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08 10:59: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幽州台歌
初一1级部语文组
河北·中考古诗考点
考点 1 解释句子含意
考点 2 描绘诗歌画面、情境
考点 3 内容理解及分析
考点 4 赏析诗歌语言
考点 5 分析句子的作用
考点 6 作家作品
考点 7 分析主旨及情感
考点 8 分析人物形象
考点 9 分析表达技巧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节奏和韵律。
2.品味诗句,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把握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学习目标
新课导入
千金市马骨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
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昭王为报齐灭燕之仇,并复兴燕国,拜访郭隗(wěi),求计问策。郭隗以古人千金买马骨为例,使昭王广纳社会贤才,建筑“黄金台” ,昭王并尊郭隗为师。此举天下震动,乐毅、邹衍、剧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皆来归附燕国,燕国因此强大起来。千金市马骨出自《战国策·燕策一》中郭隗(Wěi)与燕昭王的一段对话,郭隗借用一则耗费千金只买来一副马骨的典故向燕昭王说明,若想天下贤才云集而来,首先应当显示出求贤若渴的态度。
译文:有一个国君愿意出一千两黄金来购买一匹千里马,可三年过去了,千里马仍没买到。这时,有个侍臣向国君请求出去寻求千里马。侍臣找了3个月,终于找到了线索,可到地方一看,马已经死了。侍臣拿出了500两黄金买回了那匹千里马的头骨。国君非常生气:“我所要的是活马,怎么能把死马弄回来而且还用了五百两黄金呢?”侍臣回答说:“(您)连死马都要花五百金买下来,何况活马呢?消息传出去,很快就有人把千里马给你牵来。”果然,不到一年时间,就有好几匹千里马送到了国君手中。
初唐诗人:
骆宾王、王勃、卢照邻、宋之问、杜审言、杨炯、陈子昂、沈全期、王 绩、李世民(其中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为“初唐四杰”)
盛唐诗人:
李白、杜甫、张九龄、王维、孟浩然、皇甫冉、王昌龄、贺知章、王之涣、李颀、崔颢、顾况、元结、刘长卿、岑参、邱为、高适、皇甫冉、祖咏、王翰、钱起、綦毋潜、常建
中唐诗人:
柳宗元、孟郊、韩愈、白居易、卢纶、李贺、李益、刘禹锡、贾岛、张继、韦应物、李坤、元稹、张祜、杜秋娘、张籍、戴叔伦、顾况
晚唐诗人:李商隐、温庭筠、杜牧、陈陶、马戴、杜荀鹤
唐朝诗人,按年代排序: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
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
诗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陈子昂存诗共100多首,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 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
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作者简介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解和政治才能的文人。年轻时性格豪爽。
24岁中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直言敢谏,多切中时弊。
36.37岁时随建安王东征契丹,所提建议不被采纳,反而受到降职处分。
38岁解职还乡,被县令段简陷害,死于狱中,时年41岁。
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镇守东北的松藩总督李尽忠背叛朝廷,企图割据,契丹人便乘机举兵南侵,连陷幽、冀、营三州。通天元年,武则天选派了一个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草包军事统帅武攸宜领兵北伐,陈子昂也随军北上,任参知军事。但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才一接敌,便大败亏输,先锋王孝杰全军覆灭。陈子昂屡献破敌策,武攸宜概不理睬,而敌人来势汹汹,不容坐视;陈子昂便请分军万人为前锋,以阻敌势。武攸宜这次不但不采纳他的意见,还被贬为军曹。诗人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在极度苦闷的情况下,登上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建立的幽州台,慷慨悲吟,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写作背景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大兴。
幽州台:即“蓟北楼”,也有称“燕台”,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故址在今北京西南。
幽州台也叫招贤台,亦称黄金台、蓟北楼,相传即燕国时期燕昭王为强国欲招贤纳士,构建高台,置黄金于台上,作为对人才的封赏。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昭王拜郭隗为其师,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相关介绍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诗歌诵读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的不平之气;后两节各增加了一个虚字,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缓流畅,表现了无可奈何的悲愤之情。
朗读指导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前:过去。
后:未来。
古人:古代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诗意】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来者: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诗歌释义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念:想到。
悠悠: 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 悲伤的样子。
涕: 指眼泪。
【诗意】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1.前两句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写出了什么?
时间
的绵长
诗歌赏析
粗笔勾勒,凸现宇宙天地的浩茫宽广和古今人事的沧桑易变。
2.“古人”与“来者”分别指谁?无“古人”、
“来者”之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古人”:燕昭王一类的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来者”:未来的燕昭王一类的重视人才的明君。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参考:两个“不见”相互映照,表达出诗人对贤明君主的钦敬仰慕之情,也表露出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感伤。
相同点:
1.两个“不见”都表达了作者感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凉心境。
2.“不见”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贤臣。
3.这两句缅怀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
不同点:前一个“不见”是感怀历史,后一个“不见”是对将来提出希望,悲怆之情递进,由古及今。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有两个“不见”,它们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赏析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两句诗从时间角度写出来时间之悠久绵长,表现了主人公的孤独,又表述了对古代那些礼贤下士的明君的崇敬之意。缅怀古人的同时,写尽了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为下文抒发悲怆的心情做铺垫。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3.后两句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写出了什么?
空间
的辽阔阔
直抒胸臆,抒发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4.“念天地之悠悠”,请对“悠悠”一词作赏析?
“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把个人放置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
5.“独怆然而涕下”,请对“独”字作出赏析?
“独”,独自,诗中有孤独之意。纵观古今,寻遍天地,报国无门,怀才不遇,体现诗人理想破灭,孤寂郁闷的心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把个人放置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
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画面。
诗人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
俯仰天地,天高地远,寰宇苍茫,反衬出诗人无比的渺小和孤单。诗人不禁怆然涕下。这种一己的悲哀里,蕴含着伟大的孤独感,透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抚剑四顾茫茫而慷慨悲歌的豪侠气概。
5.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独怆然而涕下”属于何种描写?写出了什么?“独”有什么作用?
(1)神态描写。(2)形象逼真地描写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3)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和悲愤。
(2020河北中考)阅读《登幽州台歌》,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你体会到的作品情境。(3分)
诗人自己登楼远眺,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榨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
6.(中考链接16年桂林卷)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联想:诗人缅怀追念,联想到过去和现在都看不见赏识人才的明君,进而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
情感: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报国无门的孤独悲凉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
写作特色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
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渺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
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幽州台凭今吊古,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愤和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失意孤独、寂寞苦闷的情怀。
课文小结
寂寞苦闷
怀才不遇
登幽州台歌
板书设计
1.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______书写的感慨,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能引起共鸣?
(1)(登楼远眺,凭今吊古)(2)(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单寂寞凄凉)(3)(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抒发了怀才不遇的孤寂。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2、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①这首诗传达出时空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②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
3、整首诗通过采用__直抒胸臆_____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具有_苍凉悲壮____的感情基调。
有异曲同工之妙。
理解型默写:
1.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写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诗句是:? ? ? ? ? ???????,?????????? ??。
2.《登幽州台歌》中采用对比手法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 ? ? ? ? ???????,?????????? ??。
3.《黄鹤楼》中“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两句传达出诗人登楼时内心的孤寂,与《登幽州台歌》中的“? ? ? ? ? ???????,?????????? ??。”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4.《登幽州台歌》中描绘了诗人孤寂与苦闷心情的诗句是:? ? ? ? ??? ? ?,? ? ? ? ? ? ? ? ?。
5.屈原《远游》中有诗云:“惟天地之无穷,哀人生之生勤。”《登幽州台歌》中与此意思相似的诗句是:??????? ? ??,? ? ? ? ? ? ? ?。
6.《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诗句是:???? ?? ,? ? ? ?.
7.《登幽州台歌》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 ? ??,? ? ? ? ? ? ? ?。
8.本诗中从天地落笔,表现出生不逢时的孤独和伤感的句子是:???? ?? ,? ? ? .?
1-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4-6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解析】考查古诗词默写能力。同学们平时要背记默写古诗词,还要能理解古诗词内容。注意“怆”“涕。
D
下面各项中,关于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人”“来者”指的是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
B. “念天地之悠悠”是以空间的广阔来衬托诗人博大的胸襟和乐观的态度。
C. “悠悠”与“独”相对照,更加突出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情。
D. “独”字是诗眼,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
【答案】 B【解析】 B、陈子昂感念天地,怆然涕下,他的背景浩瀚辽远,人与天地相比,作者不由怆然而泪下。不是“以空间的广阔衬托诗人博大的胸襟和乐观的态度。”
中考链接:
C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远;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B.全诗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
C.“独怆然而涕下”是因为时间的消逝,空间的寂寥。
D.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
【答案】?C【解析】“独怆然而涕下”是因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即: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所以“是因为时间的消逝,空间的寂寥”理解错误。故选C。
3、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短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奈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
B.“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文人。
C.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诗人面前仿佛出现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图景。
D.全诗句式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具有韵律美。
B
解析:B.有误,“古人”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4、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通过“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返。
B.天地之“悠悠”与人之茕茕“独”影,互为映照,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
C.诗人融理入情,表达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
D.这首诗语言拘束,情感细腻,是历来传诵的名篇。
D
D
C
从这首诗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
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
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