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复习八年级湘教版地理下册第5章中国的地域差异 课件(6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复习八年级湘教版地理下册第5章中国的地域差异 课件(6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4-07 14:57: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章 中国的地域差异
八年级下册
知识框架
第一节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秦岭—淮河线
秦岭—淮河线是我国东部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在它的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的生活习惯等有着明显的差异,现总结如下:
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巨大,但这种差异不仅仅是由秦岭和淮河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季风的影响、纬度的差异、降水的差异、地形的差异等。而且此线以北和以南地区内部的差异也比较明显,比如南方地区的北部为亚热带,南部为热带。
易错警示
例1:秦岭—淮河线是我国东部重要的地理界线,它南北两侧的地理环境有着显著的差异,据此分析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选项中,有可能为正常年份A地1月平均气温的是( )
A.6℃ B.7℃ C.-8℃ D.9℃
(2)下列选项中,有可能为B地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的是( )
A.410毫米 B.370毫米
C.660毫米 D.830毫米
C
D
读图指导
1.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1)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界线
主导因素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秦岭—淮河线
气候
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
400mm年等降水量线北段
降水
青藏地区与其他三个地区
青藏高原边缘线
地形地势
四大地理区域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
图表识记
2.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及划分依据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名称
位置
划分依据
北方地区
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线以北,东临渤海、黄海
气候:1月0℃等温线,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以北
南方地区
位于秦岭—淮河线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南临东海、南海
气候:1月0℃等温线,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以南
西北地区
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两,长城—祁连山脉—阿尔金山脉—昆仑山脉以北
降水: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以西
青藏地区
位于横断山脉以两,喜马拉雅山脉以北,昆仑山脉—祁连山脉以南
地形地势:海拔高,气候寒冷
3.400 mm年等降水量线
(1)400 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把中国划分为东南和西北两大部分。
(2)东南半壁与西北半壁的特点:
东南半壁受夏季风影响明显,雨热同期,以农耕为主。西北半壁地处内陆,除少部分山地降水较多外,大多数地区降水稀少,或者水热资源配合不够协调,是中国重要的牧区。
例2:读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与图中甲、乙两地理区域分界线大致吻合的是 ( )
A.1月10℃等温线
B.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C.热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D.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分界线
(2)在中国四大地理区域中,耕作业主要分布在 ( )
A.甲、乙 B.丙、丁
C.甲、丙 D.乙、丁
(3)-投资公司来丙区域投资发展,以下四种投资方向,不适合的是 ( )
A.饲养细毛羊 B.开发油气资源
C.发展葡萄加工产业 D.建雨伞厂
B
A
D
解析:本题组考查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特点。读图可知,图中甲为北方地区,乙为南方地区,丙为西北地区,丁为青藏地区。(1)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为秦岭—淮河线,大致与我国1月0℃等温线、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相吻合。(2)我国东部地区水热条件较好,农业以耕作业为主,其中北方地区耕地以旱地为主,南方地区耕地以水田为主。(3)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当地基本不需要雨具,因此不适合建雨伞厂。
例1:我国有一座很奇特的山脉,该山脉以北夏秋季节苹果挂满枝头,冬季树木落叶;该山脉以南稻田连片,柑橘满山,树林四季常青。该山脉与淮河构成了我国东部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与该界线不吻合的一个是( )
A.1月0℃等温线的东段 B.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C.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限 D.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

题型一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C
解析:本题考查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一月份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800mm年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温度带中,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干湿地区中,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等。
点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在气候、河流、耕地类型、主要农作物等方面的差异。可以通过列表比较的方法并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加强记忆。
例2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区域的名称:
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_。
(2)把四大地理区域之间的分界线(图中①②③)及其相应的划分主导因素,用直线连接起来。
① A.降水因素
② B.地形因素
③ C.气候因素
题型二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
①——A,②——B,③——C
解析:分界线:①是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分界线,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北段;②是青藏地区与其他三地区的分界线;③是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即秦岭—淮河线。
主导因素:①的主导因素是降水(李风);②的主导因素是地形;③的主导因素是气候。
点拨:图示法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及其划分的主导因素。
1.秦岭南北两侧地理差异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指点迷津:秦岭山脉为东西走向,就像一堵巨大的“挡风墙”一样横亘在中国中部,冬季能够阻挡寒潮南下,夏季又能阻挡夏季风北上,导致这条线的南北两侧在气候、河流、植被、土壤、农业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2.淮河冬季结冰吗?
指点迷津:中国1月0℃等温线大致经过秦岭—淮河线,就是说秦岭—淮河线1月平均气温是0℃,淮河在冬季最冷的时候是结冰的,只是冰比较薄,白天会融化。
易错易混全解
3.划分四大地理区域的依据是气候因素。
指点迷津: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划分四大地理区域的依据不是单一的自然因素,而是综合考虑气候、地形等各种自然地理因素,主要依据秦岭—淮河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和青藏高原边缘线这三条重要的地理界线,并根据实际情况作一定的调整,把中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
第二节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秦岭—淮河线
1.位置范围:中国东部秦岭—淮河线以北的地区。
2.自然环境特征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地形
地形特点
地形以平原、高原为主
主要地形区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辽东丘陵、山东丘陵
主要山脉
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
气候
类型
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
特点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河流
主要河流
黑龙江、松花江、黄河
水文特征
水量较小,水位季节变化大,冬季结冰。黑龙江是我国结冰期最长的河流,黄河是我国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3.农业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重要农业区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关中平原
耕地类型
以旱地为主
作物熟制
长城以北
一般一年一熟
长城以南
大部分地区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主要农作物
长城以北
春小麦、玉米、高粱、大豆、甜菜等
长城以南
冬小麦、玉米、棉花、谷子等
主要水果
盛产苹果、梨、桃、杏、柿、枣等温带水果
地方特产
东北“三宝”(人参、鹿茸、貂皮)、洛阳牡丹、兰州白兰瓜等
4.工业
(1)矿产资源丰富: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是目前中国最大的能源产区。
(2)工业区:东北重工业区、京津唐工业区和山东半岛工业区。
5.人文旅游资源
北方地区历史文化悠久,西安、北京、洛阳、开封为著名古都,名胜古迹众多,人文旅游资源丰富。
例1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下列地理现象与我国北方地区相符的是 ( )
A.民居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B.多水田,以种植水稻、油菜为主
C.水运仍然是人们常用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
D.当地的一些剧种,如梆子、秦腔,唱腔高亢
D
解析:我国北方地区地形以平原、高原为主,地势坦荡、开阔,物产丰富,人口稀少,人们性格大多粗犷奔放,因而当地的剧种多唱腔高亢、激昂,如河南梆子、陕西秦腔等。
点拨:由于冬季气候寒冷,北方地区传统民居注重防寒保暖、墙厚、窗小、多双层玻璃。北方地区由于降水较少,民居屋顶坡度较小,耕地以旱地为主;受自然环境影响传统运输工具为马车,现代运输则以铁路和公路为主。
南方地区
1.自然地理特征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位置
秦岭—淮河线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地区
地形
高原、盆地、平原、丘陵交错分布
气候
亚热带及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沛
河流
主要河流
长江——我国第一大河珠江——我国汛期最长的河流
水文特征
水量大(降水多)、汛期长(雨季长)、无结冰期(最冷月均温在0℃以上)
2.农业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发展条件
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成都平原素有“天府之国”之称,长江中下游平原是富庶的“鱼米之乡”
耕地类型
以水田为主
主要农产品
全国最大的水稻、生猪、柑橘、茶叶、桑蚕、甘蔗、淡水鱼等产区
商品粮基地
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成都平原
热带作物产区
海南岛、雷州半岛、台湾岛南部和云南省南部
3.资源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矿产资源
有色金属资源丰富,如云南东川和江西德兴的铜、江西大余的钨、贵州铜仁的汞、云南个旧的锡等
旅游资源
云南旅游资源丰富,如丽江、大理、滇池、洱海、西双版纳等,云南把旅游业作为本省的支柱产业
水能资源
在三级阶梯的两个阶梯分界线处,河流落差大,水能丰富。建有三峡、葛洲坝、二滩、龙滩等大型水电站
例2 :下列有关南方地区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冬季,河流有结冰期,且越往北结冰期越长
B.耕地类型以水田为主,水稻为主要粮食作物
C.耕作制度一般是一年两熟或三熟
D.主要植被类型为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A
解析 我国南方地区以亚热带、热带为主,1月均温高于0℃,冬季河流无结冰期。
题型一 南北方的自然环境特征
例1 下列困扰我国北方地区农业生产的是 ( )
A.高温、风沙和干旱
B.台风、梅雨和春旱
C.冻土、沼泽和沙漠
D.水土流失和旱涝
D
解析:北方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7-8月份,且以暴雨为主,再加上植被稀少,因此容易导致水土流失以及发生旱涝灾害。
点拨:影响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及主要的制约因素如下。
有利条件:①平原面积大,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②雨热同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制约因素:北方地区降水偏少,耕地多,水土搭配不合理,灌溉水源不足,春旱尤其严重,水资源短缺成为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
解决措施:南水北调、发展节水农业等。
题型二 南北方人文地理特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例2: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风俗习惯有着明显的差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饮食——北方人以面食为主,南方人以大米为主
B.体育——北方人喜欢游泳、赛龙舟,南方人喜欢溜冰、滑雪
C.水果——北方多温带水果,如苹果、梨、桃;南方多亚热带、热带水果,如香蕉、橘子、菠萝
D.交通——传统交通运输方式是南船北马
B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风俗习惯的差异。北方地区冬季寒冷多雪,传统运动方式有溜冰、滑雪:南方地区由于降水较多,河湖密集,因而当地居民喜欢游泳、赛龙舟等运动。
点拨:本题从多个角度考查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我国南北方自然环境特征是解题的关键。
1.北方的粮食作物是小麦,南方的粮食作物是水稻。
指点迷津: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虽然我国南北方差异较大,但农作物的分布并没有明显的界线。我国北方地区因降水偏少,适宜发展旱作农业,如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而南方地区由于雨热充足,适合种植喜湿热的作物,如水稻等。但因受到季风气候“雨热同期”的影响,水稻的种植一直延伸到东北平原,而小麦的种植也分布到长江流域,所以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北方的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南方的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
易错易混全解
2.秦岭—淮河线是我国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北方地区位于该线以北,没有湿润区。
指点迷津: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一个地区的干湿状况不仅要看降水量,也要看蒸发量。东北地区由于纬度较高,蒸发量较小,再加上积雪融化,所以许多地方属于湿润区。
3.南方地区夏季只受东南季风影响。
指点迷津: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南方地区属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及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除了受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的影响外,还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的影响。
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西北地区
1.自然地理特征
(1)位置: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长城一线以北,大兴安岭以西的地区。
(2)地形:西部新疆为“三山夹两盆”,东部为内蒙古高原。
(3)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干旱少雨。
(4)河流:河流稀少,多内流河,有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塔里木河,其水源主要来自于天山和昆仑山的冰雪融水。
(5)地表景观:自东向西依次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6)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干旱。
2.人文地理特征
(1)畜牧业:西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牧区,内蒙古草原、河西走廊、天山牧场是重要的畜牧基地。
(2)种植业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发展条件
光照强,日照时间长,热量充足;昼夜温差大
制约因素
气候干旱,水资源不足
分布
天山山麓、河西走廊、宁夏平原及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 盆地边缘的绿洲
主要农作物
小麦、棉花、甜菜、瓜果等
(3)矿产资源
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如白云鄂博的稀土、金昌的镍、鄂尔多斯的能源矿产、克拉玛依和南疆的石油、石嘴山的无烟煤、伊敏河和霍林河的褐煤等,在全国都占有重要的地位。鄂尔多斯现已成为中国新兴的特大型能源生产基地。
例1 读西北地区植被东西变化示意图,造成西北地区植被东西变化的原因是 ( )
A.地势高低变化 B.气温高低变化
C.降水东西变化 D.昼夜长短变化
C
解析:本题考查西北地区植被变化的原因。从图可以看出,西北地区的植被自东向西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自东向西降水逐渐减少,降水的变化,导致植被随之发生变化。
点拨
青藏地区
1.自然地理特征
(1)位置:昆仑山脉、祁连山脉以南,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脉以北的地区。
(2)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高寒
“高”:青藏地区的主体是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
“寒”:因为海拔高,而气候寒冷。
(3)河流
青藏地区是亚洲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如长江、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印度河、恒河等。
(4)气候:高山高原气候
(5)生态保护
本区拥有藏羚羊、雪豹、野驴等许多珍稀动物,但自然环境严酷,生态脆弱。因而,保护本区的自然环境,防止生态破坏、草场退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人文地理特征
(1)高寒牧业:牦牛、藏绵羊、藏山羊
(2)种植业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不利条件
地势高,气温低,热量不足
特色农业
河谷农业
主要农业区
雅鲁藏布江谷地和湟水谷地
发展条件
海拔较低,气温较高,光照充足,水源丰富
农作物
青稞、小麦、豌豆、油菜
(3)宗教
藏族人民多信奉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位于拉萨市的布达拉宫、西宁市的塔尔寺,都是著名的藏传佛教圣地。
(4)资源
柴达木盆地矿产资源丰富,有“聚宝盆”之称,已在盆地内的查尔汗盐湖附近建起了中国最大的钾肥厂。
例2 下列关于图中区域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该区域因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青稞、小麦等农作物单产高
B.因图中铁路的开通,铁路运输成了当地最主要的运输方式
C.甲省区的种植业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谷地
D.乙省区有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B
读图指导
题型一 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特点的成因及影响
例1 有关我国西北地区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高寒是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
B.内蒙古西部的草原出产三河牛、三河马
C.塔里木河是我国最长的内流河,位于准噶尔盆地
D.地表景观自东向西呈现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
D
解析:西北地区主要的自然环境特征是干旱,内蒙古东部草原出产三河牛、三河马,塔里木河位于塔里木盆地,故A、B、C三项错误:西北地区自东向西距海洋越来越远,造成降水由东向西逐渐减少,所以东部地表景观以温带草原为主,往西以荒漠草原为主,再往西以荒漠为主,故D项正确。
点拨:干旱是西北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对当地的人口、城市的分布,工农业生产及交通运输都产生了显著影响。
题型二 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与农业生产
例2 雅鲁藏布江谷地一带种植的青稞和小麦穗大粒饱的原因是 ( )
A.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
B.水源充足,热量丰富
C.气温较低,没有病虫害
D.地势高,土壤肥沃
A
解析:本题考查青藏地区农业发展条件。青藏地区由于海拔高,日照时间长,有利于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气温低,作物的生长期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养分的积累。因此,这里种植的青稞和小麦穗大粒饱。
点拨:青藏地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区域,高寒气候对农业的影响表现在:
(1)不利条件:气温较低,无霜期短,一年只能一熟,仅适于喜温凉、生长周期短的作物生长;只适宜放牧耐寒的牲畜。
(2)有利条件:青藏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污染小,因此光照强烈,日照充足,有利于青稞、小麦等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营养物质多;地势高,气温低,农作物生长期长,积累营养物质多;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农作物的养分积累。
(3)主要农业区:多分布在海拔较低而气温较高的河流谷地,如青海省的湟水谷地和西藏自治区的雅鲁藏布江谷地,属于典型的河谷农业。
指点迷津:①太阳能丰富:本区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洁净,阳光穿过大气时损耗少,直接辐射较强,具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是我国太阳辐射量最多的地区。拉萨因日照时间长,日照强烈,被称为“日光城”。
②地热能丰富:本区位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下岩浆活动频繁,因此地热资源丰富,是我国大陆上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谷地。羊八井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地热蒸汽田,已建有地热发电站。
③水能资源丰富:青藏高原是亚洲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在这些大江大河的峡谷地段,蕴藏有丰富的水能资源。
1.青藏地区有哪些洁净的能源?
易错易混全解
指点迷津:东南部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青藏高原上最大的水汽通道,一部分来自印度洋的热带季风沿着大峡谷深入谷地,带来大量水分和热量,形成天然的水热通道。导致山地类型的雅鲁藏布峡谷地区温度降水均高于类似地区,有明显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特征和相应的植被特征。
2.青藏地区全是寒区吗?
指点迷津: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灌溉农业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因天然降水较少,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依靠人工补给农田水分的种植业,其水分来源主要是河湖水、地下水。绿洲农业又称绿洲灌溉农业和沃洲农业,指分布于干旱荒漠地区有水源灌溉的农业。一般分布于干旱荒漠地区的河、湖沿岸以及山麓地带与冲积扇地下水出露的地方,与周围的戈壁、沙漠景观截然不同,犹如沙漠中的绿色岛屿。
3.绿洲农业=灌溉农业
核心素养全练
素养解读:区域认知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将其划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的基本方法。“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面对不断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要更好地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地协调观”素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
通过分析一个区域自然和社会特点,并形成一种综合思维,扬长避短的地理理念,通过分析、比较、推断一个地区如何更科学有效、更有持续性地发展和布局。
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在认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体现
典例剖析
例 下图是西北地区略图,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①是__________(山脉),大致是我国__________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2)图中②是我国地势第__________阶梯的分界线。
(3)图中从A→B→C,降水量逐渐____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区生态环境脆弱,过度放牧等人类不合理活动,容易导致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
大兴安岭
400
一、二级
减少
距海越来越远,且湿润气流受山脉阻挡,难以到达
土地荒漠化
解析:(1)依据位置,读图分析可知,①是大兴安岭,大致是我国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2)图中②是昆仑山,它是中国西部山系的主干,是我国地势第一级和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3)根据图示,从A→B→C,即西北地区从东到西,降水量逐渐减少,其主要原因是距海越来越远,且湿润气流受山脉阻挡,并造成了该地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植被变化。(4)本区生态环境脆弱,过度放牧等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容易导致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等环境问题。
素养呈现
命题分析:本题通过考查西北地区的位置、降水等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形成的区域特征;通过西北地区易导致的环境问题考查了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等。
素养对接:第(3)题,西北地区从东向西由于距离海洋越来越远,海洋湿润气流越来越难以到达,因而降水量自东向西逐渐减少,影响到地表景观呈现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进而影响到放牧牲畜的种类呈现马、牛→羊→骆驼的变化。考查了区域内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联系、影响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第(4)题,通过分析由于人类不合理活动导致的环境问题,强调了人地协调发展,有利于人地协调观的培养。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