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与地球公转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广东版)科学五年级下册47-48页。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公转的周期是365天(一年)。
2、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3、能和小组同学合作做地球公转的模拟实验,并认真观察,收集证据,进行记录。
知识目标:
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
情感目标:.
1、意识到对科学现象的解释需要得到证据的支持和从已知出发进行推理。
2、认识到科学家在获得证据的过程中需付出艰辛的努力,同时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
3、在活动中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周期为一年。
教学难点:
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
教学准备:
1、给每组学生准备:记录纸。
2、给全班学生准备:两根木杆、一把直尺、一些小木条、一个红色圆纸片、两个蓝色圆纸片等。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教学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在自转的同时是不是还围绕太阳公转呢?
2、思考:怎样知道地球是否围绕太阳公转?
3、小结:地球的确是在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
学生抢答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了解学生对地球公转的初始想法。对于地球的公转,教科书中已经给出了一个定义,并指出了地球的公转周期。同时,教科书还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在人们无法直接观察地球运动时是如何证明地球公转的呢?这一问题主要是激发学生的思考。
二、探究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证据 1、模拟实验
2、交流汇报:
3、看书质疑。 1、探索学习。
教师画一个地球的公转轨道,并在轨道外画出两颗远近不同的星星。问:如果地球在公转,那么在它的公转轨道上观察星星,会看到什么现象?
2.指导学生做恒星视差的模拟实验
(1)讲实验的要求,提出观察的要点:在公转轨道的两个点上观察远近不同两颗星的视觉位置差。(2)分小组,并分发实验记录表。
(3)带学生到操场做模拟实验,并指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
(4)交换场地,让学生进行第二次观察记录。
3.回到教室,交流实验记录:
公转时,你们观察两颗星有什么变化?它们在怎样运动?
第一次,1号星的视差是多少?
第二次,1号星的视差是多少?
从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4.如果地球公转,就必然在它的公转轨道上可以观察到恒星的视差,那么天文学家有没有观察到这种现象呢?请阅读书中的资料。
问:为什么人们长期未能发现恒星的周年视差?
贝塞尔为什么发现了恒星的周年视差?
他发现的视差有多大?
从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5.小结:写出你们知道的地球公转的证据。
6.整理有关昼夜现象的解释。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前面做出的有关昼夜现象的解释最终应保留哪一种?为什么?
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发现现问题,矛盾不断激发学生探求新知。
猜想、讨论、实验,整理结
交流观察活动结果,验证找出结果。
学生参与,解决“恒星的周年视差”的难题
学习伙伴交流学习
模拟实验前要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在操场上画好公转圆圈。有篮球场的可利用球场的已有圆圈。圆圈还可以多画一些,有利于学生分组实验。所立木竿,可利用体育器材中的跳高支架。在支架的同一高度上贴上两个蓝色圆纸片,代表两颗星。木尺上贴上小木条,有助于学生较好地观测到星星之间形成的视觉差。
在到操场上进行模拟实验之前,可先启发学生思考: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人们观察周围的恒星会有什么变化?这可以帮助学生去理解恒星的周年视差。
学生了解了在公转轨道上必然会发生恒星的周年视差这一事实后,就会明白,这一现象的存在就可证明地球在公转。根据事实进行科学推理,是我们期望学生掌握的一种科学方法。
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家在获得证据的过程中需付出艰辛的努力,同时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
三、观看视频,巩固新知
观看地球公转微视频 播放相关视频
看视频
利用信息技术直观的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深入浅出。
四、畅谈收获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自己表现得怎样?谁表现最好? 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 在自评与互评的过程中认识自己。
五、整理归纳
师: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一年为一个周期;在公转的同时还围绕地轴自转,24小时为一个周期;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同时,地轴始终时倾斜不变的。
前有孕伏,后有照应,有一种圆融的美。课后思考题仍是同一情境,使整节课浑然一体,课已尽而思未完。
六、板书设计 四季与地球公转
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一年为一个周期;
在公转的同时还围绕地轴自转,24小时为一个周期;
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同时,地轴始终时倾斜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