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1-3 庖丁解牛 课件——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1-3 庖丁解牛 课件——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07 14:37: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庄子·养生主》


简介庄子,导入新课
知人论世,走进作者
听读课文,纠正字音
翻译课文,整体感知
目录
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先秦诸子百家中孔子和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他主张“无为”。
在知识分子的心目中,庄子的哲学最贴合他们内心深处隐蔽的部分,他在儒家的入世与佛家的禁欲之间,给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块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
他是率性的,是顺应自然的,是反对人为的束缚的,他在保全自由生命的过程中,竭尽了最大的心力。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庄子,走进庄子的寓言故事,领略故事中蕴含的庄子哲学的魅力。
简介庄子,导入新课
知人论世,走进作者
庄子其人
庄子其著
庄子其想
庄子其人
《庄子》
共33篇
内篇(7)为庄周所作。
外篇(15)
杂篇(11)
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养生主: 指养生的主要关键。
鲁迅先生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庄子其著:

庄子生活在战国时期,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约比孟子的年龄略小,曾做过蒙邑的漆园小吏,生活很穷困,却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请,在道德上其实是一位非常廉洁、正直,有相当棱角和锋芒的人。
虽然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但在他的内心深处则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从他哲学有着退隐、不争、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庄子是一个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爱恨的人。他认为做官扼杀人的自然本性,不如在贫贱生活中自得其乐,其实就是对现实情形过于黑暗污浊的一种强烈的觉醒与反弹。 庄子主张精神上逍遥自在,在形体上,他也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种逍遥自在境界;庄子提倡护养生命的主宰亦即人的精神是要顺从自然的法则,要安时而处顺。
庄子其想
听读课文,纠正字音
注意文章中生僻字、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
自我整理
教师补充、更新
词语读音
1、生僻字
2、多音字
3、通假字
所倚yǐ 所履lǚ 所踦yǐ 砉xū然
騞huō然 批大郤xì 导大窾kuǎn 肯綮qìng
大軱gū 族庖páo 硎xíng 謋huò然
踌chóu躇chú满志 怵chù然
中zhòng音 更gēng刀 间jiàn
难为wéi 藏cáng
向xiǎng然 盖hé 技zhī 善shàn刀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
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
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名丁的厨工。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
介词:替、给
剖开、分割
名作动,踩
支撑,接触
所+动词=名词/名词性结构,可译为:……的地方
象声词,形容皮骨相离声。
通“响”

符合
节奏
翻译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段: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通“盍”,何,怎样。
翻译课文,整体感知
第二段:文惠君的称赞。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
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
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
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
超过
顺着,循着,这里是导入
没有不是
会合、接触
击,劈开
空隙
天然结构
本来的样子
视觉
思维活动
名作状,每年
名作状,每月
一般的
经络


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
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悠然自得,心满意足
通“缮”,修缮,擦拭刀
卸落,坠下
磨刀石
行,动作;为,因此
虽然这样
警惧的样子
宽绰的样子
指筋骨交错聚结处
到了 
因为
作为
很难下刀
第三段:记叙庖丁的经验之谈。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养生之道
翻译课文,整体感知
第四段:文惠君“得养生焉”。
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作者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并通过动作描写和摹声描写来写庖丁解牛的。
文中是如何描绘庖丁的解牛场景的?
1.从侧面烘托庖丁技艺的精湛;
2.“技盖至此乎”这句发问,开拓了文路,引起了庖丁的议论。
作者写文惠君的赞叹,用意何在?


第一境界:“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不懂规律——目有全牛
第二境界: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认识规律——目无全牛
第三境界:“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运用规律——游刃有余
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庖丁技艺成熟过程经历了哪三种境界?
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第三段中在介绍庖丁高超技艺形成的原因时,为什么写“良庖”“族庖”?
文中提到“良庖”“族庖”是为了与庖丁形成对比,从而突出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同时突出了解牛时“有道”和“无道”的区别,强调追求“道”的重要性。
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依乎天理” “因其固然”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怵然为戒” “善刀而藏”
“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官止神遇”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以无厚入有间”
解 牛 理 念
解 牛 态 度
解 牛 方 法
解 牛 诀 窍
庖丁认为达到“道”的境界,即把握解牛的自然规律的方法是什么?
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
1.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
2.有先进理念,有严谨态度,有方法,有诀窍,有敬畏之心,又达到了运用规律,游刃有余的境界。
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文惠君看的是刨丁解牛的场面,听的是庖丁成长为一代名庖的历程。为什么竟然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
庖丁在解释自己高超艺术形成原因时强调了自己“所好者道也”即庖丁在解牛的过程中根据牛体的结构在牛骨的缝隙中运刀,对筋骨肯綮之处,小心谨慎对待。
梁惠王从庖丁解牛中得到了启示,社会就如牛体,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循,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自然就能保全生命,养护精神。
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养生主》
这段节选文字,表达了庄子怎样的哲学观?
假如庄子入选感动中国人物,请为他拟写一则颁奖词,要求:有文采,评价角度准确得体,100字左右。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