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两首

文档属性

名称 诗两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2-15 18:08:03

文档简介

1 《诗两首》导学案
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 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资料助读 (投影)
1.走近作者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2.时代背景《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 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感知、研习诗歌《我爱这土地》
l,听读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诵读时要着重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示例: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初析全诗——土地
(1.)点出土地情结。起始两句,诗人对土地的酷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于是他只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感情。在诗人看来,这简单朴素的往往是最真诚热烈的,“嘶哑”的歌声正能抒发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和执着,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
(2.)倾吐土地情结。“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无比温柔的黎明”是作者所歌唱的对象,诗人没有沉溺于对“温柔”恬静的“黎明”的欣赏中,为了自己的爱永远留给土地,他作出了庄严郑重的选择。
(3.)升华土地情结。一问一答,诗人由借鸟抒情转入直抒胸臆,太“深沉”太强烈的土地情结,已使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涌动火一般的激情,叩击读者的心房,产生共鸣。
小结:诗的第一节以一只鸟儿生死眷念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了他那颗真挚的心:“因为我对土地爱得深沉。”
4.问题探究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2、)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 3、)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
(4、)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5、)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6、)诗中哪两句诗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7、)本诗的抒彩浓烈,诗人为何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达到这种抒情效果?
(8、)“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应该”前面为什么着一“也”字?“嘶哑”一词换成“清脆”或“嘹亮”好不好?为什么?
5.这首诗在写作上艺术特色
首先意象内涵丰富,象征手法恰当。在诗中的每一个事物都赋于丰富的内涵,“鸟”是诗人的虚拟,是泛指,是共名,嘶哑着喉咙歌唱的既是“鸟”,也是我(作者自己),同样,大地.河流.风和黎明等,都是诗人心目中赋于了一定意义的形象。
其次抒情方式巧妙,感情表达分层强化。运用比喻借物抒情,这是抒情方式的巧妙;为了能久久拨动读者的心弦,还要不断的强化作品本身的感情,作品开头就用“假如”这是第一层强化;以“嘶哑”来形容鸟声(一反鸟声优美清脆),这是第二层强化;又用一系列描摹土地、河流等景观的长句,加上一系列的修饰语,这是第三层强化。
6.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读《我爱这土地》,我们感受着那个苦难年代,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四、布置作业
巩固题
1. 如何准确把握诗中“鸟”的形象?
2.《我爱这土地》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 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提高题
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从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 主题,古今中外的 诗词里有许多提到关于“愁”的 话题 :
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二、走进作者: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 祖籍福建永春。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三、研习余光中《乡愁》诗
配乐朗读,整体感知诗意。
1.请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
教师作诵读提示:
《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
乡 愁
小时候 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 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 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大陆/在那头
2.思考:
(1.)乡愁是一种抽象情感,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达这种欲说还休、难以言尽的情感?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 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 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3.)作者以什么变化组诗?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全诗以时间的 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四个人生阶段。
(4、)本文表现怎样的主题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是一首抒情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把抽象的 乡愁具体化、实物化,变成具体可感 的 东西,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结束分离之苦的 强烈愿望。
(5、)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3.比较阅读。
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点拨:
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
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
五、布置作业
《乡愁》中一个诗节就是一场凄美的离别,请用“乡愁是……”写几句话。(共40张PPT)
1 诗两首
《我爱这土地》 艾青
《乡 愁》 余光中
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
我爱这土地—
因为它美丽
我爱这土地—
因为它富饶
我爱这土地—
因为它繁荣昌盛
我爱这土地—
因为它强大无比
我爱这土地—
因为它文化灿烂
我爱这土地—
因为它历史悠久
我爱这土地
艾 青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 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走近作者:
时代背景
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名篇。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1.点出土地情结。起始两句,诗人对土地的酷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于是他只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感情。在诗人看来,这简单朴素的往往是最真诚热烈的,“嘶哑”的歌声正能抒发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和执着,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
初析全诗——土地
2.倾吐土地情结。“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无比温柔的黎明”是作者所歌唱的对象,诗人没有沉溺于对“温柔”恬静的“黎明”的欣赏中,为了自己的爱永远留给土地,他作出了庄严郑重的选择。
3.升华土地情结。一问一答,诗人由借鸟抒情转入直抒胸臆,太“深沉”太强烈的土地情结,已使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涌动火一般的激情,叩击读者的心房,产生共鸣。
结构:诗的第一节以一只鸟儿生死眷念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了他那颗真挚的心:“因为我对土地爱得深沉。”
问题探究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答: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为祖国献身的愿望。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爱。
2、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答:“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问题探究
3、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象征风起云涌的不屈不挠的抗战斗争。
“温柔的黎明”象征光明的斗争前景。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象征祖国大地遭受苦难,山河破碎,国土沦丧。
问题探究
4、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答:这些修饰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 ,表明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问题探究
5、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诗人对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6、诗中哪两句诗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答:课文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问题探究
7、本诗的抒彩浓烈,诗人为何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达到这种抒情效果?
答: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无所依。
问题探究
8、“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应该”前面为什么着一“也”字?“嘶哑”一词换成“清脆”或“嘹亮”好不好?为什么?
答:“也”一词表明诗人以天下为己任,主动请战。   
“嘶哑”让我们看到这是一只饱受磨难的鸟,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因此,用“嘶哑”比用“嘹亮”好。
问题探究
这首诗在写作上艺术特色
首先意象内涵丰富,象征手法恰当。在诗中的每一个事物都赋于丰富的内涵,“鸟”是诗人的虚拟,是泛指,是共名,嘶哑着喉咙歌唱的既是“鸟”,也是我(作者自己),同样,大地.河流.风和黎明等,都是诗人心目中赋于了一定意义的形象。 其次抒情方式巧妙,感情表达分层强化。运用比喻借物抒情,这是抒情方式的巧妙;为了能久久拨动读者的心弦,还要不断的强化作品本身的感情,作品开头就用“假如”这是第一层强化;以“嘶哑”来形容鸟声(一反鸟声优美清脆),这是第二层强化;又用一系列描摹土地、河流等景观的长句,加上一系列的修饰语,这是第三层强化。
巩固题 1. 如何准确把握诗中“鸟”的形象?
2.《我爱这土地》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 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提高题 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从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此诗虽假设自己是一只鸟,但这鸟正是诗人自己,假设是为了更好的抒情。我是一只鸟,我要歌唱,一直到死。死了 也要把自己腐烂在土地里,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献给土地。
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乡 愁
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 主题,古今中外的 诗词里有许多提到关于“愁”的 话题 :
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产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著名文集有《白 玉苦瓜》 、《灵河》、《石室 之死》等。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 祖籍福建永春。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
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
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乡愁
·
·
(深沉、哀婉)
余光中
1.乡愁是一种抽象情感,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达这种欲说还休、难以言尽的情感?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2.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 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 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3.作者以什么变化组诗?
全诗以时间的 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四个人生阶段。
4、本文表现怎样的主题
这是一首抒情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把抽象的 乡愁具体化、实物化,变成具体可感 的 东西,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结束分离之苦的 强烈愿望。
5.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 现在
托物言志
故乡之思
逐层推进
家国之情
节与节之间均衡对称,整齐中寓变化
三、形式美
①结构美
②音乐美
重章叠句
韵律优美 节奏感强
一唱三叹 反复吟咏
一、主题的深刻性
具有强烈的历史感、时代感、现实感
二、意象的独创性(意象美)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 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故乡的面貌/ 却是一种/ 模糊 的怅惘
仿佛/ 雾里的/ 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 是一棵/ 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 老去
席慕蓉
乡愁
分析、解读课文。
1、诗中运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抽象的乡愁?
月夜的笛声 、雾里的挥手别离、没有年轮的树 。
2、第一节对故乡月夜笛声的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气氛,包含着何种感情
营造出一种缓慢低回凄清的氛围,指出故乡的生活在诗人心中的感觉,似笛音萦绕耳边,表明自己的思乡情结。
分析、解读课文。
3 、第二节 连用两个虚实结合的比喻。请问哪个比喻是虚,哪个是实? 它们是怎样组合起来的?有怎样的表达的效果?
故乡的面貌 ----模糊的怅惘----雾里的挥手别离
[实] [虚] [虚]
朗读台湾诗人席慕蓉的《乡愁》与余光中的《乡愁》 ,并说说 两者之间的 同异。
同:诗人都是选择几个深意的形象或画面来表达同样的 主题,两篇都是通过创造性的比喻来书写心中的愁,两首都是抒情诗。
异:余诗主要是通过形象来推进诗情,席诗主要通过画面和比喻表达对故乡的怀念;余诗的思想深度比席诗要广和深;余诗的结构比较对称,在表达的情感上,席诗相对细腻和缠绵。
深情朗读:
席慕蓉
乡愁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 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故乡的面貌/ 却是一种/ 模糊的怅惘
仿佛/ 雾里的/ 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 是一棵/ 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 老去
拓展练习
仿句: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仿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好吗?
乡愁是……
乡愁,
是窗外的秋雨,
淅淅漓漓,连绵不断。
乡愁,
是一杯淡淡的酒。
让我想起那年除夕和家
人开怀畅饮的情景。
乡愁是……
是一杯浓浓的酒
是一轮圆圆的月
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话
是人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的家
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
是离别时母亲不断的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