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招远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烟台市招远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07 14:49:52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语文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3分)A(B.“我国曾先后4次启动民法典的制定工作”偷换概念,原文是“先后4次启动民法制定工作”,民法典与民法不是一个概念。C.“为构建民法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提供了物质保障”无中生有。D.“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的养分……为世界民事领域的立法提供经验”偷换概念,原文是说“离婚冷静期”“优良家风”等“类似规定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不仅体现着中国特色’,对于世界民事领域的立法来说也是值得珍视的宝贵财富和经验”,可见为世界立法提供经验的是民法典的类似规定,而不是“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的养分”。)
2.(3分)D(根据材料二第三段“我们应具有开放的胸怀,吸收各国优秀民法文化精华,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一起努力……理论支撑”可知,不仅要立足中国实际、直面中国问题,还要批判借鉴外国的理论制度。)
3.(3分)D(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完整版’民法典草案全文公布,依次为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7编以及附则”可知,“行政法”不属于民法典范畴。)
4.(4分)①运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②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我国民法典的制定过程的坎坷,增强了说服力。(每点2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5.(6分)①对于我们增强主体意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法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②体现了“中国特色”,为世界民事领域的立法提供值得珍视的宝贵财富和经验。③使法治中国建设再上新台阶。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3分)C(从原文“我很讨厌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在我的面前多插嘴”可以看出,潘月亭一再提醒李石清他的儿子病情严重、太太催他回家,不是因为“他对李石清不顾家庭、缺少人情味的工作态度非常不满”,而是他非常讨厌李石清这个人,想让他尽快从眼前消失。)
7.(3分)B(“主要是通过时间来推动情节发展”错,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来推动情节发展。)
8.(4分)①“狞笑”的动作描写表现了李石清对潘月亭一再侮辱自己的行为已是非常愤怒。②“这些名词字眼都可说无关紧要”表明李石清强压怒火忍受了侮辱。③“人最低应该讲点信用”表明李石清盼望潘月亭能坚守做人的底线,继续让自己做襄理。④这节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李石清敏感、要强和隐忍的性格特点。(每点1分)
9.(6分)①在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潘月亭在得知自己度过了商业危机后,以猫戏老鼠的心态戏弄、嘲讽李石清,直到最终开除了他。李石清则从工作狂热、困惑不解到忍辱求全直至最后接受现实。两人的斗争环环相扣、扣人心弦。②主要通过语言塑造人物。通过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完成人物性格多面化、复杂性的塑造;如在对话中回顾了李石清“要挟”潘月亭当上襄理前情,引出下文的报复和嘲讽。通过旁白的动作说明、暗示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性格特点,如李石清被一再侮辱后的“狞笑”。③在高度集中的空间和时间内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更多的借助人物内在的思想观念的冲突而不是外在的环境、动作冲突。如选文中基本不涉及自然环境和肢体冲突,而是通过语言展开思想、观念的冲突。(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10.(3分)A
11.(3分)A(“与‘子墨子’的前一个‘子’意思是一样的”错,“子墨子”的前一个“子”是“先生”“老师”的意思。)
12.(3分)D(“在服饰上,他们都非常讲究”错,齐桓公、楚庄王在服饰上讲究,晋文公、勾践在服饰上不讲究。)
13.
(1)现在没有问你,你却说话了,这岂不是所说的不敲就响了吗?(4分,“扣”、第一个“而”、“是”各1分,“是子之谓不扣而鸣邪”既是判断句又是反问句,1分)
(2)如果一定要放下笏板、换掉礼帽,然后才见我,那么行事的成败果真在于服饰了。(4分,“若”“易”“相”“果”各1分)
14.(4分)①在墨子看来,公孟子之所以认为君子只有问时才说,是因为如果王公大人在国内做荒淫残暴的事,入朝进谏,就会说你不恭顺;通过左右的人去进谏,就会说你私下议论,这时君子感到疑惑(不敢讲话)。如果问再说,就会避免这种情况出现。(2分)②公孟子这种思想的本质是明哲保身,是只考虑自身利益的非君子行为。(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3分)A(“千万萦”不属于意象罗列。)
16.(6分)①结构上,“杜鹃子”意象和上文“有天无地”
照应,诗人在心惊之时看到杜鹃子飞来、听到杜鹃子的叫声。②手法上,杜鹃子的自由飞翔反衬了诗人的无助。杜鹃子可以从雨外飞来,而诗人只能被困激流,动弹不得。借景抒情,借杜鹃子的飞翔和叫声,表现了焦急与恐慌的心理。“无人打杀杜鹃子”写出了处于该种境地中人们迁怒于鸟的常规心理,实则是自己心惊而无奈的表现。③表达效果上,诗人在“只心惊”的险境中宕开一笔,描写了杜鹃子的形象,让诗歌充满灵动,读来饶有趣味。(每点2分)
【诗歌鉴赏】
两首诗写作内容相同,语言同样浅近易懂,但表达的情感不同。第一首诗着重描写诗人此时的心情。清远峡两岸壁立,绝无平地,中间一水,两面高峰。船到了这里走不动,人又上不了岸,下看急湍,还有随时连船带人被吞掉的危险,所以“只心惊”。这时候人的心情是孤立无援、焦急害怕的。不料正在此时,头顶却响起了鸟声。杜鹃叫声最为人所知的是“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种声音,此时听了,就觉得这简直是对船上人的挖苦、讽刺,它是那么自由自在,自己却是动弹不得。诗人看着、听着,真想弯弓挟弹,亲手把它打下来才消气。第二首诗中,诗人再次经过此地,江水初平,险滩已经看不到了。他人总在传言此处的凶险,而诗人此番心境已是大不相同。前一次是“只心惊”,而今可以“坦涂看”。看来,唯有经历艰险,才能坦然面对艰险。
17.(6分)①
以吾一日长乎尔②毋吾以也③吴楚东南拆④乾坤日夜浮⑤千里澄江似练⑥翠峰如簇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3分)C
(例句的修辞手法是反复,与之相同的是C项。A.比喻;B.通感;D.对偶。)
19.(4分)①看何处能寻找到爱(2分)②不正是我久寻不着的甜蜜的爱吗(2分)
20.(4分)原文中狂妄有着极度自高自大且目中无人的含义,且在某种程度上有着自省时的自谦之意,(1分)它更能体现一个离开母亲闯荡世界的青年人毫不畏惧的勇敢,并且预示着之后的四处碰壁和再一次回到母亲的身边感受到母亲的爱和包容。(2分)替换成“疯狂”一词,只能体现其行为的猖狂和凶狠。(1分)
21.(4分)参考答案:公安部公布重拳打击“套路贷”犯罪6起典型案例。
22.(5分)参考答案:禀赋效应是一个人拥有某物品(1分),对该物品价值的评定(1分)要比未拥有之前(1分)大大增加的(1分)一种现象(1分)。
四、写作(60分)
23.【写作指导】
材料分析:
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第一段描写了英国的一位读书人阅读文学巨匠的代表作,认为自己攀登过了文学高峰;第二段阐述笛卡尔的观点,意为读书可以与杰出的作者心灵接触;第三、四段则转而批评当下社会的一些错误读书的现象,并表明,先进的阅读方式对阅读是有利的,但是我们如果不善于辨别阅读信息,就可能迷失自我。写作要求“表达对阅读取向的思考和认识”,这是考生立意应该关注的重点。材料包含了两种对立的阅读取向,一种是选择经典,一种是选择“垃圾书”;谈对“阅读取向”的思考和认识时,我们可以有几种立意,首先是辨别“垃圾书”,选择经典;其次是经典的益处和“垃圾书”的害处;第三,利用好经典,与文学巨匠对话等。
立意提示:
①要有辨别能力,走出阅读迷宫,会辨别经典与“垃圾书”。
②认识经典阅读的益处与阅读“垃圾书”的害处。
③如何利用好经典阅读来提升自我,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时间,远离“垃圾书”。
【文言译文】
公孟子对墨子说:“君子应拱手侍立来等待,别人问就说话,不问就不说。就像钟一样,敲就响,不敲就不响。”墨子说:“这种说法有三种不同情况,你现在只知其一罢了,而且对它的意义还没有搞清楚。如果王公大人在国内做荒淫残暴的事,入朝进谏,就会说你不恭顺;通过左右的人去进谏,就会说你私下议论。这时君子感到疑惑(不敢讲话)。如果王公大人施政,使得国家将有大难发生,就像弩机将要发射一样,这时君子必须进谏,然后对王公大人有利,像这样的情况,虽然没有敲但也一定要发出声音来。如果王公大人有不义的叛逆的行为,虽然有最巧妙的方法,可以在军队里推行,想去攻打无罪的国家,并且占据它,君主得到这样的方法,必定使用无疑。用来扩大领土,聚敛货物、钱财,这样出战就一定要受到屈辱,对被攻伐者不利,对攻伐者也不利,这是对两方面都不利的事。像这样的情况,虽然没有敲也一定会发出声音来。而且你说:‘君子只需拱手侍立来等待,别人问就说话,不问就不说,就像钟一样,敲就响,不敲就不响。'现在没有问你,你却说话了,这岂不是所说的不敲就响了吗?照你的说法你不也算不上君子了吗?”
公孟子戴着礼帽,腰间插着记事的木板,穿着儒服,来见墨子说:“君子是先注重服饰然后再注重行事呢?
还是先注重行事然后才顾及服饰?”墨子说:“(君子所重在于)行事不在于服饰。”公孟子说:“怎么知道是这样呢?”墨子说:“从前,齐桓公戴着高耸的冠冕,腰间系着宽大的衣带,拿着金剑木盾,来治理国家,他的国家治理得很好。从前,晋文公穿着粗布缝制的衣服,披着母羊皮做的皮袄,用不加文饰的牛皮来佩剑,来治理国家,他的国家治理得很好。从前,楚庄王戴着漂亮的冠冕,缀着华丽的冠缨,穿着针线连缀的宽大的衣服,来治理国家,他的国家治理得很好。从前,越王勾践剪掉头发,在身上刺满花纹,来治理国家,他的国家治理得很好。这四位国君,他们的服装不同,他们的行事一样。因此我知道行事(的成败)不在于服饰。”公孟子说:“对啊!我听说‘把该做的好事压下来不去施行的人不会有好结果’,请让我放下笏板,换掉礼帽,再来见先生可以吗?”墨子说:“请你就带着这些东西相见吧。如果一定要放下笏板、换掉礼帽,然后才见我,那么行事的成败果真在于服饰了。”
高一语文答案
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