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小石潭记》课件(共38张PPT)+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0《小石潭记》课件(共38张PPT)+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07 18:39:53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10.《小石潭记》PPT
语文统编版(部编版)
八年级下册
语文
八年级下册统编版(部编版)
授课老师:C-LIN工作室
第三单元
《小石潭记》
作者:柳宗元
学习目标
01
1、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把握作品作为典型游记的特点。
3、理解作者情感变化及含蓄流露的心境。
作者介绍
02
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世称“柳河东”,又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著有《柳河东集》。
新课导入
03
柳宗元名句: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渔翁》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溪居》
走进作者
04
作者曾被贬为永州司马,结合自己的经历和遭遇,写下了精美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
字词练习
05
解析:竹名;竹从。
篁竹
huáng?
解析: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为坻
chí
解析:安适自在的样子。
怡然

解析:澄清而寒冷。
清冽
liè
解析:不平的岩石。
为堪
kān?
解析:忽然,突然。
俶尔
chù
整体感知
06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如鸣佩环:好像佩环碰撞的声音。
心乐之:心情为之高兴。
尤:格外。
翠蔓:翠绿的藤蔓。
蒙络摇缀: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佛。
整体感知
07
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整体感知
08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可:大约。
许:表示约数。
澈:穿透。
翕忽:轻快迅疾的样子。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水)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
像蛇那样蜿
蜒前行,时隐时现。
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
整体感知
09
译文: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也没有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鱼儿静止不动,忽然又向远处游走,往来轻快敏捷,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整体感知
10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凄神寒骨: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
悄怆幽邃:凄凉幽深。
清:深。
利尔从:跟随着同去。
二小生:两个年轻人。
整体感知
11
译文: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重点字词
12




1.乃记之而去

古义:
今义:
离开
前往,到某处
2.怡然不动
古义:
怡然
今义:
呆呆的样子
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重点字词
13
3.崔氏二小生
小生
古义:
今义:
年轻人
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4.不可久居
古义:

今义:
停留
居住
重点字词
14
全石以为底
为坻,为屿
(作为)
(成为、形成)
潭中鱼可百许头
明灭可见
(副词,大约)
(助动词,能够)
全石以为底
以其境过清
(介词,用)
(由于、因为)




不可知其源
(可以)
卷石底以出
(承接,不译)
一词多义
15
水尤清冽
其境过清
(清澈)
(冷清)
西南而望
(表修饰)
(表承接)
记之而去




词类多用
16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2.下见小潭
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下面
3.皆若空游无所依
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4.日光下澈
5.斗折蛇行
6.其岸势犬牙差互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名词作状语,斗,像北斗星那样;蛇,像蛇那样
名词作状语,像犬牙一样
品一品
17
品一品
18
品一品
19
细节探究
20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细节探究
21
2.作者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哪些景物,都有什么特点?
发现小石潭
潭中景物
小潭源流
潭中气氛
交代同游者
水清、石奇、树美、鱼乐
溪身蜿蜒、岸势参差
清幽美
细节探究
22
第一段
移步换景
定点特写
景中含情

















闻声
见形
细节探究
23
移步换景:
指随着立足点的移动,观察的对象或者同一对象观察的角度、距离也不断变化。
细节探究
24
第二、三段




潭水
游鱼

清澄
侧面描写
动静结合
心情
由景生情

细节探究
25
写潭中气氛
气氛
感受


幽深冷寂
寓情于景
最后一段:记录同游者
第四、五段
细节探究
26
3.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写“悄怆幽
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1)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
(2)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写作背景
27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才会有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观鱼时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愉悦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便会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就很自然的融情入景了。
写法探究
28
1.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
无论写潭石、潭水、游鱼,还是写溪流、岸势、树蔓,都是经过仔细观察,准确抓住事物的特征,用最凝练的语言加以描绘。如写石的奇异,水的清冽,鱼的活泼,溪的曲折幽远,树的蒙络参差,都是十分准确的。
写法探究
29
2.虚实相生,动静相间。
(1)如写石潭的“石”,既正面实写,又通过写水声清脆,水质清澈,侧面虚写石潭的“石”的特点。写鱼,实写鱼而虚写水,既表现了鱼的情态,又表现了水的秀美。
(2)第一段写潭的石底、潭水时,突出了静态,写周围时,“青树翠蔓……参差披拂”,这又是动态;第二段写潭中鱼,既写“佁然不动”,又写“俶尔远逝,往来翕忽”,这也是动静相间的。如此虚实相生、动静相间,就把景物写得摇曳多姿,有声有色。
写法探究
30
3.语言凝练精当,描写逼真传神。
本文语言高度凝练,极富表现力。不足两百字的篇幅,有记事,有描写,有抒情,绘形绘色,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写潭中游鱼之态,仅用数语,便把鱼的静态、动态刻画得细致入微。
写法探究
31
4.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作者在文中不仅描写了美丽的山川景色,而且把自己的生活遭遇和思想感情也写进去了,做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潭上环境的凄清,更可以让人体会到作者悲凉的身世。这样写,景物染上了人的感彩,文章创造的境界就更为鲜明切实。
课文小结
32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之,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
感谢观看
《小石潭记》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