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学习目标】
1.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2.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3.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使用说明】
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牢牢把握学习要求
依据导学案知识梳理,勾划课本并写上提示语,牢固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和意义,深圳经济特区的设立和经济特区的作用和影响。
将预习中遇到的难问题标识出来以备课上集体讨论、突破。
建议20-25分钟完成,规范书写,及时上交。
预习案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对于重要年代、事件、概念等做读书标记,思考完成下列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做好标记,在课上以小组为单位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达成共识。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 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2、内容:
思想上:确立 、 的指导思想。
政治上: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
组织上:形成以 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3、意义:我国从此走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请思考:我们党和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是什么?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开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
2、内容:实行以 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1)特点:“包产到户”
(2)基础: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
3、意义:①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②使我国农业生产摆脱了长期停滞的困境,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大发展。
4、第一个:1978年冬,安徽省 18户农民立下了一张“分田到户”的字据。
三、对外开放的窗口
1、特区的设置
(1)决定:1979年7月,我国决定对广东、福建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
(2)建立:1980年,我国决定在 、珠海、汕头、 设置经济特区。
(3)作用: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2、开放的扩大
(1)1984年,开放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2)从1985年起,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发区,批准 建省并成为经济特区。
(3)1990年又作出了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的决定。
请回答:请用简单图示列出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探究案
合作探究一:建国以来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主要有哪几次?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合作探究二: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建设经济特区有些什么好处?
合作探究三:20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历了哪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知识梳理:(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构建本课的知识体系)
【课堂训练】
1.我国最早和最大的经济特区分别是( )
A.深圳、珠海 B.汕头、广东 C.深圳、海南 D.厦门、福建
2.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 )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3.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这两句脍炙人口的歌词颂扬的是( )
A.孙中山 毛泽东 B.毛泽东 邓小平
C.邓小平 江泽民 D.江泽民 胡锦涛
4.下列关于我国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正确的是( )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内地
B.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内地——经济开放区
C.经济特区——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D.经济开放区——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5.从“邓小平”“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你会联想到(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新政治协商会议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七大”
6.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这一转折是指党的工作重心( )
A.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B.由对内改革转移到对外开放
C.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D.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7.改革开放后,安徽凤阳农民咏唱新生活“吃不愁,穿不愁,腰里剩着十块头,又娶媳妇又盖楼”,这应源于我党哪一政策的实施( )
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8.今年是我国最早经济特区设立31周年。经过31年的发展,昔日的边陲小镇,已经成为繁华的城市和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请问这座城市是( )
A.杭州市 B.烟台市 C.深圳市 D.海口市
9.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是引进国外的( )
①资金 ②先进科学技术 ③管理经验 ④思想意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10.浦东的开发表明( )
A.我国的对外开放出现了一个新局面
B.上海的经济开始腾飞
C.要在上海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上海要带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