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2章 对环境的感觉 知识点清单归纳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2章 对环境的感觉 知识点清单归纳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4-07 15:37: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章回顾(二)
本章知识清单
一、感觉世界
1.人有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分别用来感受周围环境的各种信息。
2.皮肤:人体最大的器官,能分别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触觉较灵敏的部位为指尖,热觉较灵敏的部位为手背)。
3.鼻:感受________(其特点:会________;个体间灵敏度差异________;随着年龄增长会________;对不同气味的敏感程度不同)。
4.嗅觉的形成过程:外界物质刺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嗅觉。
5.舌:感受________(敏感部位:________——甜味;________——咸味;________——酸味;________——苦味)。
6.味觉的形成过程:外界物质刺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味觉。
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7.声音产生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声音传播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声音传播的形式:______________。
8.能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1)一般,同一温度下:v固________v液________v气。
(2)同种物质中:温度越高,声速________。
10.15 ℃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温每升高1 ℃,每秒传播的距离约增加________。
三、耳和听觉 
11.耳的结构:耳可分为外耳(________、________),中耳(________、________、咽鼓管),内耳(半规管、前庭、__________)。其中,耳廓能__________,外耳道能____________,鼓膜能接收声波产生__________。听小骨能把声音放大并传入__________。咽鼓管能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半规管和前庭是________________,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感受器过于敏感,会晕车、晕船。
注意:遇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嘴或闭嘴、堵耳,使____________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12.听觉的形成过程:声波经过耳廓→外耳道→鼓膜(__________)→听小骨(______________)→耳蜗(____________)→听神经→大脑皮层的听觉神经中枢→形成听觉。
13.声音的特性
(1)________——声音的高低(声源振动________越大,音调________)。
(2)________——声音的大小(与声源的________有关,跟人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3)________——声音的特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的方式有关),是辨别发声体的依据。
14.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叫__________,其单位是赫兹(Hz)。人耳听觉频率范围大约为______________。高于________Hz的声波叫超声波,超声波的用途:①医疗上用来粉碎结石;②探测冰山距离、海底深度。低于__________Hz的声波叫次声波。
15.噪声污染
(1)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影响人的正常工作、生活与学习的声音都是噪声。
(2)控制噪声的措施有:①在__________减弱(禁止发声);②在____________中减弱;③在__________减弱(戴耳罩)。
四、光和颜色
16.光源:__________________叫光源。
17.光在__________________沿________传播。光能在空气、水、玻璃等透明物质中传播,光还能在真空中传播。小孔成像、月食、日食等现象均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而夜晚天空中的星星闪烁是物质密度____________引起的。
18.光速:真空中v=________m/s=________km/s。在物质中:一般情况下,v气________v液________v固。光年是__________单位。1光年≈9.46×1015 m。
19.(1)____________:不能再分解的光。
(2)____________:由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
(3)白光为__________。太阳光为白光,它由七种色光组成,它的色散颜色排列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靛、紫。
20.看不见的光:________(应用:遥控器);________(应用:杀菌,使荧光物质发光,鉴别纸币的真伪)。
21.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____________的颜色决定。有色的透明物体只透过与它本身____________的光,而其他颜色的光都被它吸收。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____________的颜色决定。有色的不透明物体只反射与它本身颜色相同的光,而其他颜色的光都被它________。
22.白色物体能反射________________;不透明的物体________与自身颜色不同的色光,而反射与自身颜色相同的色光;若物体不反射任一色光,那么该物体是________的。
五、光的反射和折射
(一)光的反射
23.光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____________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____________;________角等于________角。
24.光的反射类型:__________和__________(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25.平面镜和球面镜
(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
(2)平面镜的成像特点:①像与物大小________;②像与物连线__________;③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__________;④成正立、左右相反的__________像。
(3)平面镜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平面镜成像实验注意点
①选取尽量薄的茶色玻璃板(光能透过玻璃,便于看清像的大小与距离)。
②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既能在物体一侧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该物体像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__________,便于比较像与物体的__________关系。
③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垂直于水平面放置),否则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前面蜡烛的像不能____________。
(5)凸面镜对光线有__________作用,用途:汽车__________。凹面镜对光线有________作用,用途:________。
(二)光的折射
26.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________到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27.光的折射规律: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在____________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________;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物质中时,折射角________入射角;光垂直射到水或玻璃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同一直线上。
六、透镜和视觉
28.凸透镜:中间________、边缘________;对光有________作用。
29.凹透镜:中间________、边缘________;对光有________作用。
30.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探索性实验)
(1)实验要求: 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心同高)。
(2)成像规律
物距
像距
物、像位置
成像特点
应用
u>2f
f异侧
倒立、缩小的实像
照相机
u=2f
v=2f
异侧
倒立、等大的实像
-
fv>2f
异侧
倒立、放大的实像
幻灯机
u=f
不成像
-
u-
同侧
正立、放大的虚像
放大镜
注:1倍焦距分虚实;2倍焦距分大小。
(3)实像与虚像
①实像(用实线表示):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______(填“能”或“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②虚像(用虚线表示):由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______(填“能”或“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31.眼球折光系统
(1)组成:晶状体、角膜、玻璃体、视网膜等;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眼球折光系统中起主要作用的是________;视网膜相当于光屏(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虹膜中央的瞳孔可调节进入眼球光线的多少。
(3)近视眼:晶状体曲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使物像落在视网膜________,戴________制成的眼镜矫正。
远视眼:晶状体曲度过小或眼球前后径过短,使物像落在视网膜________,戴________制成的眼镜矫正。
(4)色盲:失去正常人辨别________能力的先天性色觉障碍。
答案
1.视觉 听觉 嗅觉 味觉 皮肤感觉
2.触觉 痛觉 冷热觉
3.嗅觉 疲劳 大 减弱
4.鼻腔嗅觉神经末梢(嗅觉感受器) 嗅神经 
大脑皮层嗅觉中枢
5.味觉 舌尖 舌尖两侧 舌两侧后半部分 舌根
6.味觉细胞 味觉神经 大脑皮层味觉中枢
7.物体(声源)的振动 需要介质  声波
8.回声比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晚0.1 s以上
9.(1)> > (2)越大 
10.340 m/s 0.6 m
11.耳廓 外耳道 鼓膜 鼓室 耳蜗 
收集声波 传导声波 振动 耳蜗 
位觉感受器 鼓膜内外
12.振动 放大声音 产生兴奋
13.(1)音调 频率 越高 (2)响度 振动幅度
(3)音色
14.频率 20~20000 Hz 20000 20
15.(2)①声源处 ②传播过程 ③人耳处
16.自身会发光的物体
17.同一种均匀物质中 直线 不均匀
18.3×108 3×105 > > 长度
19.(1)单色光 (2)复色光
(3)复色光 红 橙 黄 绿 蓝
20.红外线 紫外线
21.透过色光 颜色相同 反射的光 吸收
22.所有色光 吸收 黑色
23.同一平面 两侧 反射 入射
24.漫反射 镜面反射
25.(1)光的反射
(2)①相等 ②垂直镜面 ③相等 ④虚
(3)成像 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4)②位置 大小 ③完全重合
(5)发散 后视镜 会聚 太阳灶
26.斜射
27.同一平面 两侧 小于 
28.厚 薄 会聚
29.薄 厚 发散
30.(1)同一直线并在同一高度上
(3)①能 ②不能
31.(1)凸透镜 (2)晶状体 
(3)前 凹透镜 后 凸透镜 (4)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