
B.非洲
C.大洋洲
D.北美洲
3.下列地点不属于亚洲与其他洲分界线的是(
)
A.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
B.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
C.苏伊士运河、白令海峡
D.巴拿马运河、直布罗陀海峡
4.苏伊士运河沟通的是(
)
A.地中海和红海
B.太平洋和大西洋
C.地中海和里海
D.北冰洋和太平洋
5.亚洲东部濒临的大洋是(
)
A.北冰洋
B.印度洋
C.太平洋
D.大西洋
6.有关亚洲地形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亚洲是海拔最高的大洲
B.亚洲地面起伏平缓,以高原为主
C.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D.亚洲地势西部高,东部低
7.“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www.中考资源网这里的“山”如果是世界的“头”,那么这座“山”是指(?????)www.
中考资源网??
A.天山????
B.阿尔卑斯山????
C.昆仑山??
?D.珠穆朗玛峰
8.欧洲的地形以(
)为主。
A.平原
B.高原
C.山地
D.丘陵
9.读“亚洲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代号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海洋:A
洋,B
洋,C
洋。
山脉:E
,F
世界最高峰是
,请在图中标出位置。
半岛:H
,I
,D
。
高原:④
高原,②
高原
(2)亚洲的地形特征?(口头回答)
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亚洲及欧洲一节,学会了从海陆位置、经度位置和纬度位置三个方面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还学习了亚洲及欧洲主要的地形区,并会根据地形图归纳大洲的地形特征,下面请同学们认真反思这节课,将自己的收获和易错点总结在学案上。
1.学生是否独立完成。
2.完成后能否对桌交换,互相批阅。
3.批阅完后能否及时纠正错题、进行巩固。
4.检查题目中对6个以上得A;5个以上得B;4个以上得C;3个以上得D;以下为E,C以下的教师重新检查,
5.对5、6号进步大的同学进行适当加分奖励。
学生能梳理自己的收获或反思自己的不足
附:板书设计
亚洲及欧洲
一、地理位置
二、地形特征
【教学反思】
附件1:教学目标叙写解读
1.学习目标的设计要基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和学情三方面的分析。
2.学习目标的设计要把课程标准分四步细化分解,找到本节课的核心目标。即:学段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
学段目标
学期目标
单元目标
课时目标(核心目标)
课标:(1)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1)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1)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亚洲和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亚洲和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引导学生运用地图描述亚洲及欧洲的地理位置及地形特征。
3.核心目标的分解
第一步:分析陈述方式、句型结构和关键词。
运用地图描述亚洲及欧洲的地理位置及地形特征。(核心概念)
陈述方式:结果性目标
句型结构:行为条件(学习环境)+行为动词(行为表现)+核心概念(关键词)
行为条件是“运用地图”;行为动词为“描述”;核心概念(关键词)为:“运用地图描述亚洲及欧洲的地理位置及地形特征。(核心概念)”,属于概念性知识。
第二步:分析关键词,构建概念图。
第三步:根据概念图,分解行为动词。
第四步:根据概念图,确定行为条件。
第五步:根据概念图,确定行为程度。
第六步:综合上述思考,叙写出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地图描述亚洲及欧洲的地理位置。
2.指导学生运用图文资料,归纳亚洲及欧洲的地形特征。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加强读图、识图能力。
附件2:评价任务设计解读
1.引导学生运用地图描述亚洲及欧洲的地理位置。
评价实施:对桌互相检查指图说出亚洲及欧洲的地理位置。
2.指导学生运用图文资料,归纳亚洲及欧洲的地形特征。
评价实施:对桌互相检查指图说出亚洲、欧洲主要地形区,并能分析这两洲的地形特征。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加强读图、识图能力。
评价实施:学生能灵活选用各种地图帮助自己达到所学内容。
附件3:表现性任务设计
1.对桌互相检查指图说出亚洲及欧洲的地理位置。
2.对桌互相检查指图说出亚洲、欧洲主要地形区,并能分析这两洲的地形特征。
3.学生能灵活选用各种地图帮助自己达到所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