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
一 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一篇充满着诗意美的散文。展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激越澎湃的活力,表达了人们对家乡、民族的真挚热爱。
(二)学生分析
本课我要教学的对象是生活在江南水乡的学生,他们大多数没有见过腰鼓表演,所以仅仅通过文字让学生感悟这种民族艺术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很有必要运用信息技术,将图片、音频、视频等引进课堂,让陕西的安塞腰鼓真正走进南方的课堂,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意境。
(三)环境分析
现代信息技术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采用多媒体的教学环境,将美妙的音乐、动人的画面、逼真的场景一一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并进而创造美。
(四)教师分析
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
二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结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念,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安塞腰鼓这一民间奇葩。
2.朗读课文,品味课文的语言美。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他们对民间艺术的热爱。
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学习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美。
2.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他们对民间艺术的热爱。
难点: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
四 教学方法
1.品读法:播放flash视频朗读与学生的朗读作对比,加深感悟。
2.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讨论探究,解决课文的重点、难点。
3.知识迁移法:展示皮影戏的视频,激发学生对家乡民间艺术的热爱。
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师播放安塞腰鼓的图片,带动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情境。
(设计理念:播放图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形象直观的图像帮助学生了解安塞腰鼓,从而帮助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而真切地感受安塞腰鼓的魅力。)
(二)对比朗读,把握情感
?1、首先不作任何提示,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2、播放课文的flash配乐朗读。要求学生带着刚才评议的问题去听,并根据范读在文中作一些标记,如节奏、重音等。
3、对比评议:将自己的朗诵与flash配乐朗诵进行比较,把握文章情感。?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中学生们在传统教学环境下不能很好地把感情朗读出来,而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可以感受到画面美、音乐美、力量美,在反复对比朗读中,让学生们更深刻地把握课文情感,不比不知道,一比见实效。)
(三)围绕问题,合作探究
1、为什么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2、课文体现了什么样的主题思想?
我展示图片,让学生感受到黄土高原和江南水乡的不同风采,“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只有黄土高原才能养育出如此元气淋漓的后生。然后我播放两段视频,分别是陕北的安塞腰鼓和江南的舞蹈《雨巷》,当音乐响起,西北汉子的阳刚之美,江南女子的柔媚之美,将学生们带入了独特的审美境界,这些镜头深深打动着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自然是美的,和谐是美的,生命是美的,也只有如此厚重的黄土高原才能承受如此巨大的搏击!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展现了两种音乐舞蹈的魅力,营造了良好的审美情境,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了升华,这是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这配合了课文的品读,让学生们更好地领略了课文的意境,经过讨论探究,学生们很好的理解了课文难点,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四)知识迁移,课外拓展
1.播放家乡海宁的民间艺术——皮影戏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家乡的民间艺术,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
2.教师制作了主题学习网站,学生课后可进一步学习交流。
3.学生可自行上网查找相关学习资料,进行学习,并将有价值的内容拿来交流学习。
4.可利用电子邮箱、博客等的回复功能交流心得。
5.推荐网络资源。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中,师生、生生都是一个开放式的交流环境,不断加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扩大了他们的视野,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学生们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六 教学反思
1.打破了时空限制,让陕西的腰鼓进入了南方课堂。
2.恰当、巧妙的运用信息技术,有效地突破了重、难点,提高了课堂效率。
3.在教学中植根浓厚的民族文化,渗透了情感教育,激发了学生对家乡、对中华民族的热爱。
《安塞腰鼓》说课稿
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来自浙江海宁周王庙中学语文教师欧天香,今天很高兴能来参加这次比赛。我说课的内容是?《安塞腰鼓》,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一篇具有诗意美的散文,展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激越澎湃的活力。
2、学生分析
本课我要教学的对象是生活在南方城镇的学生,他们大部分没有见过腰鼓表演。因此,很有必要利用信息技术,将图片、音频、视频等引进课堂,让陕西的安塞腰鼓走进江南的课堂。
3、环境分析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多媒体的教学环境,将美妙的音乐、动人的画面、逼真的场景一一呈现给学生。
4、教师分析
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教师必须要掌握一定的技术。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安塞腰鼓这一民间奇葩。
2.朗读课文,品味课文的语言美。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网络平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安塞腰鼓所渲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对民族艺术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美。
2.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他们对民间艺术的热爱。
3.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 。
四、教学方法
1.品读法 2.合作探究法 3.知识迁移法
五、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展示安塞腰鼓的图片,让学生们快速进入教学情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这一环节通过展示,让学生更形象更直观地了解安塞腰鼓,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而真切地感受安塞腰鼓的魅力。)
对比朗读
让学生们自由朗读,但学生们不能很好地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于是我播放Flash配乐朗读,在他声情并茂地朗读中让学生们明白安塞腰鼓的语言与内容是一致的。
(这一环节中学生们在传统教学环境下不能很好的把感情朗读出来,而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可以感受到画面美、音乐美、力量美,在反复对比朗读中,学生们更深刻地把握课文情感,不比不知道,一比见实效。)
合作探究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法,突出重难点,注重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学习中的独特体验。
在课堂上学生们提问:“为什么我们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于是我展示图片,让学生感受到黄土高原和江南水乡的不同风采,“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只有黄土高原才能养育出如此元气淋漓的后生。然后我播放两段视频,分别是陕北的安塞腰鼓和江南的舞蹈《雨巷》,当音乐响起,西北汉子的阳刚之美,江南女子的柔媚之美,将学生们带入了独特的审美境界,这些镜头深深打动着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自然是美的,和谐是美的,生命是美的,只有如此厚重的黄土高原才能承受如此巨大的搏击!
(这一环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展现了两种音乐舞蹈的魅力,营造了良好的审美情境,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了升华,这配合了课文的品读,让学生们更好地领略了课文的意境,经过讨论探究,学生们很好的理解了课文难点,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课外拓展
在课堂上,学生们受信息媒体的感染,情绪非常高涨,我因势利导,播放了我们家乡海宁的民间艺术——皮影戏,让学生们了解我们海宁当地的民间艺术,渗透了人文精神,知识得到了迁移。
在课外,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广大阔的学习天地,制作了主题学习网站,学生可自行上网查找学习资料,进行学习,用博客回复功能交流心得,进行课后互动。
(这一环节中,师生、生生都是一个开放式的交流环境,不断加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扩大了他们的视野,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六 教学反思
1.打破了时空限制,让陕西的腰鼓进入了南方课堂。
2.恰当、巧妙的运用信息技术,有效地突破了重、难点,提高了课堂效率。
3.在教学中植根浓厚的民族文化,渗透了情感教育,激发了学生对家乡、对中华民族的热爱。
对于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我还有不足之处。我也将更加努力,请大家多多指教,谢谢!
课件20张PPT。课程名称:
《安塞腰鼓》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年 级: 七 年 级教 学 分 析 教 学 目 标 教 学 方 法说课流程教学重、难点 教 学 过 程教 学 反 思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安塞腰鼓这一民间奇葩
2. 朗读课文,品味课文语言美(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网络平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他们对民间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难点)(重点)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学习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美 对本文思想的探究:
1、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打不得
这样的腰鼓?
2、本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江南舞蹈(雨巷)安塞腰鼓 课后反思1.打破了时空限制,让陕西的腰鼓进入了南方课堂。 2.恰当、巧妙的运用信息技术,有效地突破了重、难
点,提高了课堂效率。 3.在教学中植根浓厚的民族文化,渗透了情感教育,
激发了学生对家乡、对中华民族的热爱。谢谢评委!