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聊斋志异》《香玉》 课件38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聊斋志异》《香玉》 课件38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0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07 16:40: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说聊斋
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
喜怒哀乐一起那个都到那心头来。
鬼也不是那鬼,怪也不是那怪,
牛鬼蛇神它到比正人君子更可爱。
笑中也有泪,乐中也有哀。
几分庄重,几分诙谐,
几分玩笑,几分那个感慨。
此中滋味,谁能解得开?
思想内容
“聊斋”是蒲松龄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所收作品将近500篇。故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抒发公愤,刺贪刺虐。
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
狐鬼花妖与书生交往的故事。
关注社会风气和家庭伦理的作品。
《聊斋志异》
写人写鬼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花仙系列”作品
《聊斋志异》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写人妖之恋、人鬼之亲的作品,那些由花妖狐鬼幻化而成的女性形象,容貌艳丽,温柔多情,体现了作者对美好婚姻的向往。其中几篇写花仙的小说,包括写牡丹花的《香玉》《葛巾》,写菊花的《黄英》和写荷花的《荷花三娘子》等四篇,而《香玉》是其中不朽的杰作。
一黄姓书生在下清宫附近读书,白牡丹感其深情化作香玉与之成婚,后白牡丹被人偷掘,香玉亦失踪,书生终日恸哭,凭吊时幸有耐冬所化的红衣女绛雪,与之一同哭吊香玉,花神终于感怀动容,便使香玉复生。黄生死后变成牡丹花下的一株赤芽,无意中被小道士砍斫而去。白牡丹和耐冬树于是也相继死去。
复述文章内容
香玉

情节之美
——跌宕起伏,
荡气回肠。
理清情节
开 端(1)
宫中读书,黄生邂逅二女郎
发? 展 (2)
香玉不测,绛雪为友伴黄生
再发展(3-4)
至情感天,黄生细心护牡丹
高? 潮 (5):
香玉再生,二情依依再续缘
结? 局 (6)
眷眷情深,黄生二女共生死
这篇小说情节上的最大特点恰恰就是:
“跌宕起伏”
人物之美
——性格鲜明,
色彩特异。
黄生——有文才,有至情。
(1)黄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文中的两位女主人公其实对黄生都有过自己的评价,不知道大家能不能找出来?
A“不知君骚雅士”;
B“不知君固至情人也。”
(2)黄生有文才,有至情,不知道从文中的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找并划出分别展现其文才和至情的描写)
香玉和绛雪——秀外慧中
(1)请找一找对二位女子的描写,并说一说,在作者的笔下,香玉和绛雪是怎样的女子?
(2)人美不仅美在外表,更重要的还是要有内在美,我们来看看她们的内在美不美呢?(分组找对香玉和绛雪的直接及间接描写句子,并结合情节,四人交流讨论,可以两人分别找,两人分别说)
明确:香玉:感情挚烈,温顺妩媚,爱情至上
绛雪:矜持庄重,友善清雅,友情至上
情感之美
——一往情深,
生死相依。
(1)故事中的三位人物性别不同,身份不同,性格不同,关系也不同,一个为妻,一个为友,但是三个人有一点是相同的,请问什么相同呢?
对感情都非常真挚。

(2)为什么这样说?(找同学谈一谈)
香玉为爱而生,为爱而死,黄生为爱而生,三人最后相依而死,可谓都是“至情”之人。香玉与黄生的爱情,至死不渝;绛雪与黄生和香玉的友情,至诚至真。

1、文章主要表现了什么思想内容?
文章表现了黄生与香玉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又表现了他们与绛雪之间纯洁真挚的友情。
分析课文
2、文中是如何表现黄生与香玉之间至深的爱情呢?
(1)亦真亦幻、曲折有致的情节(一往情深)
黄生邂逅香玉,“爱慕弥切”,感动了香玉,两人往来情感日深,“一日之去,如千里之别”。
香玉被人掘走,黄生作哭花诗50首“日日临穴涕夷”,“冷雨幽窗,苦怀香玉,辗转床头,泪凝枕席”。展现他对一往情深的至情。
此情感动了花神,使变为花鬼的香玉,回到黄生身边,黄生细心培植和呵护,一年之后香玉复生,“款洽一如从前”。
作者对香玉复生的情景作了精心描绘:“次年四月至宫,则花一朵含苞未放;方流连间,花摇摇欲拆;少时已开,花大如盘,俨然有小美人坐蕊中,裁三四指许;转瞬飘然欲下,则香玉也。”
作者以抒情的笔调,丰富的想像,娇美的情态,使香玉复生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将两人情深意浓的爱情刻画得摇曳多姿,升华到诗的境界,令人为之心灵震撼,感慨不已!
种则情种,根则情根,苞则情苞,蕊则情蕊…无限深情,一时全绽。(明伦)
(2)充满诗情画意的细节描写(无限情深)
(3)想像神奇、超凡脱俗的生死盟约(为情死生)
黄生说:“我他日寄魂于此,当生卿之左。” 黄生离世前说:“此我生期,非死期也,何哀为。” 10年后黄生果然履行了自己的诺言,化为无花牡丹,陪伴香玉左右。对于死,黄生又有何哀?他欣然面对死亡,把死亡说成自己的“生期”。
这段神奇的描写,此处令人想起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的故事,使整篇小说呈现出诗一样的美丽意境,也使爱情、友情所代表的人间至情成为一种美好的追求。
3、文中又是如何表现黄生与绛雪之间的友情呢?
绛雪最初不愿与黄生见面,是因为她认为“年少书生,什九薄幸”。但是在对香玉的共同怀念中,在了解了黄生至情至性之后,她才与黄生交往。
后来,绛雪有难,黄生立即赶去救助,他的至诚待友,终于赢得了绛雪最后以死相报。他们的友谊虽不是那么炽烈,却也超尘脱俗,自然真诚。
4、蒲松龄是描绘妖鬼狐仙的高手,他笔下的香玉和绛雪两个人物形象具有什么特点?
物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
(1)作者捕捉香玉和绛雪的形貌特征。
香玉身为白牡丹,作者写她身着“素衣”;花枝摇曳多姿,状其“盈盈而入”;花易凋零,则写“妾弱质,不堪复戕”;花遭风雨吹打,即“妾忍风雨以待君”;花香扑鼻,则“香风洋溢”。
(2)作者赋予香玉和绛雪以人的优秀品质。
香玉:率真开朗。她见到黄生的题诗后,主动前往相见黄生,笑曰:“君汹汹似强寇,令人恐怖;不知君乃骚雅士,无妨相见。”
热烈多情。“良夜更易尽,朝暾已上窗。愿如梁上燕,栖处自成双。 ”“绛姐性殊落落,不似妾情痴也。”“但相怜爱,合好自有日耳。” “妾忍风雨以待君,君来何迟也!”
绛雪:矜持庄重。她对黄生说:“妾以年少书生,什九薄幸,不知君固至情人也,然妾与君交,以情不以淫。若昼夜狎昵,则妾所不能矣。”
善解人意。“妾不能如香玉之热,但可少慰君寂寞耳。”
温顺妩媚,爱情至上
友善清雅,友情至上
《香玉》之美
人物美
情节美
情感美
明“幽”情
——探讨主旨
谈神说鬼
——寄幽怀
1.作者要寄托什么幽怀?
寄托一种“孤愤”之情。(孤单,悲愤)
但是《香玉》主要写的是情之至,人之美,又是怎样寄托“孤愤”之情的呢?
补充材料一
“蒲松龄的真实生活”——家徒四壁妇愁贫,一人在外情孤苦。
一生始终挣扎在贫困线上。为了生计,做了45年的私塾先生,与妻子儿女长久分离,孤苦无依,再加上他本人性格耿介,交际范围狭小,所以朋友很少。
诗句:“ 此生所恨无知己,纵不成名未足衰。” ——《偶感》
讨论1:从蒲松龄的生活境遇看,他为什么要赞颂“至情”?
在孤独寂寞中,抒发自己个人对友情、爱情的渴望。
补充材料二辛酸科举路漫漫,社会黑暗民生苦
?康熙年间实行文化专制,大兴文字狱,继承明科举制度。
?蒲松龄为了温饱,挖空心思,一辈子用几十年的时间参加科举考试,屡战屡败,屡败屡战。19岁成秀才,72岁补为岁贡生,可谓饱受科举制度给自己带来的精神之苦。
?蒲松龄生于明末,成长并生活于清初,当时社会急剧动荡。在蒲松龄出生前后,他的家乡山东几乎年年发生水旱蝗灾,以至于“人相食”,有些省区甚至“父子兄弟夫妻相食”。
讨论2:我们从材料可以看出蒲松龄的悲剧其实是由什么造成的?是他自己吗?
科举制度残害人的精神,而社会的黑暗又使民不聊生。
补充材料三:
封建社会男女感情受到封建礼教的种种束缚
?战国《孟子.离娄上》:“男女授受不亲,礼也。”
?《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讨论3:封建礼教下的男女能不能拥有文中黄生、香玉及绛雪间真挚的爱情及友情?封建礼教其实是对这种人间至情的一种限制与压抑,甚至是一种剿灭。从这个角度理解,蒲松龄抒写“至情”又有什么更深的意蕴?
更是对整个封建社会几千年来的封建礼教对真情扼杀的一种否定,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不满与反抗。
“蒲松龄假虚拟狐鬼花妖故事以抒发情怀,寄托忧愤,是他长期处在孤独落寞境遇中的精神补偿,他不过是将这等自遣寂寞的诗意转化为幻想故事。”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小结:
在不当有“真情”的时代却偏要萌发“真情”,在女子深受压迫的时代却偏要为女子们唱出一曲曲赞歌,仅此而论,蒲松龄讴歌真情挚爱、讴歌至情至性的女子本身,就是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与否定,而其情愈真,其人愈美,愈显出礼教迫害之不合理与残酷。
只要至情在,
死何异于生!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汤显祖
《牡丹亭》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