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测评(三)(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测评(三)(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2-15 17:14: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测评(三)
一.选择题
1.我国早期国家形成的标志是
A.华夏族的形成 B.商朝的建立 C.禅让制的实行 D.夏朝的建立
2.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列文物中能够反映出商朝社会生活情况的是
①竹简 ②戴枷锁的奴隶俑 ③甲骨文 ④铁农具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3.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A.自比为太阳的暴君——桀
B.公元前l600年,汤灭夏,建商
C.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镐,史称东周
D.西周时期的最后一个国王是周幽王
4.齐恒公首霸的主要原因是
A.是东方一个大国 B.发展生产
C.整理军队 D.任用管仲改革
5.下列有关齐桓公称霸条件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经济上:东方大国,经济富庶 B.政治上:管仲改革,国富兵强
C.外交上:尊王攘夷,扩充疆界 D.军事上:城濮大战,成就霸业
6.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评价正确的是
①给当时的社会带来种种灾难 ②在争霸的过程中一些诸侯国被消灭
③为国家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④不利于国家的统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战国时期引起社会变革的最根本因素是
A.各国之间频繁的战争 B.铁器牛耕的普遍使用
C.各国的社会变革 D.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
8.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主要原因是
A.实施商鞅变法 B.更多使用铁制农具
C.牛耕得到推广 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9.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了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指出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A.建立县制 B.鼓励农民开垦荒地
C.奖励打仗有功的人 D.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10.从“千耦其耕”到个体农耕的演变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各国的变改革 B.磨制石器的广泛应用
C.铁器牛耕的使用与推广 D.人类智慧的提高
11.下列反映西周历史的电影场景,明显不符合史实的是
A.周王使用青铜器祭祀 B.奴隶使用铁农具劳动生产
C.王宫中摆放着玉器 D.已经有了五谷的农作物
12.有人说“封邦建国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这主要是评估
A.世袭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
13.七年级某班正在召开以“诚信”为主题的班会,最可能被用作正面论据的是
A.大禹治水 B.烽火戏诸侯 C.立木为信 D.卧薪尝胆
14.下列有关孔子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的学说
B.创办私学,打破官府对教育的垄断
C.孔子的谈话和言论主要记述在《论语》里
D.提出治人(或治国)要实行“仁政”,让农民有足够的劳动时间,要轻徭薄赋
15.下列哪一项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
A.私学的兴盛 B.诸侯国的兼并战争
C.社会大变革 D.士人的解放
16.2008年5月12日,在我国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8级强烈地震,但距震中较近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却经受住了考验。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于什么时间?
A.战国时期 B.秦朝 C.西汉 D.隋朝
二.材料题
17.材料一:
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村料二: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
请回答:
(1)材料中的“桓公”指的是谁?
(2)材料一中说到“管仲相桓公”,管仲是如何“相”桓公的?
(3)“合诸侯”就是与诸侯合盟,请问“九合诸侯”最主要的是哪一次?这次合盟奠定了桓公的什么地位?
(4)在桓公之后称霸的国家中,哪一国与桓公称霸的途径是相同的?从中给予你什么启示?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测评(三)
一.选择题
1————5 DBCDD
6————10 ABAAC
11————16 BDCDCA
二.材料题
17.(1)齐桓公
(2)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整顿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口号,使齐国国力更加强盛。
(3)公元前7世纪的葵丘会盟。这次会盟奠定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4)晋国;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